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市四更鎮面前海,大批黑臉琵鷺飛來越冬。蘇曉傑攝(資料圖)
12月1日清晨,太陽尚未展露笑顏,但是東寨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塔市站附近,一陣陣「咔嚓咔嚓」的快門聲不絕於耳。冬天已經到來,大量遷徙的候鳥從遙遠的北方飛到了這裡,我省又進入了一年一度的最佳觀鳥季節。
隨著國人的收入節節攀升,人們的旅遊方式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細分,親近自然、生態環保的意識也越來越提升,觀鳥旅遊就在這種趨勢下,逐漸走進一些人的生活。
作為國際旅遊島,海南一直重視生態旅遊的發展。守著豐富且奇特的鳥類資源,面對著「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觀鳥旅遊市場,海南需要破解諸多瓶頸,才能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鳥源豐富
全國有記錄的鳥類海南佔了1/3
擁有不少珍稀鳥種記錄和有重要保育價值的水鳥棲息地
「今天一位鳥友在東寨港拍到了一個好東東。」香港嘉道理駐海南保育主任盧剛在「海南觀鳥會」的微信群裡興奮地發布了一個消息,很快引來「鳥友」們的跟帖。有人猜是扇尾沙錐,盧剛說「比這個高端多了」。最終有人認出來是長嘴鷸,盧剛高興地說:「這是東寨港首次觀測到這種鳥!」
從2003年開始,盧剛等人就開始堅持「海南越冬水鳥調查」,這成為國內沿海省份堅持時間最長的此類調查。
「前10年我們發現的海南鳥類新記錄有16種。」盧剛一一介紹說,這些鳥類包括:針尾鴨、琵嘴鴨、綠頭鴨、鳳頭潛鴨、鴛鴦、大勺鷸、長嘴鷸、流蘇鷸、黑尾鷗、灰林銀鷗、白琵鷺、翹嘴鷸、紫水雞、黑領椋鳥、金翅雀和灰林鵖。此外,還有白腹海雕和漁雕這樣極為難得的珍稀鳥種記錄。他們還發現了一批有重要保育價值的水鳥棲息地。
冬季水鳥數量較多的是東寨港、清瀾港、洋浦灣和三亞,種類較多的是東寨港、清瀾港、四更和新盈。這幾個我省最重要的越冬水鳥棲息地各具特色:東寨港以雁鴨類見長,鴴鷸類也不少;清瀾港一帶灘涂是一個很穩定的鴴鷸類越冬地,種類豐富;洋浦港是鷗類的樂園,在我省其它地方難得一見的大型鷗類可在那裡尋獲;四更則是我省最重要的黑臉琵鷺越冬地,並不時有驚喜鳥種出現。
「相比於海南的陸地面積來說,鳥類不可謂不豐富。」盧剛介紹說,海南島的陸地面積只約佔我國陸地面積的0.37%,但海南島所擁有的鳥類卻約佔目前中國有記錄鳥類的1/3。而且,作為一個島嶼,海南島有著形成特有物種的絕佳條件,迄今已發現的我省鳥類特有種包括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和海南柳鶯3種,特有亞種53種,包括鹰鵰、白鷳、綠皇鳩、領角鴞、夜蜂虎、粟啄木鳥等。
鳥遊未興
兩屆觀鳥賽觀眾不到兩百人
每年來海南旅遊的遊客中,其行程少有涉及觀鳥項目
「我在萬綠園拍到白腹鶇了,這可能是海口的新記錄!」國內知名NGO組織、自然之友觀鳥組組長李強這幾天正率一個10多人的小隊伍,在我省各地觀鳥,收穫頗豐。自然之友已多次組織團隊到我省來觀鳥,去年他們曾在我省觀測到了140多種鳥。
「海南觀鳥收穫的不只是一百幾十種鳥種,更重要的是收穫到了觀鳥的快樂。」自然之友的會員陳曉偉去年參加了自然之友組織的海南觀鳥之旅,他認為,像海南這樣的地方有著獨特的人文歷史和民俗,如果與觀鳥旅遊結合起來,能夠使這種原生態的旅遊提高一個檔次,收穫更多更大。
雖然自然之友的觀鳥團隊傳達出了積極信號,但據記者了解,作為旅遊大省,作為向著國際旅遊島目標前進的島嶼省份,雖然守著豐富的資源,但我省的觀鳥旅遊卻一直難成氣候。
作為海南的一名資深觀鳥者和NGO組織工作人員,盧剛每年都要「接待」來海南觀鳥的全國各地觀鳥發燒友上百名。然而在他看來,來海南旅遊的每年超過2000萬人次的遊客中,其旅遊行程中含有觀鳥項目的數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不要說專程來海南觀鳥的人數了。」而在我省本地,觀鳥的人群也實在不算多。東寨港保護區已經連續舉辦過兩次觀鳥比賽,去年首屆時的觀眾人數才二三十人;今年由於賽場靠近熱門景點紅樹林景區,雖然觀眾人數增加了,但也僅百餘人。
與之相對應的是,雖然之前有名人山莊、古月山莊、鷺鷥天堂等景區,以鳥為媒搞農家樂等經營,吸引遊客前來消費,但都未將觀鳥真正發展成一個旅遊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