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陳威華 張榮鋒 馬邦傑 「叮噹叮噹……」自從冬奧會開賽以來,悅耳悠長的牛鈴聲此起彼伏地出現在各個賽場。從溫哥華的室內冰場到惠斯勒的高山雪場,觀眾們熱情地搖動牛鈴,為喜歡的選手加油,為精彩的比賽增添氣氛。在賽場的電視轉播屏幕上,經常會看到「請晃動牛鈴」的提示。
追根溯源,牛鈴據說最早出現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每到春天,山民們將牛群趕到高山草場放牧,到了秋天再將牛群趕下山。為了方便管理,人們在最強壯的母牛脖子上掛上一個大如牛頭的牛鈴,只要聽到熟悉的鈴聲,就能識別自己的牛群在何方。
記者前些年在瑞士當記者,採訪過多次牛鈴節活動。傳統的牛鈴比賽方法是,村民用一根棍子將兩個牛鈴挑在肩上,前後晃動,評委們根據鈴聲的音質評獎。
在瑞士,牛鈴已經成為地方文化的一種象徵。製造牛鈴有各種不同的模具,工匠將銅和錫熔化後澆鑄,待凝固後取出,最重的牛鈴達到十四五公斤,小的則不足一斤。牛鈴大小不同,材質不同,鈴聲也不同,有的清脆悅耳,有的低沉渾厚。牧民還在牛鈴上雕刻各種圖案,比如雪絨花和當地標誌性景點。牛鈴不僅可以用來辨別牛群方位,在鄉村裡也起到「鍾」的作用。鄉村裡舉行紅白儀式,經常搖鈴集合賓客,甚至連救火車也使用「牛鈴」警示行人讓路。
牛鈴與體育結緣據說是這幾年的事情。2000年,為紀念著名的硬搖滾先驅「藍色牡蠣崇拜」組合,美國一家電視臺播出了一個短節目,著名百老匯演員克裡斯多夫·瓦爾金安排了一個「牛鈴樂手」,並且說了一句著名的話:我需要更多牛鈴!
這句話不脛而走,蔓延到了籃球場上,在暖場時拉拉隊員們就晃動牛鈴營造氣氛。2005年11月,著名的《電視大問答》節目根據這句話設計了可以舀到雙重大獎的問答題。一家電臺的午後脫口秀節目找人寫了一首歌,叫《周四牛鈴響》,用在節目的開頭。
2006年的都靈冬奧會,牛鈴給觀眾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白色的牛鈴上印有都靈冬奧會標誌,搖動起來聲音悅耳,不僅是相當不錯的助威道具,還是一件不俗的紀念品。
本屆冬奧會,牛鈴也是組委會推出的官方紀念品之一。許多觀眾在入場觀賽之前,特意買一個牛鈴帶入場。有些人圖省事,就從蘋果公司的網站上下載牛鈴程序,只要晃動手機就能出聲,聲效比真實的牛鈴也差不了多少。這款叫「牛鈴2010」的程序下載價格為99美分,據說下載者甚眾。(完)
此稿為新華社體育專線稿件,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