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雛出殼後到發育為成鴿之前,都可以稱為幼錢。在銅養上,常按照幼鴿的不同發育階段分為初生縮修,乳修、漳鴿。
(1)初生雛鴿的飼養管理
雛銷出後,產鴿的咪囊便分泌出鴿乳灌餵幼雛。因此雛鴨冽出殼,對著雛鴿的嘴便雛鴿接受送種擾育習慣。在第1-3天內產生以很稀的漿乳哺餵雛酶;在第3天以獲液的案乳灌喂,第9天開始餵養飼料粒。如果灌餵正常,到第18-2買便可止市出售。因此,在此之前飼養員對親鴿和雛鴿要精心護理。
鴿在群養的儲況下,維停在12-13日能這段時間最準倒養,如果照顧不周,很容易引越疾病,甚至導致死亡。跟此應特別注意維鴿在9日齡時開始,由餵濃漿乳轉變為粒料(主要是谷予或玉米的籽,)到第12-13日齡時,如果雛鴿對新飼料不能適應的話,就容易出現消化不良,嗦囊積滯,咽部發炎等症狀,如不及時處理,就會引起嗦囊炎症,並可能並發腸炎而死亡。雛鴿滯食後,產鴿便停止哺喂。為了過好這一關,有些鴿場摸索出預防雛鴿消化不良的方法。
例如:在雛鴿8日齡時,於餵飼前給服酵母片1/4片,在雛鴿8-9日齡時,給產鴿餵軟化的九二米、碎玉米粒和少量綠豆以及軟化飼料。所謂軟化飼料,就是將作飼料用的谷、豆、玉米粒等浸洗乾淨,經過攤開晾乾,然後飼喂。
(2)育肥乳鴿的飼養管理
雛鴿出殼約20天左右,稱為乳鴿。這時可把合格的乳鴿挑選出來,經過5-7天的育肥,便可上市出售。
育肥乳鴿的選擇標準是:體型大,體重在9市兩以上無疾病,無傷殘,18-25日齡最適宜,30日齡以上的不宜選作育肥,皮肉赤黑色的不宜育肥。
育肥期的飼料最好是由玉米50%,豆類25%、糙米15%、小麥10%組成的配合飼料。
乳鴿育肥期的飼餵方法有兩種,一種是人工吹餵法。採用此法時,先將飼料製成顆粒狀(粒料包括玉米、豆類、糙米等要事先用水泡浸),然後左手捉鴿,右手迫使鴿嘴張開,把飼料放進口中,然後用人工吹氣把飼料吹入鴿嗦囊內。另一種是機械餵法。現在多數鴿場採用腳踏式灌餵機灌眼,所用的飼料是經過調製的混合粒料。操作時,飼料中需加進適量清水,飼養員左手捉鴿,右手迫使鴿嘴張開,鴿嘴對準灌餵機的出料口,然後啟動機械開關,飼料便帶水一起灌下。每踏動一次灌餵一隻。
(3)童鴿(種苗)的飼養管理
童鴿是指由乳鑄中選出留作種鴿的幼年鴿。乳鴿在30日齡時開始選留種,由初選直到性成熟配對投產前這段時間,就是童鴿。
童鴿一般是根據生產發展的需要,在鴿場生產的或購入的乳鴿中選留。選留種苗要根據選種標準進行健康鑑定、體型外貌鑑定、系譜鑑定,合格者才作為種用培育。這次選種在育種工作上,稱為初選。
童鴿要採用育種室或育種床飼養。
童鴿在選留後的初期,由於剛由哺餵轉變為獨立生活,環境條件和飼養條件都有所改變,而童鴿本身的覓食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比較低,容易得病,因此必須精心飼養和管理。
最初的15天,要把鴿子放在架子上。架子下面輔上用竹片或竹篾編製成的有小方格眼的錯片,鴿子在竹箔上站得穩而糞便又可通過眼洞漏到地上.6-6天後,童鴻便學會自己上下架子,但飼養員晚上仍要一隻只地把傳子放到架上過夜。15天以後,可以把鴿子移到地面上飼養。地面必須天天打掃,以保持清潔乾爽。
童鴿的飼料,在品種、數量及飼餵時間上,初期應大致與哺餵時一樣,不能突然改變。在飼養過程中,為了預防疾病,應定期供給清熱消滯的中草藥作飲水用,或維生素B雜水,也可在飲水中加入千分之一高錳酸鉀。天氣熱時,可餵給大黃蘇打片,每鴿一片,以清腸胃。發現童鴿頻頻飲水時,可能是脹水病,可用中成藥「+滴水」混合綠豆飼暇。鴿子在50日齡左右,進入換羽期。換羽期的童鴿,生理變化較大,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較弱,容易受到冷風襲擊而傷風、感冒、咳嗽。因此要加強飼養管理,並適當眼服預防傷風感冒的中草藥。冬天要做好鴿舍的防寒保暖工作,晚止要關好門窗,地上要加鋪稻草,稻草要每天翻鬆,經常更換;天氣暖和時要讓童鴿適當運動和曬太陽。童鴿的飼料中要適當增加豆類及火麻仁。
童鴿在3個月齡以後,個別開始發情。此時應實行雌雄鴿分群飼養,以免發生早配、早產的現象。在童鴿雌雄分群飼養的過程中,應進行一次選優去劣的工作,把不符合種鴿要求的童鴿淘汰掉,留下來的優良鴿子,經過藥物驅蟲以後,轉到新鴿舍飼券(這在選育種上稱為複選)。到6個月齡配對投產前,如能驅蟲一次則更好。童鴿配對以後,即轉入種鴿的飼養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