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濱公園位於梧州市潯江與桂江匯合處的白鶴山上,三面臨水,環山為園。園內綠蔭蔽日,古木參天,鳥語花香。園址原名叫鶴崗,自古就是風景勝地,「鶴崗返照」是古蒼梧八景之一。
清代詩人關正運有詩云:
城西隔岸疊峰稠,落日平崗見鶴飛。
山上赤騰見倒景,江心紅映半斜暉。
四周暮色侵樵徑,一片霞光絢釣磯。
最是可觀翻石壁,水邊立人似衣緋。
過去,在傍晚時分,常有成群白鶴從江面飛回崗上歇息。古人傳說,鶴崗是鶴仙幽居之處,常在崗頂上出現的白鶴,是白鶴仙女們變的。至今,在本地還流傳著一個白鶴仙女的傳說。
據說很久很久以前,在白鶴山下的桂江水上有一個漁民叫黃亮,幼年喪母,與六旬老父相依為命。父子倆有次救了一隻白鶴,那白鶴正是白鶴仙女雲姑。為了報答救命之恩,雲姑便與黃亮結成了夫婦,並用仙家寶物紅寶珠引誘魚群聚集,方便漁民捕撈,為百姓們造福。後來,地方惡霸劉洪得知此事,企圖霸佔紅寶珠,雲姑巧施妙計,為百姓除掉惡霸,然後變成白鶴,馱起黃亮和黃老爹,飛回鶴崗頂上。後人為了紀念黃亮和雲姑,便在鶴崗東麓修建了一座白鶴觀。
以前登山,從東麓白鶴觀旁小徑,現在可從北面拾級而上,亦可從盤山公路驅車直達山頂。鶴崗頂上有鶴崗樓、盆景園、奇石館和英國領事署舊址。盆景園裡,古木參天,幾株細葉榕樹齡都在百年以上。奇石館裡陳列的奇石,有的像鷹,有的似龜,或如山峰,或若波浪,無不栩栩如生,維妙維肖。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借不平等的《中英續訂滇緬條約》附款專條,把梧州闢為通商口岸,並強佔白鶴山修建英國領事署,在山腳豎起「大英帝國地界」,「遊人不準登山」的牌子。
1918年夏的一天,剛從外地調防來梧州的桂軍某部排長秦鎮標和一士兵登鶴崗遊覽,英領事署領事發現後,突然放狼狗追咬。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秦排長只好採取自衛行動,開槍打死狼狗。英領事從香港調來「摩軒」、「摩扶」兩艘軍艦,泊在梧州江面,威逼梧州當局「降旗致哀,設祭賠款」,並處死秦排長以「人償狗命」。梧州當局被迫將秦鎮標處死。這一事件使梧州人民蒙受了極大的恥辱。
1925年,梧州各界聲援上海「五卅」運動,舉行示威遊行。遊行隊伍包圍了英領事署,抗議英方的暴行。英領事見勢不妙,倉皇乘船逃回香港,從此一去不敢再來。1928年,鶴崗終於回到梧州人民手中。1930年,市政府將鶴崗闢為河濱公園。英國領事署舊址旁,立有一座「還我河山」石碑,記錄的便是這一經過。
闢為河濱公園後,到這裡遊覽的人更多。英領事署舊址前,有一座栩栩如生的白鶴雕塑,它包含著一個久遠的神奇故事。登上鶴崗樓,東望河東市區,高樓林立,鱗次櫛比;南望西江波濤滾滾,文筆塔聳立在錦屏山上,系龍洲隱隱可見,如浮在水面上的青螺。若在春夏之交,還可以看到桂江與西江交匯處一綠一黃的鴛鴦江奇景。北面的白雲山綠樹雲煙,氣象萬千,桂林山水甲天下,蒼梧獨在天一方。西邊的歷史博物館,是當年美國人辦的教會學校舊址。南面松柏蒼翠,是梧州市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