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在美國攝影師ChrisJordan的鏡頭裡,死去的信天翁倒在地上,胃裡殘存著瓶蓋、打火機、玩具、氣球……這幅照片被廣泛引用並出現在中國人的社交媒體上,從外賣餐盒到洗面奶裡的塑料微珠,網紅帖背後都指向了海洋塑料垃圾。
(Chris Jordan/圖)
在中國社交媒體中,廣為流傳的除了「吃塑料死了的信天翁」,還有「含有微塑料的海鹽、魚類、貝類」等說法。
「不管是在海水以及海底、海底沉積物當中,都發現有微塑料的存在。除了貝類以外,在大型的哺乳動物體內,還有魚類、浮遊動物體內,都有檢測出微塑料的報導。」
2018年11月30日的生態環境部例行發布會上,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菊英回應海洋微塑料汙染問題時介紹。這也是官方首次公開發布微塑料的相關情況,「從目前國內、國際的報導來看,貝類當中普遍檢出微塑料顆粒。2017年,我們實驗室開展過相關的研究,大概76%的魚類腸道、消化道都有檢出微塑料。」
微塑料指的是粒徑在5毫米以下的塑料,包括初生和次生兩種類型。初生塑料微粒來源於人造工業產品如牙膏、髮膠、潔面乳和空氣清新劑等,它們在汙水處理過程中難以過濾而進入水體;次生塑料微粒則由大型的塑料垃圾經過物理、化學和微生物作用等碎片化和變小而成。
(梁淑怡/圖)
此前,南方周末曾做過報導《海納百汙:海洋塑料垃圾最終會吃回人的肚子嗎?》,有室內實驗研究表明:微塑料顆粒能夠被海洋生物攝食,對其造成物理危害,例如阻塞其攝食輔助器官和消化道、產生偽飽腹感、消耗生物儲存能量等。
此外,微塑料可能還會給海洋生物帶來複合化學汙染,例如塑料中的有毒單體、從周圍環境富集持久性有機汙染物及重金屬等。這些汙染物如在生物體內富集,可能隨食物鏈傳遞,進而可能對海洋生物造成有害影響。
不過,微塑料的影響仍然要參考劑量,同為微塑料,大小也不盡相同。
王菊英介紹,目前關於微塑料的研究還有需要進一步拓展,「有些檢出濃度很高,有的很低,可能差幾個數量級,因為測量時採用過濾膜孔徑大小不一致。不同方法可比性不強,目前學界還在努力推出統一標準化的測量方法。」
微塑料攝入人體內會造成什麼影響?相關研究仍在進行中,「目前全球沒有直接證據表明,攝食含有微塑料的海產品對人體健康有影響。」不過,王菊英強調,微塑料可能繼續分解為更細小的顆粒,潛在影響不可小覷,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關注。
王菊英介紹,一名國外研究學者文章數據表明,在塑料回收利用率上,歐盟排名第一,為30%,排在第二是中國,為25%,世界上平均的回收利用率水平是9%。
目前,科技部啟動了重點研發專項,專門針對海洋微塑料的來源分布和防治措施進行研究。相關部門也從2007年開始實施業務化海洋垃圾監測,2016年開始對海洋微塑料進行監測。
接下來,針對海洋塑料垃圾,中國將從六個方面開展汙染治理工作:加強研究海洋塑料垃圾防治方案、加強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監測並掌握分布規律、加強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影響的科學研究、塑料回收與資源化、公眾教育和推進全球海洋垃圾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