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幼雛的生理特點及飼養管理技術
幼雛是指孵化出殼至1月齡的小孔雀。剛孵育出的幼雛機體發育不完善,適應環境的能力低。這一階段飼養管理特別重要,它直接影響幼齡孔雀的成活率。因此,需要特別精心照料和管理。
一、幼雛的生理特點
要培育健康優質的幼雛,首先必須了解其生理特點,然後根據其特點進行飼養管理。
1.體溫調節能力不完善
剛出殼的幼雛(圖1、圖2)體小體弱,機體各項機能發育不健全。被毛稀疏而短小,體溫尚未達到正常體溫,自行調溫能力差,很難適應環境溫度,過冷、過熱均不適宜。因此,在育雛期必須進行人工調溫,使幼雛生活在既不感到冷,又不覺得熱鵲舒適度環境中。直至幼雛的體溫調節機制趨於完善後,根據情況逐漸脫溫(停止保溫)。
圖1剛孵化破殼的幼雛孔雀
圖2 孵化出殼的幼雛孔雀
圖4
2.生長發育快,代謝旺盛
幼雛在出殼後的前 4 周內快速生長,每周體重增加可達1倍(圖3)。其單位體重的新陳代謝率高,因此,育雛期間要求供給充足優質、易消化的高蛋白質全價飼料。
圖3
3.消化能力弱
幼雛的消化道發育不完善,容積很小,貯存食物能力差,消化機能不健全。但幼雛生長發育快速,單位體重的新陳代謝率及營養需要量較大,因此,在飼養上應做到給予優質、營養成分高且易於消化的飼料。在管理上要做到少量勤添飼喂,不間斷供應飲水,以滿足其快速生長的需要。若此時飼養管理不當,則易造成幼雛因消化不良引發腸道疾病的問題。
4.幼雛對外界環境的變化非常敏感
孔雀特別是幼雛比較神經質,任何異常的刺激都會導致其驚恐不安,四處亂竄,嚴重的會導致死亡。因此,在育雛期及以後各飼養管理階段,應儘可能地消除各種應激因素,做到規範、程序化作業。如果飼養環境較複雜,條件差,最好的措施是把會引起幼雛應激的諸多條件(如各種異常聲音、電閃雷鳴、各種亮麗顏色等)在出殼後短時間內(30h)讓幼雛逐漸適應,並逐漸習慣於接受這些刺激。以後就不會因這種刺激引起過度驚嚇。
5.抗病性差
幼雛的免疫系統發育不完善,抗病力較成鳥差,但比家養禽類強,儘管如此,禽類的多種疫病仍可傳染給孔雀,尤其是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如大腸桿菌病、新城疫等,因此孔雀不得與其他家養禽類混養。如能阻斷和及時消除發病誘因,幼雛可健康成長。即使因不得已而導致幼雛發病,及早進行有針對性的診治處理,並結合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其恢復健康的速度要比家養禽類快。
6.缺乏自衛能力
幼雛幾乎沒有什麼自衛能力,易受各種食肉野鳥和哺乳動物、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的攻擊和侵害,所以,在育雛期間防備天敵的侵害措施要到位。
二、育雛方式
飼養者可根據自己的條件、幼雛的數量及育雛的季節等因素,來確定育雛方式。一般有箱育雛、網上育雛、地面平養及坑上平養等方式。
1。箱育雛
箱育雛就是在育雛室內用木質、紙質呈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箱子作育雛箱,箱內墊有稻草或舊棉絮,箱的頂部吊掛電燈泡進行加熱,使育雛箱的環境儘可能與自然繁殖的環境相近似,有條件的可採用電熱育雛器來育雛(圖4)。育雛箱可採用通用設計也可根據育雛舍的大小和布局來進行特色設計,一般頂部留有不少於兩個通風孔。將幼雛置於育雛箱中,根據室溫高低、幼雛日齡及供熱燈泡的大小來確定供熱燈泡的數量和懸掛高度。一般將60W的燈泡懸掛在離幼雛40 - 50cm的高度來供熱保溫。如果室溫在20℃以上,掛1盞60W的燈泡供熱即可;如果室溫低於20℃,則要增加供熱燈泡的數量。幼雛初次採食和飲水時,用手捉住保定好幼雛並將其嘴部輕觸飼料或將少量飼料塞人幼雛口中誘導其採食;將幼雛嘴部鼻孔以下的喙部按入水中停留數秒,讓其學會飲水。之後再放回保溫箱內,這一過程是幫助其熟悉飼料和飲水。夏季不論是白天或者晚上,育雛箱頂部應有防止昆蟲叮咬的防護措施;如不打開箱頂蓋,其上的通風孔也應蓋上一層紗布。如果室內溫度過低,通過在育雛箱上加蓋單被或者增加供熱燈泡的數量來調節箱內溫度,但要注意通風換氣和保持箱內的溼度。一般當幼雛日齡達到4-5日齡時,外界環境氣溫在18℃以上且無風時,可在臨近中午時適當讓幼雛到室外活動,這樣可以讓幼雛及早熟悉和回歸自然環境。及時檢查、更換育雛箱內的墊料,使之保持鬆軟適宜,衛生清潔。
育雛箱育雛投資少,但溫度控制煩瑣不易掌握,需要有極強的責任心,僅適於少量飼養及小批量培育1 - 10日齡幼雛。而採用育雛器育雛,溫度恆定,易於管理,適於大規模飼養。
2。網上育雛
網上育雛即在離地面50 - 60cm高處,在網床上架上絲網,把幼雛飼養在網上(圖5)。網上平養的優點是雛、糞分離,糞便直接漏到網下,幼雛基本接觸不到糞便,減少了幼雛與病原的接觸機會,對防止球蟲病和消化道疾病有明顯的效果。網上平養不用墊料,減輕了勞動量和作業程序,減少了對幼雛的幹擾,從而減少幼雛發生應激的可能,提高幼雛的成活率。但網上平養造價相對較高。
圖5
工廠化養殖場常採用大群全舍網上平養育雛或大群圍欄網上平養幼雛,小型養殖場及農村養殖戶一般可採用小網育。網床一般由床架、底網、圍網組成。網床的大小可以根據育雛舍的面積、舍內布局和操作方便等來安排設計,大小為1.5m X 0.6m較合適,床距地面的高度為50 - 60cm。床架可用木、竹、三角鐵等製成,採用網眼大小為X 1cm 網目的塑料質或鐵質底網,在養0 -21日齡的幼雛時在底網上鋪一層 0.5cm 網目的塑料網即可。網床的周邊應圈有高度為40 - 50cm(床面以上的高度)的圍網,以防幼雛掉到地面。網床的設計除了考慮育雛的需要外,還應考慮以操作方便為宜。
採用網育,要求室溫能達到幼雛的需要,特別是育雛第一周溫度要達標。育雛室內溫度可通過火爐、暖氣、紅外線燈、地下煙道、天然氣等供暖設備供熱來達到要求。
3.地面平養
地面平養就是在鋪有墊料的地面上飼養幼雛,這種育雛方式最為經濟,簡單易行,無須特殊設備,是目前小型養殖場和農村養殖戶普遍採用的方式。缺點是幼雛直接與墊料和糞便接觸,衛生條件差,易感染疫病,並且要佔用較大的房舍面積。此外,為保證墊料不潮溼黴變,需要勤翻動或更換(包括部分更換)墊料,勞動強度大。地面平養要求地面最好是光滑水泥地面,排水性能好,這樣便於清洗亦清潔衛生。
地面平養應有圍欄,圍欄用竹製、木質或紙質板材均可以,將育雛室圍隔出若干個育雛小區。育雛圍欄的作用是將幼雛限定在一個較小的範圍內棲息、活動,這樣幼雛不會因離保溫器太遠而受寒,又容易找到飲水和飼料。以後隨著幼雛日齡的增長、自我調節溫度的能力增強而逐漸擴大圍欄的範圍,擴大了幼雛的活動空間,又不致受熱。育雛室內育雛圍欄的高度一般50cm 即可。育雛圍欄圍成小區的長與寬取決於所採用的保溫設備及每群育雛數量的多少。用鬥形或傘形保溫傘保溫(保溫傘直徑100cm左右),圍欄距保溫傘的邊緣為0.5 - 1m,也可直接將育雛圍欄圍在保溫傘蓋下方以護熱,使小區的大小與保溫傘蓋的覆蓋範圍相當。直接用紅外線燈泡供熱保溫,則宜將育雛圍欄圍在燈泡下的較小範圍內。育雛圍欄圍成的小區,在開始育雛時可小些,以後逐漸擴大。具體圍多少個小區,要根據育雛規模確定。
圍欄內的地面鋪設墊料,墊料可選用新鮮、清潔、乾燥、無黴變的碎麥秸和稻草等,碎麥秸、稻草的長度為5- 10cm。墊料厚度一般在Scrn以上為宜。
地面平養一般採用更換墊料育雛和加厚墊料育雛兩種方法。前者是將幼雛飼養在鋪有5 - 6cm厚的墊料上,當墊料積存糞便較多汙染嚴重或非常潮溼或部分需要更換時,要及時進行更換。不及時更換墊料,幼雛易患球蟲病等寄生蟲病、腸胃病,易造成幼雛間生長不一致及飼料浪費。加厚墊料育雛是在地面上先鋪一層熟石灰後,鋪上8 - 10cm厚的墊料層,當墊料被糞尿汙染後,及時翻動墊料並加鋪一層新墊料,待墊料厚度達到 20~40cm時為止。該方法雖然墊料不需更換,但要勤翻動墊料,將糞便抖落到下層,潮溼的墊料也翻動到下層,這樣有利於發酵。在一批幼雛轉群空舍時可一次性將所有的墊料都清除,減少了因勤換墊料而勞動量大的問題,同時也減少了幼雛的應激,墊料生物發酵產生的熱量,可供幼雛取暖用。
4.炕上平養
用磚、坯或石頭砌成土炕,利用炕下面的煙道,給炕加熱,在炕的上面育雛。採用這種育雛方式成本低,採暖容易,但同樣面臨不易控溫的問題,容易造成忽冷忽熱,幼雛應激大,衛生難以保持,無法進行衝洗,易導致幼雛患病。如果採用此種方式育雛,必須做到「三勤」,即勤通風換氣、勤消毒、勤清理衛生。
三、幼雛的培育
(一)做好育雛前的準備工作
1.育雛舍及設備的準備,
育雛舍在進雛前要進行全面的檢查和維修。房頂要有天花板,門窗必須加鐵絲網以防敵害侵入。進雛前要檢查、維修取暖保溫設備和飼養設備,使之達到使用安裝好。
2.育雛舍的清理與消毒
無論是新建禽舍還是原來利用過的建築,在進雛之前都必須經過嚴格的清洗消毒。
(1)清舍:清掃屋頂、四周牆壁以及設備內外的灰塵等髒汙。
(2)清洗:將食槽和飲水器浸泡清洗,再用高效廣譜消毒藥浸泡殺滅病原微生物,之後用乾淨的水衝洗乾淨備用。網上飼養要用高壓水槍衝洗籠網,尤其是底網片連接處。牆壁和地面先用高壓水槍噴溼,可在水中加入清潔劑,以便於清洗乾淨。再後用高壓水槍徹底衝洗乾淨,再用加入廣譜高效消毒藥的水溶液進行噴灑消毒,注意在消毒時不留死角。
(3)周圍環境:清除幼雛舍周圍環境的雜物,然後用火鹼水噴灑地面,或者用白石灰撒在幼雛舍周圍。
(4)燻蒸消毒:在進行完上述步驟後把食槽和飲水嘉c5隻幼雛配備1個,均勻擺放到電熱育雛傘周邊,同時把育雛所用的各種器具放人舍中,然後關嚴門窗,進行燻蒸消毒。燻蒸時要求舍溫達到 20℃以上,相對溼度達到70%以上。要計算好舍內空間的體積,按每立方米空間用甲醛溶液42ml再加42ml 水,而後加入高錳酸鉀21g。注意,所使用盛放消毒藥的容器應為廣口容器,在燻蒸時應堵嚴所有房舍縫隙。密閉1 - 2d後打開門窗放氣通風,如有可能在進雛前 3d再進行一次燻蒸消毒。
(5)幼雛舍消毒後重新啟用前的檢查:確保所有設備都正常工作,各項環境指標正常。
3。預熱試溫
因出殼後的幼雛生理調節機能還不完善,成年羽被未長出,僅靠絨毛無法保持體溫,應為幼雛的生存提供適宜溫度,特別是低溫對幼雛的不利影響更大,所以幼雛舍的升溫和保溫直接影響幼雛飼養的效果,
(l』)升溫設備:幼雛舍升溫的方法有鍋爐暖氣供暖、熱風爐供暖、煤爐供暖和地炕供暖等,在氣候適宜和溫暖季節可採用電熱供暖,其主要方式有保溫傘和紅外線加熱板或燈泡、電育雛器等。保溫傘是平養育雛的常見的供暖設備,在保溫傘周邊設置護欄防止幼雛遠離保溫傘,利於保溫和防止幼雛離開熱源;鍋爐供暖一般是整室供暖,可以採用水暖和熱風爐兩種形式,是大型養殖場通常採用的加熱形式;燒煤爐和地炕供暖一般用於小型養殖場,這兩種形式簡單,投資少,但是燒煤爐比較髒,煙筒必須保證不能漏氣,相對來講地炕加熱由於是在舍。外燒煤,舍內無汙染,空氣品質較好。
(2)升溫時間:幼雛進舍前 24h必須對幼雛舍進行升溫,尤其是寒冷季*節,溫度升高比較慢,』幼雛舍的預熱升溫時間更要提前。幼雛舍的溫度要求因供暖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採用保溫傘供暖時,1日齡時傘下的溫度控制在35 - 36℃,保溫傘邊緣區域的溫度控制在30 - 32℃,育雛室的溫度要求 25℃。採用整室供暖(暖氣、煤爐或地炕),1日齡的室溫要求保持在29 - 31℃。隨著幼雛的逐漸長大,羽毛逐漸豐滿,保溫能力逐漸加強,對溫度的要求也逐漸降低,但不要採取突然降溫的方法。
4.飼料的準備
幼雛的消化機能不健全,消化道短小,對飼料的消化能力和營養的吸收能力差,因此對飼料的品質要求高,應多給一些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並適當配合青綠飼料,如鮮嫩草葉和新鮮蔬菜等。配製時以澱粉類食物玉米面為主,還應在混合飼料時適當加一些魚粉、豆粉等,以保證其正常生長發育的需要。有條件的養殖戶,.還可以購買幼雛的開食料,加青綠飼料混合飼喂,效果會更好。
5.藥品的準備
為了防止疾病的發生,需要準備一些常規的藥品和疫苗(種類見本書防疫部分)。藥品應購買正規廠家生產的,疫苗要到相關的防疫部門去購買,防止購買和使用偽劣假冒的疫苗。疫苗在貯存和使用過程中要按照相應的規範和標準的要求去做,防止疫苗效力降低或失效。另外,還需準備一定數量的常用藥品,如消毒藥品和抗生素等藥物,滴管、針筒、針頭、藥匙、藥棉、膠布、紗布和消毒盒等也應準備好。
6.其他
清潔用具(竹掃把、軟掃把、刮糞工具、糞鏟、鬥車)、水桶和秤也是必備工具。
(二)準時正確接雛
幼雛孵化出殼後應儘可能地縮短在孵化室的滯留時間,因此可以分批次接雛,不能等到幼雛都出殼再同時接到育雛室,這樣可以使早出殼的幼雛及時得到開食和飲水,防止這些幼雛體質衰弱,進而導致其生長發育受阻,降低其成活率。
(三)滿足幼雛的生長條件
1.溫度
(1)溫度的保障:由於剛出殼的幼雛體溫調節能力弱,抗寒能力較差,因此,適宜的溫度是幼雛維持正 常生命活動的重要前提條件,對提高幼雛的成活率有重要的影響。出殼第一天的幼雛,需要36 - 37℃的高溫環境,從第三天開始育雛的溫度每天降低 5℃,直至降低到24 - 26℃。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幼雛出殼後的第1 周,最好飼養在出雛機中,因為出雛機內的溫度和溼度都是可調的,便於管理和控制,這樣能有效提高幼雛的成活率。如果溫度過低,容易導致幼雛患感冒等疾病;溫度過高,幼雛的代謝過快,導致熱應激,幼雛會出現抵抗力下降、嗆毛等狀況。對育雛室溫度的控制,應儘可能控制在適宜範圍內,防止高低波動過大,以免導致幼雛發生呼吸道疾病。
幼雛的保溫期視季節而定,正常情況下在20 - 30d。應適時脫溫,可以進一步刺激羽被的垂長,增強幼雛的抵抗力。脫溫過早,幼雛容易受涼而影響生長發育,甚至有可能導致疾病的發生;保溫時間過長,幼雛的體質衰弱,抵抗力下降。夏秋季節氣候適宜,當外界氣溫高時,幼雛在2 周以後即可白天放到外面育雛,讓幼雛充分接觸陽光,晚上收回室內飼養,在20日齡時視情況可以完全脫溫;冬季氣候寒冷,脫溫時間可以適當延後至30日齡。在完全脫溫的前幾天,若遇突然降溫,脫溫可以適當延後,待氣溫恢復後再完全脫溫。1個月以後,可將幼雛從育雛室中移出,在22 - 25℃的環境中即可正常生長發育。
(2)常見的育雛舍取暖方式:
①保溫傘供熱:保溫傘由熱源和傘部組成,其原理是熱源發出的熱量通過傘面反射到網床上,維持傘下溫度的恆定。熱源使用紅外線電熱板,懸掛於保溫傘內的適當位置。保溫傘的傘面是用防雨布材料或薄的鍍鋅薄鐵板製作而成。保溫傘距離網床或地面的高度可以通過人工來調節。傘的直徑為1 - 1.5m,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合適的保溫傘。一般直徑為1.5m的保溫傘,用1.6kW 電熱板來加熱,用傘的高度來調節傘下溫度,可供250 - 300隻幼雛使用。保溫傘育雛的好處是傘下的溫度易調節,幼雛可以在圍欄內適宜溫度處採食、飲水和休息。
②火爐取暖:這種取暖方式適宜北方使用,但費工,且溫度不太容易控制。散熱量大、供熱快,面積不超過30rri2的育雛舍用1個火爐即可,選用燃燒值高的燃煤,特別是第一周溫度要高,注意夜間要把室溫調節好。
③火炕供熱:將幼雛放到火炕上,通過火炕的加熱來取暖。火炕育雛所使用的燃料易取得,使用秸稈、柴、草、,煤等均可,經濟方便。飼養管理工作操作方便,火炕周圍圍上擋板,防止幼雛掉到地上。炕面上可墊上2 - 3cm厚的碎草或幹沙子,在炕中間位置距離墊料5cm高處懸掛一支溫度計用於掌握溫度。如炕上溫度低於育雛最適溫度,可在葦席或攔板上罩一層塑料薄膜。還要注意通風,觀察溫度,隨時起罩薄膜,避免因觀察不及時溫度過高。火炕溫度(育雛器溫度)控制在32 - 35℃。隨著日齡的增加和幼雛的生長,幼雛可以自由上下炕,來選擇適宜的溫度。
④紅外線燈泡供熱:紅外線燈散發熱量大,可在氣候適宜的地區或季節使用,由於環境溫度較適宜,可直接採用紅外線燈泡進行局部供熱。一般將紅外線燈泡置於保溫傘下,距離床面高度在70cm以上。
⑤暖氣取暖:工廠化養孔雀常用暖氣取暖,用風機調溫。
(3)溫度適合的判斷:保溫器育雛是看距離熱源50cm 地上5cm處的溫度,網上育雛是看網上5cm處的溫度,室溫看靠牆離地面 Im高處的溫度。掌握育雛溫度,除看溫度計外,還可根據幼雛的動態表現來觀察溫度高低,
①溫度適宜時,幼雛較舒適,吃飽後就休息,雖然喜歡集群,但不扎堆,較均勻分布在保溫傘下。
②如果溫度低,幼雛聚集在一起互相擠壓,俗稱「扎堆」,頻頻發出尖銳的叫聲,嚴重時會發生扎堆擠壓死亡。
③如果溫度高於適宜溫度,幼雛會發生喘息,翅膀張開,頻頻飲水,食慾下降,排稀便,遠離熱源,分散在圍欄的邊緣。
2。溼度
育雛室內的相對溼度對幼雛的生長發育極為重要。溼度因育雛方式、季節、日齡的不同而不盡相同。一般育雛前期溼度要適當高一些,隨著日齡的增長,溼度可適當降低。育雛第一周相對溼度應保持在60% - 70%;第二周時可適當降低,保持在55%左右。溼度有均溫的作用,防止幼雛脫水,並且可降低育雛室的粉塵。在育雛早期,室內溫度高,而幼雛較小,活動量少,排出的糞便也不多,如果溼度低,育雛室內可能因乾燥而灰塵四起,損害幼雛的呼吸道黏膜,導致幼雛呼吸道疾病的發生。但溼度過大容易導致黴菌和其他病原菌的滋生繁殖,影響和損害幼雛的健康。通風可以降低育雛室的溼度,但要防止冷風直接吹到幼雛身上。
3.正確的光照制度
正確的光照時間與光照強度是幼雛健康和生長發育的必要條件。同時,光照對今後孔雀的性成熟也有直接的關係。一般在育雛期間多採用自然光照,並補充人工光照。如果是封閉式籠舍育雛,則完全給予人工光照,因此,人工光照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般來說,幼雛第一周齡內每日需照光23 - 24h,自第二周齡開始每天光照時間減少50min,直至降至每天8- 9h 光照時間。開放式育雛舍不易控制光照時間,可採用自然光照時間或使用黑紅布窗簾遮光來控制光照時間。但對於利用自然光照的飼養場來說,幼雛第一周齡的光照時間是不夠的,應補加人工光照。在採用自然光照時,要防止光線過強而誘發啄癖。
育雛第一周,可採用強光照以方便幼雛熟悉舍內環境以及料槽和水槽位置,第二周時減為弱光照,照度維持在10h以下,在具體操作時按每15m2育雛舍面積計算,在第一周時使用60 - 100W的白熾燈泡,從第二周開始換用25W的白熾燈泡,燈泡距離地面高度為2m。
4。新鮮的空氣
通風換氣,保持養殖室內的新鮮空氣,對育雛期孔雀的生長發育十分重要。尤其是用爐火增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以及幼雛排出的糞便,產生了大量有毒氣體,如硫化氫等,再加上幼雛呼出、身體散發的氣味,如果不能及時排出,必將對幼雛的生長和健康不利。根據環境衛生要求,育雛室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不得超過0.15%,氨氣的濃度不得超過0.002%。但通風換氣時不能影響室內的溫度,尤其是冬季,室內和室外溫差較大,既要保持室內有足夠的溫度,又要通風換氣,增加室內的新鮮空氣,實際操作起來就比較困難。因此,在通風換氣時,可選擇在晴天的中午進行,也可以在通氣口另外再設立一個緩衝室,使外面的冷空氣不能直接進入育雛室,以減少溫度的下降速度。
通風換氣的目的是為幼雛提供足夠新鮮的空氣,但應注意通風時要防止賊風。
5.合理的飼養密度
養殖密度是指在一定範圍內所飼養幼雛的數量。養殖密度過大,會造成墊料潮溼,採食、飲水不均勻,使部分幼雛生長發育不均衡,啄癖、傷殘明顯增多;養殖密度過小,雖然效果好,但增加了設備和房屋的折舊成本,在經濟上不合適。合理的養殖密度,不僅可以保證較好的育雛效果,又可以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對地面墊料育雛的孔雀按每平方米麵積計算,在育雛的前兩周養殖密度為30-40隻幼雛,3-5 周齡時為20 - 30隻幼雛。隨著養殖周齡的增長,其養殖的密度越來越小。網上育雛可以比地面平養密度增加20%,籠養可以比地面養殖密度增加一倍。
(四)飼養管理
1.飲水
孔雀出殼後的第一次飲水稱為初飲(又稱「開水」),一般是在初生幼雛纖毛幹後3h(出雛後12- 24h)開始。幼雛接運到育雛室後,首先給其飲水,適宜水溫為16 - 20℃。飲水可促進幼雛胃腸道的蠕動、胎糞的排除和增進食慾,促進剩餘卵黃的吸收。在首次飲水時,飲千分之一的高錳酸鉀溶液水,2h後再飲5%- 8%的葡萄糖水或紅糖水。
幼雛開食後要保證清潔飲水供應,飲水中可加入多種維生素和抗生素藥物等,有利於預防疾病的發生。抗生素的添加,可在5日齡幼雛內的飲水中,加入青黴素3000 - 4000 單位/只,或慶大黴素5000單位/只,或鏈黴素3萬單位/只,可頓服或全天飲用。也可以按飲水量計算加入0.05% - 0.1%氯黴素或其他的廣譜抗生素,讓幼雛自由飲用,或者在每千克水中加入維生素c 0.2mg。6 - 10日齡的幼雛可在飲水中加入0.02%徹底溶解的痢特靈。飲水中加入適量的複合維生素B也可預防疾病。
初飲後,應當保持幼雛能夠不問斷地得到飲水供應。正常飼養管理環境下,飲水量的突然變化多是疾病來臨的徵兆。因此,每天要認真觀察,記錄飲水情況,,及時發現問題,立即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2.開食
所謂「開食」,就是指幼雛第一次吃食。在野外條件下,幼雛在出殼後便能自行啄食。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一般在初飲1- 2h後便可給幼雛開食。開食的時機極為重要,過早開食,大部分幼雛不會採食,影響幼雛的整齊度,即使能夠採食也會造成消化不良,進而誘發各種疾病;開食晚,也會對生長發育造成不利影響,增加幼雛的死亡。
(1)開食方法:將調製好的飼料撒在料盤上,任其自由採食。
剛開始時,幼雛可能沒學會吃食,需要人工誘導。開食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在半小時左右。再次餵料時,應將上一次的剩料清除乾淨。
(2)誘食:
①用手指輕輕碰觸幼雛的嘴巴,將其逐漸引向料盤。也可掰開幼雛的嘴巴,將飼料放入幼雛的嘴裡。
②把青菜切成細絲放在手上晃動,引誘幼雛啄食;或者將切碎的青菜或者是蒸煮半熟的小米均勻地撒在料盤上,輕輕叩擊料盤,訓練幼雛吃食。
(3)開食飼料:
①可使用全價顆粒飼料;或者是用切碎的青綠飼料與浸泡2h左右的小米、碎米等,按精料與青綠飼料1:2的比例混合均勻。
②將蒸熟的玉米面、全價飼料和切碎的青菜葉按1:1:3的比例混合均勻。
③稀飯,要求飯粒不黏、不硬、不爛、不生,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或白糖,再加入一定比例切碎的青菜,補加骨粉和食鹽。
(4)飼餵:幼雛在7日齡後進入快速生長期,應適當增加優質高蛋白飼料的供給和補充各種微量元素、維生素,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育雛期的飼料應富含營養,主要由熟雞蛋、黃粉蟲(麵包蟲)、粉料、青綠嫩草、各種葉類青菜、礦物質(包括骨粉、碳酸鈣、貝殼、微量元素等)飼料及多種維生素等組成,以後增加肉末、玉米渣等,飼料的細度為1 - 1.5mm,細粒料可以增強適口性。飼料中應適當加入河沙(每周一次,每100隻幼雛每周餵200g,一次性餵完),尤其是網上育雛更應注意加入河沙。前10d.,飼料中加入 0.01% - 0.02%的土黴素和0.02% - 0.03%的痢特靈可預防幼雛腸炎和呼吸道疾病。
日餵量的標準以當天基本吃淨為宜。在20日齡前,每天餵飼 6次,從早晨5: 00開始每隔3h 飼餵一次,每次餵料量不宜多,使幼雛吃到九成飽即可,這樣幼雛始終保持旺盛食慾,有利於促進幼雛的健康生長發育。從15日齡開始,將全天的飼料在早晨一次性投給,讓幼雛隨時採食。
3.分群、轉群
在幼雛飼養過程中,由於幼雛個體差異、性別差異,會導致群體中大小參差不齊,體格強壯的爭搶食物,體質弱小的吃不飽,群體體重發育不均。因此,應及時按性別、體重大小進行分群和調群,這群方便管理。20日齡後及時將幼雛轉群到室外育雛間飼養,讓幼雛到室外活動。
4.衛生防疫
育雛階段的衛生防疫工作要嚴格把關,不可把孔雀和其他禽類一起混養,飼養場內也不要飼養其他禽類。嚴禁場外人員或別的養殖場人員進入育雛室,必須進入者,要進行嚴格消毒。對於死雛,要由專人負責焚燒或深埋,嚴格執行防疫消毒制度,定期進行檢疫和免疫。
幼雛的免疫程序:在幼雛出殼後24h內進行馬立克氏疫苗免疫接種,7-10日齡進行新城疫L系(Ⅳ系)或clong30首免,並同時注射新城疫滅活疫苗0.3 - 0.5ml/只,13- 14日齡接種禽痘疫苗,25 - 30日齡用新城疫Ⅱ系進行二免。
從育雛開始就要在飼料中加入適當的抗菌藥物。一般多採用痢特靈,預防用量按0.02%混人飼料中,治療用量按0.04%混人飼料中,餵一周後,間隔3d再喂。
5.防止天敵
孔雀的幼雛自我防範能力差,貓、貓鼬、老鼠、蛇等是其最常見的天敵。不同地區野生動物種類不同,幼雛也會有其他的天敵。防範天敵的措施應儘可能完善,防止幼雛遭受不必要的損失。值夜人員要加強責任心,精心看護,防止天敵侵襲,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總之,對幼雛的飼養管理是整個飼養管理過程中難度最大的階段。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在充分了解幼雛的生長發育規律和生活習性的前提下,周密計劃,制訂科學合理的飼養管理方案,嚴格管理,增強責任感,不斷積累飼養管理經驗,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會大大提高幼雛的各種生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