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人體內首次發現「微塑料」,對健康有危害嗎?答案在這

2021-01-12 人民日報

近日,包括美國CNN和英國《衛報》在內的多家媒體報導,在2018年歐洲消化醫學會腸胃病學學術會議上,奧地利維也納醫科大學的菲利普·施瓦布爾等人報告,在人類的糞便樣品中首次發現微塑料,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微塑料究竟是個啥東東?它又是如何進入人體的,有何危害?今天,我們就來詳細地講一講。

微塑料

什麼是微塑料?

微塑料是指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碎片,這一概念是2004年由英國的科研人員首次提出來的,微塑料有片狀、線狀或塊狀等很多形態,它由於體積小,肉眼常難以辨別。

微塑料

微塑料多見於各種海洋生物,主要是存在於魚類的組織器官中。2015年,聯合國海洋環境保護科學問題聯合專家組把海洋微塑料對海洋生物的危害程度等同於大型海洋塑料垃圾。

魚吞下的微塑料

2018年1月,中國第34次南極考察的科考隊員在南極鮑威爾海盆中,發現小於0.3毫米的微塑料,說明微塑料的汙染已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微塑料來自何方?

依據微塑料來源,可分為原生和次生微塑料。

原生微塑料指是在製造出來時,就是體積很小的塑料片或者粒,如牙膏、磨砂洗面奶等日用品中的柔珠,這些直徑小於 5 毫米的塑膠顆粒,被眾多洗護產品用來增加液體密度、去除角質,同時也讓產品變得新鮮好看。

柔珠

而次生的微塑料是指那些暴露在外界的塑料垃圾,在光照、風力和洋流的共同作用下分解而成的塑料碎片。

塑料垃圾

我們知道,塑料耐用、低成本、可塑性高,已經廣泛使用在工業及日常用品中,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但同時,由於普通的塑料無法生物降解,只會碎裂成更小的塑料碎片,這些都是微塑料的來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海洋中大約有80%的塑料碎片來自陸地的汙染,還有20%是來自於船舶的活動,或是直接從大型貨輪丟棄的垃圾。

堆積的廢棄塑料瓶

據估計,全球超過5億件,至少25萬噸的塑料目前浮在海洋中。

微塑料是如何進入人體的?

微塑料是如何進入人體內的,目前還不十分清楚,按照常理,應該是經口進入人體的,我們食用海產品、飲用瓶裝水等,可能是人體內微塑料顆粒的主要來源。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在牡蠣、貽貝和魚類等食物中,飲用水、海鹽,甚至蜂蜜中都發現了微塑料。

我們以海鹽為例,按照全球平均食鹽攝入量計算,一個成年人每天攝入10.06克的鹽或等量替代品,那麼,他每年約攝入2000個微塑料。

此外,我們日常呼吸中,也可以吸入微塑料,其攝入量與飲食相當。

微塑料對人體是否有害?

如此嚴重的微塑料汙染,引起了人們的擔憂,大量微塑料會對健康產生什麼影響?

應該說,這是一個世界上都關心的問題,許多機構和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不相同:

微塑料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7年的調查認為,對於齧齒動物和狗而言,直徑超過150微米的微塑料是不會被吸收,會通過糞便排出。而人體攝入的微塑料和納米級塑料顆粒90%以上不會被人體吸收,因此認為,微塑料可能不會對人類造成危害。

但也有研究認為,人類攝入的微塑料,儘管大部分隨糞便排出,但仍會有少量的存留在體內,長期的蓄積,就可能造成危害。這是因為塑料本身和塑料吸附的成分,都可能對人體造成危害,如微塑料表面可以吸附許多細菌和真菌,這些病原體可以通過微塑料這個載體,將病原微生物帶入人體,影響人們的健康。

細菌

2016年歐洲的研究表明,微塑料對人體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它含有的汙染物上,如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

多環芳烴

儘管微塑料對人類的危害尚無研究證實,但對其他生物的傷害已經有研究結果。2016年瑞典的研究表明,高劑量的聚苯乙烯型微塑料能抑制鱸魚的孵化和生長。

法國的研究證實,牡蠣接觸到聚苯乙烯微珠時,會受到能量吸收和分配的幹擾,影響其繁殖和後代的健康。2015年美國的研究發現,微塑料可導致日本青鱂魚的肝臟損傷。

青鱂魚

微塑料的吸附性很強,能吸附很多有害物質。有研究發現,1克微塑料中含有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可高達24000納克,它們具有高毒、持久、生物積累性、親脂性和疏水性等特點,在低濃度時也會對生物體造成傷害。二惡英類物質就屬於持久性的有機汙染物。

二惡英

如果微塑料能夠進入人體的循環系統,對人體可能是有害的,有研究表明,直徑小於20微米的塑料顆粒是可以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這些細小的顆粒進入血液,對人類可能是有害的。

目前,每個成人每年通過呼吸、飲用水、食用貝類所攝取的微塑料可高達32000個,儘管微塑料對於人類的影響還沒有定論,但潛在的危險是存在的,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禁止柔珠,從源頭減少微塑料勢在必行

這些柔珠在全球範圍內累積,危害著海洋生物,甚至進入了我們的食物鏈。由於柔珠很小,很難被過濾系統攔截,被排放到河流、湖泊和海洋中,造成了環境的汙染。

2013 年的研究發現,在北美的伊利湖底,每平方公裡內就沉積著高達 170 萬的塑膠顆粒。而在美國紐約,每年就有 19 噸的柔珠被衝進下水道。據估計,大約有 15~51 萬億的塑膠碎片沉澱在海洋中。

柔珠成為海洋垃圾後,被海洋生物誤食,存留在他們的體內,有研究證實,每盤牡蠣平均有 50 顆柔珠。

面對如此嚴重的微塑料汙染,英國國會議員呼籲,在全球範圍內禁止柔珠的生產。

因此,我們應該呼籲禁止柔珠的生產,減少日常生活中一次性塑料製品的使用。減少並最終逐步淘汰一次性的塑料包裝和物品,為了我們的環境和健康,大家都應該行動起來。

相關焦點

  • 官方首度披露海洋微塑料汙染:魚類、貝類等檢出微塑料,危害待研究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 健康闢謠|海鮮含大量微塑料毀掉國人身體?有點扯
    秋季各種海鮮水產大量上市,傳說中海鮮裡含有大量微塑料正毀掉國人身體,你以為你在吃海鮮,其實是在吃塑料!是真的嗎?這所謂的「健康知識」有依據嗎?讓我們用事實說話擊破忽悠人的健康流言。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海鮮消費國,海鮮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佔有舉足輕重的份量,但「寄生」在海鮮裡的微塑料真的會對人體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傷嗎?我們還能愉快的食用海鮮嗎?
  • 人體內首次發現「塑料顆粒」,人類造的孽該還了!
    奧地利的一項研究稱,首次確認人體糞便裡發現了多達9種不同種類的微塑料,更讓人感到恐懼的是,這幾乎覆蓋了全部的塑料類型。 更恐怖的是,科學家估計全球50%的人體內都有微塑料,這些微小的塑料對我們的健康有極大危害,最細小的微塑料能夠進入血管、淋巴系統甚至肝臟,影響免疫反應。
  • 塑料微顆粒:嬰兒泡奶都被波及,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研究結果強調了微塑料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危害,但很明顯,很多人可能認識不足!,甚至可以因為食物鏈進入生物體的血液、淋巴系統和肝臟等,在生物體內富集,比如在海洋中有114種經濟魚類發現了微塑料。,在取樣的糞便樣品中發現微塑料的概率是100%,常見的是聚丙烯(PP)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這是瓶蓋和塑料瓶的主要成分!
  • 淡水環境中發現微塑料,影響的不僅僅是水生生物
    它相當於成為汙染物的「坐騎」,吸附著汙染物的微塑料可以在環境中到處遊蕩。微塑料這一概念是在2004發表的一篇Science的文章 「Lost at Sea:where is all the plastic?」中首次提出, 且由於微塑料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
  • 吃海鮮等於吃塑料?因為吃海鮮,人體每年或攝入5.5萬微塑料!
    ,並發現亞洲沿海的軟體動物汙染最為嚴重,其中貽貝、牡蠣和扇貝的微塑料含量最高。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統計,島上大約有3770萬塊塑料碎片,這可能是世界上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每平方米海灘就有671個塑料垃圾,這是有史以來塑料垃圾密度最高的地方。
  • 微塑料如何影響蛙類幼體的健康?
    另一方面,環境中的微塑料讓脆弱的蛙類雪上加霜。最近,一項由巴西科學家開展的研究顯示,水體中的微塑料會進入蛙類科豆的鰓、胃腸道、肝臟、尾部肌肉組織和血液,使蝌蚪的有核紅細胞發生病變,同時,改變蝌蚪的發育形態,增加其皮膚中的色素細胞數量和色素沉積率。
  • 澳研究稱全球深海有1400萬噸微塑料,或對人體存在危害
    據新華社消息,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於當地時間10月6日發布公報稱,該機構已完成世界第一個評估全球海底微塑料汙染總量的研究,結果表明,全球深海中約有1400萬噸該類汙染物,預計是海洋表麵塑料汙染總量的兩倍以上。相關成果已發表在新一期《海洋科學前沿》雜誌上。
  • 嬰兒每天可能喝下160萬顆微塑料,科學家:微塑料可能進入大腦
    但是大多數的人不知道為塑料對於人類也有很大的影響,在之前英國普利矛盾大學的科學家就在相關雜誌上發表的觀點,首次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下面,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就是微塑料正在進入我們的人體。21天的試驗周期內連續釋放。
  • 你每月吃掉的塑料相當於一張銀行卡,人類已進入「吃塑料」時代
    在最近舉行的歐洲腸胃病學會上,研究人員報告稱,首次在人體糞便中檢測到多達9種微塑料,它們的直徑在50到500微米之間。這項研究表明,塑料會最終到達人體腸胃。這對於我們,可能不是個好消息。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微塑料已經無處不在。這些5毫米或者米粒般大小的塑料,來自降解後的塑料碎片、合成纖維和塑料膠球。
  • 海洋動物中微塑料汙染「哪家強」:軟體動物的微塑料含量最高
    微塑料這一概念早在2004年由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Richard Thompson在《Science》上發表文章時提出,隨後,由於其在海洋環境中的廣泛存在以及對生物產生的各種確定的以及不確定的危害,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 長期飲用不健康的水對人體有什麼危害?
    長期飲用不健康的水對人體有什麼危害?家裡水龍頭出來的水偶然會有讓人不適的狀況,在很多時候,由於水放一段時間之後就逐漸變清,大家慢慢就習以為常,以為水變清了水質自然也就變好了。再加上,水汙染對人體健康造成直接或間接的危害,是個漫長的、潛移默化的過程,一時間不容易發覺,因此很容易被人們忽視。但是,也許就是這一忽視,很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 「科普」魚吃了微塑料,人吃了這條魚,會中毒嗎?
    通常情況下,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被稱為微塑料。近幾年,微塑料日益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公眾的關注。國內外相關研究團隊已在淡水、深海、土壤,以及北極海冰、積雪、空氣,甚至食物中發現了微塑料。那麼,怎樣理解微塑料存在的現狀及潛在危害?如何減少微塑料?
  • 科學家研究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
    估計很多人對白色塑料汙染的危害性都不會太重視,可是經常科學家大量的研究卻發現,人類有可能每天都在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我們都知道,塑料是一種難以降解的物質,如果它進入人體,會給我們的健康帶來影響。可能有人會說了,我們又不傻,怎麼會主動去吃塑料。可是我們能夠避免主動吃塑料,卻難以避免被動吃塑料,這是怎麼回事?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吃海鮮,尤其是來自於海洋的野生海洋。
  • 礦泉水瓶反覆使用會有害健康,你知道嗎?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身邊有人用喝過水的礦泉水瓶繼續裝水喝,特別是一些老人家和一些比較節儉、環保意識強的人,他們反覆使用礦泉水瓶泡茶喝,放在廚房用來裝油、裝醋等,甚至使用大的礦泉水瓶醃製泡菜。因為他們認為空礦泉水瓶的反覆使用既環保又節約,是一舉兩得的行為,不反覆使用會浪費資源。然而,這種「環保」行為真的是安全的嗎,對我們的健康有影響嗎?
  • 壽司餡裡添塑膠袋還能吃嗎?願鯨魚胃裡「80斤塑料」事件不再重演
    這對誤食塑料的動物來說無疑是最大的危害之一。觸目驚心的「80斤塑料」據《鏡報》報導,菲律賓達沃市東海岸3月16日發現一頭年幼的柯氏喙鯨擱淺死亡。經過解剖,工作人員在其胃中發現約40公斤(80斤)消化不了的塑料垃圾。
  • 果糖更健康,多吃點沒事?吃糖的誤區全在這了
    甚至比毒品的危害還大。他強調,近年來,「果糖」對人體的弊端逐漸被人們所重視,它與蔗糖、葡萄糖能夠大規模轉化成糖原不同,會引起血尿酸上升導致高尿酸血症。果糖不依賴胰島素直接進入細胞內代謝,更容易造成人體臟器內脂肪的沉積,導致肥胖。此外,果糖也會導致血壓上升、動脈硬化等。
  • 環保科普 | 人類該如何應對海洋微塑料汙染?
    不健康飲食以及環境汙染會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且這些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例如微塑料汙染問題。隨著科學界對微塑料汙染的範圍和影響的日益了解,我們發現,微塑料早已通過汙染水源、農副食品等方式進入人體。微塑料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遲早顯現出來。
  • 較真丨科學家在女性胎盤中發現塑料顆粒,人類將生出「電子嬰兒」嗎?
    流傳說法:近日有研究人員在人類胎盤中檢出了微塑料,這意味著人類不再僅僅由細胞組成,就像生了一個電子嬰兒。 較真要點:原研究中關於微塑料顆粒對胎兒的影響僅為猜測,這些顆粒到底有何危害仍需進一步研究,目前不需要過度恐慌,「生出了電子嬰兒」的說法過於誇張了。
  • 劣質人造草坪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
    但是,人造草坪對我們而言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人造草坪材料內部有毒有害化學汙染物的揮發和「熱島效應」對大氣環境和人體可能存在的危害因子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塑料化纖材料包含了大量的已知或疑似能引起健康影響的化學物。生產廠家為了改善或彌補塑料材料的性能,往原料中加入添加劑是可以使具有更多的新的功能——仿天然草的顏色、阻燃特性、耐高溫、紫外線吸收劑、結構增強和耐磨性等。然而,往往是這些品種如此繁多的添加劑,在改善和增強了材料的某些性能之後,也成為人造草坪二次汙染的主要危害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