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越冬水鳥調查:17年裡首次發現普通秧雞

2021-01-18 瀟湘晨報

1月15日,由海南觀鳥會、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等單位牽頭組織的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在海口下塘溼地保護小區舉行。自從2003年12月首次舉行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以來,17年間,關於海南越冬水鳥的大調查從未間斷,陸續發現多種珍稀越冬水鳥。

1月16日上午,調查人員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打根塘附近發現普通秧雞,這是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開展17年以來,首次發現這種習性隱蔽的水鳥。

1月16日,調查員在會文鎮灘涂開展越冬水鳥調查。記者 李昊 攝

17年來,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培養了一批鳥類愛好者,從原先單一由專業人員組成,變成如今「專業人員+公眾愛好者」模式;調查組也從最初的3組,發展為8個小組。不僅摸清海南越冬水鳥的「家底」,也成為海南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鳥類調查活動。

「曾經持續一周左右的調查時間,如今只需要3天,同時發現越來越多的越冬水鳥。」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將對海南的水鳥生存環境提供監測數據,並起到公眾科普作用,「希望未來能夠形成『專業+公眾』結合的監測網絡,常態化掌握候鳥尤其是水鳥的動態。」

珍稀候鳥層出不窮

調查活動首次發現「水雞」

1月15日下午,調查人員在海南東寨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及附近周邊開展調查。各市縣保護區、林業部門工作人員,以及鳥類愛好者在內,共50多人開啟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其中,鳥類愛好者有30多人參與此次調查。

當天下午,50多名調查隊員分為6組。大家扛著相機,披著迷彩,安靜地守在紅樹林間。僅僅一個下午,收穫讓人驚喜。

「在東寨港發現了4隻越冬的黑臉琵鷺,這是十多年來觀測到最多的一次。」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盧剛介紹,黑臉琵鷺是全球瀕危物種之一,全世界數量僅有4000多隻,喜歡濱海鹹淡水溼地,近年來在東寨港少有發現,「以前一年最多發現一兩隻,15日下午發現4隻,說明東寨港區域環境愈發適宜黑臉琵鷺等越冬水鳥生存。」

在儋州灣監測到的黑臉琵鷺。陳正平 攝

海南島位於東亞至澳大利亞候鳥遷徙路線,而黑臉琵鷺正是這條路線上的旗艦物種。與此同時,調查隊員還在東寨港區域發現20多隻反嘴鷸,大家此前從未在東寨港發現如此多的反嘴鷸。

盧剛認為,正是由於海南島越來越好的生態環境,才讓黑臉琵鷺、反嘴鷸等越冬水鳥越來越多地選擇在此落腳。

當天的調查結束之後,50多名調查隊員分為8組,奔赴文昌、三亞、昌江、儋州等市縣,計劃在1月17日完成對海南全島各市縣的越冬水鳥調查。

1月16日,又有新發現。來自海南保梅嶺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調查人員郭能為在昌江打根塘溼地保護小區發現了普通秧雞。這是一種習性隱蔽,喜歡單獨行動的越冬水鳥,俗稱「水雞」,行動飛快,見人就跑,給監測帶來一定難度。

普通秧雞在海南出現較少,喜歡淡水沼澤區域,打根塘正好具備這樣的條件。可是在此之前,誰也不確定打根塘是否有普通秧雞。

當天一早,郭能為就和調查隊員們蹲守在打根塘,開展水鳥調查。沒想到,一個身影出現在眼前,大家屏聲靜氣,終於發現那是一隻普通秧雞。這也是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開展17年以來,首次發現普通秧雞。

曾經消失的它們

如今又回來了

溼地是地球三大生態系統之一,水鳥則是溼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物種之一。海南島溼地總面積為32萬公頃,溼地為海南島的水質、水系、氣候等方面提供著難以替代的作用,而卓越的生態環境,正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區別於世界其他自貿港的重要特點之一。某種程度上,保護水鳥,正是在保護海南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

1月16日一早,來自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的調查隊員蔡挺就抵達了儋州市新英灣,開始在此為期兩天的越冬水鳥調查。

在此之前,蔡挺已經多次來到新英灣,初步掌握了生活在這片灣區的越冬水鳥種類。「去年11月在這裡發現了黑臉琵鷺,12月發現了勺嘴鷸,這兩天希望能夠發現更多越冬水鳥。」蔡挺介紹,這批黑臉琵鷺從我國東北地區遷徙而來,勺嘴鷸從西伯利亞而來,「路程較遠的勺嘴鷸,來得也比黑臉琵鷺晚一個月。」

在儋州灣覓食的勺嘴鷸。陳正平 攝

在調查隊員看來,無論來得早或晚,「來了就好」。就像曾經一度在海南消失的羅紋鴨、小青腳鷸、黑嘴鷗等越冬水鳥,終於「雖遲但到」。

2013年,在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舉辦10年之際,調查隊員撰寫了一份總結報告,其中列舉了一連串曾經在海南出現,卻又在當時一度消失的越冬水鳥。

「參考以往的文獻記錄,會發現有一些水鳥近年來在海南已經找不到了。它們是:羅紋鴨、小青腳鷸、黑嘴鷗.......」總結報告中寫道:「受到良好保護的區域,水鳥的數量和種類都會增長,例如東寨港、新盈和花果山莊。由此可見,只要我們減少對鳥類幹擾和對生境的改變,鳥類是可以和人類和諧共存的。」

如今再看到這份報告,盧剛十分感慨。近年來,隨著海南各級政府及群眾對於生態保護的持續努力,越冬水鳥的棲息地得到明顯改善和擴大,那些曾經離開的越冬水鳥,終於回來了。

「根據近年的觀測,羅紋鴨、小青腳鷸、黑嘴鷗等越冬水鳥再次出現在海南。」盧剛認為,這也是開展海南越冬水鳥調查等生態保護活動的意義所在,「通過一次次生態保護活動,向公眾傳遞生態保護的意識,凝聚所有人的力量,保護這片綠水青山。」

凝聚眾人之力

未來希望建立常態監測網絡

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於1月15日至17日持續三天舉行,前往海南島沿海50個水鳥棲息地開展同步調查。

對比17年前,盧剛坦言「變化太大了」。「最初時調查隊員全是由專業人員組成,最多只能分成3組,走遍海南全島開展調查,要花費一周多的時間。」與此相對的,是調查力量和觀測對象的有限。

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開展10年後,累計記錄到82種水鳥,其中數量比較多的為白鷺、環頸鴴、青腳鷸和慄樹鴨。

小青腳鷸。

隨著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的持續開展,越來越多的鳥類愛好者加入其中,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的50多名調查隊員中,就有30多名鳥類愛好者的身影。

27歲的鳥類愛好者王浩宇,在海口華僑城文化旅遊發展公司華僑城自然學校工作,他在備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鳥類,成為一名喜歡觀鳥、護鳥的愛好者。

「看見鳥,就想了解它們背後的故事。鳥的形象,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標誌性圖像之一。」1月16日,王浩宇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溼地公園發現了一隻站在松樹尖上的草鷺,草鷺形似鶴,遠遠望去,仿佛一幅《松鶴圖》。

王浩宇在觀鳥的過程中陶冶情操,而觀鳥行為的本身,也在為海南鳥類保護盡一份力。

持續17年的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為海南吸引和培養一大批鳥類愛好者,成為海南持續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鳥類調查活動。

「如今,許多鳥類愛好者加入其中,調查隊能夠分為8個組,全島同步開展調查,調查力量、調查對象的範圍都得到大幅提高。」盧剛介紹,根據目前觀測,海南約有130種水鳥,其中大部分是候鳥,「有更多的公眾參與,將為保護海南越冬水鳥、提高越冬水鳥調查頻次提供幫助。」

1月17日,2021年海南越冬水鳥調查活動就將圓滿結束。對於未來,盧剛希望能夠形成一個「專業+公眾」結合的監測網絡,在每個棲息地都有人員進行常態化監測,用全面和快速的方式,掌握越冬水鳥的動態,「未來也許不再僅僅依靠每年的越冬水鳥調查,而是每個月、每周可能都可以掌握越冬水鳥的情況,使監測和保護成為常態化。」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賀立樊

相關新聞>>

責任編輯:林鴻偉【來源:南海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海南越冬水鳥調查:5名年輕人會文趕海尋鳥 發現瀕危鳥類
    來源標題:海南越冬水鳥調查:5名年輕人會文趕海尋鳥 發現瀕危鳥類 3女2男,5名調查員泡在冰冷的海水裡,肩挎相機,手拿望遠鏡,苦苦尋找越冬水鳥。這是1月16日下午2點,記者在文昌市會文鎮南興村海邊看到的一幕。
  • 南漳縣越冬水鳥調查發現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近日,按照省林業局《關於開展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的通知》要求,南漳清涼河國家溼地公園管理處組織襄陽市野生鳥類保護協會專家、南漳縣觀鳥愛好者和本單位專業人員對溼地公園轄區內越冬水鳥開展同步調查,發現鴛鴦、紅隼、白尾鷂和普通等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 下塘水鳥溼地成海南越冬水鳥密度最高區域 鴴鷸類水鳥數量最多
    同時,下塘溼地的生境類型是半鹹半淡,與東寨港保護區裡的紅樹林和灘涂是不同的生境類型,水鳥利用這不同的生境類型進行互補,特別是一些鴴鷸類、鷺類、雁鴨類等更喜歡在這樣的沼澤裡棲息和覓食。「下塘溼地的地位非常重要,它補充了東寨港保護區沒有的生境類型,也補充了保護區裡比較缺的高潮位水鳥棲息地。」盧剛說道。
  • 四川首次冬季水鳥調查 來川越冬鳥類有63種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日報記者 王成棟)記錄到水鳥個體33540隻,共63種,分屬8目12科。3月3日,四川省林業廳公布了全省首次冬季水鳥調查結果。所有水鳥中,種類最多的是雁形目鴨科,共25種,其次為鸛形目鷺科。水鳥個體數量最多的是骨頂雞,有9475隻,其次為綠頭鴨、赤麻鴨。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有黑鸛、黑頸鶴。
  • 近30萬隻水鳥在鄱陽湖越冬 新紀錄鳥類11種
    一首鄱陽湖民歌,既是對鄱陽湖候鳥自然景觀的真實寫照,也道出了數十萬隻候鳥在鄱陽湖悠然越冬的奇觀。那麼,每年在鄱陽湖越冬的水鳥究竟有多少呢?2 月28 日,記者從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局獲悉,2018-2019 年鄱陽湖同步調查結果已出爐,近30 萬隻水鳥在鄱陽湖越冬。這也是我省連續第19 次在鄱陽湖區開展越冬水鳥同步調查,進一步查清了鄱陽湖區越冬水鳥種類、數量、空間分布及棲息地現狀。
  • 四川冬季水鳥調查結果公布 63種水鳥來川越冬
    四川冬季水鳥調查結果公布 63種水鳥來川越冬 2016年03月15日 05:47:54 來源:四川日報   本報訊(記者 王成棟)近日,省林業廳公布全省首次冬季水鳥調查結果:來川越冬的水鳥有
  • 海南百年鳥類調查:發現16種新鳥類 上百種鳥消失
    從2003年12月第一次調查開始,海南越冬水鳥調查項目進入第十個年頭。近日,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發布了《「海南越冬水鳥調查」10年總結》。通過調查,盧剛他們基本摸清了海南冬季水鳥的種類、數量和分布情況;發現了多個海南鳥類新記錄,豐富了海南的鳥類物種多樣性;也提升了海南溼地類型自然保護區的鳥類監測能力,培養了一批鳥類調查員和觀鳥愛好者。
  • 蠡湖溼地公園完成首次鳥類調查 24種鳥類不用望遠鏡就能觀賞
    昨日獲悉,無錫市最大的國家級溼地公園——蠡湖國家溼地公園剛完成首次鳥類調查,並將通過3到5年時間逐步摸清動植物「家底」,評估生態保護成效,加強對溼地公園生物多樣性、尤其是本地物種的保護。調查選取了溼地公園內渤公島、寶界湖濱、長廣溪、金城灣4個具有代表性的區域進行,用一年時間,共記錄到鳥類16目47科136種,其中包括鶚、林雕、鳳頭鷹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2種。
  • 省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組織完成環鄱陽湖越冬水鳥同步調查
    1月13日,省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心組織完成了2020—2021年度環鄱陽湖區越冬水鳥同步調查。江西省自1998年冬季開始組織實施鄱陽湖區越冬水鳥同步調查,迄今已持續21年,是鄱陽湖區域水鳥調查覆蓋範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專業隊伍最強的水鳥調查項目。
  • 成都平原過冬水鳥比上年增加近萬隻 首次發現黑喉潛鳥
    本報訊 (記者 王琳黎) 1月12日,由成都觀鳥會、德陽觀鳥愛鳥者協會、自貢市觀鳥協會、綿陽觀鳥會等機構發起並實施的2020年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順利結束。記者獲悉,今年在成都平原過冬水鳥比上年增加近萬隻,包括黑喉潛鳥在內的10種水鳥為調查新記錄。
  • 那些在綿陽越冬的水鳥重量級「選手」 不普通的普通秋沙鴨
    繼續來關注那些在綿陽越冬的水鳥,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普通秋沙鴨。這裡說「普通」可不是說它們真的普通,而是這種水鳥的名字就叫普通秋沙鴨。綿陽市愛鳥協會成員李健拍攝了大量普通秋沙鴨,在這個過程中他進行了細緻入微的觀察。今天將由他為大家介紹普通秋沙鴨。
  • 短趾雕、草原雕、紅頭咬鵑、海南鳽到訪!成都又新發現4種鳥類
    本季度內,繼續開展了越冬及遷徙水鳥調查、繼續開展了龍泉山和龍門山猛禽遷徙調查、春夏季鳥類繁殖調查、野生鳥類疫源疫病監測等重點活動。二季度共有67人參與調查監測工作,累計超過500人次,其中成都觀鳥會和鄉野走廊等機構還組織吸引了超過400人次的公眾參加猛禽觀察等活動。調查監測覆蓋成都全部全市縣,調查點位在一季度的基礎上擴展到69個,涵蓋成都市域的所有生境類型。
  • 每年逾百萬隻越冬水鳥翩然來鄂
    (視界網 張曉紅 攝)湖北日報訊 (記者汪訓前、通訊員趙輝、蒲雲海)千湖之省,水鳥樂園。9月8日,省林業局公布2020年我省越冬水鳥調查情況,全省101個同步調查點,共記錄85種水鳥,種群數量達651305隻。
  • 越冬候鳥陸續抵達,溫州洞頭首次發現國家
    【越冬候鳥陸續抵達,溫州洞頭首次發現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冠鳽】 眼下正是候鳥越冬遷徙季節,作為國際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溫州也陸續迎來眾多鳥類「老朋友」。而一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黑冠鳽,近日首次在洞頭被當地居民觀測到。
  • 今年新記錄到6種水鳥在成都平原越冬,數量多了4000多隻
    「鳥中大熊貓」——中華秋沙鴨記錄的地點距離回龍地鐵站僅3公裡近日,第五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在成都、綿陽、自貢、德陽、樂山、雅安、眉山等7個地級行政區的27個縣級行政區(以及涼山州的西昌)內全面展開。
  • 「世界最漂亮的水鳥」紫水雞首現昆明溼地舞翩躚
    紫水雞掌上春城訊12月8日上午,雲南野鳥會會員李繼明和鳥友王劍在昆明市晉寧東大河溼地開展遷徏鳥類調查中,意外發現一隻紫水雞在該溼地活動。據介紹,2011年12月至2012年5月在昆明市滇池其他溼地發現過紫水雞活動,但此後極少見,在東大河溼地屬首次發現。當天,由於附近在打撈水生植物作業,受幹憂沒觀察到具體有幾隻,還有待近幾日繼續觀察。
  • 海南鳥類種類佔全國1/3
    鳥源豐富全國有記錄的鳥類海南佔了1/3擁有不少珍稀鳥種記錄和有重要保育價值的水鳥棲息地「今天一位鳥友在東寨港拍到了一個好東東。」香港嘉道理駐海南保育主任盧剛在「海南觀鳥會」的微信群裡興奮地發布了一個消息,很快引來「鳥友」們的跟帖。
  • 16.2萬隻水鳥青海湖畔越冬
    本報訊(記者 芳旭)金秋十月,正是青海湖水鳥南遷此往的忙碌時節。10月22日起,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環湖地區開展野生水鳥巡護監測,共監測到水鳥32種,162000餘只。據了解,此次監測的水鳥主要以赤嘴潛鴨、紅頭潛鴨、綠翅鴨等鴨類為主,佔監測總量的84%,冬候鳥大天鵝的美麗倩影也如期而至,到達青海湖的數量達330餘只。
  • 成都越冬水鳥「普查」:觀測到近3萬隻,黑喉潛鳥首現四川
    計劃中的第四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在1月12日開始了,這是四川觀鳥人與越冬水鳥一年一度的「約會」。9個小時、30多個點位的調查中,大家發現,這次觀察到了水鳥65種29987隻,和去年相比多了近萬隻,有四種鳥沒有再觀察記錄到,也有十種水鳥為本次調查新增記錄——其中,在興隆湖觀察到的黑喉潛鳥,為四川省鳥類新紀錄。▲黑喉潛鳥 鄒滔 攝第四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調查30多個點位同時進行1月12日,農曆臘月十八,成都市氣象臺預報,這天氣溫2~13℃。
  • 第三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結果出爐 少見綠鷺現身彭州
    1月26日,第23個「世界溼地日」來臨前夕,由成都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成都市溼地保護中心、洪雅縣國有林場、成都觀鳥會、德陽觀鳥愛鳥者協會、自貢市觀鳥會、綿陽愛鳥協會、雅安觀鳥會、四川自然學堂共同發起,在成都、德陽、眉山、綿陽、自貢、雅安等廣義成都平原所屬範圍內的江河湖泊,開展了第三輪成都平原越冬水鳥同步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