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拼音大戰」幕后角力:一場「統獨」之爭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在臺灣這個小島上,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看似語言領域的爭議﹐實際上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木木/製圖

  (聲明:此文版權屬《國際先驅導報》,任何媒體若需轉載,務必經該報許可。)

  國際化vs本土化 統一vs獨立

  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表面上看是一場學術爭論,其實卻是一場「統獨」之爭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劉宗榮發自北京 在臺北,忠孝東路素有「購物天堂」的美譽,不論是矗立在街頭的眾家百貨公司,還是隱匿在巷弄中琳琅滿目的獨特商店,無不吸引著大批的外來遊客和購物者。然而,對於大部分觀光客來說,忠孝東路的譯名應該是漢語拼音的「Zhongxiao E Rd.」,還是通用拼音的「Jhongsiao E Rd.」,卻讓人迷惑。

  近年來,採用何種拼音系統在臺灣一直爭論不休。據臺灣媒體報導,由於島內的地名、街名甚至人名等沒有統一的譯音方案,道路名稱的譯音非常混亂,有時同一條道路在不同路段出現不同拼法。甚至各縣市在統一譯名時,還會出現高雄採用通用拼音、臺北則採用漢語拼音的做法。

  9月16日,臺當局「行政院跨部會會議」通過相關主管部門的提案,確定未來中文譯音政策將改採漢語拼音,不再使用民進黨政府6年前決定的通用拼音。持續多年的兩岸「拼音大戰」,終於落下帷幕。

  「通用拼音」不通用

  「如果不會漢語拼音,對於我們這些學生的深造是件很麻煩的事。」島內一位王姓同學告訴記者,「我正在學俄文,我和很多朋友使用的都是中國大陸生產的俄漢電子辭典。但每當我用中文查俄文單詞時就非常頭疼,因為中文輸入必須用漢語拼音。但是由於根本沒有學過漢語拼音,每次都只能猜著輸入。有一次為了找『帽子』的俄文單詞,用漢語拼音輸入法敲打了半天,只出來一個『貓』字。」

  的確,數十年來,漢語拼音已在國際上廣為通用,不僅是聯合國所採用的標準拼音系統,也是國際學術界通用的拼音系統。而通用拼音因以本地發音為基礎,推廣效果並不理想。

  通用拼音是原臺灣當局曾經建議使用的中文拉丁化拼音法,號稱是漢語拼音的「改良版」。臺當局宣稱,通用拼音「兼顧到臺灣大環境與本土化的訴求」,能體現臺灣「本土母語」,且與漢語拼音的「兼容性」超過80%,因而成為臺當局全面推行的譯音政策。

  據介紹,通用拼音與漢語拼音之間,其實只有三個音的不同,使用的符號差異僅為15%。但少數幾個符號的不同,卻帶來幾何級數的差異。臺灣長庚大學李仁圓教授通過詞庫所作的統計顯示,10萬個詞語中就會造成48%的拼寫形式差異,並最終導致近半漢語詞彙的拼寫音節不同。臺灣知名語言和認知心理學專家、前「教育部長」曾志朗,也曾以DNA層次1%的差異,造成了人和黑猩猩的不一樣為例,說明此種現象。

  例如,一家姓「張」的人分居在兩岸,大陸的護照上是漢語拼音的「ZHANG」,而按照島內通用拼音的拼寫則為「JHANG」。如此一來,明明是一家人,看起來卻是兩個姓。顯然,採用通用拼音還是漢語拼音,已經不僅僅是個街名或者地名如何翻譯以方便外來遊客的問題,更關係到島內初級漢語教育、資料溝通共享乃至文化的交流。

  曾任報業控股華文報集團語文顧問的汪惠迪,則在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評論說,「通用拼音到底通用不通用?我想充其量也只在臺灣通用,在島內民眾內部通用,走出臺灣,就不通用了。學了漢語拼音的外國人走進臺灣,看到通用拼音,不知其為何物;而在臺灣學了通用拼音的外國人走出臺灣,也派不上什麼用場。」

  島內民眾都「找不著北」

  對於通用拼音帶來的困擾,前文提到的那位王姓同學至今記憶猶新。

  他說:「一位俄羅斯留學生要我帶他參觀臺北萬華著名的龍山寺,約好在萬華火車站見面。到了車站,那位俄羅斯朋友已經到了,不過他卻非常茫然地東張西望。我問他在找什麼。他說他搭火車來的時候,聽到廣播說萬華站到了,但一出車站卻發現這裡不是萬華,而是Manka。他正不知道該怎麼辦的時候看見了我!他還問我怎麼也在Manka。」

  王姓同學說:「聽到這兒,我差點笑翻了,因為萬華在閩南語裡叫作『艋舺』,譯成拼音就是Manka。後來我還發現,宜蘭縣的蘇澳與礁溪兩鎮,也採取閩南語拼寫全鎮的路牌,按照拼音念起來的地名,和普通話的地名念法真是天壤之別。我想不止老外來臺灣被地名譯寫搞得一頭霧水,連臺灣百姓自己也要迷路了!」

  的確,島內民眾尚且被混亂的各種地名譯音搞得「找不到北」,來島內觀光旅遊或者工作的「老外們」,在島內看路標恐怕就更加一頭霧水了。

  臺灣問題專家富權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通用拼音雖然能準確拼出臺灣地區一些方言的發音,但在使用之後,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既然臺灣的地名、人名在向國際作英文翻譯時,以普通話為發音標準,那麼漢語拼音就完全適用,無須考慮那個方便於準確拼串方言發音的通用拼音。後者只是適用於以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發音識字的場合。」

  「在臺灣要採用何種拼音,一直是一項涉及『統、獨』意識形態分歧的政治話題。因此在爭執不下後,臺當局乾脆就聽任各市縣自行決定。」新華社記者陳鍵興在臺駐點採訪時,對「拼音大戰」造成的困擾深有體會。「在搭乘地鐵時,在『中山站』一個入口處的地名牌上,居然同時出現了兩個不同的拼音:這個地名牌上的『中山北路』的『中山』注音為『ZHONG SHAN』,而『中山分局』的『中山』注音則成了『CHUNG SNAN』。到了『忠孝復興站』,地鐵站內站名的注音為『CHUNG HSIAO FU HSING』,上到地面,這個地名的注音則變成了『ZHONG XIAO FU XING』。」

  「拼音大戰」由來已久

  儘管臺「教育部執行秘書」陳雪玉9月16日面對媒體表示,改採漢語拼音是為了在文化交流上與國際接軌,與藍綠意識形態無關。但島內的拼音方案之爭卻是由來已久,平時看來小不起眼的拼音譯音問題,背後其實蘊含著十幾年來兩岸角力的無數政治故事。

  回顧蔣介石、蔣經國父子「主政」時期,臺當局出於特殊的歷史原因,一直沿用1918年公布的注音符號。儘管隨著計算機的廣泛普及和使用,注音符號越來越不適應溝通與交流的需要,但出於「保持正統,漢賊不兩立」等政治考慮,臺當局仍堅持使用注音符號。

  1996年,臺當局籌設「亞太營運中心」,為了將拼音系統與國際接軌,統一中文譯音的問題開始提上日程。1999年7月,李登輝「當政」時期,臺「行政院教育改革推動小組」決議中文音譯採用漢語拼音,卻引發十餘名民進黨縣市長的反對。本來就對「臺獨」心有所屬的李登輝,自然順勢「暫緩推行」漢語拼音。

  2000年陳水扁上臺後,大肆推動「文化臺獨」和「去中國化」,漢語拼音更成了當局的「眼中釘」。當年10月7日,臺「教育部國語推動委員會」正式公布「中文譯音統一規定」草案,宣布以臺灣本土研製的通用拼音取代中國大陸通用、聯合國公認、國際標準都認可的「漢語拼音方案」。

  10月31日,在外界的強烈批評下,時任「教育部長」的曾志朗本著語言專家的良心,做出「建議採用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並送交「行政院」。然而,曾志朗的意見迅速遭到「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反彈,且由於當時臺「行政院」做出退案處理,「拼音大戰」再度引發激烈爭議。曾志朗也因此於2002年初「下臺一鞠躬」。

  「中央」「地方」爭論不休

  2002年8月,陳水扁當局在各方意見未統一下,強行核備了「中文譯音使用原則」,正式確定臺灣地區的地名、姓名等注音將以通用拼音為準。2007年10月,陳水扁當局又頒布「標準地名譯寫準則草案」,決定把臺灣所有地名拼音改為通用拼音,以「統一音譯」。「臺灣一場拼音大戰似乎難以避免。」英國廣播公司如是評論。

  對於陳水扁當局決定採用通用拼音的做法,時任臺北市長的馬英九表示,如果「中央」堅持採用通用拼音,臺北市將在現行的小學注音教學之外,進行「雙軌教育」,同時教授通用、漢語拼音,以免學生長大後自絕於國際社會之外。馬英九說:「臺北市是臺灣國際化程度最高、國際化需求最殷切的城市,採用通用拼音只會害了臺北市。」六年後,也正是馬英九,結束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拼音大戰」。

  背後潛藏政治角力

  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看似語言領域的爭議﹐實際上有著強烈的政治色彩。海外媒體指出,綜觀近年來島內關於中文譯音問題的論戰,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說穿了,就是臺灣政壇上的某些勢力將其當作了「國際化」與「本土化」、統一與「臺獨」爭議的另一個戰場。

  富權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他說:「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之爭,雖然在表面上看,是一場『學術』之爭,但卻隱潛著『大中國』與『臺灣本土』意識,及『統』與『獨』理念之爭。這從分別堅持兩種不同拼音人士的省籍、政黨、政治立場等背景中,就可以管中窺豹,一目了然。」

  汪惠迪則評論說:「當有人指摘拼音大戰蒙上了濃厚的政治色彩,它並不是什麼學術之爭,而是一場『統獨』之爭時,我認為是不無道理的。」

  如今,持續多年的「拼音大戰」終於落幕。9月16日,臺「教育部」決議全面放棄通用拼音,改用與大陸通用的漢語拼音。不過,臺「教育部」也承認,「中文譯音採通用拼音政策實施六年,已投入大量資源,一旦改採漢語拼音,龐大的社會變動成本將成反對主因,造成外界質疑,而模糊拼音國際化的良善立意。」

  但是,對於想去臺北「購物天堂」購物的外來遊客來說,總算可以順著寫有「Zhongxiao E Rd.」的路標找到忠孝東路了。

相關焦點

  • 揭秘中國臺灣「拼音大戰」的歷史 兩岸拼音為何不同
    2016年1月22日訊,最近有兩件與臺灣有關的熱點事件。一是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引發各界對兩岸關係的思考。二是一位周姓藝人由於涉臺獨,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不得不出面道歉,還引發了一場「表情包大戰」。幾乎在同一時間段,一條沒那麼起眼的新聞悄然進入又離開了人們的視線,那就是「漢語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度過了自己的111周歲壽辰。
  • 臺灣漢語拼音與「通用拼音」爭鬥的背後
    日前,臺灣「教育部國語推動委員會」公布「中文譯音統一規定」草案,草案捨棄國際通用的「漢語拼音」,代之以臺灣自行研發的所謂的「通用拼音」作為島內人名、地名、街名的英譯統一規範。草案一出,遭到臺灣社會各界的強烈抨擊,輿論指責臺灣新當局的倒行逆施,指出中華文化的根是無論如何也斬不斷的,少數臺獨分子的愚蠢行為必將以失敗而告終。
  • 泰國首富入股日盛金遭否決,幕後有一場驚心動魄「辜尹大戰」
    「日盛金出售案」是近日臺灣島內財經焦點話題,備受關注。歷經一個多月審查後,泰國首富謝氏家族旗下的泰國卜蜂集團入主日盛金,已遭臺金管部門駁回,但幕後的一場驚心動魄「辜尹大戰」會不會休兵,留有太多懸念。其中,不少人認為,泰國首富入股日盛金是「辜尹大戰」的角力,下文會詳細分解。有必要提及,泰國正大集團旗下的飼料及肉品大廠卜蜂企業,本來有意在臺灣花蓮蓋6座雞場,但事先因未與居民溝通而引發地方的強烈反彈。「不知臺灣未來畜牧業要如何發展下去?」迫於居民群起抗議,今年6月卜蜂宣布,暫停在花蓮建雞場。
  • 新北、臺南、高雄 接班大戰硝煙四起
    本報資料照片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12月1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南市長賴清德、高雄市長陳菊、新北市長朱立倫三位百裡侯,兩任的任期屆滿後,無法再拼連任,接班大戰已在地方延燒,硝煙四起,宛如新戰國時代,下一任市長之爭,提前宣戰。
  • 臺灣人有多愛大陸電商?「貓狗大戰」臺企得利
    「貓狗大戰」臺企得利  早在2013年,大陸的另一家電商龍頭淘寶就已在天貓商城上設立臺灣館。天貓的商標是「貓」,而京東商標是「狗」,所以此次京東赴臺招商,被島內媒體形容為「貓狗大戰」打到了臺灣。  其實,京東和淘寶所爭的並非臺灣市場,而只是要用臺灣品牌充實貨架。對許多臺灣企業而言,「貓狗大戰」卻是絕好的機會。
  • 就為爭個臺灣省長的位置 賴清德和蔡英文竟殺紅了眼
    臺灣包袱鋪,「英德」大戰失風度!我是吃瓜看戲兩不誤的大侃子~眼看這一周,民進黨2020黨內初選就要進入民調的「殊死」一戰了,蔡英文為了能順利贏得「大選」資格,手段也是愈發沒有底線了。日前蔡陣營就又被爆出,想通過收集手機號碼的方法,企圖操作手機民調的事兒,這可氣得沒有啥「政治資源」優勢的賴清德,連連喊話蔡英文:說好的「君子之爭」呢?
  • 聯合報:「小龍之爭」 臺灣何以從兔子跑成烏龜
    聯合報:「小龍之爭」 臺灣何以從兔子跑成烏龜 2015-06-05 15:33:35,臺灣閉關自守風潮,卻不知伊於胡底。  與此同時,臺灣卻從一隻兔子,跑成了一隻烏龜。由於朝野在政治上的對峙,臺灣的兩岸經濟競合之路一再出現非理性的障礙,先是對兩岸服貿協議要求逐條審查,接著爆發了以「反服貿」為名,實則是以「仇中」為底蘊的「太陽花學運」,最終並設下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這堵高牆。  人民力量、公民決策之類的詞彙充斥公共場域,由於政治高地皆被民粹佔領,其餘的事務都變得毫不重要。
  • 一頭公鹿竟與一臺挖掘機上演角力,是誤以為同類,還是保護領地?
    而近日在俄羅斯斯塔夫羅波爾,就發現一頭公鹿竟與一臺挖掘機上演角力,至於這頭公鹿為何那麼勇猛,很有可能誤以為這臺挖掘機是同類。據拍攝者介紹:挖掘機隊伍正在叢林中工作,這時一頭公鹿竟舉著一對鹿角正面對抗挖掘機,與挖掘機上演角力大戰,這頭公鹿毫不退縮。
  • 國臺辦發言人妙引古詩詞回應臺灣課本「文白之爭」:「去中國化」不...
    新華社北京9月13日電(記者 查文曄 趙博 劉歡)「看到美景時,我們可以感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只會說『哇,真美』;表達志向時,我們可以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而不是滿腦子只知道升官發財;遇到感情糾葛時,我們可以感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 「麥富迪」之爭塵埃落地?
    乖寶集團認為,「麥富迪」品牌在寵物食品等商品領域具有較高知名度,訴爭商標的註冊和使用易導致消費者將第三方「麥富迪」的商品與乖寶集團「麥富迪」商品進行混淆,並提交了其所有「麥富迪」引證商標的產品獲獎情況、品牌宣傳、產品銷量等證據。乖寶集團表示,訴爭商標的申請註冊違反商標法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前半段、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訴爭商標應予以無效宣告。
  • 「麥富迪」之爭塵埃落地?
    乖寶集團表示,訴爭商標的申請註冊違反商標法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前半段、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訴爭商標應予以無效宣告。訴爭商標由漢字&34;麥富迪」及英文字母"MYFOODIE」組成,訴爭商標與引證商標漢字部分完全一致,構成標識近似;訴爭商標核定使用的香波、動物用化妝品等商品與引證商標核定使用的樹木、豆(未加工的)、植 物、活動物、動物食品、動物棲息用品等商品在功能用途、 銷售渠道、消費對象等方面存在差異,不屬於類似商品。
  • 臺灣小學驚現天書作業:羅馬拼音要求翻譯為閩南話
    在臺灣,小學生都要會!  閩南語(被臺當局稱為「臺語」)自陳水扁時期正式成為臺灣地區小學課程中的一部分,蔡英文上臺之後因「去中國化」的需求更是不遺餘力地推進。有島內網友在社交網站Facebook分享,臺灣小學的閩南語教材作業,只見上面印著滿滿的羅馬拼音,要求把這些拼音翻成閩南語,讓許多人直呼「到底想表達什麼」,不僅做作業的小朋友們看不懂,連臺灣的家長們都大喊頭痛。
  • 毛澤東在中國曾考慮棄漢字用拼音
    核心提示: 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多次發表支持漢字改革的意見,並指出「漢字必須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希望文改會研究出中文字母體系。
  • 臺灣《東森新聞網》:統派媒體?獨派媒體?
    前「總統」李登輝最近在翠山莊與媒體記者茶敘時,刻意漏了「統派媒體」,直截了當的表達了他對部分媒體的好惡情緒之餘,政治人物將媒體分類為統派、獨派,或是只喜歡報喜的喜鵲,不喜歡報憂烏鴉的現象,對於臺灣人民知的權利,及民主政治品質的提升,實已是一項傷害。
  • 「貓狗大戰」到臺島 臺灣電商趕搭大陸「順風車」
    「貓狗大戰」臺企得利早在2013年,大陸的另一家電商龍頭淘寶就已在天貓商城上設立臺灣館。天貓的商標是「貓」,而京東商標是「狗」,所以此次京東赴臺招商,被島內媒體形容為「貓狗大戰」打到了臺灣。其實,京東和淘寶所爭的並非臺灣市場,而只是要用臺灣品牌充實貨架。
  • 「臺灣人認同」率創歷史新高,「天然獨」時代到來,蔡英文贏了?
    臺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近日公布2020上半年的「統獨、國族與政黨調查」數據,偏好「獨立」、臺灣人認同與民進黨支持率都創下新高。「統獨」立場部分,高達35.1%民眾偏好「獨立」,相較2018年的20.1%,成長15個百分點;國族立場部分,則有67%的人自認為「臺灣人」,僅27.5%的民眾持雙重認同,對比兩年前的54.5%和38.2%,變化不小;政黨支持率部分,民進黨更是大幅成長到36.8%,直逼中間選民的37.8%,遠遠甩開國民黨的15.8%。
  • 威妥瑪拼音
  • 寫稿佬講古:第五世代主機大戰陽謀之爭 下篇
    在經歷了此前諸多合縱連橫和秘密行事後,第五世代主機之爭隨著「任索世」的主機的全面登場,終於迎來了正面的對抗。 三方拋開了背後的秘密手段,圍繞著遊戲、外設配件和發行等元素展開博弈,為大家呈現了一場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陽謀」大戰。
  • 肖戰元宵節發文送祝福,卻因拼音被網絡暴力,原來烏龍一場
    肖戰還用紅色字標註拼音寫了「元宵喜樂」四個字,整幅畫都充滿著節日的喜慶氛圍。因為肖戰有可愛的兔牙,所以粉絲給他起了個暱稱「兔子」,所以肖戰畫的小兔子其實是代表他自己吧。對粉絲來說,這可是節日福利哦。不過肖戰的祝福發出後,卻引來一番爭議,原來有網友指出肖戰的拼音寫錯了,他把「元」字標註成了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