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底是農曆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又有哪些風俗?

2020-12-05 賞心樂史

臘月二十三,灶神爺上青天。」小年便是民間祭祀灶王爺的節日。過小年時,人們都有祭灶王、掃塵土、貼窗花等習俗。時光如白駒過隙,我們即將迎來2017。農曆春節是全球華人的節日,而小年是春節的前奏。

小年的由來

一般來講,小年是相對於大年而言的。小年是我國漢族傳統節日,也被稱為謝灶、祭灶節、灶王節、祭灶。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關於祭灶,還有一個傳說有關,由於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爐灶,玉皇大帝在每家都派駐一位灶神來監督考察這一年的所作所為,到了小年這一天,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報告這一年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所以每家每戶祭灶時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說壞話了。祭灶節這一天,實際是各家歡送灶神上天的節日。有歡送灶神上天,就有接灶王下天的儀式。

小年習俗

1、祭灶王

古時臘月二十三日,宮廷用黃羊祭灶,這種祭灶禮儀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民間祭灶則用糖瓜、關東糖、糖餅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馬。相傳灶王每到臘月二十三日,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報人家善惡。家家戶戶於二十三日更盡時,在院內立杆,懸掛天燈,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隱惡揚善之詞,嚴禁婦女主祭,婦女只能在內室掃除爐灶。祭完之後,將灶君神像揭下,與紙元寶等一併焚燒。

2、掃塵土

掃塵土即掃年,實際上就是進行家庭環境衛生的清理。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傳統上,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3、剪窗花

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鹿鶴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壽,犀牛望月,蓮(連)年有魚(餘),鴛鴦戲水,劉海戲金蟬,和合二仙等等。

4、寫春聯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5、宜婚嫁

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

那麼小年到底是哪一天呢?

根據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的範成大的《祭灶詞》——

古傳臘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團。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可見至少在宋朝時候,祭灶的小年還是在臘月二十四,那麼為何會變成臘月二十三呢?其實這個要歸因於有樣學樣,清朝康熙後期吏治腐敗、國庫空虛,繼位的雍正帝為了節省開支,於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在坤寧宮祀神的時候順便把灶王爺也拜了。

正所謂上行下效,於是臘月二十三祭灶開始在王公大臣中傳了開來。不過這時依舊是官民不同,小年有所謂的「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百姓家還是臘月二十四,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

由於北方靠近京城,民間也逐漸受到官氣的影響,不自覺的都將祭灶改在了臘月二十三,南方依舊保持原來的漢族傳統依舊在臘月二十四。

雖然二十三和二十四是最普遍的小年,但是在某些地區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江浙滬有些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南京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據說是為了懷念朱允炆時代的寬政;雲南部分地區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少數民族地區是除夕。

小編的家鄉在北方,所以臘月二十三是小年,你們那邊是啥時候呢,能告訴我麼?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相關焦點

  • 農曆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你家小年是哪天?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小年,但是由於地域的影響,各個地區對小年的日期並不統一。央視新聞頻道今天播著播著就出現了豌豆黃、薩其馬、驢打滾、湯圓、花生糖、芝麻糖……網友表示:央視播新聞猝不及防變吃播。一定是我打開的方式不對。
  • 農曆二十三,今日小年
    今天是農曆二十三 無論您那裡的習俗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過小年,除夕都已經越來越近了,年味也越來越濃。 小年的來歷 小年屬於我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神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
  • 農曆臘月二十三、四小年 關於小年的詩詞有哪些 小年童謠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二十三,糖瓜粘」,今天民間要向灶君供上糖瓜、糕餅等,祈福求順。「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開始進入過年節奏,掃塵、剪窗花、沐浴理髮、守歲拜年…除夕7天倒計時,年來啦。年的氛圍離不開裝點。拿吊錢福字門花燈籠之類把房間裡裡外外一布置,年的架勢就拉開了。
  •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南北方小年習俗差異及小年微信文案
    小年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每年這時候,南方和北方的小夥伴就要關於小年的時間進行一次激烈的討論——小年北小年南是哪一天?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民俗,傳統佳節在不同地區也略有區別,一起來看看南北方小年差一天的原因、小年的由來,以及小年微信朋友圈的文案吧!
  • 臘月二十七是什麼日子 農曆臘月二十七有什麼習俗風俗
    臘月二十七是什麼日子  農曆十二月【臘月】二十七過年的前夕的俗稱。是漢族春節傳統習俗,漢族民諺稱「臘月二十七,宰雞趕大集」。這一天,家家戶戶要宰殺自家的家禽,還要趕集、採購。  》》臘月二十三小年到 為什麼南方小年和北方時間不同  》》二十四掃房子是什麼意思臘月二十七有什麼習俗  洗浴  漢族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京城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諺語。臘月二十七洗浴為「洗福祿」。
  • 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飴糖的由來習俗
    農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吃哪些食物呢?為什麼過小年要吃飴糖?小年吃什麼傳統食物  1、餃子  北方小年晚上習慣吃餃子,意為給灶王爺送行,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 農曆小年有哪些習俗和講究? 臘月廿三和大年三十習俗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臘月廿三、廿四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 「百家號鼠你紅」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作為中國人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對於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你又了解多少呢?隨著時代的變化發展,現代年輕人對於春節的傳統習俗關注的越來越少,因此說到關於春節的風俗有哪些,很多90後、00後感到一臉茫然。
  • 小年的來歷由來起源簡短介紹 小年風俗習俗南北方有何不同
    今天是農曆臘月二十三,是北方的小年。民諺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由於全國各地風俗不同,故而小年的時間也不盡相同,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稱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的祭灶節為小年,也有不少地區稱正月十五的元宵節為小年,冬至也有地方叫作小年。
  • 臘月二十八是什麼日子 農曆臘月二十八有什麼傳統習俗
    臘月廿八是中國農曆十二月(臘月)二十八的俗稱,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臘月二十八的中國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中國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各地風俗有所不同,如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地區、安徽省宿松與太湖交界之處的地方有許多姓的人家是在臘月二十八過年。
  •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哪天才是正日子?
    一進臘月各方遊子都歸鄉心切,先是在臘月初八想起家中妻子或者母親熬製的臘八粥,當然也只能回憶,很多人在這一天還在上班上課,之後,過了臘月初八之後就是臘月二十三了,也就是小年,一旦接近小年,說明年味就像熬幾個小時快出鍋的臘八粥一樣,味道已經香味撲鼻了,這個時候在外的遊子基本上也都回到了家人身邊
  • 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過年春節的傳統民俗簡單介紹
    那麼春節有什麼風俗習俗呢?傳戒的傳統民俗介紹。春節的習俗春節的習俗風俗有哪些  1、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春節的風俗  3、吃餃子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
  • 農曆二十三,小年習俗早知道!
    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歷經歷史長河冼禮,依然傳承下來,其實很多俗語老話傳承佳話,也有很多故事流傳,他們不僅涵蓋古有文化,還有通俗易懂的道理,更加解析到很多的生活常識!這些習俗建立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紐帶,也是鄉鄰友舍茶餘飯後的笑談風聲的話題,同時小孩孑們也能學習老祖宗留下的智慧!
  • 過小年在臘月二十三,還是臘月二十九?都別爭了!農曆六月過小年
    ,秦漢時期,夏至不僅是一個節氣,還是一個節日,後來,夏至日的很多節日習俗轉移到了端午節。中國的節日文化從先秦時期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個重大的變化,先秦、秦漢時期的節日有濃重的時令特徵,二十四節氣中的重要節氣,都是節日,而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文色彩越來越濃厚了,人文色彩濃厚之後,節日就不一定非要固定在二十四節氣中的某個節氣,只需大致符合時令就可以了,秦漢時期的立夏、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一年當中重要的節日,後來,立夏與夏至的節日習俗轉移到了端午節
  • 你知道春節的由來演變及風俗文化嗎?
    今天小編就與大家分享春節的由來、演變、風俗文化。春節,古稱元旦,指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元」者始也,「旦」者晨也。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蕭子云《介雅》:「四氣新元旦,萬壽初今朝。"辛亥革命後,為了便於和世界各國計時一致,規定了公曆一月一日為新年,通稱「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改為「春節:,於是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名稱。
  • 二十三,糖瓜粘,小年祭灶神,南北差一天?
    二十三過小年,差不多就是過新年的『彩排』,是春節的一個序曲。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往的傳統灶臺已難覓蹤影,祭灶的習俗也簡化不少。如今的小年,儀式化的「祭灶神」已經很少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拜神」、「掃舍」、「吃糖」等相對簡易的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