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國徽上,有兩種澳洲特有動物:左側的是袋鼠;右側的是鴯鶓。其中鴯鶓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成年後體重可達50公斤,身高1.6米——2米,一步可以越過3米,最高速度接近80km/h。
在上世紀30年代,2萬多隻鴯鶓,甚至擊敗過兩次皇家炮兵團,一度贏得過「鶓戰爭」的勝利。致使當時的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爵士,後來在參議會上被戲稱為「鴯鶓戰爭部長」。
這場「鶓戰爭」的起源,是人與動物對生存資料的爭奪。在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淡水資源和農耕用地是珍貴的。當地人們圈建農場,靠種植小苗滿足溫飽。鶓性格溫和,不會主動襲擊人類,雙方原本並無衝突。
但食量極大,且以植物嫩芽為食的鶓,毀掉了大量的麥田和水源。這讓處於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民眾,生活壓力倍增。2萬多隻鶓,消耗大量淡水的同時,也踏破了許多農場護欄,又引來了野兔對麥田的破壞。
於是農場工作者們,就請求澳大利亞軍隊,對付大批出現的。當時的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爵士,對機關槍的威力十分自信,就接受了農場的請求。
第一次「鶓戰爭」的指揮者,是皇家炮兵團的馬裡帝茲(G.P.W.Meredith)少校。行動之前,少校先生自信滿滿,帶著兩名機槍手、兩挺路易士機槍和10000發子彈就動身了。澳大利亞軍方也相當樂觀,他們早早就與農場達成了協議:農場要將100隻擊殺後的鴯鶓毛皮,製作成澳洲輕騎兵的帽子。
但信心滿滿少校先生,卻發現鶓遠比想像中的要難獵殺。當路易士機槍開火時,敏捷的鶓迅速以70km/h的速度,一瞬間便跑到了機槍射程之外,而後向四面八方逃去。3天的獵殺行動中,全副武裝的機槍手,僅僅幹掉了12隻鶓。
認識到鴯鶓「可怕」之處後,少校先生又調來了卡車,將路易士機槍架在卡車上追擊鴯鶓。但地貌複雜的追擊過程中,卡車完全跟不上鶓的腳步,顛簸環境下機槍手更是難以瞄準。在長達6天的第一次「鴯鶓戰爭」中,皇家炮兵團消耗了2500發子彈,擊殺鶓數量不到50隻,2萬多隻的鶓大軍獲得最終勝利。
鳥類學家Dominic Serventy評價道:「射手們向靈活的開火的夢想是十分荒唐的」!同時,澳大利亞眾議院的議員們,也對荒唐的「鴯鶓戰爭」提出了異議。
認識到問題嚴重性後,皇家炮兵團出動了1個連隊捕獵鴯,這就是第二次「鴯戰爭」。在這次長達一個多月的交鋒中,軍方消耗了上萬發子彈,也僅僅獵殺了900多隻鶓。這對澳洲總數50多萬,每次產蛋8——25隻的鴯鶓族群,顯然是微不足道的,第二次「鴯鶓戰爭」再次宣告失敗。
此次戰鬥過後,炮隊司令馬裡帝茲少將感嘆:「假使我們有一個師團有這些鶓的載彈能力,這個師在世上便無往而不勝了」!
兩次強制獵殺行動的失敗,使得當時的澳大利亞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爵士,有了「鶓戰爭部長」的戲稱。無法遏制鴯鶓族群的皇家炮兵團,最終以向民眾懸賞的方式,發動了第三次「鶓戰爭」。
短短6個月內,澳大利亞各地的民眾就領取了57034份獎金,鶓數量迅速減少。各地的農場工作者,為了保護麥田,還建造了1100公裡的圍牆,阻擋不能飛行的鶓。面對高牆阻隔,無法遷徙的鴯鶓族群,足足有5萬多隻渴死、餓死。
自此,澳大利亞的鶓族群,數量開始迅速下降。曾經橫掃澳洲的鶓「大軍」,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之中。幾十年後,由於人們的捕殺,原本總數超過50萬的鶓,成了澳大利亞的瀕危動物。
1988年,澳大利亞政府專門立法,保護幾乎絕跡的鶓,並將鶓設計到了國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