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慈禧隨葬品陀羅尼經被首次面世 慈禧陵被盜揭秘
陀羅尼經被
近日,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首次展出了慈禧陵中陪葬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金黃的經被約三米見方,明黃緞底,由捻金線織成。被面上織有眾多佛經、佛像、佛塔、花紋等裝飾,既有佛教的神聖,又不失皇室的威嚴。「東陵大盜」孫殿英不識寶物,當年盜墓時將其隨手遺棄,反而成全了織金陀羅尼經被。
陀羅尼經是密宗佛教的一個經咒,此經被在清朝是奉旨使用的,即沒有皇帝旨意,任何人不能使用。經被當時就蓋在慈禧的屍身最上層,慈禧的屍體以及那些價值連城的珍寶都被陀羅尼經被統統覆蓋住。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后因病亡於西苑的儀鸞殿,卒年74歲。慈禧的葬禮是怎樣的呢?
慈禧太后葬禮的禮儀沿用的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古老禮儀,按理說陪葬品也應該很中國化才對,但被焚燒的紙糊的新軍士兵卻是穿著現代歐洲軍裝的士兵們,被燒掉的也並非中國世代流傳的中式轎子,而是一輛優雅的歐式布魯厄姆車,即一種馭者坐在車廂外的四輪馬車,還有兩匹身材高大,有灰色花斑的歐洲馬,輪胎和歐式油燈等,很是令人費解。
慈禧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的清東陵。北京到清東陵有75英裡的路程,這75英裡,早在慈禧在世時就開始了修建,到慈禧去世,這條路雖然已比較平整,但給慈禧太后送葬的隊伍在這條道路上,還是要走整整五天。
1908年11月9日,慈禧太后蓋著金黃色柩布的靈柩被緩緩地抬過了北京灰色的土丘,一名名叫亨利·博雷爾的荷蘭記者目擊了慈禧太后葬禮的整個過程。據亨利·博雷爾說,當時清朝外務部的官員們在北京東直門外的一個小土丘上,搭建了一個帶頂棚的看臺,專門提供給各國公使館所介紹的在京外國人。另外還在東直門內附近,修建了一個單獨的亭子,也是為各國外交官、尊貴的商業權貴,以及報界記者們所搭建的,為的是可以讓他們很方便地觀看到慈禧太后的送葬隊伍。另外,送葬行列中的在京外國人代表,一般走到東直門附近也就不再往前走了,可以在此小憩一會。但這些看臺是不可以隨便進去的。必須得到清朝外務部發放的入場券,才會被容許進去觀看。
慈禧太后的送葬要經過東直門附近那天,街上人山人海,極度擁擠。清朝外務部一些會說英語的官員們,神情嚴肅地接待客人和收取入場券。
1908年11月9日的十點三分,慈禧太后的送葬隊伍到達東直門附近。亨利·博雷爾後來在《晚清映象》一書中詳細地記載了這場超級豪華的葬禮。
亨利·博雷爾在記錄慈禧太后送葬的隊伍的陣容時,寫到:「打頭的是一隊穿著現代軍裝的長矛輕騎兵,裝束齊整,舉止得體;接下來是由僕役們用手牽著,成一列縱隊的小矮馬;再後面就是一大群身穿猩紅色綢緞衣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僕役,大約有幾百人,他們輪換著抬靈柩。
緊接著又是另一隊長矛輕騎兵,在他們的長矛上飄揚著紅色長條旗,後面跟著馬槍騎兵。他們屬於皇家禁衛軍,身穿有紅鑲邊的灰色軍衣。後面又有一排排穿著紅衣服的僕役,舉著綠、紅、紫、黃等各種顏色的旌旗和低垂的綢緞條幅。那些舉著鮮豔旌旗的僕役行列沒完沒了,似乎他們把皇宮裡的旌旗全都搬出來給已故太后送葬了。
再往後是一個奇異而莊重的場景,三匹排成一列縱隊的白色小矮馬分別拖著三個裝置在四輪輕便馬車上的轎子。在我身後有人解釋說,這些是慈禧太后最喜歡的轎子,那些白馬也是她的寵物。後面跟隨的其他白馬身上都有黃色綢緞飾物。這個由小矮馬組成的隊列行進時緩慢而又悲愴,此情此景令人為之動容。
接下來是來自戈壁灘的高大駱駝,滿身絨毛,體格壯碩,就像是遠古時期的怪物。它們成二列縱隊,行走在道路的兩旁。它們背負著用黃綢包裹的搭帳篷必需品,因為這個送葬行列在到達清東陵之前要走整整五天的路程。這一隊行列是多麼具有東方色彩!首先是披著黃綢、色彩鮮豔的轎子,然後是白色小矮馬,而現在則是高大而威嚴的駱駝。」
當然,陣容肯定不僅僅這麼一點大,後人揭謎她陵墓裡的陪葬珠寶價值高達億兩白銀,由此可見陣容應該是相當巨大的,果然,接著「一排排的騎兵向我們走來;更多的黃色轎子自上而下地過來,在這些轎子的後面,閃爍著一團耀眼的金黃色火焰,體積大得嚇人,而且離地面很高。慈禧太后的靈柩非常緩慢地向前挪動著,方形的靈柩上頂著一個偌大的金球,而且是用一塊邊幅很寬的織錦罩起來了。它被一百多個轎夫用長長的竹槓抬著,高高地聳立在他們的頭頂上,以威嚴而莊重的方式向前移動。早在一個半小時之前,太陽就已經升起,使得那個靈柩上的黃色綢緞就像是天上的一道燃燒著火焰的金色河流。
「接著來了一大群身穿飄逸的長袍和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僕役。他們的後面是一批身穿紫紅色長袍,上面有象徵長命百歲,用金線刺繡的「壽」字。這些人也手持黃旗。到處都是一片黃色的海洋,有無數方形或圓形,上面繡滿了龍鳳的黃、綠、紅、藍等各色旌旗。在其他浩瀚如雲的轎子、小矮馬、旌旗和喪旗的後面還跟著一大批身穿深黃色袈裟的喇嘛和尚,他們分別來自西藏和蒙古。
「最後一大批清朝的高官走上前來。他們身上只穿著黑色的喪服。他們的官帽上摘掉了表示官銜的飾物,即紅珊瑚和藍寶石頂子,以及孔雀羽毛。他們是大清王國最高層的官員,其中包括了親王、御史和大臣。所有的人都帶著哀悼的神情從我們面前經過,衣著質樸,就像老百姓那樣,身邊都未帶隨從。
「龐大的靈柩現在已經離我們很近,距離地面很高,這個用黃色織錦覆蓋著的龐然大物像一團火似地燃燒,閃耀,發光,釋放出明亮的金黃色。這是我從未見過的,代表中國皇族和只有皇帝才配穿戴的黃顏色,任何人如果僭越違規是要殺頭的。它由一百多個轎夫抬著,緩慢地向前移動。它前進的行程是如此的困難和複雜,恰似這黃澄澄的靈柩是一沉重的純金塊,其柩衣也好像是用金屬,而非織錦製成。在陽光下,它顯得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在這個皇家的金黃色靈柩中居住著一個以藍鳳凰與紅花為象徵的造物。沿路的士兵們全都持槍致敬,外國公使的警衛們也都向靈柩敬禮。」
慈禧生前與死後
慈禧生前曾從北京乘轎途經二百多裡,到遵化州觀看「萬年吉地」的風水。為了取得菩陀峪壽宮穴位的吉利,曾把她手腕上一件希世珍寶「十八顆珍珠手串」摘下來,投入地宮金券的金井之中,做為鎮墓之寶。
慈禧的棺木
慈禧死後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而關於慈禧的地宮的故事和慈禧被奸屍也一直在坊間流傳,鬼氣森森……
當時,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封鎖了馬蘭峪,並令工兵營用火藥炸開清慈禧太后之墓,將其中珍寶洗劫一空,毀棺拋屍。慈禧遺體被拋出棺外,嘴裡的寶珠被摳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體僅剩一條內褲。
陰森森的地宮。
據流傳,剛炸開墓室時,士兵們發現葉赫那拉氏的屍體栩栩如生,遂懼之,一個曾經的仵工(以收拾屍體為營生的人)憤而曰:「我,活人也,奈何懼一死婦」,當眾淫那拉氏之屍。
這個荒誕不經的傳說,甚至在一些相對嚴肅的書籍上也有記載。比如民國時期的《時事白話》中說:「屍體和繡袍見風就化,頓時慈禧的面孔萎縮成骷髏狀態,那個意欲奸屍的士兵就意興闌珊,停止奸屍。」
慈禧生前照。
其實最可靠的,還是孫殿英舊部的供詞,其中並未提到奸屍的事,只是說當時為了將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拿出來,便用刺刀將其頸部切開。為獲取墊棺材底的珍寶,匪兵把慈禧遺體抬出棺外,放在槨蓋上。屍體就這樣晾了將近五十天,據後來收屍者說,重新入殮時,慈禧屍體已經腐爛,臉上和全身長了一寸多長的白毛。
被浸泡的地宮
盜案發生後,溥儀派載澤、耆齡、寶熙等人到東陵進行了重新安葬。
載澤等人見內棺尚完好,可以繼續使用,於是命旗婦用一塊黃綢子將慈禧遺體蓋上,將一件黃緞褥鋪在遺體一側,然後慢慢翻轉屍身,正好將遺體仰臥到黃緞褥上。只見慈禧面色灰白,兩眼深陷無珠,顴骨高隆,嘴唇有傷痕。
眾人幫扶著,用如意板將慈禧遺體抬入棺內。如意板未撤出。遺體上蓋上一件黃緞被,把從地宮裡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黃綢子包好,放在被上。載澤又將當年得到的慈禧遺物——一件黃緞袍、一件坎肩蓋在被上,蓋上棺蓋,用漆封上棺口,重殮完畢。
慈禧。
1979年2月17日,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對慈禧地宮進行了清理。因為要趕在五一節開放慈禧地宮和慈安陵地面建築,保管所領導決定將慈禧內棺留到旅遊淡季再清理。
1983年12月初,旅遊已進入淡季。保管所領導決定清理慈禧內棺。12月6日,包清理小組打開棺蓋後,看到一件黃緞大被把棺內蓋得嚴嚴實實,被上蓋著兩件衣服。
慈禧和猴子。
載澤等人重殮時的原狀,55年來一直沒人動過。保管所領導當即決定立即蓋上棺蓋,封閉地宮,迅速向上級匯報。1984年1月4日,國家文物局派來了幾名專家,與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組成了一個清理慈禧內棺10人小組,負責清理慈禧遺體和棺內遺物。
第二天,清理小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兩件衣服,發現了包著慈禧指甲和牙齒的小黃包。當將黃緞被捲走後,慈禧的遺骸呈現在眼前,臉部及上身用黃綢包裹著,下身穿著褲子,褲子上繡滿了「壽」字,一隻腳上穿著襪子。
慈禧陵墓被炸開。
遺體仰身直臥著,頭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於身體左側,兩眼深陷成洞,腰間扎著一條絲帶。
遺體是完整一體,全長153釐米。清理小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將遺體從棺中抬出,放在地宮的地面上。在棺內噴灑了防腐消毒藥液後,又將慈禧的遺體抬入棺內。這是她死後第三次被抬入這口棺中。
陰森森的墳墓。
然後將被、小黃包及兩件衣服完全按原次序、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復了原狀後,又往棺內噴灑了一遍藥液,蓋上棺蓋,封好棺蓋口,木工們將殘破的外槨修好後,套在了棺外。
如今,慈禧的遺體仍完整地躺在棺內,保留著1928年重殮時的狀態。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