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劇場戲曲:跳躍閃動著戲曲「在路上」最鮮活的姿態

2020-11-25 光明網

  長江劇場「紅匣子」「黑匣子」兩個劇場昨晚均告客滿,黃梅戲《薛郎歸》與崑劇《桃花人面》兩部作品分別在此上演。兩部作品的落幕也宣告著為期七天的首屆中國(上海)小劇場戲曲展演暨第五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以下簡稱「小戲節」)展演圓滿結束。

  在這片舞臺,最難得是熱忱,無論是對於經典文本的當代演繹,還是一人挑戰演繹多個劇種,其展現的都是戲曲人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道路上的階段性思考探索。誠然,有稀有小劇種帶來的驚喜與感動,就有新創作品的青澀與不完滿。不過,正是在為此求索而完善的過程中,跳躍閃動著戲曲「在路上」最鮮活的姿態。

  全方位扶持戲曲人在小劇場的探索

  近些年,隨著戲曲市場的復甦,各地先後出現各種針對戲曲小製作、小作品的展演平臺。作為其中的「探路者」之一,小戲節從展演作品數量上看不是最多、輻射觀眾面不是最廣,有時候一場演出甚至只能容納百名觀眾,但其憑藉著戲曲小劇場創作課題的日益聚焦、所吸引到觀眾的專業性高端性,成為更具有行業引領性的演藝品牌。僅以本屆小戲節為例,前期申報劇目共有37臺,經過專家遴選,最終只有9部入圍演出——其評價的標準無關劇種大小、演員名氣,而是更看重有沒有體現出小劇場戲曲創新發展這一核心。

  即便如此,全國各地院團仍然響應積極,一來再來。這是因為,小戲節有著相對完整的、符合市場規律的推廣宣傳與專業反饋機制。首先長江劇場改造之初就為「小劇場戲曲」的創新配備最先進的硬體設施。不必說「紅匣子」舞臺與觀眾不足一米的觀演距離對演員細膩表演的考驗;「黑匣子」環繞式的幕牆與T字舞臺更是為在此上演的劇目奠定「實驗」底色。這才有了去年《再生·緣》演員與觀眾混在一起不設舞臺觀眾席的先鋒,有了今年《回身》以「獨角戲」形態面對觀眾的高度聚焦。

  同時,小戲節的受眾力量不容小覷。不過一兩百人觀眾席,不僅藏著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年輕戲迷、各領域專家學者,邂逅跨界名角名家、劇場掌門人也不是難事。一齣戲好不好,第二天演藝界的「朋友圈」就有反饋。而在演出後臺,往往下一輪的演出邀約、創作意向已經有了眉目。近年來,每屆展演結束後由上海戲曲藝術中心與本報聯合主辦的專題研討會,則為展演作品匯集全國專家學者集中「會診」,關於小劇場戲曲的未來走向,在你來我往的激辯中越發清晰。

  因而,繼去年帶來黃梅戲《玉天仙》之後,安慶市黃梅戲藝術劇院又攜新作《薛郎歸》再度亮相今年的小戲節。有意思的是這兩部作品的編劇餘青峰與屈瞾潔是「夫妻檔」。正是在小戲節這個平臺,讓劇團與青年主創嘗到了「小劇場」創作過程的酣暢與市場反饋的熱烈。餘青峰乾脆成立了一個創作工作室,專門從事小劇場戲曲的創作。

  在採訪中,各地院團不約而同提到了小劇場戲曲巡演的便利性。臺前幕後演職員不到三十人的團隊,比起動輒百人的大戲演出規模可謂是輕裝簡行。多劇種《四美離歌》的主演李丹瑜告訴記者,該劇最初是為雲南省昆明市的蓮花池庭院「定製」創作,而在此後一年間的巡演中,主創則會根據演出地進行調整與創新。

  「零距離」讓名家新秀再次點燃創作熱情

  在小戲節,最直觀感受到的,是戲曲人對於創新的熱情。小劇場戲曲所帶來的新鮮感與挑戰性,不僅讓青年主創想像力自由馳騁;令已經成名成家的劇種代表人物,仍願意走出鏡框式舞臺的舒適圈,敢於自我挑戰,來小劇場「零距離」會一會觀眾。紹劇《燦爛八戒》的幾位主演個個都是「梅花獎」「文華獎」「白玉蘭」的名角,開演前半小時就有戲迷舉著手牌來「應援」。可進入小劇場,見多識廣的名角也有點「傻眼」——從聲音的大小到表演的尺度,一切都需要從零開始。

  正因如此,戲曲人更是嚴陣以待。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團長吳晶晶告訴記者,此次參演的高甲戲《阿搭嫂》已經演出14年,此前曾在多個展演平臺亮相。在不斷打磨修改中,該劇已有過八個版本。尤其是今年在上海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上,《阿搭嫂》更是推出高甲戲、客家戲和歌仔戲三種劇種、三種曲腔、三組主演接力演出的版本,已然成為劇團的保留作品之一。不過,時隔半年再次亮相小戲節,他們沒有偷懶照搬過去的任何一版,而是從劇本濃縮、舞美製作、曲牌選擇開始,一一梳理調整,甚至重新製作,這才有了以銀色鋼管勾勒出的閩南屋簷布景——既符合戲曲寫意的審美,又凸顯小劇場的極簡風格。而演員在表演中也只保留了大舞臺的六成「功力」。從前在大劇場,這齣喜劇的主演肢體表情都極盡誇張之能事,而到了「紅匣子」,「零距離」的觀演則需要相應收斂。一放一收之間,重新審視的不僅是表演方法更是對戲曲走向更多未知空間的思考。「今年演過『紅匣子』,希望明年爭取把我們人偶同臺的作品《偶們》帶進『黑匣子』!」剛回到廈門兩天,吳晶晶已經在為明年參演小戲節躍躍欲試了。

[ 責編:張曉榮 ]

相關焦點

  • 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收官 《一旦三夢》亮相
    《一旦三夢》劇照  搜狐娛樂訊 由繁星戲劇村出品的實驗崑曲《一旦三夢》於11月11日在繁星戲劇村首演,該作品將持續演到16日,該劇編劇為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教授謝柏梁,中央戲劇學院副院長廖向紅擔任導演,全劇將《牡丹亭
  • 頂端青年|留住河南戲曲的「後浪」生力軍
    梁燈昆25歲河南豫劇院青年團優秀青年演員中國戲曲學院在讀本科生主攻武丑Q 《義薄雲天》裡和李樹建搭戲的「後浪」是誰?戲迷咿呀: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主演的《義薄雲天》,可是最近戲曲圈的熱門話題。
  • 武漢計劃再添文化新地標,將在月湖片區打造一座園林式戲曲藝術中心
    會上部署了武漢建設文化強市和國際濱水旅遊名城的諸多舉措,會議透露武漢計劃在漢陽月湖片區,打造一座園林式戲曲藝術中心。據介紹,武漢市文旅局結合武漢歷史之城、長江文明之心建設,規劃建設包含戲曲大劇院、小劇場、排練廳、傳習所、體驗館、博物館等設施為一體的武漢戲曲藝術中心,打造武漢戲曲「大碼頭」新地標。
  • 戲曲進校園活動中走進績溪臨溪中心小學
    12月29日上午,由績溪縣文化旅遊局主辦、績溪縣戲曲藝術團演出的2020「戲曲進校園」活動在臨溪中心小學舉行。首先,主持人介紹了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通過簡單交流激發孩子們對戲曲的興趣;接下來演員們表演的駙馬選段《花園會》、女駙馬選段《狀元府》、皖南花鼓戲《逆行者》,演員們以嫻熟高超的表演技巧、節奏分明的情感拿捏、豐富多彩的人物造型,刻畫了一個個靈動鮮活的人物形象,為該校師生帶來了一場視聽盛宴。
  • 淺談:戲曲丑角在動畫中的直接運用
    1956年,在毛澤東同志為中國戲曲研究院題詞「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鼓舞下,新中國的戲曲事業呈現出了嶄新的局面[4]。在這一時期,戲曲與電影結合起來,形成了戲曲電影這一獨特的電影類型。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動畫也自然而然地與戲曲進行了融合。中國動畫片的製作,從一開始就自覺地接受了傳統戲曲中的精粹,從而創造出了盛極一時的中國動畫學派。可以說,是傳統戲曲藝術將中國動畫領上了民族風格之路。
  • 「歌舞戲」是戲曲嗎?
    據史料記載,它是在繼承前代歌舞、百戲藝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戲曲。這種戲曲常伴有故事情節,人物不多,有少數角色扮演,邊唱邊跳,可以說是現代戲曲的雛形。歌舞戲的名稱最早見於唐杜佑《通典》,屬於「散樂」,劇目和內容的記載見於唐代數種著作。其中著名的歌舞戲有《大面》《踏搖娘》《撥頭》三種,《踏搖娘》收錄的最為完整。
  • 戲曲·提琴戲|中國戲曲苑囿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
    提琴戲,湖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屬於湖南花鼓戲聲腔體系。是湖北省通城、崇陽兩縣人民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提琴戲是我國戲曲苑囿中獨具特色的一枝奇葩,具有地方戲曲史、民間音樂等方面的研究價值。從1994年至今,崇陽縣已連續舉辦了六屆提琴戲劇藝術節,受到省、市領導和專家的一致好評。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提琴戲發展基金會」,2000年開始,縣財政撥專項資金兩萬元,用於提琴戲劇團演職員的培訓、保護和提琴戲的發展。
  • 三舉措推動傳統戲曲突出重圍
    原標題:三舉措推動傳統戲曲突出重圍  原標題:傳統戲曲如何突出重圍   文化名家馮其庸先生談到中國戲曲與傳統文化的關係時曾說:「中國的戲曲如果滅亡了,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滅亡了一半或三分之一;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傳統文化(其中必然包括獨立的民族精神),這個民族也就失去了它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基礎。」
  • 「首藝聯」惠民 展映戲曲電影
    本報訊(記者 肖揚)「首藝聯2020戲曲電影展映」惠民放映活動,將於11月5日—15日與首都觀眾和戲迷、影迷見面。這些影片出品時間跨越近70年,涵蓋京、評、豫、越、黃梅在內的5大劇種優秀戲曲電影。為此,還對誕生於上世紀50-70年代的5部影片進行了修復及膠片轉數字格式的處理,讓這些經典的藝術作品重新煥發了藝術生命力,也讓新老觀眾可以通過銀幕領略到戲曲藝術大師的風採。
  • 向戲曲教育家蓋春來先生致敬!
    對於像中國戲曲這樣集民族藝術之大成者,更多的是靠藝人們課徒授藝,心口相傳。新中國成立以後,專業的藝術學校出現,戲曲學習更加規範。但戲曲有其獨有的藝術規律,不能僅靠理論知識來完成,更多的需要老師手把手地教,體會、示範,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其中的精妙更來自於老師多年舞臺經驗的積累。
  • 中國戲曲學院附中 危樓裡的「附中夢」
    11月24日至12月1日,國戲附中暨中國少年京劇團將推出2017教學匯報演出,10臺大戲、24出劇目將在長安大戲院上演,年齡最小的演員僅有11歲。年久失修 校舍成年代影視劇取景地走進位於陶然亭附近的中國戲曲學院附中,給人的第一印象是,這裡真的是太有歷史感了。
  • 雲課堂,讓戲曲的美就在身邊
    」 ……全民防疫期間,為滿足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戲緣APP推出「戲曲名家課堂」欄目,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在線傳授豫劇唱腔、表演訣竅,說著樸實親切的河南方言, 《清風亭》 《程嬰救孤》 《蘇武牧羊》 ,邊唱邊講,二十幾分鐘的課程,令網友大讚「乾貨滿滿」 。
  • 以創新碰撞經典,上影新戰略與戲曲電影的相遇
    影片主演、京劇表演藝術家尚長榮說:「電影裡的中國戲曲京劇元素,不但沒有削弱,而且還有加強,充分展現了咱們戲曲舞臺上的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美妙古典的東方戲曲藝術,和現代先進的3D全景聲影視技術密切結合,應該說是一條可行的康莊大道。今後我們還要做這樣的工作,不僅有利於推動和發揚戲曲藝術,也有利於讓戲曲藝術走向世界。」
  • 沉澱在時光裡的戲曲聲聲
    後來在網上查詢,我才知道他們唱的河南墜子戲"蓮花落"是河南民間藝人在乞討途中形成的一種對生活進行表達的獨特戲曲。因為源於民間、來自生活,唱戲的人唱的是自己的喜怒哀樂。在那些遠離家鄉、流落異地的日子,幾個河南人用墜子戲唱盡生活的辛酸與無奈。那濃鬱的方言十分難懂,但大家仍從中感受到了他們強烈的情感表達。
  • 保育與傳承——香港戲曲文化開新局
    位於香港西九文化區的戲曲中心的中庭的棚頂。新華社記者李鋼 攝新華社香港10月17日電(記者丁梓懿)即將啟用的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以粵劇演員為背面圖案的百元鈔票、連續舉辦八年的中國戲曲節、散布在香港各區的老戲院……中國戲曲文化這塊藝術瑰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至今仍深深吸引著香港的廣大觀眾。
  • 戲曲版的《學貓叫》我真的第一次聽!
    2020年1月3日信息廣播·戲曲廣播並機直播的重磅戲曲節目《梨園百花開》迎來了開播以來的第一位嘉賓《梨園春》導演 趙濤《梨園春》導演 趙濤趙導在節目中重點介紹了「新年唱響」《梨園春》2020新年戲曲晚會開場就硬核推薦了晚會主題驚豔全場(趙導的聲音太好聽了簡直是被導演耽誤的主持人)風採依舊放光彩
  • 戲曲·揚高戲|一個瀕危的地方性劇種
    揚高戲又稱秧歌戲,因行腔尾音高揚而得名,是在我國廣泛流行的一種傳統戲曲藝術,主要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及內蒙古、山東等地。2006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高戲在河南省三門峽市屬於瀕危的地方性劇種,目前僅存於陝縣大營鎮峪裡村和靈寶市大王鄉南陽村。
  • 安徽銅陵:2019年「戲曲進校園」活動啟動
    2019年安徽省銅陵市戲曲進校園活動在此啟動。豐富多彩的造型,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節讓現場百餘名師生零距離領略國粹藝術的魅力,了解傳統文化的精髓,享受了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  活動現場,精彩紛呈的戲曲表演激發了學生們濃厚的興趣,大家紛紛為戲曲藝術的獨特魅力所折服。
  • 戲曲演員靈動的眼神是怎麼來的?
    說到戲曲 大家津津樂道的都是 精美的服裝 驚豔的妝容 緊湊的劇情 然而真正撐起整個臺面的 往往是角兒們紮實的演出功底
  • 戲曲·晉劇|慷慨激昂、細膩優美
    晉劇,漢族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因產生於山西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外省稱之為山西路梆子,主要流行於山西中、北部及陝西、內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區。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出現於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劇種: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發展過程中吸收晉中地區民歌、秧歌等民間藝術韻調,風格特具。有上路調和下路調之分,上路調為北路梆子,下路調為中路梆子。民國以後中路梆子興盛,遂以山西梆子專指中路梆子,新中國成立後則稱晉劇。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間是晉劇的發展高峰時期,晉劇藝術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