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郊的普通秧雞,觀鳥愛好者多有看到,但少有文字記之,或許是因為匆匆一瞥很難留下深刻印象。我數次探訪,有幸多次得見,趁著記憶還算新鮮,趕緊簡短記錄下。
1. 初見印象,再尋難覓
第一次碰到普通秧雞,純屬誤打誤撞。因為那天的主要目標是藍喉歌鴝。當時正要回去,沒走多遠恰好遇到一隻雌性藍喉歌鴝在草邊空地上活動,於是又駐足觀看。正看得依依不捨,一轉頭卻瞥見只暗色的陌生鳥站著,下意識拿起相機要拍,它卻快速躲進草叢,只留下一張黝黑的背影照。和大多數人一樣,彼時的心情是既激動又惋惜,但我已經發現它的行蹤,料想應該不難再次見到。
轉天又去,在同一地點等了半天卻沒見到一隻秧雞的身影。倒是有兩隻藍喉歌鴝上演了一場高地爭奪戰,看起來藍喉歌鴝也是有各自的領地範圍,這個行為值得以後再繼續關注。總之普通秧雞沒見到,終究是有些失望,可能時間,天氣都有關係,這天刮著不小的風。
2. 看似悠閒的溜達
過了一陣子再去的時候,當然並沒有抱太大希望,我就坐在一塊磚頭上等著。
沒見到普通秧雞的時候,也不是沒鳥可看。這裡就有數量眾多的兩種山鷦鶯。它們帶著長過身體的尾羽,當然這個季節也有剛剛換掉尾羽的個體,看上去突顯短小。
山鷦鶯們有的追逐,有的高歌,有的覓食,還有的在整理羽毛,小小鳥兒卻將這裡弄出大響動。但我知道,普通秧雞行走或出現反而沒有這麼大的聲音,它可能會變魔術般突然就站到了空曠的地方,你甚至不知道它從哪來的。所以我需要格外留神,不敢放過一點動靜。
終於,普通秧雞溜達出來了。看來觀鳥最終還得靠「坐享其成」大法。這次我開始慢動作操作相機,轉向、對焦,幾次連拍,一百多張清晰的照片收入卡中。
微單對比單反的一個優勢這時也體現出來,靜音快門悄無聲息,取景器也不會因為快門而出現過多的黑影,可以邊拍邊看到秧雞的每個動作。
只見它邊走邊吃,時而將喙探入水底泥中,像一隻鷸那樣;時而在草根處輕輕啄食,或許有水生動物躲在那兒;有時又像中了大彩一樣撿到漂浮起來的東西吞食掉……它行走的時候,尾巴像其它秧雞一樣不停翹動,步態則謹慎輕緩,周遭很小的動靜它都會注意到,想要多看一會兒千萬記得沉住氣別亂動。等到它微微揚起頭,尾端下沉,那是要出恭啊,糞便落下,悄無聲息,水花也壓得剛剛好,贊!
普通秧雞的羽毛以棕、灰和黑色為主,在溼地環境下保護色很好,它站著不動的時候,很難被發現。有時,在盯梢過程中甚至會跟丟。
普通秧雞體型不大,特別是正面看顯得更瘦小,或許這就是為什麼它會突然出現。
這天,普通秧雞就這樣溜達出來又鑽入草叢不見,進進出出了好幾次。我也看到了它伸懶腰(展翅膀)、梳羽毛、躲貓貓之類的日常動作。
當然更多時候,它是在找吃的。普通秧雞覓食動作優雅,它尖細的喙像人們用的筷子,不像鴨子那種吧唧嘴。所以它走過之後,水還是清澈的,看不出來過的痕跡。
3. 鄰居間的小摩擦
最近這次,我決定守著一叢茂密的香蒲,因為才來的時候就遠遠看到,一隻疑似普通秧雞的身影鑽進去了。這天是大晴天,幸好我帶了把傘才得到方寸陰涼。為了把傘放低,我乾脆坐到地上,透過幾株白花鬼針草,這一小叢茂密的香蒲盡收眼底。此時香蒲早已盡數乾枯,草叢卻依然濃密,高處有幾個爆開的柱狀果序,還在往遠處飄散著種子。
十幾分鐘過去了,普通秧雞的身影沒見到,卻有兩隻白胸苦惡鳥先後走了進去。秧雞科的鳥類(包括白胸苦惡鳥)動作都很謹慎,幾乎不能從草叢的動靜看出它們的位置,所以我只能不停掃視草叢邊緣,生怕錯過什麼。又過了好一會兒,仨傢伙沒見出來,卻來了只黑水雞也鑽了進去。感覺這草叢內藏了個魔法洞,動物們可以無限地往裡面走。反正現在,我知道這個不足十平米的草叢裡至少有4隻體型不小的鳥,想要相安無事怕是不可能了。
這會兒,遠處山頂傳來蛇雕的幽鳴聲,我也顧不上抬頭去看。但我的興致卻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消逝,看來香蒲叢內通道錯綜複雜超出我想像,可以不慌不忙地覓食也是它們逗留的原因。
不知過了多久,終於,隨著聲低沉的咕咯,一隻白胸苦惡鳥先小跑著出來,很快溜了。隨後,草叢暗處一陣騷動,另一隻白胸苦惡鳥幾乎是跳著腳,閃身擠了出來,驚慌地逃了。而普通秧雞的身影則在草叢邊緣短暫閃現,沒有繼續追擊的意思,就再次隱藏不見。猜測要發生的小摩擦終於出現了,但結果卻出乎我的意料。
關於它們的「戰鬥」,最初設想是白胸苦惡鳥理所當然會獲勝,不僅體型要大過普通秧雞,而且還有二比一的優勢。但結果的反轉,也說明看起來符合邏輯的猜想未必正確。回過頭來看普通秧雞,它的喙比苦惡鳥明顯要長一截,難道這就是所謂的一寸長一寸強?
再看白胸苦惡鳥,幾乎是不戰而逃,可惜這一襲潔白的胸羽,上到戰場成了屈辱的旗子,「苦啊,苦啊」!
白胸苦惡鳥被趕跑了,普通秧雞坐享「領地」又好一會兒,才走出草叢,一路覓食著離開了,或許這也只是它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兒。
而那隻黑水雞,反正我是再也沒見到它,或許它正躲在最暗處,黑得誰也看不見;又或許早已從草叢另一側的水面溜走,反正它挺喜歡走水路,遊或潛都很拿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