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科幻片中的經典系列《終結者3》在全球上映,電影裡面由斯瓦辛格主演的終結者幫助人類大戰了機器人軍團。看完電影之後,不得不誇編劇腦洞真大。而在現實的歷史中,在澳大利亞則發生過「人鳥」大戰,關鍵是澳大利亞人還打輸了,這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澳大利亞鴯鶓危害莊稼,軍隊向它們宣戰
在澳大利亞生活這一種鳥類名叫作鴯鶓,它們是世界上第二大的鳥類,因為翅膀退化,所以完全無法飛翔,外形看上去更像是非洲鴕鳥。它們非常善於奔跑,胃口也很大,通常成群結隊地看到什麼就吃什麼。它們經常跑到農田裡偷吃糧食,偷喝牲畜們飲用的淡水,而且還會踩壞莊稼,可以說就是澳大利亞放大版的「蝗蟲」。
當時,一戰剛剛結束沒有多久,大量的士兵失去了他們的價值,紛紛被派往澳大利亞人煙稀少的地方去開墾荒地。而農民們則遭受著戰爭後的大蕭條所帶來的經濟危機。1932年,小麥價格在不斷地跌落,與此同時,在肯皮昂和瓦爾高蘭一帶,出現了兩萬隻鴯鶓。它們所到之處幾乎毀滅了一切莊稼,所以,為了防止農田在遭受到破壞,政府決定採取一些手段把鴯鶓「消滅」掉。
同年年底,時任澳大利亞國防部長的喬治·皮爾斯爵士決定向這一支由2萬鴯鶓組成的軍隊宣戰,並派出「皇家炮兵部隊」前去解決。
皇家部隊投降2次,澳大利亞最終決定立法保護鴯鶓
實際上,這一支「皇家炮兵部隊」只有一個少校、兩名士兵和兩挺機槍。喬治部長心裡自然是認為對付這些攻擊性極低的鳥類,這樣的陣容是綽綽有餘了。然而,他的想法卻是錯的。
11月2日,少校馬裡帝茲和他的手下來到了坎皮恩鎮,他首先策劃了作戰方案,決定先在一條鴯鶓必經的路上,找到一塊有力的地形,把鴯鶓趕到預先設好的由鐵圈網圍成的包圍圈中,之後再用機槍掃射這些囚鳥們。不僅如此,他甚至還想帶回100隻鴯鶓,讓農民們用它們的皮為他做一頂帽子作為自己日後升官的禮物。
可是,當成群結隊的鴯鶓出現在他們面前時,並沒有向他們預先設想的那樣陷入鐵圈的範圍內。馬裡帝茲少校有一些慌亂了,隨機下令兩名士兵只要看到鴯鶓,就立刻將它們射殺。於是,士兵開始拿著兩挺機槍衝鋒。
面對要殺死它們的敵人,鴯鶓並沒有四散逃離,相反它們非常有秩序地分成幾個小隊,以每小時70公裡的速度「旋轉、跳躍」,即輕巧又快速地躲過機槍的掃射。
一仗打下來,這個「皇家炮兵部隊」損失慘重,可以說彈藥幾乎全部耗盡,而2萬隻鴯鶓只死了12隻。面對鴯鶓的襲擊,馬裡帝茲少校不得不宣布全軍撤退。
第一次「人鳥大戰」就這麼結束了,軍隊覺得很丟臉,於是又發動了第二次「人鳥大戰」。這一次,澳大利亞部隊一個禮拜只射殺了一百多隻鴯鶓,自己則耗費了將近一萬發子彈。所以,第二次的「大戰」,最終還是以「澳大利亞軍隊無法消滅鴯鶓」而告終。
一直到1964年,澳大利亞仍然在重金鼓勵人們捕殺,根據統計數據當時一共捕殺了1.4萬隻。結果,24年之後,鴯鶓好不容易快要銷聲匿跡了,澳大利亞政府又立法保護了鴯鶓,各州的土著和歐洲地主們也紛紛學習養殖鴯鶓。其實,只要我們尊重自然界的生物,和它們和平相處,就不會造成這些不必要的損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