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由海南觀鳥會、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等單位牽頭組織的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在海口下塘溼地保護小區舉行。自從2003年12月首次舉行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以來,17年間,關於海南越冬水鳥的大調查從未間斷,陸續發現多種珍稀越冬水鳥。
1月16日上午,調查人員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打根塘附近發現普通秧雞,這是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開展17年以來,首次發現這種習性隱蔽的水鳥。
1月16日,調查員在會文鎮灘涂開展越冬水鳥調查。記者 李昊 攝
17年來,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培養了一批鳥類愛好者,從原先單一由專業人員組成,變成如今「專業人員+公眾愛好者」模式;調查組也從最初的3組,發展為8個小組。不僅摸清海南越冬水鳥的「家底」,也成為海南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鳥類調查活動。
「曾經持續一周左右的調查時間,如今只需要3天,同時發現越來越多的越冬水鳥。」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將對海南的水鳥生存環境提供監測數據,並起到公眾科普作用,「希望未來能夠形成『專業+公眾』結合的監測網絡,常態化掌握候鳥尤其是水鳥的動態。」
珍稀候鳥層出不窮
調查活動首次發現「水雞」
1月15日下午,調查人員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附近周邊開展調查。各市縣保護區、林業部門工作人員,以及鳥類愛好者在內,共50多人開啟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其中,鳥類愛好者有30多人參與此次調查。
當天下午,50多名調查隊員分為6組。大家扛著相機,披著迷彩,安靜地守在紅樹林間。僅僅一個下午,收穫讓人驚喜。
「在東寨港發現了4隻越冬的黑臉琵鷺,這是十多年來觀測到最多的一次。」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物種之一,全世界數量僅有4000多隻,喜歡濱海鹹淡水溼地,近年來在東寨港少有發現,「以前一年最多發現一兩隻,15日下午發現4隻,說明東寨港區域環境愈發適宜黑臉琵鷺等越冬水鳥生存。」
在儋州灣監測到的黑臉琵鷺。陳正平 攝
海南島位於東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而黑臉琵鷺正是這條路線上的旗艦物種。與此同時,調查隊員還在東寨港區域發現20多隻反嘴鷸,大家此前從未在東寨港發現如此多的反嘴鷸。
盧剛認為,正是由於海南島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才讓黑臉琵鷺、反嘴鷸等越冬水鳥越來越多地選擇在此落腳。
當天的調查結束之後,50多名調查隊員分為8組,奔赴文昌、三亞、昌江、儋州等市縣,計劃在1月17日完成對海南全島各市縣的越冬水鳥調查。
1月16日,又有新發現。來自海南保梅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查人員郭能為在昌江打根塘溼地保護小區發現了普通秧雞。這是一種習性隱蔽,喜歡單獨行動的越冬水鳥,俗稱「水雞」,行動飛快,見人就跑,給監測帶來一定難度。
普通秧雞在海南出現較少,喜歡淡水沼澤區域,打根塘正好具備這樣的條件。可是在此之前,誰也不確定打根塘是否有普通秧雞。
當天一早,郭能為就和調查隊員們蹲守在打根塘,開展水鳥調查。沒想到,一個身影出現在眼前,大家屏聲靜氣,終於發現那是一隻普通秧雞。這也是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開展17年以來,首次發現普通秧雞。
曾經消失的它們
如今又回來了
溼地是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水鳥則是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物種之一。海南島溼地總面積為32萬公頃,溼地為海南島的水質、水系、氣候等方面提供著難以替代的作用,而卓越的生態環境,正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別於世界其他自貿港的重要特點之一。某種程度上,保護水鳥,正是在保護海南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1月16日一早,來自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的調查隊員蔡挺就抵達了儋州市新英灣,開始在此為期兩天的越冬水鳥調查。
在此之前,蔡挺已經多次來到新英灣,初步掌握了生活在這片灣區的越冬水鳥種類。「去年11月在這裡發現了黑臉琵鷺,12月發現了勺嘴鷸,這兩天希望能夠發現更多越冬水鳥。」蔡挺介紹,這批黑臉琵鷺從我國東北地區遷徙而來,勺嘴鷸從西伯利亞而來,「路程較遠的勺嘴鷸,來得也比黑臉琵鷺晚一個月。」
在儋州灣覓食的勺嘴鷸。陳正平 攝
在調查隊員看來,無論來得早或晚,「來了就好」。就像曾經一度在海南消失的羅紋鴨、小青腳鷸、黑嘴鷗等越冬水鳥,終於「雖遲但到」。
2013年,在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舉辦10年之際,調查隊員撰寫了一份總結報告,其中列舉了一連串曾經在海南出現,卻又在當時一度消失的越冬水鳥。
「參考以往的文獻記錄,會發現有一些水鳥近年來在海南已經找不到了。它們是:羅紋鴨、小青腳鷸、黑嘴鷗.......」總結報告中寫道:「受到良好保護的區域,水鳥的數量和種類都會增長,例如東寨港、新盈和花果山莊。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減少對鳥類幹擾和對生境的改變,鳥類是可以和人類和諧共存的。」
如今再看到這份報告,盧剛十分感慨。近年來,隨著海南各級政府及群眾對於生態保護的持續努力,越冬水鳥的棲息地得到明顯改善和擴大,那些曾經離開的越冬水鳥,終於回來了。
「根據近年的觀測,羅紋鴨、小青腳鷸、黑嘴鷗等越冬水鳥再次出現在海南。」盧剛認為,這也是開展海南越冬水鳥調查等生態保護活動的意義所在,「通過一次次生態保護活動,向公眾傳遞生態保護的意識,凝聚所有人的力量,保護這片綠水青山。」
凝聚眾人之力
未來希望建立常態監測網絡
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於1月15日至17日持續三天舉行,前往海南島沿海50個水鳥棲息地開展同步調查。
對比17年前,盧剛坦言「變化太大了」。「最初時調查隊員全是由專業人員組成,最多只能分成3組,走遍海南全島開展調查,要花費一周多的時間。」與此相對的,是調查力量和觀測對象的有限。
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開展10年後,累計記錄到82種水鳥,其中數量比較多的為白鷺、環頸鴴、青腳鷸和慄樹鴨。
小青腳鷸。
隨著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的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鳥類愛好者加入其中,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的50多名調查隊員中,就有30多名鳥類愛好者的身影。
27歲的鳥類愛好者王浩宇,在海口華僑城文化旅遊發展公司華僑城自然學校工作,他在備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鳥類,成為一名喜歡觀鳥、護鳥的愛好者。
「看見鳥,就想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鳥的形象,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性圖像之一。」1月16日,王浩宇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溼地公園發現了一隻站在松樹尖上的草鷺,草鷺形似鶴,遠遠望去,仿佛一幅《松鶴圖》。
王浩宇在觀鳥的過程中陶冶情操,而觀鳥行為的本身,也在為海南鳥類保護盡一份力。
持續17年的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為海南吸引和培養一大批鳥類愛好者,成為海南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鳥類調查活動。
「如今,許多鳥類愛好者加入其中,調查隊能夠分為8個組,全島同步開展調查,調查力量、調查對象的範圍都得到大幅提高。」盧剛介紹,根據目前觀測,海南約有130種水鳥,其中大部分是候鳥,「有更多的公眾參與,將為保護海南越冬水鳥、提高越冬水鳥調查頻次提供幫助。」
1月17日,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就將圓滿結束。對於未來,盧剛希望能夠形成一個「專業+公眾」結合的監測網絡,在每個棲息地都有人員進行常態化監測,用全面和快速的方式,掌握越冬水鳥的動態,「未來也許不再僅僅依靠每年的越冬水鳥調查,而是每個月、每周可能都可以掌握越冬水鳥的情況,使監測和保護成為常態化。」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林鴻偉【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