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二十三,很多地區都是「過小年」。
其實民間傳統上的小年是臘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
但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北方地區百姓都會提前一天,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
無論您那裡的習俗是臘月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過小年,除夕都已經越來越近了,年味也越來越濃。
小年的來歷
小年屬於我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神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論語》中記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就是在說灶神。先秦時期,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後世也多遵從。
那麼祭灶是哪一天呢?古時候的說法都不一樣。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後來可能為了簡化統一,灶神上天報導的時間逐漸固定了下來。
那麼為什麼選在這個時間呢?臘月下旬就是快要接近大年夜了,人們需要提前為除夕做準備,年味也逐漸濃厚起來,也就是「過小年」意思。
清朝雍正時候,皇宮為了節約,把本在二十四的祭灶和二十三的祭祀活動統一起來,於是北方人開始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但南方大部分地區依然保持著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
小年習俗
祭灶
要給灶王爺供奉糖瓜、糕點,還要換灶神畫像。把舊的灶神畫像揭下的同時,家家戶戶也都要"請"回來一幀新的灶王像。
掃塵土
即掃年,進行家庭環境衛生的清理。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傳統上,這一天家家戶戶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實施乾淨徹底的衛生大掃除。「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內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
吃灶糖
按照傳統,祭灶供灶糖的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民謠「二十三,糖瓜粘」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各地的灶糖也都不一樣,有麥芽做的白灶糖,也有黃豆面糖,芝麻糖等等。
吃餃子
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吃餃子就是為了給灶王爺送行,上供時,餃子要端端正正擺上供臺。此外,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美食。
對聯
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
剪窗花
為了過大年做準備,剪貼窗花也是其中一項。不光可以裝點環境、渲染氣氛,還可以寄託辭舊迎新、接福納祥的願望。
小年民謠
小孩小孩你別饞,
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掃房日;
二十五,凍豆腐;
二十六,燉豬肉;
二十七,宰公雞;
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滿街走。
「小年」點亮「大年」
小年不「小」,從這天開始,就完全進入了「春節時間」。
民間《臘月歌》有云:二十三,糖瓜粘(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二十七,宰公雞(殺灶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按著這個節奏,準備過年吧!
來源:科普中國、河北網信管理執法
凱裡市融媒體中心
編審:顧松 肖茜
(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 不得去除圖片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