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下葬時的豪華穿戴,首次曝光

2021-01-19 手機鳳凰網

《後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

今年8月在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幕。

慈禧太后下葬時的豪華穿戴,首次向公眾公開展示。

慈禧一生嗜權如命,享盡榮華富貴,

1908年去世後,不僅葬禮聲勢浩大,

穿戴之物也價值連城,甚至超越了帝王標準。

慈禧下葬時穿的三層衣服

從外往裡依次是:龍袍、團壽長袍、福字袷衣

為了體現自己的與眾不同,

慈禧下葬穿了皇帝才能穿的龍袍,

還繡滿了代表「老佛爺」的「佛」字。

全身上下綴滿了6500粒珍珠,估值高達22.8萬兩。

慈禧身上蓋的陀羅尼經被,用金線織出了25000字的經文,

是目前發現的規模最大、製作最精的一條經被。

然而,這些華冠麗服在地下度過百年,

又經過數次盜墓,早已變得破破爛爛,

多虧了中國絲綢博物館的修復師辛苦勞作6年,才得以重見天日。

一條探訪了館內的修復室,

採訪了修復師王淑娟,

「我們不能讓文物完全復現當年的光華,

但至少目前讓它活下來了。」

撰文 | 魯雨涵

網友根據慈禧生前照片繪製的彩色圖

8月酷暑,杭州西子湖畔的一棟小房子被綠蔭環繞,格外清涼。這裡是中國絲綢博物館,雖然工作日的遊客不多,但是一到周末就人來人往。許多人一進門就問:慈禧在哪兒?香妃(即容妃)在哪兒?

他們都是來看《後宮遺珍——清東陵慈禧及容妃服飾修復成果展》的,門票免費,開展首個周末就有3000多人慕名而來,成為疫情以來的高峰。工作人員不得不在門口手寫「小黑板」:慈禧展,出門左轉過橋。

左:慈禧太后佛裝像(故宮博物院藏) 右:容妃像

展覽最吸引人的,便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展出了這兩位歷史傳奇女性的一些貼身遺物。展廳不大,放了16件展品,9件來自慈禧的東陵,4件來自容妃陵,還有3件是故宮調撥。

慈禧太后的服飾距今已經有120年的歷史,容妃的相對來說更早一些,有將近300年的歷史。

更有意思的是,這個展覽並不在中國絲綢博物館的正廳裡,而是在修復展示館的二樓。隔著展廳一側的落地玻璃,就可以看到樓下的文物修復室,修復師們正在專心致志地工作。

這批展品能夠與大眾見面,離不開這些修復師的努力。民國時期慈禧定東陵曾遭盜竊,絲織品在盜賊眼裡屬於不值錢的東西,被隨手扔棄,出土之後也沒有條件好好保存。中國絲綢博物館艱難修復了六年,克服了無數技術難關,才使得我們今天有緣一見,慈禧下葬時穿的什麼、墊的什麼、枕的什麼、蓋的什麼。

每一件展品都是從定東陵中發掘出來的,曾經陪伴慈禧在地宮中度過了漫長的時光。

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正、背面

比帝王龍袍還精緻的女龍袍

慈禧身前的大太監李蓮英,曾經口述過慈禧地宮中陪葬的眾多無價之寶,包括慈禧下葬時的穿著:「身著金絲串珠彩繡禮服,外罩繡花串珠褂」。

研究人員在清理慈禧內棺的時候發現,慈禧在殮葬時一共穿了三層衣服。

最外層的是一件龍袍,也是此次展覽的重點展品之一:黃江綢繡五彩五蝠平金佛字女龍袍。

慈禧龍袍中央的正龍

十二章紋,依次是:日紋、月紋、星辰、山紋

龍紋、華蟲、宗彝、藻紋

火紋、粉米、黼紋、黻紋

龍袍上一共有九條龍,兩肩、前後身各有一條正龍,下襟前後各有兩條行龍,裡襟裡有一條行龍。還繡有「十二章」紋,即12個圖案,每個圖案代表不同的含義,例如日紋、月紋、星辰紋代表日月星辰,山紋代表穩重,龍紋代表變化,藻紋代表潔淨,火紋代表光明等。

十二章紋原本只限於帝王的龍袍上使用,在清代是帝王身份的標誌。慈禧用了,體現了她不一樣的地位和身份。

慈禧龍袍上的佛字

修復師形容慈禧的這件龍袍是龍袍的plus版,因為除了常規的龍和十二章紋以外,龍袍上還用金線繡了31個「佛」字,既表現了慈禧對佛教的崇信,也可以進一步體現老佛爺的與眾不同。

雪青緞平金繡團壽女夾袍正、背面

中間一層是一件團壽的袍子:雪青緞平金繡團壽女夾袍,用盤金繡出370多個團壽紋,每個壽字直徑大概5釐米。

袍子下半身內側可以看到反印的「壽」字,說明慈禧下半身還穿了配套的褲子,目前穿在慈禧的身上,還沒有被發掘出來。

綠縐綢平金繡福字女袷衣正面

在最裡層,慈禧穿的是一件福字的上衣:綠縐綢平金繡福字女袷衣,整件衣服上以平金繡的方式,繡滿了200個「福」字。

三層衣服,整體上都繼承了清代皇后吉服的特點。在清宮的服飾制度中,等級由高到低是朝服、吉服、常服、便服。實物證明,清代帝後都是穿著吉服入殮的。之前有影視劇拍攝過盜東陵的情節,裡面慈禧穿戴朝服入殮,那是不對的。

堆綾荷花枕套

生前喜歡荷花,死後也要「步步生蓮」

在展覽中我們看到,慈禧下殮時,墊的是荷花褥子,枕的是荷花枕頭,穿的是荷花鞋。

荷花褥全名鋪絨加金絲繡荷花褥,褥子採用了鋪絨繡的針法,繡滿了栩栩如生的荷花。整條褥子就像一幅畫一樣,荷花向上生長,既靈動又雅致。

褥子中間部分因為觸碰到慈禧屍身,顏色褪成黃色,但是其它部分的顏色依然保持得很好,呈現出一種特別鮮亮的藍色。

鋪絨加金絲繡荷花褥

荷花褥的細節

館內專門做染料研究的人員檢測分析後得知,褥子上面所用的染料,並不是古代紡織品常用的植物染料,而是一種人工合成的化學染料。合成染料於1856年發明,在19世紀末期傳入中國,在當時屬於稀有材料。「物以稀為貴」,皇室使用便也不足為奇了。

據說在殮葬的時候,荷花褥子上還鋪了厚厚的一層的珍珠,慈禧太后就躺在上面。李蓮英記載說:「太后未入棺時,先在棺底鋪金花絲褥一層,褥上又鋪珠一層,珠上又覆繡佛串珠之薄褥一。」

此外,慈禧入棺後「兩足登蓮花上,頭頂荷葉。身後左旁置玉藕一隻,上有荷葉、荷花等」,身邊到處都有和荷花有關的物件。

慈禧與眾隨從乘平底船遊湖

慈禧信佛,生前就特別喜歡荷花,經常扮成觀音行船穿梭於荷塘之中,或者坐在河邊觀賞荷花,也算是她的生活樂趣之一。

死後,也遵循當時的殮葬風俗,用荷花來保佑逝者儘早地升入極樂世界。

陀羅尼經被

最重磅展品:價值連城的陀羅尼經被

在所有的隨葬寶物和慈禧的屍體之上,蓋著一條織金的陀羅尼經,這是整個修復項目中最重磅的一件文物。

「陀羅尼經被」 又名「往生被」,是一種織有金梵字經文的隨葬物。在清代的時候,這種經被一般后妃(貴人以上)可用,貴人以下經皇上恩賜方可使用。

陀羅尼經被沒有展出,而是放在修復室裡

目前發現的陀羅尼經被的實物中,慈禧的這一塊是面積最大的,寬2.75米,長2.9米,幾乎是常見經被的四倍之大,由一架織機一氣呵成織出來,沒有任何拼縫的痕跡。

李蓮英曾經描述說,慈禧的這塊經被「明黃緞底,捻金織成,織有漢字陀羅尼經文二萬五千字」,還綴有820粒珍珠,估值16萬兩。

實物顯示李蓮英一點兒也沒有誇張,除了兩萬多字的漢字經文之外,經被上還織有蝙蝠、荷花、菩薩、喇嘛塔等圖案。經文本身也組成了一座佛塔的形狀,內容來自《金剛經》《心經》等等。所有的圖案和經文都沒有一處重複。

王淑娟向我們介紹說,這塊經被無論是尺寸、材質、設計還是織造技藝,都已經超過了習慣的做法,可以說是非常罕見的,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

經濟價值當然更加不可估量。可資對照的是此前在乾隆皇帝陵墓中發現的「緙絲陀羅尼經被」,在拍賣會上拍出過1.3億元的天價。

淺藍色紗彩繡藤蘿團壽字襯衣正、背面

後宮也喜歡穿蕾絲

這次展覽除了有慈禧殮葬時的服飾和寢具以外,還有從故宮調撥過來的後宮日常服飾。其中一件——淺藍色紗彩繡藤蘿團壽字襯衣,相比於地宮出土的衣服,顏值頗高,尤為顯眼。

襯衣的主體面料是羅地(一種絲織品),因為故宮的保存環境較好,至今依然保持著非常鮮豔的藍色。

紫藤花圖案和團壽紋樣

蝴蝶紋蕾絲

衣服上面有彩繡的紫藤花圖案和盤金繡的團壽紋樣,尤其特殊的是在衣襟和下擺邊緣,還鑲有一圈黑色的蝴蝶紋蕾絲。

眾所周知,蕾絲是一個舶來品,大約在19世紀60年代跟著西方傳教士一起傳入中國,在中國被稱為「花邊」或「抽紗」。

清代的《訓俗條約》記載了當時的婦女衣裙的鑲邊越來越複雜,樣式之一是「金白鬼子欄杆 」,也就是西洋花邊。

王淑娟猜測,當時負責採辦的大臣在市場上購買了蕾絲,獻給妃嬪們縫到衣服上作為裝飾,可能也成了風靡後宮的一股時尚潮流。

《末代皇帝》 盧燕飾慈禧

命途多舛的寶貝

和我們在影視劇裡看到的華麗鮮豔的後宮服飾不一樣,這些展品看起來都發黑髮黃,最多只有七八成新。然而,這已經是盡力修復的結果。七年前,王淑娟第一次看到它們的時候,還都只是一塊塊破布。

2013年冬天,她和國絲的修復團隊一行4個人來到河北遵化的清東陵,進行文物採集。他們將這些絲織品小心翼翼地從文物庫房裡搬出來,絲織品本來就比較脆弱,在陰暗的地下經過了數十年,破損狀況非常嚴重,到處都有變形、腐爛、汙染、蟲蛀的痕跡。

慈禧陵寢

慈禧下葬時,曾經風光無限。根據英國《泰晤士報》記載,慈禧的殯葬規模只有唐朝的武則天可以與之相匹配。據說當年慈禧的棺材由120人抬著,整個葬禮部隊多達7000餘人,耗時5天,一路從紫禁城走到位於河北遵化的清東陵。

根據李蓮英的記載,慈禧地宮中陪葬了眾多無價之寶:

棺底鋪滿了一層珍珠、白玉和紅寶石,慈禧的穿戴用品上也綴有大量珠寶,鳳冠上的一顆珍珠就價值白銀約一千萬兩,身邊擺滿了九玲瓏寶塔、翠玉佛、翡翠西瓜、紅珊瑚樹等不計其數的大件珍寶,嘴裡還含著一顆價值連城的夜明珠。

《蒼穹之昴》 田中裕子飾慈禧

然而,她去世不到20年,就發生了驚動全國的「清東陵盜寶案」。1928年,軍閥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帶領部下用炸藥炸開了乾隆的裕陵和慈禧定東陵。

整個盜墓過程歷經了七天七夜。盜墓者掠走了全部隨葬珍寶,連慈禧入殮的衣服也沒有放過。

慈禧下葬時穿著的三層衣服,曾經都是光芒萬丈的華冠麗服。衣服上的每一個圖案、佛字、團壽紋中間,都曾綴有一顆珍珠。根據資料推測,當時慈禧身上填有大珠約500粒,小珠約6000粒,估值高達22.8萬兩。

衣服上只剩下縫珍珠的線頭

盜墓者扒下了慈禧所穿的服飾,揪走了上面的珍珠,隨後把衣服隨意地扔在墓中,她的龍袍甚至被丟棄在了陵外。

後來溥儀派人來對慈禧進行重新安葬時,才重新把龍袍和其他服飾放回了地宮之中。

1984年初,國家文物局和清東陵文物保管所曾組織過一支清理團隊,負責清理慈禧遺體和棺內遺物。當時參與清理的資料室負責人徐廣源曾經回憶道:

開啟棺蓋後,一件黃緞大被把棺內蓋得嚴嚴實實,被上蓋著一件黃緞袍,袍上又蓋一件藍緞坎肩。慈禧遺體保存得比較完整,頭朝北,腳朝南,仰身直臥。臉和遺體的上身被黃綢子包裹著,下身穿著褲子,遺體下面鋪著一件黃綢裡蟒緞褥。

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清理團隊僅僅是對棺材內部進行了消毒,增添了簡單的防腐處理,就把遺體和衣物又原封不動地放了回去。

直到2013年,國家文物局啟動清東陵修復項目,中國絲綢博物館共採集了龍袍、枕頭、荷花褥子、經被等在內的20件文物的基本信息。2014年,這批文物被運到中國絲綢博物館,開始正式修復。

龍袍修復前、後

團壽長袍修復前、後

「修舊如舊」

國絲的修復團隊經過了整整一年的研究,才制定出了最後的修複方案。

慈禧穿在最外層的那件龍袍,當時只是被加封在了裝照片的玻璃鏡框裡面,整件衣服被壓得扁扁的,兩條袖子被摺疊起來,摺痕處都發生了斷裂。修復團隊把龍袍從玻璃裡拿出來的時候也非常小心,因為在鏡框裡待的時間久了,部分面料已經粘附在了玻璃上。

取出之後,先要對龍袍進行消毒和清潔,通常是用棉籤沾取有機溶劑,一點一點地對局部進行清洗。清洗乾淨之後,要對龍袍進行整形,把經緯線扭曲變形的地方,調整到正常合理的「經直緯平」的狀態。

串珠堆綾彩繡荷花鞋面修復前、後

慈禧腳上穿著的繡花鞋,原本在鞋身與提跟的地方,用堆綾繡的方式繡滿了荷花,鞋頭裝飾了纓穗,以萬字曲水紋錦鑲邊,非常精緻。修復師拿到手的時候,只剩下了一個破破爛爛的鞋面,他們自己給補上了鞋底,才還原了鞋子的立體形狀。

團壽長袍絛帶理順前、後

再如那件團壽長袍,衣服邊緣本來有很多裝飾作用的絛帶,拿到手的時候已經散成了一團亂麻。修復團隊要把它們一根一根地捋順,再重新固定在衣服邊緣處。

陀羅尼經被是修復難度最高,也是最後一件修復成功的。因為面積大、做工細,11位修復師每天輪班,修了五六個月才完成。

為了找到和經被厚度相近的緞子,修復師跑遍了杭州的面料市場,最後才在一家做床上用品的店裡,定製了一些布料,買回來之後再染成類似的顏色。

在修復過程中,除了依據文物本身殘存下來的信息,修復團隊也查詢了很多相關的資料。曾經參與了清東陵發掘項目的研究人員於善浦,就在著作中詳細記錄了地宮中的文物狀況,給修復過程提供了依據和參考。

中國絲綢博物館

修復文物的中國絲綢博物館位於杭州的西子湖畔,是第一座全國性的絲綢專業博物館。單就紡織品文物來說,中國絲綢博物館的鑑定和修復團隊的專業性在全國數一數二。

清代是杭州絲綢生產的鼎盛時期,皇帝批閱用的奏摺就是從「杭州織造局」出來的。如今,杭州織造局早已不復存在了,百年前的文物又被送回杭州修復,令人感慨。

王淑娟介紹,清東陵的這批文物主要使用了物理修復,也就是採用和文物面料風格一致的面料,襯在文物破損部位的下面,通過相應的針法將背襯材料和文物縫合起來,相當於對文物做了整體加固。

除了擅長修復絲綢織品以外,國絲的修復團隊還修復過棉、麻織品,來自新疆的毛織品,他們見過的最細的絲線,只有頭髮絲的九分之一。

修復孔子博物館藏的明代妝花紗蟒衣

很多古代服飾上還有各類裝飾品,材質也不單一,金屬線、羽毛、貝殼都可以做裝飾物,這些特殊材料需要特別的修復和維護。

他們也遇到過一些歷史更久的織物,基本一碰就碎,就會先採用絲蛋白加固的化學方法,從微觀的分子層面進行加固,再進行物理修復。

現在,他們正在修復一件來自西周時期的國博收藏的麻褲,這也是目前人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一條褲子實物。

到了近現代的紡織品,他們修復過袁世凱在登基時候所穿的一套制服,魯迅紀念館委託修復的一套魯迅先生穿過的日常服裝等。

所有步驟完成以後,修復團隊還要撰寫修復報告,記錄文物的修復全過程。這個檔案會一直跟著文物走,為以後可能的修復提供參考。

修復團隊和陀羅尼經被合影

館內20餘名修復師,全都是女性,最資深的已經工作了近30年,最年輕的是一位97年的小姑娘。「全國從事紡織品文物修復的男生也很少,大部分都是女生,可能因為紡織品文物的修復需要能耐得住性子,心靈手巧,女性佔據更大的優勢。 」

在王淑娟看來,每一件來到館裡的文物就像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各種生理機能都退化得比較厲害;而修復師就像是外科醫生,先對病人進行一系列的檢查,然後對症下藥。

「雖然我們不能讓文物完全重現當年的芳華,但是最起碼到目前為止,它的病害已經穩定了。」正如王淑娟所說,至少要讓文物先活下來,這是最重要的。

部分素材提供:中國絲綢博物館

相關焦點

  • 慈禧駕崩一年才下葬,下葬那天臭氣燻天,棺槨流血?這才是真相!
    有網友問,慈禧的屍體放了一年多才被準備埋,下葬當天臭氣燻天,棺槨流血,這是歷史事實嗎?慈禧太后去世一年後才下葬,出殯那天的確是很臭的,而且還是臭味十足的燻天大臭!這個臭味,當然不是屍體散發出來的臭味,而是慈禧太后禍國殃民的名聲所散發出來的臭味!
  • 慈禧太后下葬時覆身的織金陀羅尼經被今起展出
    圖片來源:中國絲綢博物館官網據新華社報導,我國著名的紡織品文物遺產專家、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研究員介紹,慈禧太后下葬時覆身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長290釐米,寬275釐米。當時的造價達16萬兩白銀。但慈禧陵曾被盜掘,經被上的820顆珍珠也已經散失。
  • 慈禧隨葬品陀羅尼經被首次面世 慈禧陵被盜揭秘
    原標題:慈禧隨葬品陀羅尼經被首次面世 慈禧陵被盜揭秘 陀羅尼經被  近日,河北遵化清東陵保護區首次展出了慈禧陵中陪葬的織金陀羅尼經被,金黃的經被約三米見方,明黃緞底,由捻金線織成。  慈禧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的清東陵。北京到清東陵有75英裡的路程,這75英裡,早在慈禧在世時就開始了修建,到慈禧去世,這條路雖然已比較平整,但給慈禧太后送葬的隊伍在這條道路上,還是要走整整五天。
  • 墓被盜,慈禧太后的屍體被怎樣處理了?真相難以想像!
    慈禧的陵墓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菩陀峪清東陵,諡號簡稱為「孝欽顯皇后」。北京到清東陵有75英裡的路程,這75英裡,早在慈禧在世時就開始了修建,到慈禧去世,這條路雖然已比較平整,但給慈禧太后送葬的隊伍在這條道路上,還是要走整整五天。
  • 慈禧太后剪腳趾甲時,有個忌諱是常人沒有的
    在整個大清王朝的歷史當中,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慈禧太后都是一個不得不說的非常重要的人物,應該說慈禧太后對於整個清朝的消亡,是有著特殊的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的。作為慈禧太后的貼身宮女來說,她們都是經過專門的訓練和選拔的,知道怎樣用毛巾熱敷膝蓋啊,怎樣搓腳心。因為只有她們可以如此近距離地接觸到慈禧太后,所以在一些慈禧太后比較舒心的時候,這些宮女也會得到自己意想不到的賞賜。而慈禧太后有時候在洗完腳的時候需要剪腳趾甲,這個時候是需要洗腳的兩名這個時候是需要洗腳的,兩名宮女小心翼翼的進行伺候的。我們都知道,如果要剪腳趾甲的話,是需要用到剪刀的。
  • 慈禧逝世後為何還停屍了一年?出殯時,送葬隊伍會不會臭氣燻天?
    慈禧太后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不管後世對她如何謾罵,她活著時就是執掌權柄的存在,就算死後也是極盡哀榮。 不過有個很奇怪的現象,慈禧是在1908年11月去世的,卻到了1909年11月才下葬,為何中間隔了整整一年?這一年的時間裡究竟做了些什麼?
  • 慈禧去世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棺槨流血,臭氣燻天?這是為何?
    而1908年的11月,慈禧太后恰好就是73歲。在這大清朝風雨飄搖之際,她終究還是應了這一句讖語。到達了黃泉路口,只待下去見她的鹹豐爺了。 慈禧太后的一生可謂是沒有什麼遺憾了,垂簾聽政48年。在西方列強已經攻入的情況之下,她就像是看不見一樣。依舊為了保持自己奢靡的生活,以及高高在上的地位。肆意的操弄權貴朝臣之間的勢力平衡,就用其高高在上的政治手腕。
  • 是因為慈禧太后對榮祿的真情實意
    慈禧太后為什麼立溥儀為皇帝,不是因為她妹妹醇親王嫡福晉,她妹妹醇親王嫡福晉不是溥儀的親祖母,溥儀的親祖母是醇親王的側福晉劉佳氏。那是不是慈禧太后和妹夫醇親王關係好,才立了妹夫的後代才皇帝呢?不是,更不是因為醇親王的緣故。
  • 老照片:慈禧太后派大臣給使館送肖像,前呼後擁聲勢浩大
    現在網絡上流傳著慈禧太后的很多照片,這些都是1903年裕德齡為她拍攝的。內務府特意設立《聖容帳》,專門記錄每張照片裡慈禧的衣服、首飾以及照片的裝裱、使用情況。慈禧太后。慈禧太后拍攝這些照片,未必是個人愛好,而是有著明確的目的,那就是向列強示好。
  • 給慈禧送葬時為何臭氣燻天?再奢華也難以掩蓋
    1884年8月23日,法國突襲福建艦隊,慈禧立即下令對法宣戰,直至 1885年2月,法軍攻勢迅猛,佔領諒山,慈禧主動求和。鎮南關失守後,慈禧更喪失了對戰爭勝利的信心。此後的戰爭更是節節敗退,接連籤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割讓土地,賠償大量白銀,又開放各路通商口岸。生活極盡浮華奢靡慈禧太后在政治上權傾朝野,私下享盡榮華富貴,在西方發達的製造業工業方面,也饒有興趣。
  • 慈禧太后崩逝後,大清的最高權力被誰掌握?仍然是葉赫那拉氏
    清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被囚禁於瀛臺的光緒皇帝病重,而此時的慈禧太后雖有疾在身,但「說話仍如往日、聲音洪亮堅厲,其堅強不改常度,見者皆驚」,全然沒有20小時後便崩逝的模樣。除此之外,慈禧太后還接連下發數道懿旨,為大清的皇位傳承、朝廷的權力布局甚至連葉赫那拉氏家族的權力延續做好了全面安排。
  • 為何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臭氣燻天,只因「黃道吉日」
    中國史上有諸多的歷史人物妄想「長生不老」,但是長生不老對於一個身體會隨著時間慢慢衰老的肉體來說簡直就是遙不可及,除了秦始皇有過這種念想之外,臭名昭著的慈禧也有過此種妄念,可是為何慈禧死後一年才下葬,出殯當天臭氣燻天,就只是因為「好日子」嗎?
  • 慈禧太后和李蓮英,一生相伴,到底是怎樣情感
    這對主僕就是清朝皇太后、葉赫那拉·杏貞、慈禧太后和大太監李蓮英。表面上,一個主子,一個奴才,談不上什麼親密關係。但是,二人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裡,幾乎是形影不離,這就難怪為世人所猜測了。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樣的存在,那就要從二人的身世說起了。公元1852年,十七歲的葉赫那拉·杏貞,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從此開啟了開掛般的一生。
  • 慈禧太后分明是女的,為何光緒卻喊她「親爸爸」?李蓮英道出原因
    雖然清朝距離現代並不遙遠,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謎團沒有解開,比如光緒皇帝的死因以及他和慈禧太后之間的關係等等。而且,慈禧太后掌控清朝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大部分時間都處於光緒皇帝在位期間,他們之間又是如何相處的呢?光緒皇帝的一生都比較悲劇,當皇帝並不是他的本意,他被慈禧太后扶上皇位時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稚童,根本無法決定自己的未來。
  • 慈禧太后生前最害怕的竟是一隻石頭刻的壁虎?
    眾所周知,慈禧太后可謂是帝制期間為數不多持久當政的女性。1861年11月,慈禧太后與恭親王奕訢聯合發動辛酉政變,此後三度垂簾聽政,直至1908年去世,統治中國長達47年之久。你們知道她生前最害怕的是什麼嗎?她竟然最怕一條石頭刻的壁虎!
  • 慈禧太后的兩件寶貝,在她去世之後,這兩件寶貝再無影蹤
    慈禧太后去世之後,也一直都不得安生,有很多的人都想要挖開慈禧太后的墳墓,畢竟慈禧太后的墳墓裡面的好東西多了去了。慈禧太后的兩件寶貝,在她去世之後,這兩件寶貝再無影蹤。慈禧太后的兩件寶物丟失,大部分的人覺得是孫殿英做的,畢竟在當時有這樣的能力的人,應該也只有孫殿英了吧,據說孫殿英盜的第一件寶貝就是慈禧太后的夜明珠,這顆夜明珠可不是普通的夜明珠,相傳是當時印度的寶物,後來不知怎麼的到了慈禧太后的手裡面,慈禧太后一直寶貝著,直到慈禧太后去世之後,這件寶貝就被後人們放在了慈禧太后的墳墓裡面,當時孫殿英挖開慈禧太后的墳墓的時候,孫殿英見慈禧太后和剛剛去世時沒有什麼兩樣
  • 「壁虎、壁虎」,慈禧臨終前一直念叨,李蓮英:太后,奴才明白
    「壁虎、壁虎」,慈禧臨終前一直念叨,李蓮英:太后,奴才明白 > 慈禧和光緒相隔一天去世 1908年11月15日,在北京紫荊城裡一位老婦人即將離世,在交代完後事自後這位老婦人一直喋喋不休的說著「壁虎、壁虎」兩個字,所有的人都不懂,只有李蓮英心如明鏡聽出了其中的意思,回復道「太后,奴才明白」。
  • 老照片:慈禧太后三個娘家侄女,最醜的嫁皇帝,最美的嫁鎮國公
    慈禧太后有個娘家弟弟葉赫那拉·桂祥。她這個弟弟實在是扶不上牆的爛泥,做滿洲鑲黃旗副都統、任工部右侍郎、管理健銳營事務,沒有一樣幹出成績來。既然不成器,慈禧也沒有刻意去栽培這個弟弟。不過,對於桂祥的三個女兒,也就是自己的三個娘家侄女,她可是沒少操心。
  • 慈禧太后的腳趾甲太長了怎麼辦?宮女有一套完整而嚴格的流程
    在整個大清王朝的歷史當中,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慈禧太后都是一個不得不說的非常重要的人物,應該說慈禧太后對於整個清朝的消亡,是有著特殊的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的。而作為慈禧太后本人來說,她的性格特點,甚至一些生活方面的小事情,也是很多的人比較有興趣的茶餘飯後之談,今天小編就挑一件比較有意思的關於慈禧太后生活方面的小事情,跟大家講一講。慈禧太后雖然地位非常的高,但是她畢竟是女人,女人天生對於個人的清潔衛生和一些方面都是比較注意的。慈禧太后自然也不會例外,據清宮留下的一些史料,我們可以得知,慈禧太后當年對於沐浴按摩這些事情是比較的在意的。
  • 慈禧身邊紅人李蓮英下場如何?陪葬鑽戒價值7個億,墓葬完好屍體卻身...
    從一個梳頭的下人到最受慈禧信賴的太監大總管,李蓮英的傳奇故事一點都不比大清朝那些風花雪月遜色。當年大清祖訓,規定太監的官階不能超過四品,而作為慈禧身邊的紅人,李蓮英得到了二品頂戴的榮耀,可見地位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