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人們在照顧小嬰兒很細心,是因為他們太小了很多事情自己做不了,需要在家長的幫助下一點點成長。
在一周歲以內部的寶寶才能夠被叫做「嬰兒」,滿十八周歲就可以叫成年人了。
大部分孩子在這一過程中已經漸漸學會獨立,不需要父母的照顧,可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人公已經33歲了,卻還像個2歲孩子一樣。
33歲還長不大的「巨嬰」
在大家身邊已經過了30歲的男士,人生是一種什麼狀態?「成家」和「立業」總要佔一樣吧?最起碼可以自己生活了。
但是來自美國的傑克卻沒有成年人的樣子,年過30歲的他在外人眼中仍然個「巨嬰」。不是簡單的啃老或者不工作,而是他整個人沒有走出嬰兒的狀態。
用奶瓶喝咖啡,戒不掉「紙尿褲」
33歲的傑克外形完全是個成年男士,而且體重一直在飆升怎麼看都是個「漢子」,可他的內心一直以為自己是嬰兒。
每天要媽媽講故事哄睡而且要睡在特製的嬰兒床內,還需要穿著超大號的紙尿褲和超大碼的連體衣。
傑克不打網路遊戲、不喜歡玩手機,他每天最愛的遊戲就是玩玩具、擺積木。
牙齒已經長全的傑克仍然在用奶瓶喝水、喝牛奶、喝咖啡,還總喜歡叼著安撫奶嘴,對家長的需求比真正的小嬰兒還多。
每當父母不滿足他的需求,傑克就會耍賴發脾氣大哭大鬧一直到別人把他哄好,從小到大一直如此。
孩子要長大,父母也要長大
「巨嬰」傑克的情況不是幾天造成的,這裡面除了他自己原因之外,跟家長也有很大關係。
一開始他的父母想過改變孩子的情況,但每次的結果都是向孩子妥協,一拖再拖就變成了今天的局面。
直到現在,上了年紀的父母還每天圍著「巨嬰」兒子轉。洗衣、做飯、餵飯、換衣服、洗澡。
就算傑克的父母心甘情願這樣做,可等到他們不在了以後,又有誰會願意你去照顧一個這樣「巨嬰」呢?
避免培養出「巨嬰」孩子,家長做到「4捨得」
「巨嬰」是指那些雖然已經成年,但心理成熟度還停留在幼兒時期的人。
像傑克這種情極端況畢竟少見,但現在我們身邊的「巨嬰」真的有很多。不僅給別人帶來麻煩,而且他們自身的發展也很受限,因此家長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打好基礎。
1)捨得放手
孩子從在媽媽的肚子裡到父母的懷中、到後面只是牽著手,從幼兒園到大學似乎在一步步「遠離」父母的。
我們不可能永遠把孩子護在身邊,捨得放手讓他闖一闖自己想要的生活。
2)捨得讓孩子「吃苦」
大人都是從孩子成長過來的,沒有幾個人一路都順順利利。家長不能因為孩子怕吃苦就讓他放棄、迴避。如果事情都是父母替他解決,孩子只會沒有能力越來越依賴別人。
3)捨得批評孩子
管教孩子打罵是不妥當的方式,但完全由著孩子的想法和行為也是不對的。
孩子從小養成的好習慣和壞習慣會伴隨他很多年甚至是一生,並不是長大自然就懂事了,而需要通過不斷地改正錯誤。
因此孩子犯錯時別縱容,批評過後再教他正確的做法才會讓孩子真的成長。
4)捨得拒絕孩子
人與人之間相處需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對於孩子也是如此。在孩子對家長提出無理要求或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我們要捨得拒絕他,否則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得寸進尺」。
糰子媽心裡話:
孩子總會有長大的那天,作為父母也要跟著長大,在以上幾個方面「捨得」才是對他更好的愛。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巨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