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過世界上存在不會飛行的鳥類?24萬年前在地球上出現的白喉秧雞便是其中一種。體型並不是很大,可以用纖長來形容。大部分的毛色為明亮的慄色,但是咽喉的部分卻是呈現白色,這也是其名字的來源。它們喜歡在沼澤地當中出沒,一來沼澤當中的草叢可以作為日常的食物,另外繁密的草叢也是一個躲藏的好地方。生性敏感的它們,一感受到一絲絲風吹草動,便立刻躲起來。不過,現在我們已經不能夠再次見到或為矯健或為靈活的它們了。
白喉秧雞生前的棲息地為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群島以及附近的島嶼,最主要的還是馬達加斯加島。來自英國的倫敦自然博物館和布茨茅夫大學組合而成的研究團隊通過分析白喉秧雞的化石之後,發現有一批白喉秧雞在13.6萬到24萬年前從馬達加斯加島跑到了亞達伯拉環礁,之後便在這裡繁衍生殖。亞達伯拉環礁沒有白喉秧雞的天敵,所以它們逐漸散失了飛行的能力,所以說不是它們不會飛行,是它們的「懶散」磨平了它們的飛行能力,而這也給它們的生存留下了後患。時間一天一天過去,地球發生了史前大洪水,亞達伯拉環礁自然而然不可以倖免,它被淹沒了,連同一起葬身於大海的島上的白喉秧雞。而如果它們會飛行的話,或許還有一點生還的可能。
地球的環境變幻萬千,待史前大洪水時期結束之後,亞達伯拉環礁再一次出現。這一次也引來了一批白喉秧雞。科學家分析了這一批白喉秧雞的化石,它們的翼骨所反應出的信息是它們並不會飛行,同樣對它們的踝骨研究之後也發現它們並不會飛行。那麼這一批和上一批來到亞達伯拉環礁的白喉秧雞有什麼聯繫嗎?為什麼這兩批白喉秧雞都不會飛行呢?在《林奈學會動物學報》當中,研究團隊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認為在亞達伯拉環礁上出現的兩批白喉秧雞屬於兩個不同的白喉秧雞物種,它們的共同點是都不會飛行。
從上我們也可以看出,一種動物往什麼方向進化,或者說會進化成什麼樣子,其實大部分的決定因素是其所處的環境。如果存在兇猛的天敵,動物就會往更為強健靈活的方向進化,希望能夠和天敵抗衡,或者是在如此兇殘的天敵之下能夠有存活繁衍的可能。而如果沒有天敵的威脅,它們就會越發慵懶,逐漸失去了很多能力。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在動物園當中看到,科學家發現在人們的飼養下,這些安逸的老虎獅子的敏感度會逐漸降低,其曾經的兇猛也會帶有一絲乖巧。你們可能會問,老虎不是頂級的獵食者嗎,它們哪有什麼天敵?其實不然,掠殺者就是它們最大的天敵。如今在人們的保護下,它們習慣於「張口飯來,伸手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