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秧雞的平常事兒

2021-01-09 遊弋觀鳥

福州市郊的普通秧雞,觀鳥愛好者多有看到,但少有文字記之,或許是因為匆匆一瞥很難留下深刻印象。我數次探訪,有幸多次得見,趁著記憶還算新鮮,趕緊簡短記錄下。

1. 初見印象,再尋難覓

第一次碰到普通秧雞,純屬誤打誤撞。因為那天的主要目標是藍喉歌鴝。當時正要回去,沒走多遠恰好遇到一隻雌性藍喉歌鴝在草邊空地上活動,於是又駐足觀看。正看得依依不捨,一轉頭卻瞥見只暗色的陌生鳥站著,下意識拿起相機要拍,它卻快速躲進草叢,只留下一張黝黑的背影照。和大多數人一樣,彼時的心情是既激動又惋惜,但我已經發現它的行蹤,料想應該不難再次見到。

轉天又去,在同一地點等了半天卻沒見到一隻秧雞的身影。倒是有兩隻藍喉歌鴝上演了一場高地爭奪戰,看起來藍喉歌鴝也是有各自的領地範圍,這個行為值得以後再繼續關注。總之普通秧雞沒見到,終究是有些失望,可能時間,天氣都有關係,這天刮著不小的風。

2. 看似悠閒的溜達

過了一陣子再去的時候,當然並沒有抱太大希望,我就坐在一塊磚頭上等著。

沒見到普通秧雞的時候,也不是沒鳥可看。這裡就有數量眾多的兩種山鷦鶯。它們帶著長過身體的尾羽,當然這個季節也有剛剛換掉尾羽的個體,看上去突顯短小。

山鷦鶯們有的追逐,有的高歌,有的覓食,還有的在整理羽毛,小小鳥兒卻將這裡弄出大響動。但我知道,普通秧雞行走或出現反而沒有這麼大的聲音,它可能會變魔術般突然就站到了空曠的地方,你甚至不知道它從哪來的。所以我需要格外留神,不敢放過一點動靜。

終於,普通秧雞溜達出來了。看來觀鳥最終還得靠「坐享其成」大法。這次我開始慢動作操作相機,轉向、對焦,幾次連拍,一百多張清晰的照片收入卡中。

微單對比單反的一個優勢這時也體現出來,靜音快門悄無聲息,取景器也不會因為快門而出現過多的黑影,可以邊拍邊看到秧雞的每個動作。

只見它邊走邊吃,時而將喙探入水底泥中,像一隻鷸那樣;時而在草根處輕輕啄食,或許有水生動物躲在那兒;有時又像中了大彩一樣撿到漂浮起來的東西吞食掉……它行走的時候,尾巴像其它秧雞一樣不停翹動,步態則謹慎輕緩,周遭很小的動靜它都會注意到,想要多看一會兒千萬記得沉住氣別亂動。等到它微微揚起頭,尾端下沉,那是要出恭啊,糞便落下,悄無聲息,水花也壓得剛剛好,贊!

普通秧雞的羽毛以棕、灰和黑色為主,在溼地環境下保護色很好,它站著不動的時候,很難被發現。有時,在盯梢過程中甚至會跟丟。

普通秧雞體型不大,特別是正面看顯得更瘦小,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它會突然出現。

這天,普通秧雞就這樣溜達出來又鑽入草叢不見,進進出出了好幾次。我也看到了它伸懶腰(展翅膀)、梳羽毛、躲貓貓之類的日常動作。

當然更多時候,它是在找吃的。普通秧雞覓食動作優雅,它尖細的喙像人們用的筷子,不像鴨子那種吧唧嘴。所以它走過之後,水還是清澈的,看不出來過的痕跡。

3. 鄰居間的小摩擦

最近這次,我決定守著一叢茂密的香蒲,因為才來的時候就遠遠看到,一隻疑似普通秧雞的身影鑽進去了。這天是大晴天,幸好我帶了把傘才得到方寸陰涼。為了把傘放低,我乾脆坐到地上,透過幾株白花鬼針草,這一小叢茂密的香蒲盡收眼底。此時香蒲早已盡數乾枯,草叢卻依然濃密,高處有幾個爆開的柱狀果序,還在往遠處飄散著種子。

十幾分鐘過去了,普通秧雞的身影沒見到,卻有兩隻白胸苦惡鳥先後走了進去。秧雞科的鳥類(包括白胸苦惡鳥)動作都很謹慎,幾乎不能從草叢的動靜看出它們的位置,所以我只能不停掃視草叢邊緣,生怕錯過什麼。又過了好一會兒,仨傢伙沒見出來,卻來了只黑水雞也鑽了進去。感覺這草叢內藏了個魔法洞,動物們可以無限地往裡面走。反正現在,我知道這個不足十平米的草叢裡至少有4隻體型不小的鳥,想要相安無事怕是不可能了。

這會兒,遠處山頂傳來蛇雕的幽鳴聲,我也顧不上抬頭去看。但我的興致卻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消逝,看來香蒲叢內通道錯綜複雜超出我想像,可以不慌不忙地覓食也是它們逗留的原因。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隨著聲低沉的咕咯,一隻白胸苦惡鳥先小跑著出來,很快溜了。隨後,草叢暗處一陣騷動,另一隻白胸苦惡鳥幾乎是跳著腳,閃身擠了出來,驚慌地逃了。而普通秧雞的身影則在草叢邊緣短暫閃現,沒有繼續追擊的意思,就再次隱藏不見。猜測要發生的小摩擦終於出現了,但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

關於它們的「戰鬥」,最初設想是白胸苦惡鳥理所當然會獲勝,不僅體型要大過普通秧雞,而且還有二比一的優勢。但結果的反轉,也說明看起來符合邏輯的猜想未必正確。回過頭來看普通秧雞,它的喙比苦惡鳥明顯要長一截,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一寸長一寸強?

再看白胸苦惡鳥,幾乎是不戰而逃,可惜這一襲潔白的胸羽,上到戰場成了屈辱的旗子,「苦啊,苦啊」!

白胸苦惡鳥被趕跑了,普通秧雞坐享「領地」又好一會兒,才走出草叢,一路覓食著離開了,或許這也只是它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兒。

而那隻黑水雞,反正我是再也沒見到它,或許它正躲在最暗處,黑得誰也看不見;又或許早已從草叢另一側的水面溜走,反正它挺喜歡走水路,遊或潛都很拿手。

(完)

相關焦點

  • 海南越冬水鳥調查:17年裡首次發現普通秧雞
    1月16日上午,調查人員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打根塘附近發現普通秧雞,這是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開展17年以來,首次發現這種習性隱蔽的水鳥。1月16日,調查員在會文鎮灘涂開展越冬水鳥調查。記者 李昊 攝17年來,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培養了一批鳥類愛好者,從原先單一由專業人員組成,變成如今「專業人員+公眾愛好者」模式;調查組也從最初的3組,發展為8個小組。
  • 童年的水秧雞
    我極目四望,竭力想找一樣珍貴的東西,它若隱若現於綠綢中,又不經意地在你的視線中滑過,它,就是我童年回憶中難以忘卻的鳥兒、巍山民間俗稱的「水秧雞」。小時候聽大人們說,秧苗發綠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鳥,從遠方遷徙來到稻田裡生活,但它不損壞禾苗,是莊稼的好朋友。水秧雞羽毛光潔漂亮,形態優美,叫聲清脆悅耳,別有韻味。
  • 《怪物獵人世界》怎麼捕捉粗毛秧雞 粗毛秧雞介紹
    導 讀 怪物獵人世界粗毛秧雞在哪?
  • 秧雞,鶴形目秧雞科的13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
    秧雞鶴形目秧雞科的13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翅短圓,尾短,腳大,趾長。除高緯度地區外,遍布全球。體型大小變化很大;小者如麻雀,體長約11釐米;大者如小雞,體長約45釐米。棲於稠密的草叢中,鳴聲響亮,夜間尤然。
  • 紅眼斑秧雞知識科普,教你輕鬆識別紅眼斑秧雞
    紅眼斑秧雞,拉丁學名Gallirallus philippensis,黃斑秧雞科,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鶴形目、秧雞科的一種動物,命名人為Linnaeus,命名時間在1766年。本物種前額羽毛較硬,嘴長等於或長於跗蹠;鼻孔呈縫狀,位於鼻溝內。
  • 婁底:3隻秧雞讓男子坐6個月牢
    9月14日,雙峰法院適用普通程序,依法審理羅某非法狩獵罪及附帶民事公益訴訟一案,當庭以非法狩獵罪判處被告人羅某有期徒刑六個月,緩刑一年;被告人羅某立即停止非法捕殺野生動物;賠償野生動物資源損失及生態環境修復費用900元(已繳納);
  • 荒島上一種秧雞,本是善飛的鳥類,卻變為最小的不會飛行秧雞之一
    在動物世界中,秧雞是一種很常見的沼澤鳥類,大約有130多種秧雞,而不同秧雞,體型差異也很大,有小型的秧雞,體長約11釐米;也有一些體型大的秧雞,體長約45釐米。以為秧雞是體型越大,飛翔能力越差,但就偏偏就有一種體型較小,且不會飛翔的秧雞——荒島秧雞。
  • 《怪物獵人世界》揉毛秧雞真正刷法分享 揉毛秧雞怎麼刷
    導 讀 展開 各位玩家知道《怪物獵人世界》中的揉毛秧雞怎麼刷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怪物獵人世界》揉毛秧雞真正刷法分享,希望對各位玩家有用。
  • 以前田野間常見的秧雞,現在都去哪兒了?
    這種鳥它它就是我們口中的秧雞。之前在田野間秧雞的身影是十分常見的。大家總是能夠在田野間看到秧雞站在一個莊家上面,然後兩隻眼睛盯著水面一動不動的。經常會吃掉田間的一些小魚和小蝦。但是近幾年裡秧雞卻很少見了。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它們又都去哪裡了呢?以前秧雞它其實是一種益鳥,雖然會捕捉田間的小魚和小蝦,但是那都是它的輔食,而它的主要食物則是莊家上面的一些害蟲以及泥土中的一些小蝦小害蟲。
  • 秧雞,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北非和中東
    秧雞鶴形目秧雞科的13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翅短圓,尾短,腳大,趾長。除高緯度地區外,遍布全球。體型大小變化很大;小者如麻雀,體長約11釐米;大者如小雞,體長約45釐米。棲於稠密的草叢中,鳴聲響亮,夜間尤然。
  • 非法獵捕3隻秧雞!判刑+賠償野生動物資源損失+市媒上公開道歉
    非法獵捕3隻秧雞!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9月14日,雙峰法院適用普通程序
  • 四川鳥類新紀錄:白喉斑秧雞
    報告指出,2020年夏秋季(7月1日-10月31日)調查共記錄到鳥類238種23576隻,其中白喉斑秧雞(Rallina eurizonoides)為成都鳥類新記錄,白喉斑秧雞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截至目前,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2020年7月1日-10月31日,成都觀鳥會於實施了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夏秋季工作。
  • 農村常見的秧雞,過去都是怎麼捕捉的,你還記得嗎?
    提要:農村過去常見的秧雞,現在可不能隨意捕捉了秧雞這個很多農村生活過的朋友應該都見過,呆呆笨笨的,在蘆葦邊上或者稻田裡找吃的。不過現在已經很少見到了,小時候還經常會有小朋友結伴去捉它。秧雞是什麼雞?別看秧雞的名字裡面有雞,就以為它是雞了,其實秧雞是一種鳥類。就像企鵝也屬於鳥類一樣。秧雞其實是一個統稱,它包括了一百多種的類似的鳥類。並且秧雞的分布非常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夠見到,在以前只要你那裡有水田,一般都能夠見到它的身影。秧雞很小,大概就有一個小雞仔那麼大,並且兩條腿細長。
  • 如果白喉秧雞會飛行,或許它們就不會走向滅絕?
    24萬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的白喉秧雞便是其中一種。體型並不是很大,可以用纖長來形容。大部分的毛色為明亮的慄色,但是咽喉的部分卻是呈現白色,這也是其名字的來源。它們喜歡在沼澤地當中出沒,一來沼澤當中的草叢可以作為日常的食物,另外繁密的草叢也是一個躲藏的好地方。生性敏感的它們,一感受到一絲絲風吹草動,便立刻躲起來。不過,現在我們已經不能夠再次見到或為矯健或為靈活的它們了。
  • 白喉斑秧雞首現四川,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
    其中白喉斑秧雞為成都鳥類新記錄,亦是四川鳥類新記錄。目前成都市記錄鳥種達496種。鴛鴦四川新記錄到白喉斑秧雞進入秋季,候鳥進入遷徙期。成都觀鳥會重點對猛禽、雀形目鳥類和水鳥等展開調查監測。在猛禽方面,成都觀鳥會與成都鄉野走廊從9月10日到10月31日的51天內在龍泉山開展了29次調查,共記錄到猛禽24種共3384隻個體。
  • 13.6萬年前滅絕物種再現,白喉秧雞竟原地重新復活!
    地球上目前約有40種不會飛的鳥類,除了企鵝、鴕鳥及鷸鴕(奇異鳥)廣為人知之外,科學家又發現1種同樣不會飛、且在13.6萬年前就已滅絕的「白喉秧雞」(Dryolimnas cuvieri),它竟然又在印度洋的一座小島上重新被發現。
  • 農村水田中的「秧雞」以前捕殺,現在為什麼開始保護呢?竟是這樣
    相信很多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見過秧雞,殃雞尾巴比較短,身子就像小雞仔那麼大,但是有兩條長長的腿,多生活在水田邊,在看到人的時候跑起來飛快。雖然秧雞叫做雞,但並不是雞,它其實是一種鳥類,以吃水中的螞蟥、蚊子、蜻蜓以及浮遊的小蟲子為生,在以前秧雞經常能看到,特別是管理沒有那麼嚴格的年代,在農村經常有人拿著獵槍到田間地頭去捕獵秧雞。
  • 農村水中養殖的秧雞有什麼價值?看了這篇就明白了,漲知識了!
    放暑假了,魚蝦蟹是我們伴侶,秧雞是我們的敵人,抓到的魚蝦沒有東西裝,就在河邊用手刨出一坑,坑裡有水,養著魚蝦蟹,在河裡玩個不易樂呼,等回看,那老頭式的秧雞一步一步偷偷靠近那坑,上河一追打,沒有一次能成功。現在回鄉下己經在田裡沒見過那精靈的秧雞了,或由于田中農藥使用過多,她吃下的蟲子帶毒,也慢慢死去。
  • 紅腿斑秧雞知識科普,這些你可能不知道!
    紅腿斑秧雞,拉丁文學名是Rallina fasciata,也叫紅腳秧雞,屬於脊索動物門、鳥綱、鶴形目、秧雞科的一種動物,英文名稱是Red-legged Crake,命名人為Raffles,命名時間是1822年。它成鳥兩性相似。屬中小型涉禽,頭小,喙細長,腿和趾都長。
  • 成都境內記錄鳥類496種 白喉斑秧雞首現四川
    白喉斑秧雞  攝影 袁開放鴛鴦寶興歌鶇11月14日,記者從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獲悉,《2020年成都市生物多樣性(鳥類)監測及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巡護報告(夏秋季2020.07.01—10.31)》(以下簡稱《報告》)出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