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版松鼠鱖魚。記者李淵攝
傳統版松鼠鱖魚。記者彭化成攝
開欄的話:
姑蘇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之「核」,也是蘇州美食之「核」。傳統蘇幫美食、新晉網紅美食、南北風味小吃匯集古城。近日,姑蘇區首屆「姑蘇味道——尋找身邊的美食地圖活動」圓滿結束。此次活動有效激活了疫情期間姑蘇區經濟文化活力,提升了姑蘇區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範城市的熱度和影響力,促進了姑蘇區餐飲行業健康蓬勃發展。
活動中,姑蘇區400多家餐飲單位積極參與,端出1000多道菜品參與「松鼠鱖魚」「吳地味道」「南北美食」「風味小吃」等系列的評選。最終,經過初審、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環節,共有99道美食勝出。從本期開始,本報記者將以探店形式,走進部分獲獎單位,尋找地道而具煙火氣的姑蘇味道,探尋姑蘇美食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兼容並蓄,同時,也為讀者提供安全、健康的美食「導航」。
本報訊(記者 胡毓菁)「頭仰尾巴翹,色澤逗人笑。形似小松鼠,掛滷吱吱叫。」這簡短卻又形象的幾句話,描畫的是蘇幫菜中的「首席名菜」——松鼠鱖魚。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品嘗而揚名天下,時至今日,歷經二百多年的歷史,一道酸甜可口、造型逼真的松鼠鱖魚,見證著蘇州人對傳統美食文化的執著堅守與傳承創新。「古城姑蘇飲食文化底蘊深厚,松鼠鱖魚無疑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這條魚裡的『姑蘇味道』,對蘇州美食文化的傳播起到了積極的引導作用。」蘇州市飲食文化研究會會長、首屆「姑蘇味道——尋找身邊的美食地圖活動」評委華永根這樣說。
在蘇州,老字號松鶴樓的松鼠鱖魚絕對是經典,有色有香,有味有形。在蘇州松鶴樓觀前店廚師長許亞洲看來,這道「首席名菜」絕非徒有虛名。那昂首翹尾的造型,大小均勻的魚肉花刀,都是對大廚的極大考驗。「魚必須在2斤到2斤2兩之間,身體部分一劈為二去骨,橫8刀豎8刀,要有128個稜。入鍋炸至金色,魚肉粒粒炸開,才能形成昂首翹尾、形似松鼠的生動造型。」許亞洲說,去年,僅松鶴樓觀前店全年銷售松鼠鱖魚就超過了5萬條。
靠著松鼠鱖魚這道菜堅守在古城的,還有冀玉國和楊冬梅夫婦。21年前,他們開了一家名為凝翠園的小飯店,走上創業之路。食客大部分是周邊居民,因為價格親民,松鼠鱖魚是很多人每次來店必點的菜品,「松鼠鱖魚是蘇幫菜的代表,酸甜適中,外脆裡嫩,很適合本地人口味。不少食客說在這道菜裡能吃出甜蜜的味道。」冀玉國曾參加過蘇幫菜的專業培訓,這些年,在一次次的實操中,他製作松鼠鱖魚的技巧越來越嫻熟。如今,松鼠鱖魚的點單率一直保持高位。27歲的兒子也正在學習松鼠鱖魚的做法,這讓冀玉國很是欣慰。
「在保持吳地飲食特色的基礎上,通過傳承保護、創新發揚,使蘇幫菜更加精緻。」陳春娥經營的江南岸食府,是一家位於山塘街景區裡的地道蘇幫菜館。在她的店裡,松鼠鱖魚有兩種做法。「傳統版」秉承經典,講究刀工、火候、造型,酸梅醬的加入,是創新亮點,被老食客點評為「口味酥脆酸甜,口感層次豐富。」「創新版」則完全讓人眼前一亮,擺盤中,兩條鱖魚做成了松鼠的造型,澆上熱氣騰騰的醬汁,發出「吱吱」聲,活脫脫兩隻小松鼠。陳春娥說,今年是鼠年,這道創新版松鼠鱖魚也被稱為「鴛鴦富鼠魚」,特別受歡迎。「傳承是基礎,創新是手段,在保持精髓不變的同時,適應時代的發展,這樣的蘇幫菜才有更旺盛的生命力。」陳春娥信心滿滿。
聲明:所有來源為「蘇州日報」、「姑蘇晚報」、「城市商報」和「蘇州新聞網」的內容信息,未經本網許可,不得轉載!本網轉載的其他文字、圖片、音視頻等信息,內容均來源於網絡,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您發現本網轉載信息侵害了您的權益,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核實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