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學觀點來看,一個人的成長學習分為三部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在7-18歲期間,孩子的教育方式基本上處於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兩類模式之下,尤其是現在一家一個孩子,接觸社會教育的機會非常少。營地教育是介於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結合體,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是孩子們的「快樂大本營」。
營地教育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目前,作為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補充和組成部分,營地教育受到世界許多教育發達國家的重視。
區別於書本閱讀和課堂教學,營地教育側重讓孩子在體驗中達成一定目標,完成自我認知,收穫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成長,其中有著更多的教育意味,因此不是走馬觀花式的看與學,更不是簡單地將課堂搬到戶外營地。
簡單來說,營地教育是一種體驗式教育,在營地中,孩子們可以在安全並富有創造性的環境中淋漓盡致地成長,大膽地去認識世界、探究自我、相互協作。
營地教育是校外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一所沒有圍牆的學校。在營地裡,通過精心設計的科學、體育、口才等豐富的課程,在實踐中實現跨學科的融會貫通從而激發營員自主學習的潛能,提升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對於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社會責任感、科學技術普及、文藝體育培養、勞動技能鍛鍊、習慣養成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相信在一個組織良好、精心設計的營地生活裡,短短幾周時間,學生所學可能就會超過一年正式課堂教育能為其提供的內容。
——前哈佛大學校長查爾斯·艾略特
我可以毫不猶豫地說,如果沒有童軍精神,我不會成為一名好運動員,不可能成為一名好的海軍軍官,也不可能成為一名好的參議員,更不可能成為一名隨時都能做好一切準備的總統。
——美國前總統福特
參加童軍首選是一件好玩的事情,其次你要證明自己與別人的不同,童軍從未刻意培養過精英,是精英自己從童軍中走出來的。
——英國童軍總會會長、著名探險家貝爾
一位曾參加過營地教育的孩子表示,「在營地裡,非常地開心,每天老師帶著我們做各種科學小實驗,很多的課外知識讓我大開眼界,而且我還結識了許多小夥伴,我們一起探索科學,感覺特別新鮮、好玩」!
營地教育會帶給孩子除學校與家庭以外更多的成長體驗,通過寓教於樂且富於創造性的活動,讓青少年「有目的地玩」和「深度探索自己」。營地教育在國外150多年的發展實踐證明,營地活動在幫助青少年建立自信心、培養獨立品格和領導力、提高社交能力等方面效果顯著。
很多參加過營地活動的學生家長在微信群說,「孩子們在假期走進營地,不僅孩子的自理能力與合作意識增強、自信心提升,同時更重要的是,學到了許多課本裡學不到的東西,開闊眼界,放鬆身心,而且孩子的學習興趣也濃厚了,也很快樂,感覺孩子收穫不少」。
堅強獨立的性格、探索力、創新力、溝通力、團隊協作能力、自信心,已日益成為未來社會重要的競爭力,而這些,很難從課本中獲取,通過寓教於樂的營地活動,孩子們將更樂於接受與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