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容教養規定被刪,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如何處置?

2020-11-29 中國青年報

主播君的話

近日,大連一名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童的案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涉案的未成年人到底應該負怎樣的責任?家庭、學校該如何在日常教育中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看法律專家怎麼說!

從世界各國的普遍經驗和共識來看,對於低齡未成年人惡性犯罪的,雖然不負刑事責任,但是嚴重到一定程度時可採取帶有強制性、教育性、拘禁性的機構化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刪除了關於收容教養的規定,這一改動引起了不少常委會組成人員的關注。不少人認為,在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的處置程序上,法律不能缺位。收容教養制度不但應該保留,更要進一步完善規範,更好發揮作用。

法律規定14歲以下不負刑責該不該修改

在一些嚴重暴力犯罪案件中,涉事者因未達到法定年齡而免於承擔刑事責任。根據我國刑法規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需承擔任何刑事責任。

專家提供給記者的一份2018年的資料顯示,在統計的90個國家中,刑事責任年齡起點從6周歲至18周歲不等,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國家設定的起點是14周歲,是最多的;有二分之一的國家設定的起點在14周歲以上(包括14周歲),是最為常見的。

有輿論認為,有的人明知自己不用承擔刑事責任,表現得非常猖狂;有的人犯罪手段極端殘忍,犯罪之後毫無悔意,法律如果不對這樣的未成年人作出處罰規定很不公平。也有人認為,應當適應現代社會發展下未成年人發育程度提前的現實,適當降低刑法的刑事責任年齡。

北京師範大學刑事法律研究院副院長宋英輝

14歲以下青少年不負刑事責任,主要是考慮到這個年齡的青少年心智不成熟,判斷是非能力欠缺。

對未成年人過多適用刑罰,會導致正常的學習中斷,監禁環境對低齡未成年人影響更大,更容易造成反社會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程雷

如何處罰未成年人犯罪,實際上是一個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犯罪的問題。

相比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犯罪背後有著更多的社會原因,刑罰懲戒的是犯罪個體,在未成年人犯罪這個問題上,將刑罰完全施加於未成年人本人未免有些苛責。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苑寧寧

從長遠來看,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並不是最好的辦法。

低齡未成年人惡性案件屬於極端個案,因此而修改針對大多數人的一般性的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值得商榷。

陝西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王浩公

當務之急不是調整刑事責任年齡,而是建立一套完善的少年司法制度。

只有將學校教育、家庭監護、政府矯正、司法懲戒等各方面統一起來,才能切實解決刑事犯罪低齡化問題。

不負刑事責任等於放任不管

在當前媒體對未成年人嚴重暴力犯罪的報導中,一些案例格外刺痛公眾神經:有的孩子因未到刑事責任年齡免於承擔刑責,多年後居然再度犯案,且手法更加殘暴……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苑寧寧

不負刑事責任,不能等於沒有任何後果,更不等於放任不管。

目前法律規定的諸如責令父母管教、訓誡、送入工讀學校、收容教養、矯治等措施缺乏具體的操作性規定,在實踐中的效果不盡人意,才形成了如今的尷尬局面。

未成年人犯罪,說明其家庭已經存在嚴重問題,孩子身心發展已出現嚴重偏差,這種情況下再交回父母管教,效果如何保障?誰來負責監督?都需要法律作出進一步明確。

我國刑法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現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也有相關規定。

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女童保護髮起人孫雪梅

應進一步完善收容教養制度,明確執行標準、執行場所、執行條件、懲戒措施、實施人等,形成完備的制度體系,讓公眾感受到法律帶來的安全感。

對有不良行為的孩子要提前幹預、監管

專家表示,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背後往往存在監管缺失、教養不當、關愛缺乏、保護不力等共性問題。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發布的一份教育藍皮書顯示,「家庭教育不當」「不良交友」「法制觀念淡薄」「學校教育的缺陷」等是誘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其中家庭因素所佔比例最高。

中國司法大數據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在2016年至2017年間,全國法院審結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來自流動家庭的未成年人最多,其次是離異、留守、單親和再婚家庭。

北京眾一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女童保護髮起人孫雪梅

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階段,很多社會問題折射到兒童教育上。

從類似案件中,可以看出涉案未成年人是缺乏教育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孫雲曉說,很多父母存在親職教育缺失的問題。

孩子沒有成年人的陪伴和教育,很容易成為問題兒童。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

很多案例透露,未成年人實施犯罪行為之前,已經暴露很多不良或違法行為,但並未得到及時有效的幹預。

家庭應該承擔相應的監管和教育責任,如果家庭這道「防線」是牢固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此類案件的發生。

一些家庭和學校對學生的教育重成績、輕規範,很多未成年人並未及時培養基本規範、道德判斷能力及法治意識。

從教育角度來說,一定要培養健全的人,而不是培養一個只考高分的人。

「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健康人格。」孫雲曉建議,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在日常教育中家庭、學校和社會應該協同合作,把可能發生的影響孩子一生的問題扼殺在萌芽中。

對於因監護人履職不當、管教不嚴而導致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案件,多名專家建議在法律中規定追究監護失職責任。北京市隆安律師事務所尹富強律師認為,法律要對有監管職責的家長具有制約力,對於因教育失職而導致的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家長應承擔足以影響其重大利益的後果。

— End —

來源 | 中國青年報

編輯|王姍姍 校審|陳鳳莉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收容教養制度何去何從?
    如何對待不滿法定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犯罪,一直是司法實踐中的難題。一些業內專家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從某種角度講,收容教養制度的去留及改革,是此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法成敗的關鍵所在。收容教養制度到底該何去何從?該如何對這一制度進行科學合理的改革?對於一些低齡嚴重暴力犯罪的未成年人該如何進行有效的矯治?一系列問題值得考量。
  • 低齡暴力犯罪引關注 人大代表建議激活完善收容教養制度
    本次《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修訂草案刪掉了收容教養制度,方燕認為,收容教養制度雖存在一些問題,但不能否認收容教養制度是我國教育矯治未成年人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項重要的、具有積極意義的制度。並且,刪除收容教養制度導致《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的分級幹預製度設計中缺少了一環,對雖然構成犯罪,但因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沒有幹預機制。
  • 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民進中央建議分級收容教養設暫緩不起訴制度
    提案建議引入「惡意補足年齡」做法,在刑法中設定「天窗」,並將監護人失責納入刑事調整犯罪。同時,探索「分級制」收容教養,針對不同未成年人的主觀惡性、身心健康,開展不同強度的收容教養,使收容教養真正成為刑事處罰的補充性懲戒和教育手段。並探索建立適用於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暫緩不起訴制度。
  • 兩會看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高發,收容教養制度該重新激活?
    記者 | 何香奕1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屢有發生,但由於未成年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往往不會受到刑事處罰。在背景下,除了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還有的解決方案?全國人大代表方燕日前提出,應激活針對未成年人的收容教養制度。
  • 法制日報:收容教養「熊孩子」很有必要
    原標題:收容教養「熊孩子」很有必要   保護未成年人不是保護未成年人犯罪,而是包含著懲戒、教育、挽救犯錯未成年人   最高人民檢察院未成年人檢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史衛忠12月28日稱,檢察機關在辦案中,對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但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
  • 我國將修法完善未成年人收容教養制度
    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出現的新情況引發各界關注,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臧鐵偉7日對此表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不是簡單地依靠加重刑罰就可以解決的問題,總體上仍應堅持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施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堅持教育為主
  • 孫慧娟:德國對未成年人犯罪社會危險因素的立法及啟示 | 預防...
    在此基礎上,法國社會學家、犯罪學家查爾德提出犯罪模仿理論:即所有社會生活的重要行為和現象,都是因模仿而發生的,犯罪行為也是模仿而來的,包含暴力的危險信息為未成年人進行犯罪「模仿」提供了幾乎所有可以想像的行為樣式。行為科學理論研究表明,人如何行事主要受思想支配,外界信息是影響人思想的重要方面,長期淹沒在傳媒暴力下的人或多或少地會產生暴力意識和暴力傾向。
  • 以收容教養治理「一放了之」
    近些年來,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現象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尤其是很多未成年人不僅僅是小偷小摸那麼簡單,其作案手段極其殘忍,犯罪情節極其惡劣,令人不寒而慄。而對這些不斷作惡的未成年人,「一放了之」和「一關了之」顯然都不是最好辦法。而對其收容教養並實施矯治的做法,無疑具有典型意義,能夠避免這些未成年人越陷越深。   根據刑法規定,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 「專門教育」能否完全替代「收容教養」
    8月8日,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以下簡稱「草案二審稿」)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一次會議審議。根據各方面意見,草案二審稿增加規定:國家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對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人進行「專門教育」,不再使用「收容教養」。
  • 未成年犯罪收容教養擬改為矯治教育,專家建議進一步修法落實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注意到,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中除了將對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擬作特別下調外,還將統籌考慮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主任佟麗華律師告訴澎湃新聞,在《預防未成年犯罪法》修訂時,針對舊有的收容教養制度一直有較大的爭議。
  • 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黑惡勢力犯罪,重罰!
    應當從重處罰的九種情形  1.組織、指揮未成年人實施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綁架、搶劫等嚴重暴力犯罪的;  2.向未成年人傳授實施黑惡勢力犯罪的方法、技能、經驗的;>  3.利用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實施黑惡勢力犯罪的;  4.為逃避法律追究,讓未成年人自首、做虛假供述頂罪的;  5.利用留守兒童、在校學生實施犯罪的;  6.利用多人或者多次利用未成年人實施犯罪的;  7.針對未成年人實施違法犯罪的;  8.對未成年人負有監護、教育、照料等特殊職責的人員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黑惡勢力違法犯罪活動的
  • 專門教育能否取代收容教養引發熱議
    專門教育能否取代收容教養引發熱議  □ 本報記者  朱寧寧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草案二審稿目前正在公開向社會徵求意見。對於這部法律的修改,目前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重點就是如何解決低齡未成年人實施重大惡性犯罪後的矯治問題。
  • 關注|「收容教養」,退出歷史舞臺!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在收容審查、收容遣送、勞動教養、收容教育相繼被取消或者廢止後,最後的「收容教養」也退出歷史舞臺。 修訂後的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為總則、預防犯罪的教育、對不良行為的幹預、對嚴重不良行為的矯治、對重新犯罪的預防、法律責任和附則。
  • 分級收容教養 設暫緩不起訴制度
    同時,探索「分級制」收容教養,針對不同未成年人的主觀惡性、身心健康,開展不同強度的收容教養,使收容教養真正成為刑事處罰的補充性懲戒和教育手段,並探索建立適用於低齡未成年人犯罪的暫緩不起訴制度。犯罪懲戒制度不完善建議引入「惡意補足年齡」做法近年來低齡未成年人嚴重惡性犯罪事件屢有發生,去年大連13歲男孩殺害10歲女孩案引發輿論關注。
  • 北京部分酒吧放任未成年人飲酒 酒後強姦犯罪多發
    朝陽檢方對今年前11個月的案件梳理統計,發現未成年人進入酒吧、夜總會等娛樂場所後引發犯罪案件已達10起,類似案件與往年相比呈上升趨勢,且均為這些娛樂場所無視相關法規,違法放任未成年人進入消費。  酒吧放任未成年人飲酒  據檢方介紹,《未成年人保護法》第三十三條明文規定,「營業性歌舞娛樂場所、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等不適宜未成年人活動的場所,不得允許未成年人進入。」然而,經營者為了獲取利潤,不僅允許未成年人隨意進出,而且向未成年人出售酒精類飲料。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在酒精的驅動之下很容易引發犯罪行為。
  • 天使已去天堂,惡魔還在人間,莫讓未成年人保護法成了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法!
    (此處原文是視頻,已被刪除,無法加載)他面容就是那種非常典型的暴力面容,塌額頭、深陷的小眼眶、高顴骨(有點象男原始人的面容)、目光遲鈍。結合在犯罪現場被發現時,他若無其事的反應。或者,學習歐美的做法,對未達法定年齡,但犯罪極為惡劣,罪行特別嚴重的未成人,處以刑罰!否則,陳某奎的惡行將再度上演,善良的人們,將一再悲哀!
  • 年少輕狂非犯罪「護身符」,法官解讀《刑法修正案(十一)》亮點
    另外,根據有關調查顯示,21世紀初時,未成年人犯罪年齡較20世紀90年代提前了2至3歲,18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約120%,14歲以下青少年犯罪上升約280%。10周歲至13周歲的低齡犯罪佔未成年人犯罪的70%。未成年人犯罪低齡化已產生了很壞的示範效應,因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而逃脫刑事制裁,使部分低齡未成年人產生了「未成年人犯罪不會坐牢」的僥倖心理。
  • 亮劍電信網絡詐騙 嚴懲性侵、拐賣未成年人犯罪 懲治校園暴力 矛頭...
    【嚴懲貪汙腐敗犯罪】 審理郭伯雄、令計劃、蘇榮等重大職務犯罪案件。 最高法: ◎依法審理郭伯雄、令計劃、蘇榮等重大職務犯罪案件,在審判白恩培受賄、巨額財產來源不明案中首次適用終身監禁,強化對腐敗犯罪高壓態勢。 ◎各級法院審結貪汙賄賂等案件4.5萬件6.3萬人,其中,被告人原為省部級以上幹部35人,廳局級幹部240人。
  • 專家建議:在刑法中改革收容教養制度
    來源:微信公眾號「團中央權益部」(ID:TuanLaw)圍繞如何織密未成年人保護法律之網,共青團中央第7期青少年立法與政策協商論證會上,多位專家提出了相關建議。現在社會上有一些呼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聲音,核心是對實施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不能放任不管。由於目前刑法中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刑罰體系是合併在一起的,建議通過修改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建立未成年人犯罪分級處置的體系,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
  • 13歲行兇少年,將被收容教養3年
    」 該負責人還表示,因為案件的受害人和加害人均系未成年人,依照《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具體的案情細節不便再對外透露,「從受理、辦案到做出收容教養3年的決定,整個過程都是嚴格按照規範,經由省裡審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