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2020-11-21 中國新聞網

  圖為正在吃塑料的黃粉蟲(由楊軍教授團隊供圖)

  文/羊城晚報記者 楊輝

  「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說。

  塑料在環境中難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於高分子量和高穩定性,普遍認為微生物無法降解聚苯乙烯類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楊軍教授研究組、深圳華大基因公司趙姣博士等在環境學科領域的權威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合作發表了兩篇姊妹研究論文,證明了黃粉蟲(麵包蟲)的幼蟲可降解聚苯乙烯這類最難降解的塑料。

  該突破性研究顯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源,黃粉蟲幼蟲可存活1個月以上,最後發育成成蟲,其所齧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礦化為CO2或同化為蟲體脂肪。這種發現為解決全球性的塑料汙染問題提供了思路。

  儘管如此,面對日益嚴重的白色塑料汙染,楊軍教授還是呼籲,公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少使用一次性的塑料飯盒、方便袋。

  困境

  降解塑料成世界難題

  石油化工生產的塑料廢物汙染是世界環境難題。大部分塑料一次性消費使用後即被丟棄。迄今為止學術界認為,塑料產品由於物理化學結構穩定、在自然環境中可能數十至數百年不會被分解。

  楊軍教授介紹,2013年全球消費2.99億噸塑料,其中聚苯乙烯類塑料佔7%,每年消耗約2100萬噸,常見的塑料飯盒、咖啡杯等可承受開水溫度的材料即為聚苯乙烯。權威的調查已經表明,聚苯乙烯這種塑料在土壤、汙泥、腐爛垃圾,或糞肥微生物群落裡,4個月僅降解0.01%-3%的範圍。

  每年全世界有4000萬噸的廢棄塑料在環境中積累, 中國每年約有200萬噸廢棄塑料丟在環境裡。以農田用農膜為例,我國農膜年產量達百萬噸, 且以每年10%的速度遞增, 無論覆蓋何種作物, 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殘膜。據統計, 我國農膜年殘留量高達35萬噸, 殘膜率達42%,大量殘膜遺留在農田0-30釐米的耕作層。也就是說, 有近一半的農膜殘留在土壤中, 食品安全方面是一個極大隱患。

  「塑料在土壤中完全被微生物同化, 降解成CO2和水實現無機礦化, 可能需要200-400年時間, 從而造成在環境中的積累。」楊軍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

  奇思  

  腦洞大開請蟲子幫忙

  2005年起,楊軍團隊開始研究塑料生物降解。主攻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等塑料降解。

  科學家此前使用幾種土壤無脊椎動物實驗,如蚯蚓、千足蟲、蛞蝓、蝸牛等看看其能否吃掉塑料。在飼餵14C標記的塑料如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結果顯示無法降解。

  楊軍認為,生物降解塑料的思路要開拓,不能只局限於微生物, 可以考慮鱗翅目昆蟲、白蟻等, 海洋中的蛀船蟲和鑽孔蚌能侵蝕聚乙烯和海底電纜,也可考慮從這些生物中分離並克隆能產生活性基團的關鍵酶及其基因。

  楊軍團隊的2014年研究發現,蠟蟲(印度谷螟幼蟲)能夠咀嚼和進食聚乙烯PE薄膜,幼蟲腸道分離出能夠降解PE薄膜的兩種菌株,即腸桿菌屬YT1和芽孢桿菌YP1。隨後研究團隊發現,黃粉蟲幼蟲是一種吃掉塑料更為厲害的動物,其尺寸比蠟蟲更大(通常長35毫米,寬度3毫米),其可以將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品。黃粉蟲有4個生活階段:卵、幼蟲、蛹和成蟲。

  黃粉蟲又叫麵包蟲,在昆蟲分類學上隸屬於鞘翅目,擬步行蟲科,粉甲蟲屬(擬步行蟲屬)。原產北美洲,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中國飼養,黃粉蟲被譽為「蛋白質飼料庫」。其幹品含脂肪30%,含蛋白質高達50%以上,此外還含有磷、鉀、鐵等多種元素。乾燥的黃粉蟲幼蟲含蛋白質40%左右、蛹含57%、成蟲含60%。

  在中國國內,黃粉蟲實際上類似蠶,人類可以直接食用,炒著吃,也可以用來做飼料,黃粉蟲作飼料餵養的蠍子、蜈蚣、蛤蚧、蛇、熱帶魚和金魚,不僅生長快、成活率高,而且抗病力強,繁殖力也大大提高。養殖黃粉蟲十分容易,養殖戶可用新鮮燕麥、小麥糠、蘋果養殖。

  驚喜

  蟲子真的吃掉了塑料!

  楊軍教授的團隊從中石化燕山分公司購買了聚苯乙烯塑料原料,這些原料中沒有添加劑和催化劑。而α-13C、β-13C標記的聚苯乙烯塑料樣品則從美國購買。黃粉蟲從北京大興、河北秦皇島等昆蟲養殖場購買,用穀物飼養,這些蟲子位於3-4蟲齡(即褪了3-4次皮)。

  這些黃粉蟲被放置在一個有泡沫塑料塊的聚丙烯塑料容器裡。實驗人員定期測量被黃粉蟲吃掉的泡沫塑料塊重量,對照組是常規麥麩飼養的黃粉蟲,實驗中500個黃粉蟲以5.8克的泡沫為唯一食物,在控制條件的溫室中單獨飼養(25±1°C,80±2%溼度,和16:8光/暗周期)。在孵化過程中,死亡的黃粉蟲立即去除。

  楊軍等人在實驗中,以泡沫塑料為單一食源餵養黃粉蟲幼蟲。對比正常飼養(餵食麩皮) 和停食的幼蟲,結果發現,在16天實驗期內,幼蟲乾重儘管並未如正常飼養的幼蟲顯著增加 (+33.6%),僅小量增加了0.2%(這是由於相比麩皮,泡沫塑料的水含量和營養價值較低),但也未像停食的幼蟲乾重明顯降低 (-24.9%),並且對比餵食塑料和麩皮兩組的幼蟲存活率,並無明顯差異。

  100隻黃粉蟲每天可以吃掉34-39毫克的泡沫塑料。在16天的試驗期,蟲子攝入泡沫塑料中47.7%轉化為CO2。而殘留(約49.2%)被轉化為類似兔糞便的生物降解顆粒被排洩出體外。試驗用α-13C或β-13C標記的聚苯乙烯塑料證實其被礦化為碳13標記二氧化碳和脂類。幼蟲腸道內聚苯乙烯泡沫停留時間不超過24小時就降解。

  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為唯一食物的幼蟲,與那些餵以正常食物(麥麩)的蟲子過了1個月後,健康情況一樣,最後發育成甲殼成蟲。黃粉蟲在泡沫上吃出了一個一個洞。通過蟲子的腸道後,攝入的泡沫塑料的化學結構和組成發生變化。通過採用凝膠滲透色譜(GPC)、碳13的核磁共振光譜,熱重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證實了幼蟲腸道中聚苯乙烯長鏈分子斷裂形成蟲子代謝產物隨著糞便排出。

  實驗還進一步在幼蟲腸道中成功分離出可以利用聚苯乙烯為唯一碳源進行生長的聚苯乙烯降解細菌——微小桿菌YT2(Exiguobacterium sp. YT2)。該菌株已保存在中國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委員會普通微生物中心和國家基因庫,是國際上報導的第一株保存在菌種中心的聚苯乙烯降解細菌。

  潛力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

  研究團隊給出了黃粉幼蟲齧食降解聚苯乙烯機理:第一步,泡沫塑料首先被黃粉幼蟲嚼噬成細小碎片並攝入腸道中;第二步,嚼噬作用增加了聚苯乙烯泡沫與微生物和胞外酶的接觸面積,所攝食的碎片在腸道微生物所分泌的胞外酶作用下,進一步解聚成小分子產物;第三步,這些小分子產物在多種酶菌和黃粉幼蟲自身酶的作用下,進一步降解並同化形成幼蟲自身組織;第四步殘留的泡沫碎片與部分降解中間產物,混合部分腸道微生物,以蟲糞的形態排洩出體內,在蟲糞中泡沫塑料可能還會進一步繼續降解。

  「黃粉蟲可以消化最難降解的聚苯乙烯塑料,其他相對容易降解的塑料,理論上黃粉蟲同樣可以消化。」楊軍教授告訴羊城晚報記者,他介紹,目前國內已有廠商在考慮用人工培育黃粉蟲或蠟蟲來降解塑料廢棄物。

  不過他仍呼籲,應對日益嚴重的白色汙染,少用或者禁用一次性的塑料產品,多使用可以重複利用的產品,才是對未來和子孫後代負責的態度。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蟲子 可降解所有塑料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黃粉蟲能吃所有塑料「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楊軍認為,生物降解塑料的思路要開拓,不能只局限於微生物, 可以考慮鱗翅目昆蟲、白蟻等, 海洋中的蛀船蟲和鑽孔蚌能侵蝕聚乙烯和海底電纜,也可考慮從這些生物中分離並克隆能產生活性基團的關鍵酶及其基因。楊軍團隊的2014年研究發現,蠟蟲(印度谷螟幼蟲)能夠咀嚼和進食聚乙烯PE薄膜,幼蟲腸道分離出能夠降解PE薄膜的兩種菌株,即腸桿菌屬YT1和芽孢桿菌YP1。
  •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蟲子 或可解決塑料汙染難題
    中國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  為解決塑料廢物汙染這一世界環境難題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圖為正在吃塑料的黃粉蟲(由楊軍教授團隊供圖)  文/羊城晚報 楊輝  「塑料在黃粉蟲腸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丟棄在環境中塑料廢物的新命運。」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 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史丹福大學高級研究員吳唯民介紹說,中美聯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不僅首次為微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有力的科學證據,也為開發生物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製品的技術提供了全新思路。一個中學女生無意中發現蟲盒泡沫有噬咬痕跡據新華社2003年報導,關於「蟲子吃塑料」,曾被一位西安的中學女生發現。
  • 蟲子吃塑料:一袋小米帶來的科學突破
    原來,這位科學家偶然間將蟲子與塑料掛上了鉤。塑料能被蟲子「吃掉」?這是否意味著,困擾人類的「白色汙染」找到了終極解決途徑?這樣的期待,讓楊軍的演講迅速成為熱議話題。偶然的科學發現2004年春節,楊軍從家中櫥櫃裡拿出一袋小米準備煮粥時,發現裝米的塑膠袋上有許多孔洞,還有蟲子和飛蛾爬出。
  • 這種蟲子竟能吃塑料!「白色汙染」治理將有新出路?
    西班牙和英國科研人員發現,被養蜂業視為害蟲的大蜡螟的幼蟲,竟能直接吃掉塑膠袋!
  • 中國科學家發現塑料天敵,竟是因為一袋生蟲的小米
    塑料被譽為人類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同時也是最糟糕的發明。由於塑料的大量使用,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問題,塑料在自然狀態下很難降解,往往需要幾百年時間,而人類製造的塑料垃圾不但包圍了城市,還進入了海洋生態系統,現如今科學家在大部分海洋生物體內都找到了塑料微粒的存在,連南極生物也無法倖免。
  • 海南周刊| 三亞南繁院科研人員新發現:黃粉蟲吃塑料排肥料
    意外發現意想不到  神奇!黃粉蟲吃塑料排肥料  科研人員查看黃粉蟲的生長情況。海南日報記者武威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袁宇  黃粉蟲,又叫「麵包蟲」,原產於北美洲,19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中國飼養。
  • 中國專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汙染難題有望解決,這種蟲人可以吃
    黃粉蟲又叫麵包蟲,在昆蟲分類學上隸屬於鞘翅目,擬步行蟲科,粉甲蟲屬(擬步行蟲屬)。 原產北美洲,50 年代從蘇聯引進中國飼養,黃粉蟲幹品含脂肪30%,含蛋白質高達50%以上,此外還含有磷、鉀、鐵、鈉、鋁等常量元素和多種微量元素。黃粉蟲可以食用。
  • 為什麼黃粉蟲和蠟蟲被發現可以分解塑料是對減少塑料都一片樂觀...
    X 為什麼黃粉蟲和蠟蟲被發現可以分解塑料是對減少塑料都一片樂觀態度
  • 蟲子以塑料為食 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
    2015年10月2日,據外媒報導,中美研究人員發現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們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微生物有效降解聚苯乙烯的科學證據,為用生物降解方法治理「白色汙染」提供了新思路。
  • 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疑似基因突變?看來塑料又禁止不了了?
    文/行走天涯科學家發現吃塑料的蟲子,疑似基因突變?看來塑料又禁止不了了?20世紀被稱為最偉大的一種發明,毫無疑問肯定是塑料了,因為塑料的出現,幾乎解決了人類生活中方方面面。比如一次性的塑料杯,塑膠袋都是家家戶戶需要購買的產品。
  • 三亞有種小蟲子,吃的是塑料,排的是肥料,你見過嗎……
    (建議在wifi環境下觀看)視頻拍攝:譚琦 視頻製作:建東「500條黃粉蟲30天裡可以吃1.8克的塑料。」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研究員楊小鋒說,黃粉蟲全身都是寶,除了降解塑料,它還可以用作家禽的飼料,糞便用作肥料。吃塑料?是有多餓?
  • 科學家發現以塑料為食蟲子:吃塑料排二氧化碳
    >黃粉蟲又叫麵包蟲  據新華社電中美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誌上報告說,黃粉蟲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們已在黃粉蟲體內分離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細菌,並將其保存。這項研究首次提供了微生物有效降解聚苯乙烯的科學證據,為用生物降解方法治理「白色汙染」提供了新思路。  黃粉蟲又名麵包蟲,被人工大量養殖用作動物飼料。
  • 這種蟲子能吃塑料解決汙染問題有了新希望!
    【PConline資訊】這種蟲子能吃塑料!近日,據報導,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CSIC)科學家FedericaBertocchini首次發現了巢蟲能吃塑膠袋的本領。她說:「我把那些蟲子放在塑膠袋裡綁好之後,便放到了一個房間裡。然後繼續清理蜂巢。
  • 黃粉蟲不僅能吞食塑料 有毒物質還不會在體內積聚
    黃粉蟲不僅能吞食塑料 有毒物質還不會在體內積聚  olivia chan • 2019-12-26 13:58:25 來源:前瞻網
  • 斯坦福研究發現:麵包蟲幼蟲能吃下含有有毒添加劑的塑料
    據史丹福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所言,麵包蟲可能是我們解決塑料問題的方法之一。它們能吃各種塑料,還能在吃了含有有毒化學添加劑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之後,安全地被拿來飼養其它動物,補充蛋白質。這是首個對塑料中的化學物質在自然系統中分解後去向的研究,而得出的答案是——麵包蟲的腸子裡。這也證明了我們能從廢棄塑料中獲取到再利用的價值。
  • 科學家揭示黃粉蟲降解聚苯乙烯塑料證據
    Chemical and 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isotopic tests」(齧食塑料黃粉蟲對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和完全礦化作用:1. 化學與物理特性和同位素失蹤試驗)和「Biodegrad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of polystyrene by plastic-eating mealworms.Part 2.
  • 垃圾剋星來了:科學家發現這種害蟲的幼蟲居然能吃塑料!
    垃圾剋星來了:科學家發現這種害蟲的幼蟲居然能吃塑料! 據統計,每年全球大約生產8000萬噸聚乙烯用作購物袋和食品包裝袋等日常生活用品。然而,聚乙烯完全降解,需要數百年。
  • 這種蟲子竟然能大口大口吃塑料,厲害了!
    不過,西班牙一位生物學家 Federica Bertocchini 因為養蜜蜂,竟然意外發現了一種吃塑料的蟲子,或將拯救塑料汙染,從而拯救人類自己!凳清理完後,她竟然發現塑膠袋上充滿了小洞,蟲子還從塑膠袋中逃跑了。
  • 發現12小時就能消化塑料的蟲子,白色汙染能解決了?
    塑料,作為20世紀最偉大而又最失敗的發明,以其便利性和價格低廉而大量生產,廣泛的應用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時也極大的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其也有缺點,說是缺點,完全可以說是優點:塑料的穩定性太高了。高到要用幾百年甚至三千年才能完全分解掉,這些沒有分解掉的,同時是廢棄的塑料,給全球各個地區帶來了嚴重的「白色汙染」。為了不讓這些塑料在陸地上「傷害」人類,人類把垃圾丟向了包容性極大的大海。但是大海不會消解這些垃圾,它只會把這些垃圾沉入海底或者繼續漂在水中,這也算是好的結果,也是暫時的辦法。一直在為這個頭疼的人類,從未停止想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