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們總是會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習慣,比如邊看電視邊吃飯或者是跪在地上寫作業等等。而這其中一直令大多數家長困擾的是,很大一部分小孩,甚至是已經長大的成年人,都喜歡咬自己的指甲。
愛看籃球的應該都知道NBA著名球星詹姆斯,而了解他的人肯定知道詹皇有一個著名的怪癖,那就是咬指甲。我們看比賽的時候可以發現,大多數時候詹姆斯都在啃指甲,就連他的好朋友科比,也一度被他的怪癖所傳染。
由此可見,愛咬指甲的人確實不在少數,各個年齡段、各種身份的人都有。那麼,孩子甚至是成年人愛咬指甲,這是什麼毛病呢?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咬指甲,是本人焦慮的一種表現。
以焦慮為根源,人們通常會進一步發展出緊張、壓抑等更多的負面情緒。人們正是通過咬指甲這一行為來轉移自身注意力,釋放壓力,緩解焦慮的情緒,從而達到安撫自己的目的。這樣的行為長時間持續下去,就會發展成習慣。
對於小孩來說,口腔是他們最早獲得滿足感的地方,他們可以通過吮吸媽媽的乳頭來獲得營養和安全感。但媽媽並不能一直都待在孩子的身邊,所以當媽媽不在時,孩子就可能會通過吃手指——這一最方便獲得的工具,來緩解自己焦慮的情緒、安撫自己,使自己獲得滿足。
因此,咬手指對於孩子來說是成長的一個正常的過程。隨著孩子的成長發育,他們會逐漸找到其他的方式安撫自己,從而改掉咬手指的習慣。
但如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發展出其他的安撫方式,那麼他們的焦慮等負面情緒無法處理和發洩,就可能會再回到最初所習慣的方式。
這也是大部分人直到成年還在咬指甲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對小孩適當的引導和幹預,來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但幹預並不意味著強烈的制止或責罵,這可能會從反面強化孩子的行為,導致咬指甲的情況更加嚴重。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幫助小孩改掉咬指甲的怪癖呢?接下來這五招可千萬要記好!
1.減少對該行為的關注
家長不要因為孩子咬指甲這一行而過於焦慮,應該減少對該行為的關注,不要因為這個行為而去指責孩子。過多的關注只會強化行為本身,甚至達到固化的程度。若實在忽視不了,可以在孩子咬指甲的時候幫助孩子轉移注意力,帶他做一些其他事情,從而忘記咬指甲這件事。
2.了解孩子的情緒並接納它
不論年齡大小,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小情緒。家長不能因為孩子還小就不尊重甚至忽視孩子的情緒和想法,應該試著去了解並接納孩子的情緒,改善親子之間的關係,給孩子的情緒提供一個安全的表達和釋放的空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失去了焦慮這一壓力源,咬指甲的行為也會慢慢的減少。
3.尋找可替代的應對方式
家長可以通過和孩子溝通,尋找當他想咬指甲時,可以用來替代的方式,比如:畫畫、運動之類的。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決定他所能接受和感興趣的方式,但同時也要考慮該方式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4.假裝症狀練習
有些孩子因為已經習慣了,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咬指甲的行為,這樣對於改正這個習慣就有了一定的阻礙。家長可以通過以下的練習,幫助孩子深刻認識和理解這一無意識過程。
固定某個時間,每天3 - 4次,每次一分鐘左右。用非常緩慢的速度去模擬咬指甲的過程,感受自己的手在舉起來靠近嘴巴。到達唇邊後,可以放在嘴裡,也可以停在嘴邊然後放下,整個過程重複2 - 3次。
5.分小目標完成任務
想要短時間內完全改正孩子的壞習慣是不太可能的,家長不如把它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來完成。比如孩子的左手咬得比右手嚴重,那我們可以和孩子約定把左手當成「保護區」,一周之內先不咬它。
如果孩子達成了目標,我們就可以實現孩子的一個小願望;但如果孩子沒有達成,也不要指責他,可以鼓勵他進行下一次嘗試。這樣一個一個目標完成下去,總有一天就把大目標給完成了。
總而言之,想要幫孩子改正咬指甲這一怪癖,最重要的是陪伴,在家長幫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下,而不只是簡單粗暴地拉出孩子的手指並指責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