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隨葬品陀羅尼經被首次面世 慈禧陵被盜揭秘

2021-01-09 東方網

原標題:慈禧隨葬品陀羅尼經被首次面世 慈禧陵被盜揭秘

陀羅尼經被

  近日,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首次展出了慈禧陵中陪葬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金黃的經被約三米見方,明黃緞底,由捻金線織成。被面上織有眾多佛經、佛像、佛塔、花紋等裝飾,既有佛教的神聖,又不失皇室的威嚴。「東陵大盜」孫殿英不識寶物,當年盜墓時將其隨手遺棄,反而成全了織金陀羅尼經被。

  陀羅尼經是密宗佛教的一個經咒,此經被在清朝是奉旨使用的,即沒有皇帝旨意,任何人不能使用。經被當時就蓋在慈禧的屍身最上層,慈禧的屍體以及那些價值連城的珍寶都被陀羅尼經被統統覆蓋住。

  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0月22日,慈禧太后因病亡於西苑的儀鸞殿,卒年74歲。慈禧的葬禮是怎樣的呢?

  慈禧太后葬禮的禮儀沿用的是幾千年來中國的古老禮儀,按理說陪葬品也應該很中國化才對,但被焚燒的紙糊的新軍士兵卻是穿著現代歐洲軍裝的士兵們,被燒掉的也並非中國世代流傳的中式轎子,而是一輛優雅的歐式布魯厄姆車,即一種馭者坐在車廂外的四輪馬車,還有兩匹身材高大,有灰色花斑的歐洲馬,輪胎和歐式油燈等,很是令人費解。

  慈禧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的清東陵。北京到清東陵有75英裡的路程,這75英裡,早在慈禧在世時就開始了修建,到慈禧去世,這條路雖然已比較平整,但給慈禧太后送葬的隊伍在這條道路上,還是要走整整五天。

  1908年11月9日,慈禧太后蓋著金黃色柩布的靈柩被緩緩地抬過了北京灰色的土丘,一名名叫亨利·博雷爾的荷蘭記者目擊了慈禧太后葬禮的整個過程。據亨利·博雷爾說,當時清朝外務部的官員們在北京東直門外的一個小土丘上,搭建了一個帶頂棚的看臺,專門提供給各國公使館所介紹的在京外國人。另外還在東直門內附近,修建了一個單獨的亭子,也是為各國外交官、尊貴的商業權貴,以及報界記者們所搭建的,為的是可以讓他們很方便地觀看到慈禧太后的送葬隊伍。另外,送葬行列中的在京外國人代表,一般走到東直門附近也就不再往前走了,可以在此小憩一會。但這些看臺是不可以隨便進去的。必須得到清朝外務部發放的入場券,才會被容許進去觀看。

  慈禧太后的送葬要經過東直門附近那天,街上人山人海,極度擁擠。清朝外務部一些會說英語的官員們,神情嚴肅地接待客人和收取入場券。

  1908年11月9日的十點三分,慈禧太后的送葬隊伍到達東直門附近。亨利·博雷爾後來在《晚清映象》一書中詳細地記載了這場超級豪華的葬禮。

  亨利·博雷爾在記錄慈禧太后送葬的隊伍的陣容時,寫到:「打頭的是一隊穿著現代軍裝的長矛輕騎兵,裝束齊整,舉止得體;接下來是由僕役們用手牽著,成一列縱隊的小矮馬;再後面就是一大群身穿猩紅色綢緞衣服,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僕役,大約有幾百人,他們輪換著抬靈柩。

  緊接著又是另一隊長矛輕騎兵,在他們的長矛上飄揚著紅色長條旗,後面跟著馬槍騎兵。他們屬於皇家禁衛軍,身穿有紅鑲邊的灰色軍衣。後面又有一排排穿著紅衣服的僕役,舉著綠、紅、紫、黃等各種顏色的旌旗和低垂的綢緞條幅。那些舉著鮮豔旌旗的僕役行列沒完沒了,似乎他們把皇宮裡的旌旗全都搬出來給已故太后送葬了。

  再往後是一個奇異而莊重的場景,三匹排成一列縱隊的白色小矮馬分別拖著三個裝置在四輪輕便馬車上的轎子。在我身後有人解釋說,這些是慈禧太后最喜歡的轎子,那些白馬也是她的寵物。後面跟隨的其他白馬身上都有黃色綢緞飾物。這個由小矮馬組成的隊列行進時緩慢而又悲愴,此情此景令人為之動容。

  接下來是來自戈壁灘的高大駱駝,滿身絨毛,體格壯碩,就像是遠古時期的怪物。它們成二列縱隊,行走在道路的兩旁。它們背負著用黃綢包裹的搭帳篷必需品,因為這個送葬行列在到達清東陵之前要走整整五天的路程。這一隊行列是多麼具有東方色彩!首先是披著黃綢、色彩鮮豔的轎子,然後是白色小矮馬,而現在則是高大而威嚴的駱駝。」

  當然,陣容肯定不僅僅這麼一點大,後人揭謎她陵墓裡的陪葬珠寶價值高達億兩白銀,由此可見陣容應該是相當巨大的,果然,接著「一排排的騎兵向我們走來;更多的黃色轎子自上而下地過來,在這些轎子的後面,閃爍著一團耀眼的金黃色火焰,體積大得嚇人,而且離地面很高。慈禧太后的靈柩非常緩慢地向前挪動著,方形的靈柩上頂著一個偌大的金球,而且是用一塊邊幅很寬的織錦罩起來了。它被一百多個轎夫用長長的竹槓抬著,高高地聳立在他們的頭頂上,以威嚴而莊重的方式向前移動。早在一個半小時之前,太陽就已經升起,使得那個靈柩上的黃色綢緞就像是天上的一道燃燒著火焰的金色河流。

  「接著來了一大群身穿飄逸的長袍和帽子上插著黃色羽毛的僕役。他們的後面是一批身穿紫紅色長袍,上面有象徵長命百歲,用金線刺繡的「壽」字。這些人也手持黃旗。到處都是一片黃色的海洋,有無數方形或圓形,上面繡滿了龍鳳的黃、綠、紅、藍等各色旌旗。在其他浩瀚如雲的轎子、小矮馬、旌旗和喪旗的後面還跟著一大批身穿深黃色袈裟的喇嘛和尚,他們分別來自西藏和蒙古。

  「最後一大批清朝的高官走上前來。他們身上只穿著黑色的喪服。他們的官帽上摘掉了表示官銜的飾物,即紅珊瑚和藍寶石頂子,以及孔雀羽毛。他們是大清王國最高層的官員,其中包括了親王、御史和大臣。所有的人都帶著哀悼的神情從我們面前經過,衣著質樸,就像老百姓那樣,身邊都未帶隨從。

  「龐大的靈柩現在已經離我們很近,距離地面很高,這個用黃色織錦覆蓋著的龐然大物像一團火似地燃燒,閃耀,發光,釋放出明亮的金黃色。這是我從未見過的,代表中國皇族和只有皇帝才配穿戴的黃顏色,任何人如果僭越違規是要殺頭的。它由一百多個轎夫抬著,緩慢地向前移動。它前進的行程是如此的困難和複雜,恰似這黃澄澄的靈柩是一沉重的純金塊,其柩衣也好像是用金屬,而非織錦製成。在陽光下,它顯得像是一道金色的瀑布。在這個皇家的金黃色靈柩中居住著一個以藍鳳凰與紅花為象徵的造物。沿路的士兵們全都持槍致敬,外國公使的警衛們也都向靈柩敬禮。」

  慈禧生前與死後

  慈禧生前曾從北京乘轎途經二百多裡,到遵化州觀看「萬年吉地」的風水。為了取得菩陀峪壽宮穴位的吉利,曾把她手腕上一件希世珍寶「十八顆珍珠手串」摘下來,投入地宮金券的金井之中,做為鎮墓之寶。

慈禧的棺木

  慈禧死後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和慈禧陵。而關於慈禧的地宮的故事和慈禧被奸屍也一直在坊間流傳,鬼氣森森……

  當時,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封鎖了馬蘭峪,並令工兵營用火藥炸開清慈禧太后之墓,將其中珍寶洗劫一空,毀棺拋屍。慈禧遺體被拋出棺外,嘴裡的寶珠被摳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體僅剩一條內褲。

陰森森的地宮。

  據流傳,剛炸開墓室時,士兵們發現葉赫那拉氏的屍體栩栩如生,遂懼之,一個曾經的仵工(以收拾屍體為營生的人)憤而曰:「我,活人也,奈何懼一死婦」,當眾淫那拉氏之屍。

  這個荒誕不經的傳說,甚至在一些相對嚴肅的書籍上也有記載。比如民國時期的《時事白話》中說:「屍體和繡袍見風就化,頓時慈禧的面孔萎縮成骷髏狀態,那個意欲奸屍的士兵就意興闌珊,停止奸屍。」

慈禧生前照。

  其實最可靠的,還是孫殿英舊部的供詞,其中並未提到奸屍的事,只是說當時為了將慈禧口中所含的夜明珠拿出來,便用刺刀將其頸部切開。為獲取墊棺材底的珍寶,匪兵把慈禧遺體抬出棺外,放在槨蓋上。屍體就這樣晾了將近五十天,據後來收屍者說,重新入殮時,慈禧屍體已經腐爛,臉上和全身長了一寸多長的白毛。

被浸泡的地宮

  盜案發生後,溥儀派載澤、耆齡、寶熙等人到東陵進行了重新安葬。

  載澤等人見內棺尚完好,可以繼續使用,於是命旗婦用一塊黃綢子將慈禧遺體蓋上,將一件黃緞褥鋪在遺體一側,然後慢慢翻轉屍身,正好將遺體仰臥到黃緞褥上。只見慈禧面色灰白,兩眼深陷無珠,顴骨高隆,嘴唇有傷痕。

  眾人幫扶著,用如意板將慈禧遺體抬入棺內。如意板未撤出。遺體上蓋上一件黃緞被,把從地宮裡拾到的慈禧生前剪下的指甲和掉的牙用黃綢子包好,放在被上。載澤又將當年得到的慈禧遺物——一件黃緞袍、一件坎肩蓋在被上,蓋上棺蓋,用漆封上棺口,重殮完畢。

慈禧。

  1979年2月17日,清東陵文物保管所對慈禧地宮進行了清理。因為要趕在五一節開放慈禧地宮和慈安陵地面建築,保管所領導決定將慈禧內棺留到旅遊淡季再清理。

  1983年12月初,旅遊已進入淡季。保管所領導決定清理慈禧內棺。12月6日,包清理小組打開棺蓋後,看到一件黃緞大被把棺內蓋得嚴嚴實實,被上蓋著兩件衣服。

慈禧和猴子。

  載澤等人重殮時的原狀,55年來一直沒人動過。保管所領導當即決定立即蓋上棺蓋,封閉地宮,迅速向上級匯報。1984年1月4日,國家文物局派來了幾名專家,與清東陵文物保管所組成了一個清理慈禧內棺10人小組,負責清理慈禧遺體和棺內遺物。

  第二天,清理小組依次揭取了被上的兩件衣服,發現了包著慈禧指甲和牙齒的小黃包。當將黃緞被捲走後,慈禧的遺骸呈現在眼前,臉部及上身用黃綢包裹著,下身穿著褲子,褲子上繡滿了「壽」字,一隻腳上穿著襪子。

慈禧陵墓被炸開。

  遺體仰身直臥著,頭微微左偏,右手放在腹部,左臂自然地垂於身體左側,兩眼深陷成洞,腰間扎著一條絲帶。

  遺體是完整一體,全長153釐米。清理小組用她身底下的如意板將遺體從棺中抬出,放在地宮的地面上。在棺內噴灑了防腐消毒藥液後,又將慈禧的遺體抬入棺內。這是她死後第三次被抬入這口棺中。

陰森森的墳墓。

  然後將被、小黃包及兩件衣服完全按原次序、原位置放回。一切都恢復了原狀後,又往棺內噴灑了一遍藥液,蓋上棺蓋,封好棺蓋口,木工們將殘破的外槨修好後,套在了棺外。

  如今,慈禧的遺體仍完整地躺在棺內,保留著1928年重殮時的狀態。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

相關焦點

  • 慈禧遺物織金陀羅尼經被首面世 揭慈禧驚人陪葬品
    由捻金線織成的陀羅尼經被 資料圖 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陳苑)慈禧遺物織金陀羅尼經被首面世引關注。「東陵大盜」孫殿英有眼不識「金鑲玉」,當年被他隨手遺棄的,覆蓋於層層珍寶之上的被子,卻是慈禧陵中真正的稀世珍寶。慈禧太后的陪葬品中究竟有多少奇珍異寶,陵墓當年被盜過程是怎樣的?下面就來為您一一揭秘。 慈禧遺物織金陀羅尼經被首面世 據中國新聞網報導,28日,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展開了第一次與世人見面的織金陀羅尼經被。
  • 慈禧遺物陀羅尼經被首面世 曾被"東陵大盜"遺棄
    中新網唐山9月28日電(白雲水 孫溢)「東陵大盜」孫殿英最終也不會想到,當年覆蓋於層層珍寶之上的被子,卻是慈禧陵中真正的稀世珍寶。而他當年的隨手遺棄,卻成全了織金陀羅尼經被一個世紀之後的首次面世。  28日,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展開了第一次與世人見面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金黃的經被約三米見方,明黃緞底,由捻金線織成。
  • 慈禧陵中陀羅尼經被面世 東陵大盜不識貨曾遺棄
    N中新 本報訊 「東陵大盜」孫殿英最終也不會想到,當年覆蓋於層層珍寶之上的被子,卻是慈禧陵中真正的稀世珍寶。而他當年的隨手遺棄,卻成全了織金陀羅尼經被一個世紀之後的首次面世。 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的帝王陵墓建築群,共建有順治、康熙、乾隆等皇陵五座、慈禧等後陵四座,埋葬14個皇后和136個妃嬪。
  • 慈禧太后下葬時覆身的織金陀羅尼經被今起展出
    圖片來源:中國絲綢博物館官網據新華社報導,我國著名的紡織品文物遺產專家、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研究員介紹,慈禧太后下葬時覆身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長290釐米,寬275釐米。當時的造價達16萬兩白銀。但慈禧陵曾被盜掘,經被上的820顆珍珠也已經散失。
  • 慈禧「陀羅尼經被」等30餘件珍貴文物亮相清東陵
    塵封數十載之後,清朝慈禧太后的「陀羅尼經被」等30餘件珍貴文物28日首次在世界文化遺產清東陵面向公眾展出。慈禧是清朝末年權傾朝野的女強人,垂簾聽政48年,宮中及朝廷以「老佛爺」尊稱,1908年死後葬於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定東陵內。坊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慈禧把大半個國庫帶進了墳墓」。該墓1928年被「東陵大盜」孫殿英盜掘陪葬文物20餘車,多數流失,卻給慈禧留下了這床被子。
  • 御用陀羅尼經被昨拍6550萬元(組圖)
    本報記者黃加佳  昨天下午3時,隨著拍賣師的一錘定音,起拍價6000萬元的緙絲陀羅尼經被,最終以6550萬元成交。由於此前從未有類似拍品面世,更因賣家開出起價6000萬元的中國拍賣最高價,這件拍品一經面世,便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 慈禧太后下葬時的豪華穿戴,首次曝光
    《後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今年8月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慈禧太后下葬時的豪華穿戴,首次向公眾公開展示。慈禧身上蓋的陀羅尼經被,用金線織出了25000字的經文,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製作最精的一條經被。然而,這些華冠麗服在地下度過百年,又經過數次盜墓,早已變得破破爛爛,多虧了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師辛苦勞作6年,才得以重見天日。
  • 清東陵啟動建國後首次大修 慈禧所蓋陀羅尼經被將修復
    原標題:清東陵啟動建國後首次大修 最晚2018年全完成(圖) 趙亮攝 日前,清東陵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大規模修繕工程。「此次修復和保護工程將最大限度地恢復當時的歷史文化信息,保留其真實性和完整性。」清東陵文物管理處王兆華告訴記者。 現狀「觸目驚心」 修繕「最少幹預」 在清東陵工作18年的王兆華,主管文物保護和修繕。一想到陵寢裡的那些場景,他就「非常痛心」。
  • 清朝有一種陀羅尼經被,為何王公大臣去世,他們都用經被蓋棺木
    慈禧是一位女性掌權者,她的一生十分傳奇。後人在慈禧的棺內,發現一件特殊的被子,蓋在了她的軀體之上,上面寫滿了神秘的經文,據專家介紹,清朝的王公大臣,死後都會用這種被子蓋上棺材,為何慈禧和王公大臣們去世,經被所蓋的地方不同?這究竟是為什麼?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清朝有一種陀羅尼經被,為何留下的少之又少,原因有三點
    慈禧是一位女性掌權者,她的一生十分傳奇。後人在慈禧的棺內,發現一件特殊的被子,蓋在了她的軀體之上,上面寫滿了神秘的經文,據專家介紹,清朝的王公大臣,死後都會用這種被子蓋上棺材,為何慈禧和王公大臣們去世,經被所蓋的地方不同?這究竟是為什麼?接下來讓我為您揭秘。
  • 墓被盜,慈禧太后的屍體被怎樣處理了?真相難以想像!
    慈禧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清東陵,諡號簡稱為「孝欽顯皇后」。北京到清東陵有75英裡的路程,這75英裡,早在慈禧在世時就開始了修建,到慈禧去世,這條路雖然已比較平整,但給慈禧太后送葬的隊伍在這條道路上,還是要走整整五天。
  • 歷史故事:緙絲陀羅尼經被,經歷了怎樣的曲折,得以拍出1.3億
    1795年,大清朝的乾隆皇帝去世,葬禮無比隆重,陪葬品也品目繁多,其中就有一條緙絲陀羅尼經被。這條緙絲陀羅尼經被,長2米,寬1.38米,面積大約3平方米,在《清會典·葬禮》中有明確記載,「織金梵字陀羅尼黃緞襲,繡九龍黃緞襲各一。內襯織金五色梵字陀羅尼緞五,各色織金龍彩緞八,凡十有三層。」
  • 命運多舛的景陵,在慈禧年間起了一場「無名火」,預示了清朝的結局
    景陵是清朝康熙皇帝的陵寢,康熙被稱為"千古一帝",他的"萬年吉地"自然備受關注;但是人們關注它的原因,還有一點:景陵多次遭到劫難,命運多舛;尤其是慈禧年間一場無名大火,幾乎毀掉了這座園陵;大火的原因是什麼?
  • 曾拍出1.3億天價的緙絲陀羅尼經被,是清朝哪位皇帝的御用之物
    於是,秦先生第二天用9萬元買下了這件拍品,拿回家仔細觀察後,秦先生確定這件袈裟有夾層,於是他小心翼翼地拆開了一個口子,一件布滿梵文密咒的經被,就此驚現眼前。後來,秦先生多方找人鑑定,終於得出結論,這是一件價值連城的緙絲陀羅尼經被。緙絲陀羅尼經被俗稱「往生被」, 是死者入礆時在棺中覆蓋遺體的織物,上面有多種由梵文書寫的諸佛菩薩真言密咒。
  • 慈禧為何要穿著龍袍?鳳在龍上的石刻是怎麼回事?慈禧是無冕之王
    慈禧太后也一樣,她這輩子最大的偶像,那就是宋朝的劉娥,為什麼?因為光緒不是慈禧親生的,而宋仁宗也不是劉娥親生的。劉娥能夠執掌朝政到死,那慈禧以劉娥做榜樣,意思也就很明確了,她也要執掌朝政到死。這麼一來情況就有點意思了,那麼慈禧到底做過哪些挑戰皇權的事情呢?一、慈禧學習劉娥,穿上了龍袍。劉娥在位期間,宋仁宗那就是個傀儡小可愛,什麼權力都沒有。
  • 慈禧的枕頭,既是慈禧容顏不老的秘密,又是慈禧安全的保障
    說起慈禧太后,真的是老百姓喜聞樂見、津津樂道的人物。從她作為「蘭兒」是草原上的少女開始,到成為「老佛爺」被孫殿英刨墳為止,長達幾十年都是舊時中國的焦點。關於她的秘聞始終是人們關注談資,今天說說慈禧太后的枕頭,本文均為史料考證,並非空穴來風。首先慈禧太后的枕頭很有保健功能。
  • 《慈禧與我》:巴格斯與慈禧之間的故事是否存在?
    《慈禧與我》:巴格斯與慈禧之間的故事是否存在?歷史上有諸多傑出的女性,能被歷史所記載的女性大多都有著各種傳聞中的版本,就如慈禧太后出生的身世也有說法不一的版本。《太后與我》這本書籍是在慈禧太后過世之後才出現在世人面前的,這本書的作者還不是華夏民族的子民,居然是個洋人。
  • 洋畫師揭秘,慈禧有隻寵物袖狗,它有個長不大的「詭異」原因
    其實提到「最牛鏟屎官」,那就非慈禧莫屬了,她不僅喜歡狗、更心疼狗,那麼慈禧到底心疼狗到什麼程度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慈禧是一位非常「時髦」的老太后,她不僅玩照相,吃西餐,還聘請美國女畫師瑟琳卡爾給自己繪畫肖像。
  • 洛陽關林:慈禧、光緒、王鐸、乾隆書法熠熠生輝
    這裡不僅有王鐸的筆墨,還有皇后和皇帝的筆墨,上面這張圖片的字「威揚六合」四個字是慈禧皇后親筆題寫的,當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慈禧帶著光緒皇帝跑到了西安,派了當時78歲的李鴻章去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