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哲系友|張柯:通往哲學的關鍵階段——記南京大學哲學系對於個人...

2020-12-05 南京大學哲學系

通向哲學的關鍵階段

——記南京大學哲學系對於個人學術道路的意義

文|張柯

南京大學哲學系至今已歷經百年,我以博士生身份有幸見證了這一光榮歷史中的一段歲月(2006-2009),並且至今仍深受這段求學歲月的影響,因為它構成了我的學術道路的一個關鍵階段。

在進入南大哲學系學習之前,我的哲學之路已走過一段較曲折的歷程。

1994年秋天我進入天津商學院就讀經濟法專業。在大一下學期我發現了哲學。當時上的一門含有哲學內容的法學課程以及私下讀到的杜蘭特《哲學的故事》對我構成了哲學上的最初啟蒙,我逐漸看到了真正的哲學。在中學時代我最喜愛的是歷史和文學,但也不能滿足於此,同時也不知道那隱約召喚我的究竟是什麼,直至在大學遇見哲學才明白那種不滿足的根源。我看見了自己真正要追求的東西。這一看見所帶來的激情使我決定在大二上學期退學重考哲學系。在家鄉一所高中復讀了幾個月後,我重新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在退學復讀期間和重新開始的本科期間,我的求學志向已經非常明確,那就是德國哲學。

但在本科四年對德國哲學的大量閱讀和學習中,我卻愈發擔心由於志向的過早限定而帶來的某種難以自覺的限度,因此在碩士階段我決定跟隨朱志方教授學習分析哲學,以期拓寬視野和思路。三年的分析哲學研究使我的論證能力得到了訓練並使我達成了對分析哲學的一種更深理解(這種訓練和理解對我此後的學術研究有一種奇特的深遠意義,對此我只是後來才逐漸覺察到),但分析哲學本身最終仍不能使我信服。因此在碩士畢業時,我告別了導師的讀博安排,希望回歸德國哲學,但也不想立即讀博(將近九年的大學生涯已經讓我感到疲憊),而是想要到一所有哲學專業的大學教書。

於是我從2003年起執教於貴州大學哲學系,並在積累了非常重要的教學經驗後開始準備考博。我與南京大學哲學系張榮教授取得聯繫,希望報考其德國古典哲學方向的博士。張榮教授得知我同時還準備報考其他幾所學校,立即回信勸我只考南大,其對學生的期待與熱心至今仍令人感佩。

(導師張榮教授)

在2006年如願考入南京大學後,我在鼓樓校區開始了為期三年的讀博生涯。自一入學,南大和哲學系的優良學風就令我感受深刻,並且至今仍讓我從中受益。這種踏實、樸素、沉著、求真的學風是南大多少代教師和學生共同造就的寶貴財富,並且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改變著、提升著每一位新來者。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在導師張榮教授的悉心指導以及哲學系諸多老師直接或間接的指導下,我對哲學的學習、理解以及闡述都發生了一種重要的升華。這種升華的內在機制至今仍難以完全說明,但或許可以用「智慧不可被傳授,但可以被學習」這句話來略作解釋:南大哲學系的學風和師資為學習者提供了一個進行本質性學習的環境,學習者通過這樣的學習而迅速成長,進入其學術道路的關鍵階段。讓人學會學習,我以為,這正是一個哲學系所能達到的崇高境界。

在導師的指導下,我的博士論文以「存在論差異」思想為研究主題,撰寫於2007年夏至2009年春,2009年6月通過答辯。2011年,在王恆教授的推薦下,這部論文入選江蘇人民出版社「純粹哲學」叢書,並於翌年以《道路之思》為名出版。由於我當時正在忙於撰寫一部教材,同時也面臨職稱評審的緊迫性,所以在出版時未對論文進行修改(這一點在今天看來並不可取),此書因而只是記錄了我的博士論文的原初面貌,存在著諸多缺陷、不足、甚至幼稚和偏激之處。但另一方面,十年後回頭來看,它的若干洞見仍然是可貴的甚至是超前的,直至今天仍然如地下暗河般影響著我的研究思路,例如對洛採之影響的溯源以及對「Ereignis與Austrag」的追問。倘若我們承認,在這個太多學術而太少思想的時代,思想性的樸素洞見要遠勝於單純學術性的精密編織,那麼這部博士論文就仍然可以說是成功的;它使得我過去道路上的哲學經驗和哲學思考匯聚成型,並由此為我開啟了新的路向。

(博士論文答辯現場)

在走向南大哲學系之前的那些道路階段,今天回頭看去,它們仿佛貫徹著一種清晰的和自覺的道路規劃,但這僅僅是一種返觀所呈現的景象。事實是,它們中的每一個階段雖然都有其本己的重要意義,但其中也有著種種困頓、躊躇、不自信、不確定性甚至錯誤。若不能把這些階段聚集到一個完成形態中,它們的整體意義和各自位置就會仍然蔽而不彰。在此意義上,南大哲學系的三年歲月就是我學術道路上的一個關鍵階段,它憑藉著對我的漫長求學階段的完成和對我未來學術生涯的開啟而給出了對個人而言的至高至深的祝福:它讓一個愛智者真正走上了他夢寐以求的道路,這條道路所展現的風景正是那最初吸引並召喚這個少年的東西。

作者簡介

張柯,男,1977年4月生,河南西平人。哲學博士,貴州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青年學者,貴州省高校哲學學科學術帶頭人,貴州大學哲學學科學術帶頭人,貴州大學哲學一級學科博士點外國哲學方向負責人,中國現象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國際舍勒協會會員,德國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1996年9月—2003年6月就讀於武漢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碩士學位;2006年9月—2009年6月就讀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2003年7月起執教於貴州大學哲學系。

編輯|楊銘燕

相關焦點

  • 【哲學教育專題】哲學本性與大學使命
    [3]這種尷尬哲學教師們都應該深有體會,當參加高考諮詢的時候,當高考各專業第一志願填報人數大排隊的時候,當面對哲學系的本科生要求轉出哲學系的時候,當學校公布各本科專業畢業生籤約率的時候,……有太多的時候讓哲學系的老師們有誤人子弟之困惑了。難怪陳嘉映教授主張取消大學本科的哲學專業。
  • 許鴻飛為中山大學哲學系復辦60周年慶祝大會設計雕塑作品《猴之...
    中山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羅俊教授,教育部哲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南京大學哲學系張異賓教授,中山大學哲學系原系副主任夏書章教授、原系主任李錦全教授等千餘名師生系友、嘉賓以及長期關心、支持中山大學哲學系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歡聚一堂,共襄盛會。
  • 南京大學50位知名教授推薦假期閱讀書單
    洪修平教授  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南京大學中國哲學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原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歷史的起源與目標》,卡爾·雅斯貝斯著,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評述:以全球的視野來觀照人類的歷史與文明,「軸心時代」的提出影響了一代人。  2.
  • 南哲人在海外|李成龍:德國弗萊堡大學的聯培經歷
    個人簡介:李成龍,南京大學哲學系2015級博士研究生,外國哲學方向,導師為張榮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現象學、詮釋學與存在哲學。2017年09月由國家留學基金委員會(CSC)選派到德國弗萊堡大學哲學系交流學習兩年。
  • 會議|「古典德性與現代文明」:古典與現代哲學中的德性論
    2020年10月24-25日,由浙江大學古希臘羅馬哲學研究中心主辦,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與《浙江學刊》協辦的「古典德性與現代文明暨《柏拉圖<法義>研究、翻譯和箋注》研討會」在杭州六通賓館召開。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劉梁劍教授認為,哲學工作中要多向企業家學習,把握時代精神,在具體事件中做哲學,這才是真正的做哲學。與會學者分別從不同進路深入挖掘中國酒文化的傳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郝旭東副教授從殷商的酒器入手,考察殷商酒文化並由此引出其與當時的祭祀與禮制的關係,證明酒文化對殷商社會的有效運轉起到了積極推動的作用。
  • 北京動物園:哲學系的就業天堂
    —— 斯賓塞大學畢業後,我在哲學系讀了一年研,導致每次到動物園,都有無盡的歸屬感。為什麼是歸屬感呢?哲學系的畢業生,一般都比較難找工作,在哲學系流傳著這樣一個傳奇:相傳一名北大哲學系的畢業生,找了三個月工作無果。終於接到一個offer,仔細一看是動物園發來的。他想,去動物園工作總比失業好,就馬不停蹄去上崗。
  • 工作坊|「遊戲致/至死」——遊戲與哲學一日談
    2020年11月21日,在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舉辦了「遊戲致/至死」遊戲與哲學一日工作坊。工作坊由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姜宇輝召集,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主辦,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騰訊NExT遊戲工作室協辦,騰訊NExT Studios遊戲工作室、端媒體Game on、華東師範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西南石油大學、溫州大學等社會機構和高校的數十名嘉賓出席活動。本次工作坊是國內第一次旨在討論「遊戲與哲學」的學術會議,並邀請藝術家共同討論遊戲與藝術的相互關係。
  • 《教育記憶》:當年「亞洲第一」的國立中央大學有多厲害!
    國立中央大學師範系成立南京師範學院,即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農業大學原南京大學工學院成立南京工學院,即東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原南京大學農學院森林系參與組建南京林學院,今南京林業大學南京林業大學原南京大學文、理學院組建南京大學,今南京大學原南京大學醫學院單獨設立,今第四軍醫大學(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
  • 通往溫布爾登之路南京揭幕 亨曼亮相出任教練
    英國網球名將亨曼與中國小球員的互動2017年5月2日,繼北京站的比賽成功落下帷幕之後,「通往溫布爾登之路」全英俱樂部14歲及以下挑戰賽將重返南京的草地賽場,迎來「通往溫布爾登之路」八名男孩和八名女孩將在南京中國網球學院的草場上展開激烈角逐,最終的勝者將受邀參加八月在全英俱樂部舉辦的「通往溫布爾登之路」決賽。2016年,代表中國出戰的鄭展和羅帥在溫布爾登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殺入男子雙打決賽,女子雙打組合姚欣辛和肖正花也成功進入四強,肖正花更是奪得女子單打的冠軍。此次「通往溫布爾登之路」團隊由賽事負責人、前戴維斯杯英國隊隊長保羅·哈欽斯領銜。
  • 專家把脈哲學教育
    對此,陳建新深感遺憾,「問題是科學研究的核心和關鍵,任何學術研究都是從問題開始的,但當下教育學術界功利取向明顯,問題意識淡薄,研究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就大大弱化了。」 從廣義哲學看,自然辯證法只是哲學分支中的一部分。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劉華傑認為,哲學不僅為創新思維提供了基礎,也為塑造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奠定了基礎。
  • 播撒信仰的種子——記全國優秀教師、湘潭大學九十五歲教授滄南
    40年來,湘潭大學哲學系離休教師、95歲教授滄南孜孜不倦地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學術問題,書寫著對信仰的執著。不僅如此,他還常年節衣縮食資助貧困學生,離休後堅持給學生上黨課400餘場……  11月27日,教育部授予滄南「全國優秀教師」稱號。這也是時隔26年、退休24年後,滄南再次獲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學術的道路上,哪有什麼終點?」
  • 他是將海氏哲學帶到中國的第一人 卻說自己是「戴著口罩掏垃圾箱」
    但熊先生初抵德國,德文既未精緻,海氏哲學又博大精深,一時難懂是可以理解的。熊先生於1939年獲波恩大學哲學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為《論不可說》。未幾,他穿過硝煙瀰漫的歐亞戰場,回國。故此,他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海洋中,用西方哲學的舟楫,窮究於人生與哲學的真諦。熊先生淡泊名利,他的觀點是:「名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生質量。」
  • 4場演講10場討論,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首次在中國辦年會
    學會致力於促進中西哲學的比較研究,不以個人的種族來源、教育背景和方法傾向為判準,為世界各地有志於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的學者提供學術交流的渠道。2013年,當時尚在北京大學任職的彭國翔教授獲選擔任該學會的唯一副會長。2017年,已經調任浙江大學的彭國翔教授擔任該會會長。這次會議,就是在彭國翔教授的倡議和推動之下,由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組織和主辦的。
  • 哲學研究者周國平,把道理巧妙通過獨特的自身體驗納入生活
    周國平,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採的著名學者之一。1945年生於上海,196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81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
  •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楊小剛:希望概念在康德道德及宗教哲學中的兩種含義 2017年03月17日 09:39 來源:《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作者:楊小剛 字號 內容摘要:
  • 同在江蘇的,揚州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哪所實力更強?
    揚州大學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都在江蘇,前者揚州、後者南京。你知道江蘇省內哪家的認可度更高嗎?哈哈,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收分更高一些。不過呢,如果回到二十多年前,即便分數可以選擇南信工,我也會去揚州大學。你可能會說小編是不是傻,為什麼高分低就呢?我會回答你:我喜歡的專業,揚州大學比南信工更好,而且分數優勢能確保我不被調劑到自己不想學的專業。
  • 菲律賓聖卡洛斯大學工商管理哲學博士招生
    【PHD項目概述】PHD:直譯為哲學博士,高級學銜之一,通常是學歷架構中最高級的學銜。擁有人一般在大學本科(學士)及/或研究院(碩士)畢業後,再進行相當年數的研修後,撰畢論文並通過答辯,方能獲發哲學博士學位。
  • 南京大校場 · 國際青年設計師大賽東南大學奪冠!
    7城市插件——路緣石再利用廣州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羅家濤、程江南8城市「登機橋」南京大學、吉林建築大學謝軍、陸恆、張楊9有無相生天津大學、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北方工業大學徐天豔、徐天陽、馬伊萱、張緒林10生命遊戲(Game of life)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但蘇格拉底告訴他們,真理並不存在於他的解答之中,而存在於我們自己對於世界的思考。它並沒有標準答案,絕不會有一個人能站在你面前,告訴你哲學到底是什麼,或者什麼都不是。所以不要寄託於有人用一段話來告訴你哲學的本質,因為哲學的概念本身就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抽象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