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編著《聊齋志異》時已經三十多歲了。作為一個破落書香門第出生的英俊才子,蒲松齡在十九歲時連續考了縣、府、道三個第一,名噪一時,但此後卻裹足不前,屢試不第。三十一歲時以後迫於家貧,返回故鄉設帳教學開始了教書育人的生涯,並且邊教書邊應試終究最終還是個窮秀才。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凝結了作者一生心血,也代表了作者創作的最高水平。這部書中的內容有部分是作者親身見聞,但絕大部分則是記述當時民間和下層文士中間的故事傳說。
《聊齋志異》大部分描寫的男女愛情的故事,作者通過花妖狐魅和人的戀愛,表現了作者理想的愛情。這其中的如《嬰寧》、《蓮香》、《香玉》,還有《鴉頭》、《細侯〉、《連城》和《宦娘》等等。作者所描寫的這些藝術形象在男女被絕對禁止社交的封建社會中,幾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聊齋中的故事也是社會中一些問題的寫照,如果說女妖精喜歡窮書生是有可能的,因為在封建社會遍地都是文盲,讀書人是難得的,在那個時候能夠斷文識字就高人一等,如果再能考取秀才、舉人那就更了不起了,即使是在當時社會的實際生活中,也會有許多女性喜歡讀書人。
這種情況與現代的女性拜金主義並沒有區別,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因為那時的窮書生有考取功名的可能,所以才會有女狐妖去迷戀他,而現在窮小子想考個好大學比登天還難,那個美女還會喜歡他?
狐女為什麼不去愛富人?之所以女鬼、女狐愛上窮書生,是因為窮書生缺錢,可以用錢誘惑,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富人不缺錢,不缺美色,又對狐鬼之類心存忌憚,所以狐女想要得手就沒那麼容易了。
就算得了手,富人很容易請法師來降妖捉鬼,而愛上窮書生,就沒有這份危險了。另外,窮書生住處荒僻,少有人問津,而富人前呼後擁,高朋滿座,狐仙不易接近,應該也是個原因。當然,蒲松齡這樣寫,也是滿足人們的美好的幻想,給窮人一個美好的希望,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和興趣,這恐怕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吧。
《聊齋志異》中的女鬼和狐狸精都不嫌貧愛富、不渴求比較富足的物質生活嗎?
當然不是的!不論是女鬼,還是女狐狸精,它們雖屬異類,而不論體貌舉止都是按照正常的人類來表現的,也就是說這些神魔鬼怪被作者蒲松齡賦予了人的特性,自然也存在與人一樣的心理。
人生在世誰不想吃穿不愁,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逍遙快活;而實際情況是有的人生活優渥,有的人窮困潦倒。在《聊齋志異》中的那些鬼怪像人一樣需要吃喝拉撒,肯定也希望自己的生活富有一些,不然為何一些狐狸家族向世人顯現的時候總是排場十足呢,而不是顯示出寒酸的模樣?因為它們也知道哪種生活更好,更吸引人。
那為什麼書中的女鬼和狐狸精們表現得好像都對財物不屑一顧呢?這與它們的本領有關。它們本是異物,多有些旁門左道,比如幻化之術,明明在墳地裡,在別人看來卻在富麗堂皇的宮殿裡;比如隔空取物,身處某處,而在眨眼之間將千裡之外的錢財拿到手。因為有這些本領,人世間追求的俗物於它們來說不值一提,也就不以為意了。
古代書生有些出自寒門,為了博取功名利祿,前半生都奔赴在趕考的途中,落第—再讀—再考,在及第之前的苦讀是極為寂寞和痛苦的,然而這是他們跳出寒門的唯一路徑,只好咬牙堅持。
他們多麼盼望有美女紅袖添香、陪伴他們度過深夜寂寥的共讀時光。然而,由於社會的制度使然,未過門的良家婦女半夜三更是不可能陪伴他們的,這時女鬼女狐狸就應運而生了,不僅能紅袖添香、溫言細語,還法術高強,能解決窮困書生經濟上的窘迫。古時的鬼怪神話故事,無非是寄託勞動人民的一種美好的願望,缺什麼就得到什麼。
窮書生早早嘗盡生活的艱辛,更上進,更富同情心,更願意幫助弱女子(女鬼和狐狸精們都不是扮柔弱博可憐來勾引書生們嗎),更懂珍惜,一旦天降美女,他們會認為是天賜良緣,這份知遇之恩必當湧泉相報。女鬼和狐狸精們更好地體會到愛情的甜蜜。
還有就是窮書生更容易激活她們的憐憫心,想要幫助他們、照顧他們。當然,富家公子也有重情重義的,但畢竟身邊美女如雲,選擇太多,難保不妻妾成群,面對女鬼們的媚惑會更多一些警惕小心。作者也是想通過作品告訴人們,愛情是美好的,只需要心心相映,物慾只是浮雲。
總之,《聊齋志異》中的女鬼或女狐狸精之所以會愛上窮書生,只不過是各取所需,容易實現優勢互補罷了,並不是因為她們有多麼高尚和善良。這就像我們生活中的愛情,你看中了我的美色,我看中了你的錢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