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思考

2021-01-08 走出去導航網

摘要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高質量發展,當下的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已滿足不了「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的發展要求,構建「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的解決機制已成為當務之急。可以考慮搭建以磋商、調解為主要手段,以仲裁為主要法律手段,以「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為平臺的構架。

引言

投資是「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經濟表現形式之一,對「一帶一路」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沿線國家法律、文化、經濟等存在較大差異,「一帶一路」國際投資過程中容易產生投資爭端風險。

首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法律體系兼具大陸法系和英美法系,法律制度差異很大,若東道國和外國投資者存在投資爭端時,投資者在法律理解以及適用上存在一定的困難,容易處於不利地位,不利於公平地解決國際投資爭端;其次,截至2018年12月,中國與沿線56個國家締結了雙邊投資協議,但很多協定由於籤訂時間太早,並沒有充分考慮投資爭端的解決事項,這導致部分條款過於寬泛,可操作性不強;最後,由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數是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均衡,且容易受到發達國家投資者在經濟上的壓制,這又為投資爭端公正合理的解決增加了難度。因此,如何有效解決「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便成了推進「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

現有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

與「一帶一路」的兼容性

目前,國際上現存的投資爭端解決方式是否適用於 「一帶一路」國際投資呢?以下就三種典型的投資爭端解決機制進行探討。

(一)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中心(ICSID)爭端解決機制

ICSID是根據《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之間的投資爭議公約》(《華盛頓公約》)而成立的爭端解決機制,以調解和仲裁兩種手段為主。

雖然ICSID是投資者和東道國用來解決投資爭端最常用的方式,但考慮到「一帶一路」建設的特殊性,ICSID也存在一些適用上的不足。第一,ICSID要求尋求爭端解決的一方必須是締約國,而事實上,加入「一帶一路」倡議的很多國家並不是ICSID的成員國。這就意味著並不是所有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出現的國際投資爭端都能由ICSID解決。第二,ICSID沒有規定上訴程序,撤銷制度也只適用於針對程序問題的爭端,所以便常常出現「實體不公無法解決」的結果。如果相關投資問題對東道國利益影響較大,一旦發生實體不公的情形,東道國便極有可能不願意執行ICSID的仲裁裁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

(二)WTO爭端解決機制

WTO爭端解決機制是根據《關於爭端解決規則與程序的諒解》(「DSU」)而建立起來的。其主要採用政治和法律兩種手段解決國際投資爭端。政治方式是磋商、斡旋和調停;法律方式有專家組審議、上訴機構審查。

將WTO爭端解決機制解決「一帶一路」投資爭端也具有不適當性。首先,WTO爭端解決機制的爭議主體必須是國家。在「一帶一路」的投資法律關係中,通常一方是東道國,另一方是締約國的自然人或法人,顯然,投資爭端並不在其範圍內;其次,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訴訟成本比較高,部分沿線國家並不具備雄厚的經濟綜合實力;最後,WTO爭端解決機制規定了「交叉報復」作為強制執行的手段,這與 「和諧包容」「互利共贏」是有衝突的。

(三)NAFTA投資爭端解決機制

NAFTA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基於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共同籤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而產生。這項機制主要用於解決北美自由貿易區中產生的國際投資爭端,其將政治和法律兩種手段作為解決爭端的途徑。政治方式為協商和友好解決,法律方式為仲裁。

顯而易見,此機制也不適用解決「一帶一路」投資爭端問題。其一,NAFTA是一個適用於北美自由貿易區的爭端解決機制,有區域性限制。其二,NAFTA實施的經濟制裁成本過高,會對非發達國家產生負面作用。

構建「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機遇

中國作為「一帶一路」的主導國和深度參與國,應帶領沿線其他國家開展「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

(一)中國目前具備良好的國際投資法律環境

首先,在外商投資領域方面,2019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以下簡稱《外商投資法》)的正式通過標誌著中國國內外商投資環境發生了改變。《外商投資法》中體現的「最惠國待遇原則」「國民待遇原則」「負面清單制度」等規定與世界通行規則接軌,這為國內外投資者創造了一個規則統一、公平公正、公開透明的法治環境,有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也為外國投資企業的進入提供了相應的法律指導。

此外,中國目前的法制環境為臨時仲裁提供了生存的土壤。臨時仲裁是指根據雙方當事人的協議建立仲裁庭,由該仲裁庭對相應的爭議進行裁決,待裁決作出之後即行解散的制度。這種仲裁方式由於更體現爭議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更具靈活性而得到爭議當事人的認可。2017年《橫琴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時仲裁規則》出臺,這是中國面對國際投資爭端解決形式變化而作出的與時俱進的改變。

(二)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開展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日趨深入

中國已經與「一帶一路」沿線56個國家籤訂了雙邊投資協定,這為「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相關主體的投資活動提供了充分的法理依據,也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保障,對促進「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但是,由於一些雙邊投資協定籤訂時間過早,有些條款,特別是涉及投資爭端解決條款的部分規定過於寬泛,可操作性不強。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大量實踐為投資協定的修訂和完善提供了可行性。

此外,「一帶一路」國際投資不限於幾個國家或幾個區域,其構建的是全方位、多層次、複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格局,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召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下簡稱「亞投行」)的構建等都是加強多邊合作的印證。因此,單純構建雙邊協議是遠遠不夠的,多邊合作才是其最終要實現的目的。為此要加強在雙邊投資條約籤訂的基礎上更好地整合相關國家多方面的法律關係,加強多邊協議的籤訂。

搭建「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的構架

(一)加強磋商、調解在爭端解決機制中的地位

「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各國共商、共建、共享,遵循平等、追求互利的基本目標。為了更契合「一帶一路」的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生的國際投資爭端也要本著和平、互利的原則進行解決。

相比較仲裁、訴訟等司法方式,磋商、調解這些較為緩和的方式具有靈活性強、適用性高、成本低等特點,可以避免雙方劍拔弩張,有利於維繫投資者和東道國良好的投資關係。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可以將磋商、調解作為前置程序。

(二)將仲裁作為爭端解決的法律方式

仲裁具有執行難度低、效率高、保密性強等諸多優勢,極受投資雙方的認可。如果能有一部專門的仲裁規則來規範「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的仲裁程序是最合適的。筆者建議,中國可以與沿線國家合作,共同制定一部《「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解決仲裁規則》,用於指導相應的仲裁活動。該規則應當規定仲裁的主體、範圍、程序、法律適用、仲裁庭的組成、仲裁員的選任規則等事項。在構建「一帶一路」仲裁機制的仲裁員方面,筆者認為應該吸取ICSID的教訓。ICSID的仲裁員通常來自歐美發達國家,他們對歐美地區以外的法律存在理解和考慮不足的情況,這不利於相關爭議的合理解決。為了擺脫上述弊端,應多從沿線國家中選拔優秀的對相關立法熟知的仲裁法律人員,之後可以隨著參與國家的增加,相應擴大仲裁人員的國籍範圍。

國際投資仲裁與普通商事仲裁的區別之一在於國際投資往往涉及社會公共利益。在解決這些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的國際投資爭議時,如果單純使用保密性強的仲裁方式,可能會因為缺乏監督而喪失公平。為了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在適用仲裁方式時,可以引入「法庭之友」制度,允許非爭端雙方的第三方代表公眾參與到仲裁程序進行監督,增強國際投資仲裁的透明度與公信力。

此外,為了加強仲裁這種法律方式與磋商、調解等方式的結合度,筆者認為,「一帶一路」國際投資爭端解決機制中的仲裁可以採納「仲裁-調解-仲裁」機制。該制度是指一個爭端在仲裁程序進行中,由仲裁庭對其進行調解,若調解成功,那麼仲裁程序終止,如果調解未成功,那麼仲裁程序繼續進行。這種制度再一次強調了調解這種柔性解決方式的效力。

(三)建立「一帶一路」投資爭端解決中心

設立專門的「一帶一路」投資爭端解決中心不僅是為「一帶一路」投資爭端解決機制的建立提供一個平臺,也是為該機制的有效運行提供基本前提。專門的爭端解決中心能夠保證爭端解決程序的有效運行、制度的平穩構建,同時也能避免發生因為機構的缺位而造成爭端解決程序的拖延,從而影響其公正性。

ICSID基於世界銀行而產生, 「一帶一路」投資爭端解決中心可以充分借鑑這種模式,依靠亞投行、絲路基金等機構而成立。

來源:一帶一路雜誌 作者:胡潔

相關焦點

  • 羅東川:讓更多中外當事人選擇國際商事法庭解決爭端
    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法治如何護航?9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二級大法官羅東川在《法治中國說》第三季「大法官說」中指出,過去五年間,涉外民商事糾紛同比增長一倍以上,涉外法治建設不可或缺,要用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新審判模式,讓更多中外當事人選擇國際商事法庭解決爭端。
  • 全球工商界、法律界積極評價爭端解決組織成立_中國貿易報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賀信中說,這一新發起成立的爭端解決組織可以更加高效地推進貿易和投資,全球企業也可以受益於這一公共法律服務平臺,非常期待爭端解決組織能參與到國際貿易法委會的活動當中。 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表示,當今更加數位化的世界,企業面臨經營模式的轉變,我們要有更加戰略性的思考模式,才能夠應對各種挑戰和爭端。
  • 周強: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營造...
    周強強調,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充分發揮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作用,廣泛凝聚智慧,積極參與國際法治建設,推動健全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為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圖為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第二屆研討會暨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新聘活動現場。孫若豐攝周強為新聘專家委員頒發聘書。
  • 投資仲裁的新發展與貿仲投資仲裁規則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戰略的推進以及對外商投資環境的不斷優化,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之一。自「一帶一路」的倡議提出以來,中國沿線國家經貿往來的日益密切,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同時,其所面臨的境外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法律風險、金融風險等也隨之增加,相應投資爭端解決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投資仲裁作為當前投資爭端解決(ISDS)的重要方式,也在中國迎來了新的發展。
  •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AIIB是一帶一路提款機麼?
    答:「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發展水平不同、利益訴求多元,加強政府間合作、做好政策交流對接是共建「一帶一路」的重要保障。政策溝通將以高層互訪為引領,加強政府間合作,著力推進雙多邊合作,積極構建多層次政府間政策交流機制和聯動機制,加強政策對話和協商,深化經濟合作,增進政治互信,達成合作新共識。
  • 探索後疫情時代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新發展
    2018年8月,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委員會成立,首批聘任來自14個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的31位專家委員,標誌著「一帶一路」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希望各位專家委員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和優勢特長,促進中國法治與國際法治相互借鑑、協同發展,推動健全國際商事爭端解決機制,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周強院長在致辭中表達了對專家委員們的殷切期待。
  • PPP模式引活水 「一帶一路」勁風吹
    有調研報告顯示,按照中國2015年的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礎設施投資約佔全社會固定資產總投資20%計算,「一帶一路」其他65個國家未來每年的基礎設施投資需求介於1.8萬億美元至4萬億美元之間;按照國際慣例PPP項目總投資約佔整個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投資的20%計算,「一帶一路」其他65個國家未來每年的PPP項目投資需求介於0.4萬億美元至0.9萬億美元之間,PPP投資需求非常大。
  • 海外丨泰國外長:RCEP與「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相互促進
    泰國外長敦·帕馬威奈近日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相互促進,實現共同目標。▲ 泰國外長敦·帕馬威奈。(圖源:中新社)泰國外長敦·帕馬威奈近日在曼谷接受採訪時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一帶一路」倡議可以相互促進,實現共同目標。
  • 解決中非投資爭端要優選仲裁_中國貿易報
    當外國投資者和《華盛頓公約》的非洲成員國發生爭端後,可將爭端提交給根據該公約設立的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ICSID),通過仲裁解決。」朱偉東表示,為確保一般國際商事仲裁裁決得到順利執行,已有30個非洲國家批准了《紐約公約》,為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鋪平了道路。 朱偉東建議中國企業在選擇仲裁解決在非投資爭端時,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了解相關非洲國家的仲裁法律制度。
  • 國際社會熱議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的重要...
    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院教授李遠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意味著中國參與全球化進程進入新階段。我們正處在一個挑戰頻發的世界,世界期望中國進一步參與國際治理體系的改革與完善。在此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一帶一路』建設有助於改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投資環境,幫助這些國家人民儘快脫貧,並通過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地區的發展與繁榮。」
  • 專訪熊貓綠能董事長:助力一帶一路的島國解決「能源貧困」
    根據協議,雙方將在菲律賓能源及基礎設施等領域開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並且全力推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與熊貓綠能合作的「熊貓電站」早日在菲律賓落地。該合作是聯合國與中國政府在峰會上正式籤署的《關於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行動計劃》的重要落地項目。
  •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戰略?
    「一帶一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戰略?中國必須要搞「一帶一路「的原因、戰略規劃及時代背景解讀。  「一帶一路」含義解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 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圓桌峰會聯合公報
    』、開創美好未來」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領導人圓桌峰會。我們始於這樣一個信念:互聯互通有利於推動增長及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商品和服務貿易、帶動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增進人文交流,在開放、包容和透明的基礎上推動構建全球互聯互通夥伴關係將為各方帶來機遇。今天,我們決心通過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及其他合作戰略在內的這種夥伴關係,在次區域、區域和全球層面加強國際合作,開創共同繁榮的美好未來。
  • 記錄中國國際法治建設歷史進程
    2019年以來,多邊貿易體制面臨嚴峻挑戰,由於美國濫用否決權阻止新法官遴選及任命,世界貿易組織(WTO)爭端解決機制上訴機構被迫「停擺」。中方為WTO上訴機構擺脫危機積極建言獻策,中國的聲音以及努力為世界所矚目。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上訴機構的價值,對於尊崇多邊主義的人來說,價值連城……中方願意同志同道合的絕大多數成員一道,繼續推動解決上訴機構面臨的挑戰」。
  • 普華永道:四大支柱產業驅動「一帶一路」及全球貿易增長
    11月9日,在第三屆進博會的服務貿易展上,普華永道與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籤訂戰略合作協議,並共同發布「一帶一路」倡議專題系列首份報告。 這份題為《新形勢下全球化轉型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驅動力》的研究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倡議已從中國倡議變成全球共識,得到越來越多國家、國際機構和企業的認同與支持。
  • 甘肅省「一帶一路」國際物流企業聯盟在蘭成立
    甘肅省「一帶一路」國際物流企業聯盟在會上宣布成立新甘肅客戶端蘭州12月26日訊(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王佔東)為整合全省物流資源、優化我省國際物流體系,促進相關物流企業之間信息共享、資源共享、政策共享,今天下午,2020甘肅省通道物流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陸港之夜在甘肅(蘭州)國際陸港舉行
  • 疫情下,「一帶一路」合作強勁前行
    新華社發(中機公司供圖)據中國商務部近日發布的數據,2020年1-11月,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57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106.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5.7%。哈薩克斯坦國際通訊社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一帶一路」這一全球性倡議正在證明,它是一個穩定的、可持續的、能夠完全應對疫情負面影響的經濟合作機制。
  • 大道行共贏 習近平指揮「一帶一路」交響樂之華彩篇
    黑、吉、遼三省則加強與俄遠東地區的陸海聯運合作,構建了諸如長平經濟帶、呼倫貝爾中俄蒙合作先導區、哈爾濱新區、中德裝備園等重要「一帶一路」規劃園區……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  4年來,「一帶一路」建設完成了頂層設計,與沿線及世界多國達成了一系列國際共識,相關保障體系和服務機構也初步建立,世界各國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已經形成。  今年年初,習近平在達沃斯向世界展示了「一帶一路」倡議取得的成就:已經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籤署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