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月,南京政府舉行元旦閱兵典禮,司令臺站著國民黨軍政要員葛敬恩、何應欽、張學良、劉文島、宋子文、陳調元、何成濬(左起)
《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轉發至朋友圈。
1936年12月12日,由張學良、楊虎城聯合發動西安事變,他們派兵扣押了正在西安視察的蔣介石,以兵諫的形式迫使蔣介石放棄「先安內後攘外」的國策,改而聯合國內一切力量共同抵禦外辱,收復失地。這次事變,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一個篇章,那麼「張楊聯合」是如何誕生的呢?
東北軍如喪家之犬
1931年12月15日,剛被國民政府任命為北平綏靖公署主任的張學良卻無一絲喜悅之情,就在3個月前,日軍在瀋陽突然發動事變。就在張學良一面下令「不抵抗」,一面期待國民政府要求國聯解決問題的時候,日軍迅速擴大「戰果」,使得東北三省不僅沒有重新回歸中華民國的版圖,反而發展出一個「滿洲帝國」。
遙想3年前的1928年12月31日就職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時,張學良管轄著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四省,擁兵22萬,其中野戰軍有28個步兵旅、8個騎兵旅、3個炮兵旅、7個省防旅,1個海軍艦隊,5個航空隊。與此同時,張學良還擁有獨立的軍工、軍需生產基地。到1930年6月21日,張學良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陸海空軍副司令。同年9月,東北軍入關聲援蔣介石,使反蔣軍迅速瓦解。這一舉措,不僅把張學良捧上了蔣介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還使他的管轄範圍擴大到了華北地區。
可僅僅過了一年,張學良就因為根據地的大部丟失,被免去陸海空軍副司令等職,屈就於只能管轄平津兩市河北一省的北平綏靖公署主任。他的部隊,也從當年的22萬,迅速下降到15萬,直接損失8個步兵旅、1個騎兵旅、7個省防旅。此外,軍工和軍需生產基地全部丟失,這使東北軍原本能夠獨立維持的補給體系完全喪失,不得不改為依靠南京方面所提供的限額補給來維持部隊。雪上加霜的是「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東北軍內部開始分裂,一批本就不服張學良的老將紛紛打著「保境」或「自治」旗號脫離指揮,改投偽滿洲國。
1930年,任陸海空軍副司令時的張學良
此時的張學良被迫從全國性軍事長官降為地方性軍事長官,他逐漸喪失了對山西、綏遠、察哈爾三省的控制。對此,張學良曾痛心疾首地表示:「我們不能不承認我們過去不抵抗的錯誤;我們不能再蹈過去的覆轍。我們馬上要抗戰,容忍就等於引頸就戮。」儘管東北軍大部分官兵「打回東北、收復失地」的口號聲一天高過一天,但在國民政府「先安內後攘外」國策下,返回東北遙遙無期。
「須委員長親自下令」
1932年1月 「一·二八事變」爆發,使蔣介石與汪精衛的矛盾越來越大。作為行政院院長的汪精衛為取得一部分兵權以便同蔣介石分庭抗禮,竟直接致電張學良,要求他「整理華北政務,出兵東北」。通過東北軍以往對日作戰的失敗教訓,張學良深知所屬部隊根本不是日軍的對手,希望能以全國之力對日作戰,絕不能由需要南京中央政權接濟的東北軍來獨力承擔。因此,張學良對汪精衛的回覆是「須委員長親自下令」。
張學良的表現,使蔣介石認為可以繼續操控東北軍為己所用。因此當淞滬停戰協定籤訂後,華北尤其是平津冀察地區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因此,蔣介石決定再次將張學良推上前臺,提高他的軍事和政治地位,將北平綏靖公署擴編改組為軍事委員會北平分會,並以國民政府的名義於8月16日正式發布張學良為副委員長,代行委員長職權,負責華北地區軍政事宜。
不再對通過國聯幹涉重回東北抱有希望的張學良開始在新職權內利用有限資源整訓東北軍,調整幹部,希望能夠一改「九一八事變」期間東北軍無力抵抗日軍的局面。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限制老派將領的實力(如湯玉麟),擇優提拔嫡系軍官(如王以哲、何柱國),擴大擁張將領的權力(如于學忠)。
然而日方根本不給張學良這個機會。就在張學良就職僅3個半月後,日軍於1933年1月在熱河挑起「榆關事變」。2月18日,張學良聯名華北高級將領26人發出通電,指出「九一八事變」所造成的慘痛教訓告誡國人必須放棄不抵抗政策和依賴國聯政策,繼又強調必須採取「武力自衛,捨身奮圖,以為救亡圖存之計」。這是張學良第一次正式公開對外提出「抵抗」之意。
華北地區軍政最高負責人既然已經公開表明立場,這就標誌著一場大規模戰爭即將爆發。此時的東北軍計有6個軍、25個師、4個獨立旅、3個炮兵旅,實力依然不俗。然而如此實力的東北軍卻在高呼著「打回東北」的口號中再次被日軍擊潰,尤其是熱河守備不戰而退的惡劣影響,使裝備精良的東北軍名聲一再下跌。
張學良本想通過熱河抗戰改變自己在國人心目中的負面形象,不想反使自己丟了更大臉,各界要求張氏引咎辭職的呼聲越來越高,有甚者還要求進行軍法審判,「殺張以謝國人」。《申報》曾經毫不客氣地將熱河一戰形容為「日軍之行軍演習」,《益世報》則痛言「中國人不只是武力打了個大敗仗,全國四萬萬人在精神上亦打了個大敗仗。中國人不只失去領土,中國人實在拋了臉面,失去人格!」
1931年,南京,蔣介石(右一)、宋美齡(右二)會見張學良(左一)、于鳳至(左二)夫婦時合影
東北軍的逆襲
東北軍一敗再敗,張學良被迫在輿論的壓力下向國民政府致電請求辭職。張學良的離開,雖然一度使東北軍失去了最高首領,但或許正是張的離開激勵起東北軍官兵的作戰意志。原本在古北口毫無鬥志的東北軍第67軍所屬兩個師竟在3月7日至9日這三天裡頑強阻擊日軍第8師團第16旅團主力,至10日在傷亡慘重的情況下將防務移交給了北上增援的中央軍第17軍。
何應欽接手指揮後,對東北軍不抱任何希望。他將古北口交給中央軍第17軍、將喜峰口交給西北軍第29軍、將冷口交給晉綏軍第32軍防守。東北軍主力則分別駐守北平、天津、塘沽等地,僅留第67軍在古北口策應,留第53軍在冷口策應,留第57軍防守灤東。在此期間,位於前線的東北軍皆有出色表現,如第53軍第116師在界嶺口發起反攻,一度收復該地。第67軍第107師夜襲建昌營,繳獲日軍機要文件。又如第57軍騎兵第3師在海陽鎮三進三出,第57軍主力則在灤河兩岸節節阻擊達2個月之久,一度收復灤東,給日軍以沉重打擊。長城抗戰結束後,國民政府為參戰各部有功官兵頒發青天白日勳章,東北軍計有24人獲此勳章。
張學良辭職後,先後遊歷義大利、瑞士、德國、法國、英國、丹麥、瑞典等國,直至1934年1月回國。在此期間,中日兩國已於1933年5月31日籤訂《塘沽協定》,長城抗戰也於此時宣告結束。至於曾經參戰過的東北軍,則根據北平軍分會的命令分別駐防在天津、保定、石家莊、高邑等地休整。
1934年,張學良(左)穿著長袍、雙手叉腰大笑,也許是剛剛運動完,看起來心情很好。身邊站著他的秘書、體育顧問李湯米(右,Tommy Lee)
這一時期的東北軍雖然群龍無首,但上至軍長下至士兵,都期待著張學良能早日歸來,重新帶領他們打回東北。因此,在消除了影響軍隊統一的老派將領如湯玉麟等人之後,東北軍內部反較「九一八事變」前要團結得多。
張學良的離去,本使蔣介石有意乘機吞併這股武裝力量,但是當他對紅軍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並抽調東北軍第112師和騎兵第2師南下參戰時,卻遭到了兩師師長張廷樞和黃顯聲的拒絕。蔣介石明白,撤掉張、黃兩師長職務容易,但要使整個東北軍聽話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了。考慮再三,蔣介石決定重新啟用張學良,利用張學良來將東北軍投入「圍剿」紅軍的戰爭,以達到消滅紅軍,進而削弱東北軍直至完全吞併的目的。
入陝「剿匪」屢遭打擊
1933年12月18日,蔣介石電召張學良回國,張學良也不推辭,乾脆藉此機會重掌兵權,於1934年3月1日在位於武昌的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宣誓就職副司令一職(總司令由蔣介石兼任),並代行總司令職權。1935年3月1日,豫鄂皖「剿總」又奉命改組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駐武昌行營,張學良改任行營主任。
張學良在就職時就聲言要「在蔣總司令計劃指導下努力工作」,以表明自己的擁蔣反共立場。為此,他從華北地區抽調第57軍和第67軍南下與紅軍作戰,第51軍、第53軍和第63軍仍駐華北原防。不想與紅軍作戰的部隊因過於輕敵,屢遭僅有3000人槍的紅軍第25軍打擊。1934年4月19日,第57軍109師所屬2個營在光山縣境執行搜索任務時,突然遭到紅軍伏擊,經過一小時戰鬥,第109師傷亡200餘人,被紅軍俘虜52人。7月17日,第115師又在長崗嶺遭到紅軍重創,該師被俘達3700多人,師長姚東藩被撤職查辦。
第115師的慘敗,使東北軍猶如當頭一棒,東北軍士氣遭到嚴重打擊。全軍上下瀰漫著消極態度,他們甚至對與紅軍作戰到底是不是正確而產生了懷疑。「為什麼總要打內戰,不一致對外收復失地呢?」
總算是紅軍第25軍於1934年12月轉移至陝南,這才使東北軍的軍心沒有繼續惡化下去。對此,張學良算是完成了蔣介石交付的「剿匪」任務,代價是折損一個整師,全軍上下則對未來的前途陷入了更深的迷茫,就連張學良自己也對是否要繼續內戰而感到猶豫。就在東北軍以為完成「剿匪」任務後,蔣介石又命令張學良抽調部隊追擊紅25軍入陝,時任武昌行營主任的張學良命令第67軍執行這一任務。
1935年,武漢漢口,蔣介石(前右)與張學良(前左)登岸,準備乘火車前往洛陽
為了督促東北軍能夠全力「剿匪」,蔣介石決定在西安成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兼總司令,任命張學良為副總司令,要求張學良率領東北軍主力第51軍、第57軍和騎兵軍(由東北軍各騎兵師改編新建),並授權張氏全權負責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省駐軍的「剿匪」事宜。
張學良這一新任職務的權力,幾乎與當年擔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時相當,但西北地區與他和東北軍來說都十分陌生,西北軍與東北軍也沒有任何淵源,願不願意服從命令尚且兩說,再加上部隊在豫皖駐防時期就有厭戰情緒,因此將東北軍主力調往西北繼續與紅軍作戰,不僅東北軍廣大官兵不情願,就連張學良也覺得勉強。不僅如此,東北軍數萬兵馬與紅25軍3000餘人作戰時尚且落敗,這次入陝所要面對的則是紅軍主力,能不能打贏也是一個未知數。就這樣,張學良和入陝東北軍帶著消極態度,以及無限的憂慮進入了陝西。
東北軍越戰越弱,紅軍越打越強
事情的發展果如原先擔心的一樣。東北軍入陝後不久,第67軍第110師於10月1日在勞山遭到重創,師長何立中、參謀長範馭州、第629團團長楊德新陣亡,第628團團長裴煥彩被俘。第110師重蹈了一年前第115師的覆轍,並在戰後被軍政部明令撤銷了番號,成為東北軍軍史上最大的恥辱。
東北軍在與日軍作戰中雖然接連慘敗,但卻從沒有成建制被殲滅的事例發生。反倒在參加不得人心的內戰後接二連三被紅軍殲滅。10月19日,第107師619團在榆林橋全團覆沒,團長高福源被俘。11月24日,第109師又在直羅鎮全師覆沒,師長牛元峰、第627團團長鄭樹藩陣亡,參謀長劉德裕被俘,就連曾在榆關抗擊日軍而聞名的抗日英雄——第626團團長石世安也在悲憤中自殺身亡。
直羅鎮一戰後,張學良雖然抽調部隊重組第109師,但入陝的東北軍已經因為不斷的失利而徹底喪失繼續與紅軍作戰的戰意,更甚者,紅軍依靠繳獲的大量東北軍裝備更新火力,並接納了大量被俘士兵編成一個補充師。這麼一來,東北軍越戰越弱,紅軍越打越強,長此以往,東北軍必將在內戰中消亡殆盡。
在戰局不斷失利,以及紅軍不斷派人爭取東北軍聯合抗日的情況下,張學良終於通過被俘獲釋的團長高福源的關係,與紅軍秘密取得聯絡,並同紅軍達成停戰協定。張學良表示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如紅軍參加對日作戰,他願意「完全贊助」,並在紅軍主力將集中河北時「通知在平漢路西的東北軍四個師與紅軍聯絡」、「通知駐陝甘的東北軍讓路」。
從1936年開始,東北軍雖然繼續在執行蔣介石「圍剿」紅軍的命令,但每當與紅軍遭遇,就十分默契地對天放槍。紅軍也表示出極大誠意,如主動放棄瓦窯堡,使張學良完成了蔣介石所交付的必須完成的任務。
自從張學良與紅軍達成默契之後,他就積極開展抗日宣傳和準備工作。為使東北軍能夠重新振作,樹立「精誠團結、意志統一」的思想,喚起「久以消沉的民氣」,張學良出資創辦《西京民報》,作為其宣傳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輿論陣地。在軍隊內部,他則開辦軍官訓練團培養抗日骨幹,並挑選了一批優秀青年軍官組成「抗日同志會」,由張自任主席,應德田任書記,孫銘九任行動部長,苗劍秋任宣傳部長,何鏡華任軍事部長。
1933年2月17日,孫殿英、朱慶瀾、張作相、張學良、宋子文、楊傑、湯玉麟等(前排左起)在河北承德部署熱河抗戰事宜
同志會的誓詞是:「我決心參加抗日同志會,遵守組織綱領,服從組織紀律,擁護抗日領袖,艱苦奮鬥,不辭犧牲,努力向前,以求中華民族的解放與自由」。張學良還親自對會員說:「我張學良一旦中途不抗日,我的同志任何人都可以槍斃我!」
張學良在西北的一系列「反常」行為,使蔣介石深感擔憂。為了督促張學良堅決「剿匪」,完成先安內的國策,蔣氏決定於1936年10月20日啟程前往西安坐鎮督戰,以期改變西北戰局。對於蔣介石的到來,張學良曾經想說服蔣團結各方力量一致抗日,但在經過數次苦諫後,蔣仍不為所動。這就迫使張學良聯合陝西地方駐軍的首領楊虎城實施兵諫、逼蔣抗日。
陝軍楊虎城崛起和困境
1937年1月8日,蔣介石給位於西安仍掌控兵權的楊虎城寫了一封信,內言「本黨歷史不可為不久,中央待汝不可為不厚,五年以來陝省之安定建設,不可謂不創造艱難,而今首受其害者,為汝最深,而苦痛最重者乃陝西同胞。吾知汝必不願自撤本黨之藩籬也」等語。從蔣介石的角度來看,他對楊虎城已經是厚待了,楊怎麼能忍心對國家領袖下得了手。那麼,從楊虎城的角度來看,真如蔣介石所說嗎?我們不妨從楊虎城入陝主政說起。
在北伐戰爭時期,楊虎城只是國民革命軍200多軍長中一員,他的名聲更多來自于堅守西安一役。北伐勝利後,楊被降任為師長,但在之後的蔣馮戰爭、中原大戰中,楊虎城因擁護蔣介石,並在戰場上屢立戰功,而不斷得到提拔,他先是擔任第7軍軍長,繼又得到了第17路軍總指揮的頭銜,成為第一個率軍追擊馮玉祥部西北軍殘部入陝的南京中央代表。
中原大戰結束後,蔣介石為了防止西南和東南局勢發生變化,而將華北地區交付於張學良,自己仍然坐鎮華東,以穩定其基地,並隨時準備出兵對付兩廣重新達成的反蔣聯盟。因此,對於西北地區,尤其是新近佔據的陝西、甘肅、寧夏數省,蔣介石決定把這些地方暫時交付給地方駐軍自行管理。這其中的陝西一省,即交由楊虎城,楊也因此成為陝西省政府主席和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全權掌握陝軍政大權。
1931年8月,甘肅發生了「雷馬事變」,駐軍師長雷中田在馮玉祥的鼓動下發動兵變,武力扣押臨時代理甘肅省政府主席的馬鴻賓。蔣介石命令楊虎城調兵平變,這使楊系陝軍的勢力擴張到了甘肅。此時,楊虎城擁兵2個軍、5個師又5個獨立(警備)旅,加上歸其指揮的地方保安團隊,兵力達近7萬人。
楊虎城部陝軍實力不斷壯大,引起了蔣介石的注意。對蔣來說,楊虎城畢竟只是臨時用於穩定西北的一顆棋子,當楊虎城入駐西安時,其部隊實力僅為3個師,但不到一年就增加了一倍以上,這對中央來說是一種威脅。蔣介石無法容忍在解決了「舊軍閥」後,又培養出「新軍閥」。對此,蔣介石設立駐甘綏靖公署,任命自己的嫡系將領蔣鼎文為主任,從楊虎城手中將甘肅地方軍隊的指揮權要了過去。
1934年冬,楊虎城將軍在西安南郊留影
蔣介石還採取分化收買的手段,先是收買馬青苑,讓其率領所部警備師發動兵變。待馬兵變失敗,便裁撤警備師,使楊虎城平白折損一師兵力。接著,又策動旅長楊渠統率部開赴河南後擴編為新編第5師。從表面上看,這是為楊虎城增加兵力,實際則是通過外調的方式,使楊渠統的部隊徹底脫離楊的控制。在之後與紅軍的作戰中,又有一個省警備旅被殲滅。這麼一來,楊虎城的兵力被不斷壓縮,到最後僅剩下2個軍、2個師又2個警備旅。不僅如此,蔣介石甚至還免去了楊虎城省主席的職務,另行委派邵力子為主席,試圖從政治方面壓制楊。
蔣介石的不斷壓迫,使楊虎城產生了聯合外力共同御蔣的想法。而在與紅軍作戰的不斷失利中,也使楊虎城對「先安內後攘外」的國策產生了嚴重的反感。就在此時,張學良率領東北軍主力入陝,使陝西局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起初,對於東北軍的到來,楊虎城及陝軍充滿敵意。不僅在情報上不願與東北軍共享,就連補給上也是能不給就不給,實在不行就採取拖延戰術。因此,陝軍與東北軍之間的關係處於不斷惡化的狀態。但因同樣對遭到紅軍打擊,同樣對蔣介石國策的懷疑乃至反感,終使楊虎城和張學良走到了一起,陝軍與東北軍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日益密切。終於,楊、張之間達成了共識,他們決定通過以兵諫的方式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合紅軍一起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了。位於陝西和甘肅的東北軍、陝軍各部迅速行動,不僅將兩地中央軍全部包圍繳械,甚至還逮捕蔣介石等一批中央軍高級將領。14日,由張學良領銜宣布成立抗日聯軍西北軍事委員會,張任主任委員,楊虎城任副主任委員,東北軍和陝軍各部軍官皆有委任,各部隊亦接受委員會的指揮。「張楊聯軍」就此正式宣告成立。
事變發生後,南京方面以軍政部長何應欽為首迅速出兵,對陝甘駐軍實施軍事圍攻,一場更大規模的內戰一觸即發。
好 文 推 薦
毛澤東一家首次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
1946年2月11日出版的《時代》,「外國新聞」欄目中的「中國」報導,有一則簡短通訊——《毛的一家》。該通訊依次報導了中共領袖毛澤東之子毛岸英從莫斯科飛抵延安的消息及毛澤東的婚姻情況等,並配發了毛澤東與江青在延安的一張合影照片。
樸槿惠被停止執行職務,為什麼韓國總統的下場都很慘?
父親被暗殺,女兒辭職,這是樸氏父女的宿命嗎?不是,這是韓國總統的宿命……
他是一名拒絕帶武器的軍人,沒有任何殺敵記錄,卻獲得二戰最高榮譽
美國大片《血戰鋼鋸嶺》正在國內公映,它改編自美軍軍醫戴斯蒙德·道斯(Desmond Doss)的真實經歷。
△點擊圖片,獲得本期雜誌
國家人文歷史
微信ID:gjrwl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