Giant baby常作為網絡流行語使用,這類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道德教育、情緒容易失控。
他們給自己、家庭和社會帶來嚴重影響,有些是接受過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而有些卻從未接受過教育。
他叫斯坦,吃飯靠餵睡覺得哄,智力正常卻常叼奶嘴
美國一位35歲「巨嬰」走紅,他叫斯坦,由於不願接受自己是一個成年人的事實,過了三十而立的年紀,即便智力正常,每天卻穿著紙尿褲、叼著奶嘴,仍舊從來沒上過學,也沒接受過正規的教育。
他吃飯靠餵睡覺得哄,如果遇事不順心,哇的一聲就會嚎啕大哭。但他的家人面對35歲的「巨嬰」仍舊沒有嫌棄他,每天精心照顧。
他的媽媽每天會給他講睡前故事,給他買積木陪他做遊戲。由於他常年不運動,身體非常肥胖,媽媽照顧他可是沒少費力氣,很多生活用品還需要特意去定製。
據了解,斯坦在3歲之前是非常健康且正常的,由於受過一次心理創傷,所以一直拒絕長大。這樣的理由顯然有些牽強,但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呢。
筆者有話說:
即便是很多人沒「退化」到斯坦這個程度,也配得上「巨嬰」的稱號啦。受過心理創傷是一方面,但父母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才是養成「巨嬰」的根本原因。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一個死刑犯入獄前咬掉了媽媽的一個耳朵,惡狠狠的說:你為什麼從小不好好教育我?這一句話,看出了媽媽的溺愛,也看出了孩子的難以擔當。
我們身邊,不乏有一些家長不太懂得家庭教育的方法,但卻很好學。比如筆者有一位同事,在參加了一次老師組織的家長會後,深深體會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特意購買了有關書籍去學習。
但有一些家長卻嘴裡說著「平安健康就好」,處處遷就,學習成績下降不管不問,思想教育跟不上也不上心。最終養出了一無是處的「巨嬰」。
溺愛是養出「巨嬰」的罪魁禍首
人無完人,再完美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也是不能培養出完美無缺的學生的。但溺愛是教育中的一大禁忌,寵愛沒有錯,但如果寵愛過頭就大錯特錯了。
家長們想要通過正確的家庭教育避免養出「巨嬰」,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溺愛」,同時在不同教育階段,側重不同的教育。
拒絕「溺愛」,不同階段的家庭教育重點不同
學前教育階段:適當培養學生受挫能力
很多家長由於溺愛,不捨得讓學生受一點委屈。舉個例子,當學生因為受挫折而大哭時,家長要注意引導他們獨立勇敢面對挫折,而不是讓他們已經少做事。
對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穿衣服慢了,吃飯不會用筷子都算是小挫折,別總覺得年齡小,長大自然可以學會。小時候這些挫折不經歷,長大後很容易無法承受大挫折。
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獨立自主能力
低年級的學生做事之前喜歡詢問家長的意見是懂事聽話,如果高年級的學生經常這樣做,家長就要進行反思和改變了。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家庭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獨立自主能力為主。
讓學生從自己穿衣服、自己上學、自己做家務、自己完成作業開始,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和鼓勵,讓他們學會做自己的主人。別讓你的溺愛阻礙學生們的成長。
高中教育階段:給學生留出私人空間
這時候的學生,希望能有自己學習生活的空間,會有自己不與家長分享的小秘密。在這個階段,家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督促學習,更應該給學生們留出自己的私人空間。
如果家長過分幹預學生的隱私,不利於身心健康發展。但如果過度放縱,還容易讓學生們走歪路。這個度量家長要根據學生的學生生活狀態而定。
高等教育階段:鼓勵學生活到老學到老
上了大學之後,學生們的性格基本形成,很多學生半年才能回家一次,家長對他們的影響越來越小,基本談不上溺愛。但這個階段家庭教育並未停止。
大學生學習壓力並不大,很容易會因為禁不住遊戲等誘惑影響了學習成績,這時候家長要多多引導鼓勵大學生繼續努力學習,別因為溺愛他們而放縱不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