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過,天氣驟冷,再貪戀秋的美景亦抓不住了。
炒貨店裡譁啦譁啦翻炒慄子的聲音把耳朵叫醒,牛皮紙包著熱氣騰騰的慄子,藏著冬天特有的暖暖的氣息。
季節饋贈舌尖上的盛宴,依時序而來,可慰人心。
01
道地良品
大約在六七千年前,中國先人開始食用野生慄子。人們圍火燒慄,且歌且舞。三千多年前,中國人從大自然中擷取了這一美食,掌握了種植慄子的技巧。
板慄在古書中最早見於《詩經》,「慄在東門之外,不在園圃之間,則行道樹也。」《呂氏春秋》則有「果之美者,有冀山之慄」的記載。南宋範成大的「紫燦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慄十分甜」,道出了河北易縣板慄的甘甜勝於山梨紅棗。
北宋王安石有「年少從他愛梨慄,長成須讀五車書」的詩句。元代張雨贊慄曰:「近從常熟嘗新慄,黃玉穰分紫殼開。」清代葉申蘿在《桂花慄》中寫道:「桂花開乍,見滿室慄蓬,讒眼先詫。爭說新穰試嚼,味含龍麝。」作者筆下的桂花慄甘甜清香,隔著紙張都能飄出香味兒。
古書所記,乃大千世界之一隅,卻能以小見大,足以看出幾千年來,中國人對於板慄的偏愛。這餘口滿香、回味無窮的的「乾果之王」是產自中國的道地良品,我們可以相當自豪地稱其為中國的地理標誌食物。
02
南北之慄
慄子也有南北之分。
中國地域遼闊,四季分明,因為緯度與氣候的差異,截然不同的環境將板慄劃分出了兩個陣營。南方板慄澱粉含量高,適合入菜,而北方板慄則糯性大,含糖量高,自然更適合糖炒慄子。
汪曾祺先生曾說過,北京的唐朝慄子,過去講究慄子要良鄉出產的。良鄉慄子比較小,殼薄,炒熟後個個裂開,輕輕一捏,殼就破了。據說,良鄉慄子原是進貢的,是西太后吃的。
不知貢品真假與否,良鄉板慄的名氣可是叫響了國內外。北京周圍所產的板慄歷史悠久,歷代都設有專門管理、叫售的機構,遼金時代的「慄園」便是專門的此類機構。
滿大街叫響的糖炒慄子還有來自河北遷西縣,位於燕山南麓,長城腳下,個頭不算大,外殼多為深褐色,吃起來又甜又糯,成為糖炒慄子界的一大霸主。
從中國地理上來講,湖北屬於中部。由於地理環境使然,省域內大別山南麓的羅田所產的板慄自然也兼顧了南方和北方板慄的特點,香脆和甜糯。羅田板慄中最受歡迎的屬桂花香這個品種,肉質細膩,回味似有一股淡淡的桂花清香。而羅田慄的個頭不小,澱粉含量高,適合用來燒肉、燒雞。
03
文豪們的團寵
總覺得民國時期的作家們最懂得生活,既有情調,又食人間煙火。
在他們屢屢提及的生活瑣事中,糖炒慄子可是佔有一席之地。當年糖炒慄子可以北京四九城著名的特色美食,乾果店門口支個路子,架起鐵鍋,挑選好的生慄子與鐵砂放進鍋裡用鐵鍬不斷翻炒,再撒些飴糖汁味道就出來,隨著「糖炒慄子」的叫賣聲,任誰也抵擋不住這滾燙的誘惑。
梁實秋回憶起那時候的情形,是孩子們童年時候溫暖的回憶,草紙包起,用麻莖捆上,熱乎乎的,拿回去還不捨得吃,藏在被窩跺裡保溫。
梁實秋先生還提及詩人徐志摩最愛杭州的煮慄子。每年秋後,浪漫的詩人必去杭州西湖煙霞嶺下翁家山訪規,恰逢桂花盛開、慄子成熟的季節,聞著空氣中飄散的桂花香,街邊小店來一碗桂花煮慄子,甚是愜意。
大文豪魯迅先生其實也是吃貨一枚,據說在日本留學期間,愛上了一道日本點心,名叫「羊羹」,這種以慄子粉為原料的之一製作的點心讓歸國之後的魯迅念念不忘,還經常拖親朋友求捎帶。
張愛玲愛吃凱司令的慄子蛋糕也是眾所周知的,據說那裡的慄子蛋糕不是市場上隨處可見的,而是地道的慄子鮮奶蛋糕,實實在在的慄蓉外面裱著厚厚的鮮奶,模樣雖簡單,味道卻紮實綿長。所以,酷愛甜食的張愛玲才常常約著友人,去食下午茶。
也許這甜甜的蛋糕帶給作家些許創作的靈感,才讓她念念不忘,在《色戒》裡寫到了凱司令,在《半生緣裡》寫到了慄子粉蛋糕。
04
食慄也可以復刻
中國人將慄子用在了美食的方方面面,食慄,滿口生津。然而,對於熱愛秋刀魚的日本人,對於慄子的喜愛也許僅次於秋刀魚。每到秋冬季節,大街小巷的日本便利店便推出各種用慄子做成的美食,日本傳統的慄子羊羹和西式的慄子蛋糕等甜品都是爆款。
日本京都丹波一帶盛產丹波慄,體型巨大,圓渾肉厚。很適合在新米下來的季節,做上日本傳統的慄子飯。養胃、健脾、補腎等等功效,讓日本人食之不疲。
對於復刻中國傳統文化得心應手的日本人來說,糖炒慄子是必不可少的大眾消費品。尤其在東京,入秋後,持續到冬天,隨處可見售賣「天津甘慄」的糖炒慄子小攤,無論製作手法還是慄子,都是源於中國。在日式糖炒慄子店中,尤以「甘慄太郎」最為悠久,據說它的創始人北澤重藏曾是一個小屌絲,跑到中國的跑碼頭闖蕩,無意間在秦皇島邂逅了糖炒慄子,帶回日本,沒想到鹹魚翻身,成就百年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