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誕生至今已經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在這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地球也經歷了很多變化,其中就有很多生物由於無法適應地球的環境變化而最終走向滅絕,如猛獁象,它們的滅絕就與地球的環境變化有關,而且諸如此類的情況還不少。
其實在生物滅絕或消失的時候,也會迎來一些比較奇蹟的事件,那就是被認定為滅絕或消失的物種會「驚喜」地再次出現,但是具體是為什麼科學家還沒有找到原因。
腔棘魚被認為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
科學家在研究地球上的生物,發現了一種生物,它的脊柱是中空的,第一次出現在3.5億年前的泥盆紀,當時在地球上極其豐富,由此被人們稱為「恐龍時代的活化石」。
因為在後續的研究中並沒有發現它們的蹤跡,因此科學家推測這種生物——腔棘魚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了,畢竟當時的霸主恐龍都已經滅絕了,更何況是普通的淡水魚。
然而1938年,在非洲南部近岸卻意外發現這種魚類又重新出現在了人們的視野中,這讓人對這個淡水魚有了很大的改觀,這一發現也令生物學家們都沸騰了。
腔棘魚
腔棘魚,總鰭魚目,一些葉鰭硬骨魚類的統稱,其近緣已絕滅的扇鰭魚亞目的種類被認為是陸生脊椎動物的祖先。
而現代的腔棘魚是矛尾魚科(Latimeriidae)的深海魚,因鰭棘中空而命名,體型要大於那些化石種類,是一種兇猛的掠食者,體粗重還多黏液,鰭呈肢狀,行動靈活,顏色比較鮮豔,非常易於區分,目前的腔棘魚也已經成為了「近危」物種。
白喉秧雞是一種在13.6萬年前就已經出現滅絕的物種。
白喉秧雞是生活在在塞席爾的阿爾達布拉(Aldabra)環礁上的一種陸地鳥,不會飛行。據悉,白喉秧雞的滅絕是因為當時它們所處的阿爾達布拉環礁的海平面不斷上升,導致整個島嶼被淹沒。
按照情況,這種不會飛的白喉秧雞應該會在海平面上升的過程中滅絕或者消失才對,而且在白喉秧雞滅絕之後的10萬年時間內,人類也並沒有發現白喉秧雞的任何痕跡,因此白喉秧雞就被確認為滅絕了。
然而隨著地殼運動,阿爾達布拉環礁慢慢地浮出了水面,前不久,科學家居然在那發現了被人們認為「已經滅絕」的物種——「白喉秧雞」。
隨著如今生態系統的變化,有人認為如果海平面再次上升的話,那麼阿爾達布拉環礁還會被水淹沒,白喉秧雞則將再次面臨滅絕。不過在這裡我們不需要討論海平面的問題,而是要討論這個物種到底有沒有滅絕。
從時間上來說,13.6萬年前,白喉秧雞已經被認為是滅絕了,但英國的一個研究團隊通過分析島嶼的化石發現,白喉秧雞也確實已經「復活」了。
為什麼白喉秧雞會重新「復活」呢?
其實對於白喉秧雞復活的原因,目前還沒能得到一個確切的結論,但已經有一些專家表示,這可能是物種的「迭代進化」現象使得白喉秧雞再度復活。
這種學說中認為,在環境壓力的影響下,有時候進化會成為一種可預測的過程,在某個物種滅絕後,一些具有非常相似特徵的新物種可能會在以後的同一地點出現,簡單來說就是同一個物種在同一地點上,很有可能會在不同的年代中反覆出現,這並不奇怪。
總結
近年來,有很多曾經被宣布滅絕的物種已經再次被人類發現,雖然這些已經滅絕的物種已經再次出現了,但是這種可能性也是非常低的,而且情況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樂觀,所以對於這些「再次」出現的生物我們更要格外珍惜,因為它們在地球上也有著自己不可或缺的位置。
從這些生物的「復活」情況上來看,雖然人類算得上是現在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但面對未知的地球,我們仍然還有很多沒辦法解決的難題,因此對於地球,人類不僅應該時刻保持著敬畏之心,而且還要保護上地球生物,更要愛護地球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