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短腳鵯,拉丁學名是Hypsipetes madagascariensis,別名是黑鵯、馬島黑鵯、馬島短腳鵯,屬於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鳥綱、今鳥亞綱、雀形目、鵯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Madagascar Black Bulbul,命名人為Müller,命名時間在1776年。
黑短腳鵯羽色變化較大,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前額、頭頂、頭側、頸、頦、喉等整個頭、頸部均為白色,有的白色一直到胸;其餘上體從背至尾上覆羽黑色,羽級具藍綠色光澤,翅上覆羽與背同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下體自胸或自腹往後黑褐色或黑色,尾下覆羽暗褐色具灰白色羽緣。另一種通體全黑色或黑褐色,上體羽緣亦具藍綠色光澤,有的背和下體較灰。虹膜黑褐色,嘴鮮紅色,腳橘紅色。
黑短腳鵯冬季主要棲息在海拔10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腳平林中,夏季可上到海拔1000-2000m,有的地方甚至進到海拔2500-3000m的中高山地帶,垂直遷徙現象極明顯。通常生活在次生林、闊葉林、常綠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冬季有時也出現在疏林荒坡、路邊或地頭樹上。
黑短腳鵯主要為留鳥,部分在長江以北地區繁殖的種群為夏候鳥,冬季遷到南方越冬。此物種常單獨或成小群活動,有時亦集成大群,特別是冬季,集群有時達100隻以上,偶爾也見和黃臀鵯混群。性活潑,常在樹冠上來回不停地飛翔,有時也在樹枝間跳來跳去,或站於枝頭。偶爾也見棲立於電線上,很少到地上活動。善鳴叫,有時站在樹頂梢鳴叫,有時成群邊飛邊鳴,鳴聲粗厲,單調而多變,顯得較為嘈雜。它主要以昆蟲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植物果實、種子等植物性食物,屬雜食性。動物性食物主要有蜂、天牛、象甲、甲蟲、蝗蟲、螞蟻、蝽象等鞘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植物性食物主要為漿果、榕樹果、烏桕種子等。
黑短腳鵯分布於非洲東部馬達加斯加、巴基斯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印度、斯裡蘭卡、緬甸、寮國、越南、泰國等地。此物種分布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北至陝西南部、湖北、湖南、安徽,東至江蘇、浙江、福建、臺灣等東南沿海各省,南至廣西、廣東、海南島,西至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東南部。
該物種分布範圍較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此物種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
文中圖片均為網絡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