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明天九九,老北京的話準不準?
中國老百姓從古到今離不開的是什麼?肯定是農業生產呀!沒有農業生產,所有的都白搭,飯是鋼,人這一輩子活著,就得靠糧食。所以,在很多俗語中對農業生產有這樣那樣的描述,是非常正常的。至於把天氣和農家那樣生產相結合形成俗語就更加有道理了。
一直以來,小編都力求在講俗語的時候可以詳盡地描述俗語的意思,能夠在俗語解釋時更加有權威性和依據性。而今天這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如果不是小的時候在農村待過一段時間,再加上一些書籍的支撐,我還真的不敢胡說八道地講中國傳統文化俗語。
要理解這句俗語,第一步要做的事情就是知道古代的「九九」是什麼意思。曾經有人做了一首九九歌,而後來隨著九九歌文化的發展,不同的地方九九歌內容雖然差別不大,但是也不可能毫無差別。而今天小編這句俗語就是北京版的,算是給大家舉個有代表性的例子。
這九九歌,也就是「數九」,說來說去,也不過是中國民間節氣的一種,它的想法已經和二十四節氣有了一些關係。那麼,數九這段時間是哪段時間呢?
中國分陰、陽兩種曆法,其中這數九就是從12月下旬初冬到逢壬日。這種說法往前了推,歷史是十分悠久的,南北朝的時候就已經非常盛行了。而為什麼是「九九」呢?那是因為中國人覺得「九」就是了不起的數字。想來也是,九五之尊、九龍治水,「九」是最大的單數,古人喜歡這個數字也無可厚非。
而梁國的梁代宗懍就在《荊楚歲時記》裡面有過「數九寒天」之說。一九是從冬至逢壬日開始往後推九天,然後是二九、三九、四九……前前後後一共90天呢!
俗語的意思其實很簡單,按照字面上的理解,無非就是在9個9天過後,再加一個9天,也就是90天以後,農村的耕牛的牛車就應該開始犁地,開始種莊稼了。
當然,現在的人倒是不用在九九加一九的時候犁地種莊稼,有了大棚,有了溫室,有現在技術的加持,很多不能夠實現的種植在現在也很普遍了。
所以,不管是九九還是再加一個九,是冷是熱,都不是特別重要。而且,現在的很多農業生產都要用到機械,這些機械幫助人們更好地完成了莊稼的種植。不過,農村是沒這福了,還是得靠手工。
明天就是九九最後一天,也就是說生活在北方的朋友注意了,接下來的九天就非常適合種植農作物。大家覺得這句老北京的俗語有沒有一定的道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