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出土大量魚類化石,大象、河馬和犀牛也在那裡生活過

2020-12-05 騰訊網

據《每日郵報》2月19日報導,撒哈拉沙漠的一座山裡出土了大量化石,更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絕大部分化石都屬於魚類。一名羅馬大學的古生物學家表示,撒哈拉沙漠在很久以前不僅有河流,而且還生活著許多大型動物。

據報導,古生物學家在撒哈拉沙漠的Tadrart Acacus山發現了17551塊可辨認的化石,這些化石的年代覆蓋了10200年前到4650年前之間。羅馬大學的Savino di Lernia和他的同事對這些化石進行了分析。di Lernia說:「在此期間,撒哈拉中部比現在潮溼得多。那是一個類似於大草原的環境,生活著大象、河馬和犀牛等大型動物。」

報導稱,在該地區發現的魚類化石中,大約66.4%是鯰魚,33.6%是羅非魚。魚骨上有燒焦和切割的痕跡,這表明當時的人類曾捕撈魚類作為食物。除了魚類,這些化石中還包括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軟體動物和其他兩棲動物。研究人員發現,隨著哺乳動物數量的增加,魚類開始消失。隨著氣候的變化,魚類賴以生存的湖泊和沼澤開始乾涸,它們的數量逐漸減少,這可能迫使人類和動物開始改變飲食,並依靠狩獵生存。

在5900年至4650年前的動物化石裡,魚類的數量急劇下降。當時,魚骨只佔總數的48%。其餘的骨頭大部分屬於哺乳動物,如綿羊、山羊和牛。化石記錄表明,撒哈拉地區的環境在大約7400年前開始變幹。

研究還發現,羅非魚的數量隨著時間的推移下降得非常明顯,這可能是因為鯰魚有輔助呼吸器官,使它們能夠呼吸空氣,並在淺水、高溫的水中生存。這些發現揭示了該地區劇烈的氣候變化,最終導致了撒哈拉沙漠的形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犀牛的祖先找到了!和現在的外形差異巨大,如今仍生活在地球上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的地區,以及東南亞地區,生活著一種龐然大物,它們雖然看起來體肥笨拙,但是它們卻皮糙肉厚,而且性格非常暴躁,這也讓它們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卻幾乎沒有什麼天敵,這種動物就是犀牛
  • 撒哈拉沙漠發現5種史前鱷魚化石
    鼠鱷的藝術想像圖。豬鱷的復原模型及在撒哈拉沙漠發現的真實化石。  據《每日郵報》報導,科學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發現了1億年前生活在那裡的5種史前鱷魚化石。其中一種的牙齒就像是野豬的長牙,另一種則長著像鴨嘴的口鼻部,一些還以小恐龍為食。 據介紹,在距今大約1億年前,這些可怕的食肉動物穿梭在非洲沼澤地、湖泊,四處尋找小恐龍,並以魚、蠐螬為食。與現代鱷魚不同,史前鱷魚在陸地的活動同它們在水中一樣的敏捷。
  • 摩洛哥撒哈拉沙漠河床發現的大量牙齒化石進一步證實棘龍是一種水生恐龍
    摩洛哥撒哈拉沙漠河床發現的大量牙齒化石進一步證實棘龍是一種水生恐龍現在,同一個團隊中的一些人又發現了進一步的證據,從一條古老的河床中發現了大量的棘龍牙齒。棘龍是絕對的食肉動物,據估計,它的體長可達18米,體重超過20噸。棘龍擁有筆直的圓椎狀牙齒,背部有著特有的長棘,長棘之間形成一個巨大帆狀物。在今年4月,一項新的發現表明,它並不是電影《侏羅紀公園3》中那種破壞飛機的怪物。
  • 河馬的糞便為什麼會造成魚類大量死亡?原因是太肥沃了
    河馬河馬是一種最大型雜食性、水陸兩棲的動物,平常喜歡生活在水裡。但因為河馬沒有盲腸(盲腸負責吸收水分)並且結腸很短,這造成了河馬的水分吸收利用效率極其低下,糞便含水可達90%,由於大量水都流失出動了,所以河馬需要經常大量飲水,這樣才能身體不至於脫水,所以河馬生活不能離水太遠。
  • 最新研究:撒哈拉沙漠可能是1億年前地球最危險的地方!
    一 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然而國際科學期刊《ZooKeys》最新的一篇研究顯示,摩洛哥東南部(如今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 二 美國底特律大學古生物學者伊布拉欣與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古生物學者拉森等人組成國際研究團隊,分析卡瑪卡瑪地層出土的恐龍化石
  • 水中魚像汽車一樣,最新研究:撒哈拉沙漠是1億年前最危險的地方
    非洲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荒漠,然而國際科學期刊《ZooKeys》最新的一篇研究顯示,摩洛哥東南部(如今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卡瑪卡瑪地層挖出的化石顯示,1億年前的白堊紀,這個區域有著森林與河流,充滿大型肉食恐龍,例如身長超過8公尺的鯊齒龍,一些肉食恐龍可能會吃其他肉食恐龍。
  • 「河中怪獸」棘龍的謎團因新發現的牙齒化石更加明確
    (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MICHAEL GRESHKO 編譯:石頤珊):摩洛哥沙漠中的新發現顯示,棘龍這種巨型掠食者的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水中。超過9500萬年前,一個龐大的河川系統奔流過現今摩洛哥境內的撒哈拉沙漠。
  • 沒有天敵的動物;丹頂鶴、大象、犀牛及河馬
    三,大象,犀牛,河馬,這三位在陸地草原上沒有天敵。a,一頭成年的非洲象,肩高4.3至4.5米體重5.5至8噸,粗壯的四肢能夠支撐身體快速奔跑,嗅覺和聽覺都非常好,加上長1.5米-2.5米左右的象牙,武力值獨步非洲草原。
  • 和獅子!大象!非洲豹!犀牛一起跑,非洲五大猛獸馬拉松!
    和非洲五大猛獸面對面! 比賽和我們的酒店所在地,是南非著名的恩塔貝尼野生動物保護區,這裡的山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獵豹聚居地,犀牛和河馬和平相處在草甸區,成群的疣豬、黑斑羚、瞪羚.....嗯,非洲犀牛!  恩塔貝尼這裡生活著我們容易見到的白犀牛( 南部白犀牛,北部白犀牛全球僅剩2隻雌性 ) 和不太容易見著的屬於極危物種的黑犀牛。犀牛角由於在東南亞等許多地區被認為具有某種藥理作用而供不應求,這也導致了許多盜獵者大肆捕殺非洲犀牛。
  • 廣東、廣西的大象犀牛為什麼滅絕了?
    兕(sì)是古書上所說類似犀牛的一種異獸。《宋史·五行志》曾記載過廣東潮州老百姓的莊稼被大象食用、踩踏。宋朝的《太平寰宇記·嶺南道》記載,廣東英州(英德縣)、廣西鬱林州(玉林市)均產犀牛。以上這些史料都說明,在一兩千年前的南方兩廣地區生活著大象和犀牛。不僅有史料的記載,還有遺址出土的文物可以證明這一點。
  • 巖畫記錄撒哈拉曾經的青翠蔥蘢_手機網易網
    然而,誰能想像6000多年前的撒哈拉大漠原就是一片青翠蔥蘢的叢林。「那定是片浩渺無垠、沒有生機的茫茫沙海」。未曾見識撒哈拉的人常常如此想像和描述這個地球上最為著名與廣闊的沙漠。第三次進入撒哈拉腹地,除了它多變豐富的地形地貌讓我著迷,這裡蘊藏的眾多巖石藝術更加令我驚嘆。
  • 河馬和大白鯊誰更厲害?答案可能給你想的不一樣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河馬 河馬是現存陸地上體型第三大的哺乳動物,僅次於大象和犀牛河馬雖然體型不如以上兩種動物,但是,河馬屬於半水生動物,在水中,即使兇猛的獅子、鱷魚都不敢輕易招惹它。 從分布上看,河馬主要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區,根據不同的分布,河馬又分為5個亞種:安哥拉河馬、南美河馬、尼羅河馬、東非河馬以及查得河馬。
  • 記者手記:撒哈拉沙漠看古鯨
    新華社埃及法尤姆10月6日電記者手記:撒哈拉沙漠看古鯨新華社記者鄭凱倫物種的演化,海陸的變遷……這些教科書中的枯燥概念,在位於撒哈拉沙漠的世界自然遺產埃及鯨魚谷有了生動演繹:一具具近20米長的完整鯨化石散布於黃沙中,似在訴說一個跨越4000萬年的故事。
  • 撒哈拉的故事:為什麼三毛對沙漠情有獨鍾,甚至拋棄一切?
    我們認識到三毛一定是從《撒哈拉的故事》開始的,她用文字寫就佳話,更用一生追求詩和遠方。她說:「我是一個像空氣一樣自由的人,妨礙我心靈自由的時候,絕不妥協。」撒哈拉沙漠是一個危險之地,不是勇者斷然不會前往,為什麼三毛對其情有獨鍾,定居在沙漠多年?
  • 撒哈拉沙漠中的三毛: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日復一日,我這隻原本不是生長在沙漠的「黑羊」,是如何在努力有聲有色地打發著漫長而苦悶的悠悠歲月。——三毛對於作家三毛而言,在撒哈拉的生活是她一生中最刻骨銘心的經歷,那裡有她和摯愛荷西的記憶。他們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被三毛筆下的文字詮釋的生動而又具體,讓人忍不住也要想深入大漠體驗一把。01 天生自由愛浪漫很多人以為三毛為了愛情去了撒哈拉,其實當初要去撒哈拉沙漠的人是她,而不是荷西。為了她,荷西願意陪著她一起去。結婚前三毛就宣誓女性主權,強調婚後自己仍要我行我素,因為她不願意失去自己獨立的人格和內心的自由自在化。
  • 撒哈拉沙漠發現史前巨型河怪,體長15米、重20噸,以巨魚為食!
    據日前(4.29)發表於《自然》(Natural)的一篇研究報告表明,通過對摩洛哥東南部撒哈拉沙漠西北側發現的棘龍尾巴化石分析,背部長著一塊巨大長棘的棘龍,成年體長可達50英尺(15.24米),重達20噸,而且屬於水棲動物,是一個遊泳高手。
  • 白天享受撒哈拉沙漠的日光浴,夜幕降臨,竟然在泳池泡澡看繁星?
    大家好,我是小編小阿倩,今天我帶大家走進撒哈拉沙漠。一直以來,我對撒哈拉沙漠有著特殊的一種情懷。嚮往沙漠,大概是它的神秘感,或者源自於它的古老神話故事。撒哈拉沙漠是僅次於南極洲的第二大荒漠,因為三毛寫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時便成了很多人旅行的目的地。
  • 世界上第二大沙漠,世界上最炎熱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
    撒哈拉沙漠、阿爾及利亞說到沙漠,我們往往會聯想到烈日下那一望無際的沙漠。這並不完全正確: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一個被雪覆蓋的非常寒冷的地方。我們說的是覆蓋1400萬平方公裡的南極沙漠。世界上第二大沙漠是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它是世界上最炎熱的沙漠。
  • 科學家在埃及沙漠深處,發現大量鯨魚化石,找到了鯨魚進化的秘密
    談到「埃及」想像大家都會想起沙漠中的金字塔,並且在我們的印象中,埃及的地理氣候是炎熱且乾燥的,一望無際的沙漠和稀少的綠洲是這裡的地理特徵,從氣候來看,埃及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晝夜溫差極大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讓生活在沙漠的生物都有一手「絕活」,但是就在這樣環境中,科學家居然發現了一個山谷中,存在大量鯨魚以及海洋動物的化石,為什麼這裡會存在鯨魚的化石,是誰把它們帶過來的
  • 盤點世界10大迷人沙漠 讓人嘆為觀止
    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由眾多白色的沙丘和深藍色的鹹水湖共同組成,其美麗的景色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每年的7月到9月大量的降雨將會在這篇沙漠中營造出數以千計的大大小小的池塘。這些池塘小的好似水塘,大的就像湖泊。白色的沙,藍色的水,讓你不知道是身處沙漠中,還是海灘邊。去那裡遊泳的話,相信沒有人會和你搶遊泳池,因為漫山遍野都是遊泳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