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聊齋志異之二商》,品析人性的四個層次,理解善良無價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盼來早與來遲。」這句話從古一直流傳至今,想來其中蘊涵之理並非空穴來風。
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其實人本就是一種社會性動物,而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我們從出生就必須要面對的,或許由於力量、性格、地位、階級等方面的不同,讓本來平等的種群關係變成了弱肉強食之間的競爭關係。在這其中,有一些人仗著自己強於別人,便對其進行無情的壓榨、剝削、欺負,卻不知欺人太甚終害己。
特別是在以前,一家人兄弟之間,在結婚成家後往往也會出現這種情況。《聊齋之二商》就是講這樣一個故事,以下我們結合原文翻譯進行解讀。
你無情我有義 以德報怨真君子
莒縣有個姓商的人家,兄富而弟貧,隔牆而居。兄名大商,弟名二商。
康熙年間鬧饑荒,二商家貧窮至極,有一天,二商家實在沒有糧食,天過晌午還沒有飯吃,妻子只好讓他去求哥哥,二商搖頭直言沒用,但妻子執意讓他去,二商不願,於是讓兒子去。沒一會兒,兒子空手回來,面露難色說:「伯母說兄弟分家,各吃各飯,誰也顧不上誰。」二商兩口子無奈,只得賣掉了,家裡僅有的破舊家是換點秕糠來餬口。
村裡有幾個地痞,看到商家富裕,於是半夜翻牆而入,大商兩口子被驚醒,於是大聲呼救,但商家平日為人刻薄,鄰居無人願去援救。隔壁的二商聽到嫂子呼救,想去救助卻被妻子一把拉住,她大聲對著嫂子吼:「兄弟分家,有禍各受,誰也顧不上誰。」但二商於心不忍,認為天下哪有弟弟看著哥哥慘死的道理,還是帶著兒子前去,他們兩人武藝高強,加上眾鄰見狀也前來援助,這些強盜才四散逃走。
若還作惡無報應 天下兇徒人吃人
大商心裡感激,認為應當分一點財產給弟弟,而妻子卻說:「你要是有個好兄弟,我們就不會受這個苦。」又過了段時間,二商家裡彈盡糧絕,認為哥哥起碼會接濟一下他們,然而毫無動靜。只好又叫兒子去借糧,沒想到只借了一鬥糧回來。這樣又過了兩個月,實在是熬不住了,二商只好對妻子說:「我們不如把房子賣給哥哥,如果她不願讓我們離開,自然會接濟我們。即便不是,賣的房子的銀錢也可以勉強維持度日。」妻子想想只得如此。大商本想將房契歸還,接濟他們,但妻子認為,只要他們將院牆加高,就不會再有危險,並拒絕接濟他們。最終,二商將房子賣給哥哥,搬到鄰村。
那幾個地痞流氓聽到二商走的消息又來搶劫,在家裡對大商用盡酷刑,強迫其家裡所有的金銀財物都用來贖命。強盜臨走之時還將大商家的米倉大開,被村裡的窮人洗劫一空。第二天在鄰村的二商才聽說此事,他趕來看望哥哥時,大商已經神志昏迷,看到弟弟之後,他手撓床蓆,不一會兒便氣絕。強盜早已遠走高飛,拿走糧食是眾多窮人,官府束手無策。從此之後,大商家有一個五歲的兒子就跟著來到了二商家,二商的妻子對其白眼相待。二商卻說大哥雖不仁不義,但小孩畢竟無過錯。於是買了幾個蒸餅,送孩子回到嫂子身邊,此後二商還常常接濟他們母子。
為人切莫用欺心 舉頭三尺有神明
又是一個饑荒年,餓死之人,隨處可見,二商家吃飯人數眾多,無法照顧別人。但念在侄子年小體弱,只得讓他挎個籃子,和哥哥們去賣燒餅。有一天晚上,二商在夢中突然見到哥哥,他神情悽然,悲傷地說:「我從前被妻子的話所迷惑,不顧手足情分,弟弟你不計前嫌,讓我羞愧至極。從前你賣給我的房產,如今空著,你且搬去住,屋後亂草的地窖下藏著一些錢,你把它拿出來,能過上溫飽日子,就讓我兒子以後跟著你,至於那個長舌婦,我恨毒了她,就讓她自生自滅。」
二商聽從哥哥的話,果然從房後挖出了五百兩銀子,於是讓兒子和侄子在街市上開了一家店鋪,侄兒善於經商,聰明伶俐,且為人忠厚誠懇,金錢數額不論大小,必定告知哥哥。有一天侄兒哭著為母親要點糧食,二商的妻子本不想給他,但二商看著侄兒一片孝心,還是按月給嫂子一些糧食,幾年之後,二商家日益富足。不久,大商媳婦病死,二商也年老了,於是和侄兒分家,將家產的一半分給了侄子。
不顧情義枉為人 化作孤魂方知悔
都說人是高級動物,這個高級恐怕不應該體現在進化的高級,而應該是在本來弱肉強食的社會裡,人性的光輝會成為照亮黑暗的強大曙光。
故事中的人性層次應該當分為四個,處在壞人金字塔頂端的,應該就是大商之妻。她為富不仁,面對丈夫的親弟弟窮的揭不開鍋,她無一絲憐憫之情。而後在二商父子相救之後的表現,真正顯示出了她為人的極端自私,且無情無義。
其次便是大商,他心中其實有一絲殘存的良知,或許是手足親情為他打開的一條面向正善良的縫。但是在面對妻子的挑唆之後,他毫不猶豫地合攏了那僅存的小縫隙,他自私怯弱的性格,是讓他走向最終悲劇的根源。
第三個層次是二商的妻子,她真實的如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普通人,愛憎分明,有仇必報。但這是人之常態,以德報德,有怨報怨。
第四個層次便是二商,無數次以德報怨,而最可貴的是,他已經將這種仁行化為生活自身的習慣,任身邊之人如何說,他都不為所動。無論何時,他都心存善念、諒解他人。
或許我們很多人無法達到二商的層次,但我們只需記得,不欺寡不凌弱,時間終將給我們以報答。
參考資料《聊齋志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