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滿目的書籍讓選購者花眼
新聞背景>>
據《新京報》稱,《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這一科普叢書錯誤百出,面對魚龍混雜的科普讀物市場,家長要為孩子把好閱讀第一關。
城市晚報訊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而科普類書籍卻是人類了解大千世界、探知未知奧秘的窗口。然而,近年來,中國科普圖書市場的發展良莠不齊,魚龍混雜,尤其是針對兒童閱讀的科普類圖書更是令人心憂,在文字、圖片解說,甚至一些事理的講解上存在訛誤。走進書店,面對琳琅滿目的科普讀物,家長如何才能為孩子挑出一本好的科普書呢?
鱷魚竟有10噸重錯得挺玄
「遼寧古果」穿越幾億年成了「沙頓蕨」,陸上蕨類也改變習性在水中生活,珊瑚搖身一變成菊化石,專家稱圖書《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存在很多事實錯誤。
不久前就曾經有一本專門研究動物的兒童科普書中介紹,成年的鱷魚能達到10噸左右。專家則表示,一般的成年鱷魚也就1噸左右。僅僅是一個「0」的誤差,但是結果卻是謬以千裡的。更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訛誤竟然是被一名6歲的兒童發現。
近來,不斷有媒體爆料科普圖書出錯的情況,但有100冊之多的《變成石頭的動植物化石》這一系列叢書訛誤百出的消息一出,還是讓很多人士表示震驚和錯愕。一位網友表示:「沒有嚴格的圖書出版監管機制,中國兒童科普市場真是令人堪憂。」 網友「mlrs」則稱,成年人對書籍的好壞存在一定的辨別能力,而兒童處於全面接受狀態,如果當「吸收營養」變成了「吸收錯誤」,那對孩子將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長得差不多 好壞難分辨
昨日,記者來到長春市內的幾家書店進行走訪,在新華書店的科普圖書貨架上,科普書籍琳琅滿目,一個書架上圖書就有百本左右。記者隨手翻開幾本科普讀本,發現無論是封面還是內部的圖片,都設計得十分精美。「我都挑花眼了。」長春市民張先生是一位普通的白領,為了給5歲的兒子買一本書,他已經在書店裡轉悠了近一個小時。
記者採訪了11位家長,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在挑選科普讀物方面,家長存在兩大誤區。一些家長為了讓孩子喜歡讀書,則單從孩子感興趣的畫面、形式入手,而忽略了書的內容和含量;而有些家長卻認為密密麻麻的科普文字帶給孩子的東西會更多,「買著也實惠得多」,卻沒有顧及孩子的閱讀心理。
如何挑選好的科普書籍
慧聰諮詢中心張振環指出,兒童圖書的挑選一定要根據年齡層來定,0-3歲以圖片為主,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文字量應該適度增加。「那些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結合得比較好的科普圖書,是可供選擇的。」張振環說。
為了防止濫竽充數的科普書籍對孩子們造成不良的影響,家長一定要把好第一關。吉林大學物理學院徐留芳老師指出,出版社非常重要,知名度高的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錯誤一般會比較少;其次,要儘量選擇一些科學界大家的作品來閱讀。「現在網絡發達了,看書評也不失為一個快捷的方式。」徐老師說。
(來源:新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