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奴」興起,年輕父母該如何育兒?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在一次同學聚會中,1984年出生、剛結婚一年的吳姓女同學大發感慨:「常聽單位裡年長一點的同事們談論孩子的教育問題,每個人都是一肚子苦水,害得我都不敢要孩子了。」原來,這位女同學總聽到大家談論在養育孩子上花費了多少錢、不知該如何教育孩子等話題,這些話聽多了,她的思想就開始矛盾起來,以目前的經濟狀況究竟該不該要孩子?孩子生出來該如何教育……

  年輕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所以繼「房奴」、「卡奴」後,又出現了「孩奴」

  一張木質嬰兒床688元、一個防脹氣奶瓶78元、一包80抽的寶寶柔膚溼巾10.50元、嬰兒專用指甲刀15元、一套嬰兒服裝158元、一床嬰兒被118元……這是呼和浩特市的一位準媽媽劉女士給即將出生的寶寶準備的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劉女士從網上或別人那裡得知的「牌子貨」。劉女士說:「現在每家都這麼一個寶貝,誰想虧待自己的孩子啊?當然要給他最好最貴的了。」而劉女士的媽媽卻不這麼認為,她說:「我們養你們姊妹3個時用那兩三塊錢一個的塑料奶瓶、穿用大人的舊衣服改成的小衣服,現在你們不也挺健康麼,這麼浪費錢一點兒都不知道心疼!」

  「學習機、點讀機等學習工具動輒成百上千,這些先進的數碼產品只要孩子想要就得給買,因為是用來輔助學習的嘛,但這樣長期下去我還真有點吃不消了。」家住呼和浩特市回民區的王先生開了家小超市,生活還算富足,可面臨自己上小學三年級的兒子的學習開銷也感到有些招架不住了。而具體的學習效果如何王先生卻沒太認真過,他說:「不知道究竟對提高學習成績有沒有幫助,我只知道其他孩子都有的,我家孩子也不能落下。」王先生的鄰居馬女士也有同樣的想法:「我們省吃儉用,為的是讓孩子吃好穿好。現在的孩子渾身上下都是名牌,衣服比大人的還貴。儘管我不太贊同學生穿得太好,可人家別的孩子都穿,如果自己家孩子穿的太隨便,又會覺得太委屈孩子了,所以還是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

  而據記者調查,同樣用途的東西,很多年輕家長較偏向於挑選價格較貴的。記者在呼和浩特市中山西路一家商場的兒童區發現,一套普通的嬰兒裝動輒就得幾百元,一雙兒童鞋最低也要200多元。一位正在為7歲孩子挑選衣服的媽媽對記者說:「現在每家都一個孩子,不僅得穿暖更要穿好,孩子們穿衣服根本不湊合。尤其是花好幾百塊買的鞋沒穿多久就小了,但買便宜貨孩子還不穿。」一位導購員也告訴記者:「現在的年輕家長給孩子買衣服一般都會選擇價位較高的,所以中高價位的童裝賣得較好。」富養孩子,正漸漸演變成為年輕父母們的一種共同心理。而眾多商家也迎合家長只買貴的的心理,想方設法開發種類繁多的商品,其真正目標不是兒童,而是望子成龍的家長。

  於是,「孩奴」便應運而生了。很多家長自己省吃儉用,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但對孩子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卻瞄準了高消費,出手特別大方。嬰幼兒消費品生產者也正是摸透了現代人的這種心理,於是,一味地助推嬰幼兒消費在奢侈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早教書籍、早教培訓班……家長們不亦樂乎地帶著孩子報名,商家賺得盆滿缽滿

  近幾年來,隨著早教觀念的興起,各類早教書籍數不勝數,早教機構也層出不窮。在呼和浩特市,近三四年的時間裡就先後有東方愛嬰、小太陽、億嬰天使、金寶貝、紅黃藍等七八家早教機構誕生,價格從最初的幾十元一節課到如今的上百元一節課。對於0至6歲的學齡前兒童進行分階段教學,內容包括親子遊戲、思維訓練、音樂活動、智力開發等。如今,很多年輕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考察早教機構,他們都想讓孩子從出生就接受最好的教育。雖然他們也經常抱怨現在的育兒成本太高,但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們很願意用金錢助跑。

  呼和浩特市的中學教師李老師去年在別人的極力推薦下,帶剛滿兩周歲的兒子到一家早教機構報了一年課時的培訓班,都是在周末上課,花費近6000元。每周末,李老師抱著兒子坐很長時間的公交車到學校,再陪孩子上課,一天下來回到家筋疲力盡。「孩子上課家長受累,就這也有不少家長呢。」李老師說她報的班滿員是6個學員,每次上課即使不滿員也都差不多。「早教班現在真是很吃香,即使花的錢很多,但家長們都不在乎。」早教班結束後,李老師的兒子確實有了些改變:願意跟其他孩子一起玩了,有集體意識了。但並沒有達到當初報名時該早教機構宣稱的那麼顯著的效果,而且在她看來,現在大多數早教機構都有的嬰幼兒手語、手勢等基礎課程對現在發育較快的寶寶們來說,已經不太適應了,家長大可不必花錢在這個課程上。倒是通過興趣挖掘早早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是很必要的。

  另外,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上早教班的孩子以2周歲至3周歲的居多,年輕父母們大多是為了孩子上幼兒園打基礎。不過李老師的兒子在上完早教課後兩個月入幼兒園時,已經把學過的知識又都「還給老師」了。但李老師還是覺得陪孩子上早教課很值。但據了解,目前早教機構魚龍混雜,沒有統一的規範標準,很多從業者並未取得早教育嬰資格證,而早教價格卻一路飆升。目前,呼和浩特市的早教班價格一般在每節課170元上下,而每節課的時間僅為40分鐘左右。這樣算下來,學費甚至要超過普通大學學費。而這只是一個孩子教育的開始,可想而知,現代家長很早就背上了沉重的育兒負擔。

  業內人士稱,年輕家長請量力而行,最貴的未必就是最好的

  內蒙古師範大學幼兒園從事多年幼兒教育的王老師說,其實育兒本可以價廉物美的,孩子成長中的許多費用本是可以避免的。比如,一些家長望子成龍給孩子盲目滋補,隨意給孩子上各種培訓班、興趣班,給孩子買名牌服裝、先進數碼產品等,花費很大。虛榮和攀比要不得,年輕家長一定要用正確、平和的心態理智分析養育觀點,不能讓再苦不能苦孩子的觀點走入極端,量力而行是育兒消費的正確選擇。其實經濟上的高成本與孩子的教育成效並不成正比,家長應該把精力和經濟更多放在培養孩子的觀察、表達和生活自理能力,激發自信心、求知慾和學習興趣上。

  而對於幼兒階段的早期教育,王老師也不介意家長攀比跟風,要仔細研究孩子最需要、最感興趣的是什麼,不要盲目輕信一些早教機構的商業化宣傳。早期教育的重點,應是孩子天性的培養,要以孩子的快樂為基礎和前提。從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觀點來分析,幼兒階段主要是通過遊戲的方式,幫助幼兒認識大自然,了解和適應家庭與社會環境。家長對孩子的聽音樂、看動畫片、教兒歌講故事等教育,基本已足夠滿足對孩子幼兒階段的認知、語言和運動能力的發展的需求。關鍵是家長要多多與孩子說話和交流,並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周圍環境,並喜歡與不同年齡的人交往,完成兒童的社會化,這一點是比任何書本知識都重要的。其次,育兒要因人而異,不可隨意照搬別人的經驗。為人父母一定要樂於並善於尋找適合自己孩子的育兒方式。

  記者手記

  不久前,中國青年報社對2157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6.2%的人每年教育花費佔家庭收入的10%至30%,29.5%的人達到30%至50%,12.8%的人達到50%至80%,8.4%的人甚至達到了80%以上。現代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成了很多年輕家長淪為「孩奴」的一個最直接的推手。但殊不知,這根起跑線豈是金錢能夠衡量的?現實中有很多反面的例子,許多家庭條件不錯、學習環境一流、學習工具最先進、天時地利都佔盡的孩子不珍惜受教育的機會,不努力學習。而正是家庭條件艱苦、歷經磨礪的孩子反而更珍惜學習的機會,更容易成才。

  所以,為人父母們更不應該讓孩子輸在精神的起跑線上。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獨立生活的能力。(記者 劉志賢 實習生 張少成)

相關焦點

  • 當代還有多少父母是《孩奴》?
    最近,我在看一部電視劇 —— 《孩奴》,字如其名,《孩奴》講述了父母為了孩子能夠始終遙遙領先於他人,而不惜花費重金送孩子去上各種補習班,不斷的提高對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在重壓之下離家出走,原本和睦的家庭也因為教育孩子的問題達到幾近崩潰的邊緣。
  • 「孩奴」型父母:「全心全意」的付出,對孩子的成長卻弊大於利
    琳妹育兒說(專注優質原創文章,文章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中國式父母對於孩子的寵愛完全是超越自我的,如果提問「什麼人能比你自己更愛你?」,那麼答案一定是父母。中國式父母總是巴心巴肝地為孩子謀劃,希望能夠為孩子贏得一個燦爛的未來。所以當「孩奴」一詞出現後,家長們對其接受和認可度非常高。「有哪個父母不希望全心全意地為孩子好呢?」
  • 《孩奴》收官 胡可成功塑造新一代「虎媽戰歌」
    《孩奴》話題引深思 被稱「深度話題劇」  該劇展現了「虎媽戰歌」、「學區房」、「升學難」、「課業壓力沉重」這些現實社會的熱點話題,還牽引出以蘆葦為代表的年輕一代對孩子的教育,盧麗同學唐紅一家的攀比性教育以及海歸女楊洋代表的西洋派的思想都與中國傳統的模式不同。
  • 《孩奴》什麼時候播?在哪個臺播?
    「小升初」成題材亮點  具有中國特色的小升初,反應出來的是中國傳統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理念。胡可飾演的盧麗在電視劇開篇,就上演了一場實實在在的「舉家遷移記」。在《孩奴》中,劇集將著眼點放在「小學升初中」的階段,如同中考、高考,孩子讀什麼小學,能否升到好的重點中學,這些問題已經越來越受到年輕父母的關注。
  • 年輕父母不惜成「孩奴」 「奢侈育兒」不可取
    事實上,如此「奢侈」的育兒方式,並不一定能夠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會造成巨大的浪費和心理負擔。筆者的一位朋友,自從孩子出生後,就給孩子買這買那,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光名牌童車就買了三輛、學步車一輛、嬰兒電動車一輛,結果現在都閒置在家裡,留之無用,棄之可惜。  筆者以為,家長在育兒方面一定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
  • 西安「孩奴」的苦樂生活
    當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孩奴」現象空襲80後,涉及60、70後,一項針對年輕家庭的調查顯示,61.5%的人認為自己是「孩奴」。更讓她鬱悶的是,女兒伸手要錢時理直氣壯的表情讓她難以忍受,她想女兒什麼時候才能理解父母良苦的用心啊?當清晨照鏡子時,看到自己額頭上平添的皺紋,還有不知何時增添的白髮,淚水悄然沁溼了她的眼帘……留守媽媽 當「孩奴」從孩子出生開始 在沒有父母幫助的情況下,80後小夫妻撫養兒女必須有一人作出犧牲,充當「孩奴」。這在西安80後孩奴族中已成定論。
  • 父母起訴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剛畢業,拒絕做孩奴,我錯了嗎
    01.22歲姐姐拒養弟弟被父母告上法庭在熱搜上看見這樣一個話題,一個22歲的女生拒絕撫養自己2歲的弟弟,被他們的父母狀告了,最後父母勝訴了。所以,法律判決父母勝訴。但是於情上,真的替姐姐委屈。畢業後第一份工作就是要賺錢來養弟弟,就算是自己,有了特別愛的男友,一心想結婚的那種,畢業後就結婚,也不可能直接生孩子,年紀輕輕做起了「孩奴」吧,現在就這樣堂而皇之地被迫成為「孩奴」了。自己都不願意做自己孩子的孩奴,拒絕做父母的「孩奴」,難道她錯了嗎?
  • 「孩奴」一族日漸增多 生活艱辛只因孩子(組圖)
    「孩奴」現象空襲80後,涉及60、70後,一項針對年輕家庭的調查顯示,61.5%的人認為自己是「孩奴」。  近日,一篇來自網上的熱帖《80後準媽媽怕生子後成「孩奴」患上憂鬱症》稱:今年27歲的李女士懷孕3個月,看了網上家長們關於養孩子要付出無數金錢和精力、要一生勞苦的「現身說法」之後,她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原本性格活潑的她,脾氣越來越古怪。
  • 當孩奴,我們是被迫的
    去年底電視劇《蝸居》在國內引起熱映,其中上述臺詞概括了現代「孩奴」的生存現象。孩奴是一種新名稱,用來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如今,不少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發生著變化,矛盾與挫折,傳統與現代交織,「房奴」、「卡奴」早已不算新鮮事,而「孩奴」一詞目前已悄然上位,要不要做「孩奴」,最近在國內引起熱議。
  • 張芝華《孩奴》對沙溢百般挑剔 變"刁鑽丈母娘"
    由沙溢、胡可領銜主演的電視劇《孩奴
  • 80後,你有「孩奴」恐懼症嗎?
    什麼是孩奴  近日先在網絡出現,隨後成為國人坊間熱門詞彙的新名詞。大意是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忙碌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孩奴父母有幾個不敢: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
  • 丁克又如何?不做「孩奴」,拿養娃的錢週遊世界!愛情本該這樣!
    丁克又如何?不做「孩奴」,拿養娃的錢週遊世界!愛情本該這樣!對許多結了婚的家庭來說,有個孩子才算得上是完整,但隨著經濟和思想的發展,人們對於「繁衍後代」的看法改變了,認為不生孩子也能過好這一生,而且會比生了孩子的人更好。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孩奴今晚大結局 能否歷盡磨難重獲幸福將揭曉
    《孩奴》劇照  【孩奴今晚大結局 能否歷盡磨難重獲幸福將揭曉】電視劇《孩奴》將於今晚(10月11日)收官,盧麗、劉志高以及兒子歡歡一家三口是否能歷盡磨難重獲幸福,將在今晚揭開大結局。網友和歡歡比幸福感謝父母  「孩奴」二字作為全劇的題眼,一語雙關,一面指成為孩子奴隸的家長,一面指成為家長奴隸的孩子,劇中盧麗和劉志高的兒子歡歡是最典型的孩奴。既不是學霸,又不是項雨霏那樣的叛逆小孩。歡歡本身是個乖巧懂事的孩子,自身的條件讓她的母親看到成功的曙光,所以費勁千辛萬苦要為他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
  • 情感付出更重要 家長謹防成「孩奴」
    祁麗珠表示,現在80後的父母有一個新名詞,叫做「孩奴」,言下之意是養育一個孩子將帶來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的經濟負擔,生了孩子就相當於當上了「孩奴」。其實,這都是家長們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孩奴不能簡單等同於房奴。因為養育孩子的成本計算其實是個很複雜的命題,不能只計算經濟成本,情感的付出和回報也很重要。  祁麗珠說,孩子過生日,家長如果一味地遷就,無形中就更加助長了孩子的攀比心理。
  • 老人「假帶娃」興起,年輕父母長點心,能自己帶就自己帶
    時下有不少年輕家庭在帶娃這件事上需要依靠老人的幫忙。相對而言,老人們有更多的空閒時間,如果他們肯幫忙帶娃的話,年輕人則有更多的精力來發展事業。此外,年輕的父母相信老人帶娃是隔輩親,所以對於老人幫忙帶娃這件事也並不排斥。
  • 90後父母喜獲消費主力軍,年輕一代育兒有新趨勢,拼多多成關鍵詞
    據消費大數據顯示,目前85後、90後父母還是線上母嬰品類的消費主力軍,但85後消費人數佔比逐年下降,而90後父母卻隨之崛起,線上消費人數逐年增多,她們消費潛力巨大,迅速成為母嬰消費主力軍。隨著90後父母站上育兒主場,「花式養娃」的模式也就從此開啟。
  • 家長家庭教育負擔過重 誰把我們變成「孩奴」?
    早些年網上甚為流傳的這個段子一針見血地勾勒出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那種獨特的血脈親情。  8月以來,本報刊登了五篇《誰來給家長減負》系列報導,在本報「家長學堂」QQ群中與讀者共同關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家長負擔過重的問題,吸引了眾多網友的參與。  父母一生為子女打拼,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由和自我價值的生活狀態,成為了孩奴,很多人覺得這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 房奴+孩奴=一生為奴 為何不做車主呢?
    這個定義反映了當下「80後」面臨社會諸多壓力的無奈,很多人也認為這是一個「房奴」+「孩奴」=一生為奴的時代。而在雙方父母的期盼下,王女士晉升為媽媽一職,為了孩子的將來最終決定買了一套房。從此,正式踏入「房奴」、「孩奴」一族。一方面,要支付為買房而欠下的房貸,單單每個月近五千的月供就已經佔到家庭月收入的一半;另一方面,孩子出生後,生活的意義就成了為孩子打拼,為孩子忙碌,為孩子賺錢,孩子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自己的情緒,以孩子的喜怒哀樂為第一標準。
  • 22歲女兒拒養2歲弟弟被父母告,剛畢業就被逼成「孩奴」,憑什麼
    女兒好不容易在自己的努力下,拿著獎學金順利畢業,正對未來充滿憧憬的時候,父母卻丟給她一個孩子。剛畢業就被父母逼成了「孩奴」,憑什麼?自私的父母敢要二胎的老齡父母,是無知而自私的。作為老齡產婦,孕期中,要面對著妊娠高血壓、子癇等併發症,非常危險。
  • 90後的我們是否也要背負車奴、房奴、孩奴這3座大山前行
    以前的我們在看到80後的人背負著房奴,孩奴,車奴③座大山,當時都是一笑而過。現在已經降臨在90後的一代人身上了。漂亮的別墅,奢華的豪車,可愛的小孩,誰不喜歡呢!先說說什麼是房奴孩奴車奴呢?孩奴是一種新名稱,用來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拼,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了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也是繼房奴車奴一起出現在80後身上的新名詞。除了以上還出現了一個卡奴:卡奴,2007出現在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