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談:《資治通鑑》怎樣求取真善美平衡

2021-01-17 安徽網

 ——姜鵬副教授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的演講 

無圖說1 思想者小傳

   姜鵬 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央視《百家講壇》主講人。代表作有《漢武帝的三張面孔》《三國前史:一個傀儡的力量》《德政之要——〈資治通鑑〉中的智慧》《北宋經筵與宋學的興起》等。

   人們常說,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能啟迪智慧。今人學習歷史的最好方法,就是閱讀史學經典。可史學經典汗牛充棟,讀哪些書、怎樣讀才好呢?

   在中國的上萬冊史學典籍中,如果要挑幾部最具代表性的,必然包括《資治通鑑》。它從戰國三家分晉開始,一直講到宋代建立之前的陳橋兵變,總共記載了1300多年的歷史。

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鑑」的本意是鏡子,以史為鏡,也可以叫作以史為鑑。把歷史當作一面鏡子,以往事為鑑,有助於歸納、提煉治國的道理。正如宋神宗為《資治通鑑》所作的序,概括起來就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司馬光是政治家、史學家,一輩子中最重要的事情可能就是寫《資治通鑑》。為了提供治國理政的經驗和智慧,他有意識地以政治家的眼光,來重新選擇乃至解釋歷史。這大大區別於此前的所有史學學者。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通過歷史來看自己?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當我們不確定現在的行為是否正確的時候,可以看看歷史上類似的事情,看看古人是怎麼決斷的,又產生了什麼後果。

   看歷史的目的是要看自己,重溫歷史故事是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現在、更好地把握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學家講述的一些歷史故事可能不是完全真實的,但也有其價值所在。這種價值可以是正面的、積極的,也可以是予以理性批判的,為的是啟迪大家思考。

   「司馬光砸缸」看似後人編撰,卻揭示了逆向思維價值

   大家有沒有想過,從小耳熟能詳的「司馬光砸缸」,有可能是假的?

   在思想史上,珍貴思想的一個來源就是要敢於去質疑,不要輕易接受別人告訴你的事情。這是人文科學發展給予大家的一條寶貴經驗。

   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是後人編出來的。在司馬光生活的宋代,根本就沒有那麼大圓口的缸。宋朝的缸,有個專有名詞叫甕,是小口的。考古證實,小朋友能夠掉不下去的大圓口缸,要到元代以後才出現。

   可見,大家看歷史,千萬不要用今人的生活經驗去猜想或假設古人的生活環境。今天看上去平常的事情,在古人那裡可能是破天荒的、難以想像的。

   再給大家舉個例子,清代宮廷劇裡的人吃蘋果,這也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我們今天吃的蘋果,是1871年一個美國人把種子帶到中國進行種植的。煙臺的蘋果為什麼特別有名?因為這個人是在山東登陸的。

   又比如說,我們現在坐著的這樣一種姿態,其實不是中國古代一直就有的。高桌高椅,不是漢族人的文明,而是遊牧民族帶進來的,唐代後期才開始在日常生活起居中出現。南宋以後,我們的很多家具還是很低的,明代人用的家具才基本上達到今天的高度。

   在電視劇中,漢武帝喝著葡萄酒,這又是真是假呢?這有可能是真的。因為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很大一片活動範圍就是今天的新疆,那裡的人已經掌握了釀造葡萄酒的技術。通過跟西域的交流,把葡萄酒帶來給漢武帝喝,是有可能的。

   回到「司馬光砸缸」,雖然這個故事是後人編撰的,但不能因此就否定它的意義。這個故事裡,司馬光最大的特點是什麼?善於逆向思維。簡單來說,逆向思維就是跟別人反著想問題。

   我一上來就跟大家說要善於質疑,這其實也是一種反常規的思維、一種逆向思維。故事裡的那個「缸」,就像是一個框架或障礙。如果不打破它,就會束手無策。

所以說,很多歷史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依然有其意義。我們平時說,每一個人都要勇敢地追求真善美。但嚴格來說,真、善、美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完全重合。我們在求真、求善、求美的過程中,也未必能夠在同一時間、同一件事情上,把三者同時包含進來。當發生矛盾的時候如何取捨?下面,我以《資治通鑑》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

   推崇「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何會記錄託夢報仇的故事

   司馬光是一位學者,但《資治通鑑》中也會出現一些不那麼嚴肅的故事。

   例如,司馬光不相信世界上有鬼,因為他是一個純粹的儒家學者。《論語》裡有這樣一句話:「子不語怪力亂神。」對於鬼神,儒學的態度是存而不論。可是,《資治通鑑》裡講過一個「鬼故事」——

歷史上,有一個王朝叫北魏。孝文帝改革後,北魏開始逐步走向衰落,有很多軍隊發動叛亂,百姓也武裝起來發動民間起義。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軍閥叫爾朱兆。爾朱兆掌握朝廷大權後,開始大規模殺害朝中重要人物。其中有一個貴族,即城陽王元徽,為躲避追殺,一直往南跑,跑到他的一個老部下家裡。

   這個老部下叫寇祖仁。寇祖仁家中還有三位刺史,都是這個王爺提拔起來的。同時,城陽王對這個家族也多有恩賜。可誰知,寇祖仁不僅是一個忘恩負義之輩,還是一個見財起意的小人。

   城陽王逃難的時候,隨身帶了100斤黃金、50匹馬,這在當時屬於巨額財富。寇祖仁把城陽王殺掉後,就把黃金和馬佔為己有。他還想得到更多的好處,竟把王爺的首級砍下來送給爾朱兆,意圖向他邀功。

   這天晚上,爾朱兆做了一個夢,夢見被殺害的城陽王來託夢。他說:「老寇光把我的腦袋給你了。其實,我還有一大批財產留在他那兒。這人太壞了,把不值錢的給你,值錢的自己私吞。我在他那兒一共留了200斤黃金、100匹馬。」夢中的這個說法比實際的數字翻了一倍。

第二天,爾朱兆找到寇祖仁,要他把東西都趕緊交出來。寇祖仁心想,既然你知道了,也就不硬抵賴了。於是,他把100斤黃金、50匹馬獻了出來。爾朱兆大怒,說「還有一半沒給我」。接下來,他把寇祖仁的家裡裡外外搜了個遍,最後把他家裡原有的30斤黃金、30匹馬搜出來。加起來,仍然不夠城陽王在夢中所說的數字。最後,爾朱兆把寇祖仁吊在樹上活活打死了。

這是一個託夢報仇的故事,屬於典型的因果報應。故事的用意在於告誡人們多行好事、別做壞事。司馬光作為一個嚴肅的學者,為什麼要講「鬼故事」?這是因為很多歷史學家在講故事的時候,是為了把大家導向善良、把生活引向美好。從這個角度出發,正確的價值觀念可能比枯燥的、無意義的真實更為重要。

   史學著作本該嚴肅,為何講述佔星師規勸唐王的傳說

   《資治通鑑》是一部嚴肅的史學著作,但也記載了這樣一個傳說——

   在李世民的時代,民間出現了一個謠言說唐朝三代以後「武氏女王代有天下」。李世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到他的兒子那一輩就要結束了,這顯然無法讓人接受。

   一天,李世民請來很多武將一起喝酒。喝酒的時候,大家可以賦詩、行酒令。但是,武人不擅長寫詩,也不會對對聯,怎麼辦?李世民想了一個辦法,讓每個人把自己的小名說一遍,大家哈哈一笑,今天就算開心了。

   輪到一個名叫李君羨的武將上場了,他很不好意思地對大家說自己小時候叫五娘。一個將軍,或許還是滿臉絡腮鬍子,小名卻叫五娘,這種反差實在太大了,在場的人聽了都哈哈大笑。

李世民突然聯想到了前面的那個謠言。這個武將叫五娘,是有條件造反搶皇位的。再一查發現,這個武將的官職是左武衛大將軍,有一個武字。他是哪裡人?武連縣,又有一個武字。封什麼爵位?武安縣公。李世民覺得,他雖然是個男的,但符合「武氏女王」的特徵,就找藉口把他殺了。

之後,李世民找來佔星師李淳風,請他看看心頭大患有沒有除掉。李淳風看了天相後回復「沒有除掉」,李世民感到非常恐懼。他跟李淳風說:實在不行,我把有嫌疑的人全部殺掉,一個不留。李淳風勸道:千萬不要這樣,因為天命不可違逆,星相已經形成,只能順勢而為。如果濫殺無辜,勢必會有更大的報應。思索再三,李世民終究沒有選擇大開殺戒。

   這個故事顯然也是後人杜撰的。因為有語音學專家發現了一個問題:現在的普通話裡,數字「五」跟「武」是同音字;但在唐朝,這兩個字的讀音不一樣,數字「五」並不能直接聯想到「武」。

   可是,司馬光為什麼要講這個故事呢?他其實是想表達李世民再厲害,也不能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而濫殺無辜。濫殺無辜一定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懲罰。這就是在告訴以後的帝王,就算手握生殺大權,也不能為了一己私利去殘害他人。

   正所謂「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之間最大的美德就是生。你要給人希望,給人以生命的意義,給人以生的價值,才配得上是「天子」。

   所以,即便這個故事不是那麼真實,但司馬光認為值得講。它對於封建君王、對手握生殺大權的人來說,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

   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要更加重視人文關懷與教育

   對於《資治通鑑》這樣一部經典著作,如果只關注表面文字,而不探究背後的深義,哪怕讀得再滾瓜爛熟,也不見得會了解這部書。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談及怎樣讀《資治通鑑》。以往大概有三種讀法:

   第一種,訓蒙童的讀法。這樣讀《資治通鑑》,除了了解歷史,主要是通曉句讀。這是一種最簡單的讀法。

   第二種是大多數人的讀法,即通讀《資治通鑑》。一頁頁往下翻,即便能堅持一天讀一卷,讀完294卷至少也得294天。由於時間拉得太長,閱讀效果不會太好,往往看完第二本就忘了第一本。

   第三種讀法,就是通過讀《資治通鑑》來做研究。這主要是專家學者的事,和普通讀者沒有太大關係。

   我以為,最好用一種思想史的方法來解構、理解《資治通鑑》。

我們今天給司馬光的頭銜是歷史學家,但回到北宋,他最重要的一個身份是政治家。那個時代的重大歷史事件,他幾乎都有參與。比如,反對王安石變法的領袖就是司馬光。在王安石變法前,司馬光寫過很多文章,揭示北宋社會危機。所以,他本人其實也是主張改革。但是,司馬光反對王安石的那種改革策略。

   反對失敗後,司馬光就離開京城開封,來到洛陽,在那一住就是15年。這段日子恰恰是《資治通鑑》完成的重要時期。一位對時事有著深切觀察和思考的政治家,在編修歷史的時候會像普通學者那樣僅僅講述歷史嗎?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

   《資治通鑑》裡很多看似講不通的地方,其實有它的深意。很多看似漏洞或難以理解的地方,如果用思想史的方法來讀,就會發現這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結果。

   在《資治通鑑》一書中,司馬光試圖告訴世人: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不要光想著求真,而應求取三者的平衡。這也正是我的這次演講所要表達的一個主要意思。

今天的科學教育,相對來說更為注重求真的訓練,這一點沒有錯。但在引導大家走求真道路的時候,或多或少忽略了求善、求美,也難免會導致缺乏人文關懷。缺乏人文關懷和教育,就會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就難以在真、善、美之間求得和諧與平衡。這是人文科學尤其是歷史學、文學、藝術要帶給大家的基本素養。

   (整理人:王珍 周丹旎)


相關焦點

  • 心中有真善美,生活就有了詩和遠方
    所以我們說的文化就是人化,文化就是把人一步一步變得更像一個人的這樣一種行為和過程。那麼文化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我認為就是真善美。3「真」——懷疑、思考真,就是真實、真誠,做人做事要「求真」,因為「真」反映的是一種科學精神,一種理性精神。
  • 《資治通鑑》如何「資治」?
    《資治通鑑》所傳承的政治文化是多方面的,例如關於君道政體、德刑禮法、選官用人、邊疆民族、家國興衰等,無不涉及,是儒家治國理念的匯聚之作。而且,該書在傳承中有塑造,以其在歷史編纂學方面的特殊貢獻,在儒家治國思想的探索和表達方面開闢了新局面。
  • 《飲食文化》第二章 中國八大菜系漫談
    第二章 中國八大菜系漫談  第一節八大菜系與中國飲食文化  中國菜已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史,由歷代宮廷菜、官府菜以及各地方菜組成,主體是各地方菜。其品類之繁多、文化內涵之豐富,堪稱世界一流。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幅員廣大的多民族國家。
  • 一部《資治通鑑》,為何被視為中國歷史繞不過的巨著?
    而《資治通鑑》就是中國的一部歷史大作,千年興亡治亂得失,一覽無遺。甚至有人說,不讀《資治通鑑》,何以談中國歷史?《資治通鑑》,簡稱「通鑑」,是北宋著名史學家、政治家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人歷時十九年編纂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共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我國編年史中包含時間最長的一部巨著。
  • 《資治通鑑》10句至理名言,以史為鑑,讀史自省
    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魏志》。仁德的人,不會因為盛衰去改變自己的氣節。也不會因為生死存亡,改變自己的心志。2、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長久者。出自《資治通鑑·隋文帝開皇二十年》。自古以來,就沒有帝王貪奢淫逸,還能夠持久立國的。3、取法於上,僅得其中;取法於中,不免為下。語出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
  • 楞嚴漫談|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真心、妄心有何別?
    妄心源於真心,所以在《楞嚴經》裡,佛告訴大眾,怎樣找到真心呢?最直接的辦法就是熄滅妄心。妄心熄滅了,真心就會現量顯現出來。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此僅為分享交流所用。楞嚴漫談|楞嚴當機大權示現;阿難為何道力未全楞嚴漫談|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如法後面的法楞嚴漫談|去留無意,坐看證偽楞嚴者表演——如何破斥楞嚴偽經說楞嚴漫談|《楞嚴經》的經文架構楞嚴漫談|《楞嚴經》究竟有多難懂,難在何處?感恩您的閱讀和評論,如有受益敬請點讚、收藏並分享給更多有緣之人。
  • 五年級課本的知識,《資治通鑑》之「圍魏救趙」,你確定讀懂了?
    《資治通鑑》的開篇第二講,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歷史故事,叫做「圍魏救趙」,其實很多讀者對這段戰役並不陌生,甚至連小學生們有的都能白話幾句,畢竟曾是小學課本裡的知識,誰還沒個童年。不過知道是一回事,但你確定真的讀懂了嗎?
  • 陳西貝《十八洞村》女神變村妞 弘揚真善美
    此番接地氣的演出,讓人領略陳西貝內斂、紮實的表演功底,角色身上折射出的真善美更為觀眾津津樂道,成影片亮點。角色轉變求突破 磨練演技獲認可生活中的陳西貝恬靜淡雅,時尚靚麗,熒幕上的她時而溫柔可人,時而狠辣凌厲,多年的演技磨練與沉澱讓她越發淡定從容,也更加堅定堅持表演的恆心。
  • 怎樣給寶寶取一個好名字
    怎樣給寶寶取一個好名字本文作者:易經大師姜泊全易經大師姜泊全wx15152062571怎樣給寶寶取一個好名字 取名是一門學問高雅的名字也反應了父母的文化程度和思想的高度,以及個人修養。所以,取名非常重要。那麼,怎樣給寶寶取一個好名字呢?這是為人父母最關心的問題,誰不想給自己寶寶取個既好聽又順口的名字呢。父母為寶寶取名,要提供寶寶的姓氏、性別、生辰八字,生辰八字就是出生的年、月、日、時,需要註明是陽曆還是陰曆;還要提供寶寶父母的姓名和屬相。
  • 走近俄羅斯詩歌中的「紫羅蘭」——丘特切夫詩歌漫談
    走近俄羅斯詩歌中的「紫羅蘭」——丘特切夫詩歌漫談 2021-01-15 11: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麼麼御守、虔誠求取、心誠則靈
    有很多朋友曾經不知道中國有自己的御守,而跑去日本求取御守。其實,御守作為一種護身符,本就發源於中國,又何必遠道去求取,何況日本所信奉的菩薩,恐怕難以保佑中國人。中國的御守,全民叫麼麼御守,今天給大家講講中國御守可以在哪裡求取。
  •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
    (1)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條件平面一般力系平衡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是:力系的主矢和力系對任一點的主矩都等於零.(2)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方程(a)一力矩式最多能解3個未知量(b)二力矩式投影軸x不能與矩心A和B的連線垂直.(c)三力矩式三個矩心A ,B 和 C不在一直線上.
  • 搖出來的中國扇文化——漫談中國扇子的文化內涵
    扇子作為一種器物有著它獨有的內涵,尤其是當扇子與中國的傳統文化藝術相融合,所散發出扇的靈魂和神韻,使扇子成為了中國特定社會形態的一種標誌,傳達了象徵、禮儀、審美等思想文化觀念。從扇子產生至今,無論是扇子的功能,還是扇子的形制,都在發生著變化。扇子也從開始的實用功能性提升到文化性,具有一定的象徵性和寓意性。一把小小的扇中,不僅有精湛的製作工藝,更是蘊含著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
  • 資治通鑑:漢武帝殺母存子,背後的權力計算!
    《資治通鑑》第22卷 漢紀十四漢武帝後元元年(癸巳,公元前88年)【原文】帝譴責鉤弋夫人;夫人脫簪珥,叩頭。帝曰:「引持去,送掖庭獄!」夫人還顧,帝曰:「趣行,汝不得活!」卒賜死。頃之,帝閒居,問左右曰:「外人言云何?」左右對曰:「人言『且立其子,何去其母乎?』」帝曰:「然,是非兒曹愚人之所知也。往古國家所以亂,由主少、母壯也。
  • 漫談中國文化裡的「鼠」
    原標題:漫談中國文化裡的「鼠」十二生肖聯屏(局部) 齊白石 作 北京畫院藏泥塑(鳳翔泥塑)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胡新明展示他今年新設計的兩款名為「夢娃鼠」(左)和「祝福鼠」(右)的泥塑作品。鼠自古就出現在人類的生產生活中,與人類相伴相隨,其身影與形象在人類文化產品中隨處可見,然而,在中國文化中,鼠的形象難言正面,在成語、俗語、歇後語裡,在歷史典故、民間傳說中,在作家、藝術家筆下,鼠屢屢被「黑」,承擔千古罵名;但細細數來,其中也不乏香鼠、禮鼠、義鼠、靈鼠。說的是鼠界,喻的是人世。
  • 【微評】強悍的「北極熊」:俄羅斯歷史與文化漫談
    今天就不揣淺陋,漫談一回。眾所周知,俄羅斯號稱「戰鬥民族」。他甚至化名到西歐遊歷一年,回國後按歐式風格興建聖彼得堡,將首都從莫斯科遷過來;從國家治理、軍事管理到社會文化,無不以西方為樣版。經過幾十年改革後,俄羅斯的發展令西方刮目相看,逐漸接受其成為列強一員。不過,俄羅斯的「西化」進程,到19世紀初俄法戰爭戛然而止。
  • 新書|孩子讀得懂的資治通鑑:培養領袖孩子的必讀書
    這,就是鼎鼎大名,寫給帝王的歷史書——《資治通鑑》。 在過去,《資治通鑑》是歷代帝王的一面鏡子,是歷代皇帝都要讀的教科書,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它也是培養領袖型孩子的必讀書。它記錄的不僅僅是歷史,有成功、有失敗,有治國的道理,更有為人處事的智慧,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澤被後世的巨著。
  • 群山丨張永權 : 真善美,兒童詩的永恆主題
    大千世界中的真善美,是文學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也是兒童文學創作,特別是兒童詩創作永恆的主題。孩子們來到這個世界,當他睜開眼看到和感受到的,就是充滿了深情和真摯的母愛,這是人間最真實的大愛。所以,真善美也都融匯在一個美好的愛字上,體現在一個深情的愛字上。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愛的撫育,也離不開真善美的詩教。
  • 紅豆相思文化漫談|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紅豆相思文化漫談|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文:花木君紅豆,又名相思子,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愛慕和相思,由於紅豆果實顆粒晶瑩,鮮紅靚麗,猶如珍珠,光彩奪目,並且可以長久保存,因而是古人男女之間作為表達愛情的信物。
  • 弘揚真善美,豆瓣評分8.9,這部童年動畫片你看過嗎?
    這個系列的動畫片,每集都是獨立的故事,神仙和精靈們娓娓道來,講述人性的真善美,傳遞著東亞文化的精髓,在讓人享受美的同時,還能受到良好的教益,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個系列的動畫片,在趣味性、教育性以及實用性方面,都讓人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