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養魚,是一種常見的種養結合的生產模式,曾經在南方一些水稻種植區推廣。通過這種模式,不但可以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量。而且還能使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得到提高,並且還能獲得一定的水產品(魚)收穫。是一種稻魚雙贏的模式。
說實話,稻田養魚非常的簡單。只要保證稻田能有一定的水位,然後投放一些魚苗,並做好防逃設施。到了收割水稻的時候,就能收穫到一些魚。這是以前農村最常見的,稻田養魚的方法。不過這樣做,只能保證在收割水稻時吃魚,可能不成問題,但要想產生好的經濟效益,就比較困難了。那麼要想稻田養魚,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設置"魚涵"。這是稻田養魚,想要獲得一定產量,從而取得高效益的,最基本條件。魚涵的面積,一般佔稻田總面積的10%~20%,以「井」字形,或「十」字形分布於稻田中,魚涵寬50cm左右,深80~100cm左右。
第二,魚種的放養。稻田養魚一般選擇非濾食性魚類為主,如草魚,鯉魚,鯽魚等,但也可搭配10%左右的鰱魚和鱅魚。魚種一定要選擇優質魚種,可在開春後事先放入魚涵中,放魚種前,應對魚涵以及魚種進行有效的消毒。放養數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每畝放50克左右的草魚150尾,寸片鯉魚100尾,寸片鯽魚1000尾,50克左右的鰱魚40尾和鱅魚10尾等。這樣的養殖模式,每畝一般可淨產500斤魚左右。
第三,水位的管理。剛插秧時,水位較淺。這時應將魚控制在魚涵內,防止魚出來危害秧苗。隨著秧苗的逐漸生長,稻田水位應逐漸增加。一般插秧一個月後,非魚涵區域的水位,可控制在十公分以上。這時候可將魚涵內的魚放出。以後隨著水稻的逐漸生長,再添加水位,水稻收割後,將水位升至最高。
第四,飼養管理。稻田養魚要想獲得高產高效,靠白水養魚還是不行的。雖然水稻在生長過程中,能給魚提供一些飼料,但是遠遠不能滿足魚的生長需求。因此還需人工投餵一些飼料進行補充。投餵飼料和池塘養殖差不多,堅持"四定""三看"投餵為好。平時應加強巡查管理,及時發現各種情況,然後針對性地進行處理。
第五,做好魚的病害防治。在稻田養魚的環境下,雖然魚病較少,但是魚病預防,同樣尤為重要。除了定期對魚的投餵場所進行消毒外,在魚病流行季節,也可在飼料中,添加一些藥物飼餵進行預防。此外,在水稻生產過程中,如果需要使用農藥時,一定要選擇低毒高效的藥物進行。
第六,合理把握魚上市時間。在以前,稻田養魚一般都是,在收水稻時,同時也將魚收穫了。其實水稻收穫後,魚還有較長的一段生長時間。而這一段時間,我們應該把稻田的水位加注到最高,然後在加強飼喂。最好在春節前後捕撈上市也不遲。而且這樣也不會影響明年的水稻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