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建翹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近日,發表在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IF=8.34)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英國赫爾大學赫爾約克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系統分析了2014至2020年間超過50篇的研究,以調查全球海洋生物的微塑料汙染水平,並發現亞洲沿海的軟體動物汙染最為嚴重,其中貽貝、牡蠣和扇貝的微塑料含量最高。而最新消費數據顯示,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日本和美國是軟體動物消費大國。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2014年至2020年間50多項調查魚貝類中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汙染的報告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微塑料存在於海洋動物的腸道、肝臟等各個部位中,軟體動物(如貽貝、牡蠣、扇貝和烏賊)中的微塑料含量為0-10.5MPs/g,甲殼類動物為0.1-8.6MPs/g,魚類為0-2.9MPs/g。其中,大型魚類和哺乳動物只消化了一部分塑料,大部分被排出;而牡蠣、貽貝和扇貝等軟體動物則消化掉了所有吞食的塑料。
該項研究表明,微塑料已廣泛存在於環境中,而且早已進入了人類生活,進入了人類的食物鏈。
塑料製品對人類是福是禍
今天,塑料瓶(袋)幾乎被視為惡魔的化身。一般來講,一個塑料瓶平均需要700年的時間才能降解,此外,80%的塑料瓶是無法回收的。如果塑料瓶(袋)進入大海,會危害水生生物。另外,在它們的生產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導致全球氣候變暖。
在江、河、湖、海中,塑料網和釣魚線對動物尤為有害,纏結會導致動物窒息,或者影響動物進食或浮出水面換氣。根據普利茅斯大學的研究,80%的纏結會導致直接的傷害或死亡。在動物園內,遊客向露天的熊、虎、猴等園內投放一些塑料包裝的食物、水果等,動物誤食後,塑料在胃中既不能消化也不能排出,使動物不能進食,患病直至死亡。
生活中常見的塑料製品
生產、使用塑料製品會帶來如此多的危害,那塑料回收是不是可以有效減少這些危害呢?
曾經,位於山東省章丘市的「江北最大廢舊塑料市場」始建於1983年,長期被當地農民作為「致富之路」。整個市場集收購、分揀、加工為一體,覆蓋了白雲湖等五六個鄉鎮,輻射河北、浙江、廣東等六省一市,成為長江以北最大的廢舊塑料市場,年交易額10億元。那裡每天一到下午,白雲湖周邊上空就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散發著令人作嘔的刺鼻氣味,這是因為村民正在焚燒聚氯類塑料垃圾,當地群眾還定點收購大型企業廢棄的化工容器,甚至從天津、煙臺、青島等港口設點運進「洋垃圾」。
但是,市場的繁榮換來的卻是惡劣的生態環境。在白雲湖周邊的幾個鄉鎮,癌症、皮膚病、白血病、死胎等各種怪病發病率不斷升高,白雲湖鎮連續5年沒有一名適齡青年通過徵兵體檢……
值得欣慰的是,章丘市的領導和村民已經認識到這28年來付出的沉重代價,現早已徹底關閉廢舊塑料回收業務(2011年關閉),開啟了新的致富路,如章丘大蔥、章丘 「純鐵鍋」等產品已在全國銷售。
海洋塑料汙染嚴重
綠色和平組織估計,每年有1270萬噸的垃圾進入海洋。另外,塑料製品的產量最近幾十年已經飆升到驚人的水平,人類每年生產大約3億噸塑料。據統計,2002—2012年,人類產生的塑料垃圾比整個20世紀都要多,對動物和海洋產生毀滅性的影響。
白色汙染入侵水體
塑料垃圾回收
隨著全球人口的不斷增長,塑料需求持續增加,塑料垃圾的毀滅趨勢只會加速,因為這些材料不會輕易降解,它們存於環境中無法消除。從上面文字的描述中,我們知道塑料垃圾可能會堵塞海洋動物的胃和消化系統或纏住它們的身體,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每年有成千上萬隻海鳥、海龜和其他動物因塑料垃圾而遭受可怕的死亡,大約60%的海鳥在某種程度上吃過塑料碎片,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至99%。
不小心吞食塑膠袋的海龜
由於塑料垃圾密度低,因此它們可以搭上洋流的順風車,傳播到世界各地。從太平洋島嶼到英國的海灘,甚至是北極圈,處處可見它們的身影。這些垃圾通常集中在地球主要的海洋環流上——五個主要的亞熱帶環流區之一現已被嚴重汙染,它被命名為「太平洋垃圾帶」(一個位於夏威夷和加利福尼亞之間的塑料垃圾區)。
越來越多的塑料垃圾被排入海洋
亨德森島位於南太平洋,1988年成為世界文化遺產。塔斯馬尼亞大學的科學家統計,島上大約有3770萬塊塑料碎片,這可能是世界上塑料汙染最嚴重的地方,每平方米海灘就有671個塑料垃圾,這是有史以來塑料垃圾密度最高的地方。
太平洋垃圾帶分布示意圖夏威夷
回歸人體的塑料
雖然塑料不會輕易降解,但當它們暴露在陽光下或物理摩擦中,也會分解成越來越小的碎片。雖然這些微塑料本身不一定有毒,但它們可以吸收並蓄積所在水域的有毒汙染物,比如滴滴涕殺蟲劑和多氯聯苯。這些微塑料經常被小型海洋生物所消耗,比如浮遊生物和貽貝,這些生物隨後被大的動物吃掉。目前,科學家們對這一過程並不了解,但他們擔心有毒化學物質會隨著食物鏈的增加而累積,對動物甚至食用被汙染的海鮮的人造成危害。
塑料又回到了人體內
另外,據英國《衛報》報導,非營利機構Orb Media委託明尼蘇達州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化驗了12個國家徵集到的159份飲水樣本,結果發現抽檢的水樣中83%都含有塑料纖維。而越是工業發達的國家,塑料纖維汙染就越嚴重。可以說,在歐美、亞洲各國的飲用水中普遍含有塑料微粒。其中,汙染率最高的是美國,達到94%——每500毫升水裡平均有4.8件微塑料纖維。這一點也值得引起發展中的中國注意。工業化繁榮的背後是嚴重汙染,這裡不光是重金屬的化工汙染,更是水質塑料纖維的汙染。
安全使用塑料製品
儘管塑料製品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方便,但同時也帶來了災難,因此合理使用、正確處理,才能保證人們免遭其害。
在這裡,就不得不提「限塑令」和「禁塑令」了。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膠袋購物袋的通知》,從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超薄塑膠袋,並實行塑膠袋有償使用制度;而韓國自2019年起實行大型超市「全面禁塑令」,以進一步減少「白色汙染」。2021年1月1日起,上海的各大商場和超市將不再提供一次性塑料購物袋,就算是想付錢買也不行。
因此,在這裡,我們提醒大家儘量少用和不用塑料製品如塑膠袋,提倡使用布袋、紙袋和竹筐等環保材料。國家倡導大家使用的無紡布袋,其生產的主要原料為聚乙烯、聚丙烯、聚酯和黏膠等。無紡布袋就是用聚乙烯等合成材料的小切片編製成的平面結構,它易降解、耐用,使用它有利於減少白色汙染。
提到塑化劑,估計每個人都不陌生。它廣泛應用於國民經濟的各領域,同時也是塑料汙染中最大的汙染源。某些塑化劑的分子結構類似荷爾蒙,因此被稱為「環境荷爾蒙」,若長期食用,可能引起生殖系統異常,甚至導致畸胎、癌症。因此,我們要對塑化劑的添加進行嚴格管理。
另外,我們還要開展「塑料微粒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毒理學研究」課題,告誡人們這些有毒塑料微粒是怎樣進入人體、其危害程度有多大、毒害的分布如何等。
在日常生活中,塑化劑進入人體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通過食物攝入。目前我國明令禁止使用塑化劑作為食品添加劑,因此食物中的塑化劑主要來源於食品包裝。
塑料製品中,當屬PVC類塑料的塑化劑含量最多。PVC類塑料通常是塑料管線和保鮮膜等的主要材料。考慮到塑化劑的危害,我國同樣明令禁止使用含塑化劑的保鮮膜包裝熟食。因此日常生活中我們看到的可以直接食用的食物包裝,採用的都是非PVC類保鮮膜。但是,一些唯利是圖的不法商販,無視國家禁令,使用PVC類保鮮膜包裝熟食,所以我們儘量不要購買未經許可的類似食品。在使用保鮮膜的時候,我們也要避免使用PVC類保鮮膜直接接觸食物,可採用PP,即聚丙烯材料的塑料製品。
另外,PET類塑料為硬塑料,常見用於飲料瓶、油瓶等包裝的製作。這類塑料在低溫下比較穩定,但是在溫度高於70度時,就可能釋放出塑化劑,毒害人體。所以我們在使用PET塑料時,千萬不能使用它加熱或者盛放過熱的食物。通常情況下,建議採用PET塑料製品盛裝50度以下的食物,並注意食用期限。
對於海產品,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濤說「到目前為止,沒有哪一項研究表明海產品當中的微塑料對人體健康有顯而易見的危害」但為了健康,建議大家儘量食用經過高溫烹飪過的海鮮類產品,儘量不要生吃。
使用無紡布袋利於減少白色汙染
最後,加強對廢舊塑料回收的安全管理。廢舊塑料製品屬於可回收、再利用的資源,在對其進行再加工時,需要注意防止塑料粉碎時產生粉塵汙染。另外,用這些再生塑料製作的產品因雜質較多,不得用於儲水等用途。這是因為凡是與飲用水接觸的塑料管材、儲水設備所用的各種材料(涉水產品)等必須通過衛生部門的檢驗,即把這些材料在水中浸泡數日後,按照《生活飲用水輸配水設備及防護材料的安全性評價標準》GB/T 17219-1998進行化學和毒理學的指標檢驗,合格後報上級批准才能投放市場。同時還要注意,廢舊塑料製品在存放地,如垃圾場、廢舊收購站等,絕不允許露天焚燒。
總之,塑料微粒已進入人體,安全防範,減少用量,保證人類的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責任編輯/嶽萌 美術編輯/劉強)
註:文中部分內容來源於公眾號中科院之聲、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