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怎樣辦卡才靠譜
我想辦一張健身卡,但因為有過被 「套路」的經歷,想了解如何辦卡比較靠譜。
之前關注到上海出臺了關於健身卡的新政策,正在推廣合同示範文本和「七天冷靜期」,請問是所有健身房都使用合同示範文本嗎?「七天冷靜期」是不是意味著購卡七天內都可以無條件退卡?如果健身房突然關門或搬遷,卡裡的錢能不能退?萬一因身體不適或懷孕長期無法運動,是否能要求解除合約並退還卡裡剩餘的錢?
——讀者 餘女士
【馬上回應】
近年來,以預付費為主要消費模式的健身行業,時常發生「辦卡容易退卡難」的消費糾紛。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市「12345」市民服務熱線受理體育健身行業預付費類消費投訴15690件,涉及經營者1196家。不少有購買健身卡需求的消費者,都存在與餘女士相似的困惑和擔憂。
為化解健身領域的消費矛盾,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提升健身行業服務規範,上海市體育局、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和上海市健身健美協會共同制訂了《上海市體育健身行業會員服務合同示範文本(2021版)》(以下簡稱《會員服務合同》),自今年1月1日起在全市推廣使用。
《會員服務合同》針對市民在購買、使用健身卡的過程中遭遇的痛點、堵點,設定「七天冷靜期」,明確退卡(費)情形,規範退費細節,以期用規範合同的形式從源頭上化解消費糾紛。
七天內未開卡使用可全額退款
針對因過度營銷導致衝動消費、因合同條款限制消費者退卡難等問題,《會員服務合同》特別設置「七天冷靜期」退費條款——消費者在籤署合同次日起的七日內,在未開卡使用會員服務的情況下,都可以單方面解除合同並獲得全額退款。
上海市市場監管局二級巡視員、上海市消保委副主任兼秘書長陶愛蓮表示,為健身會員卡設置「七天冷靜期」,是堅持《民法典》「合同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平衡經營者盈利點與消費者利益點的基礎上提出的,「這一建議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響應。」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七天冷靜期」退款的前提條件是「未開卡使用」,如果銷售人員提出當天開卡可以加贈使用期限或其他優惠,記得一定要冷靜考慮。
四種情形消費者可單方面解約
除「七天冷靜期」外,《會員服務合同》明確了退卡(費)情形,對違約責任、合同解除作出詳細規定。對因經營者違約,消費者在以下四種情形下有權單方面解除合同並獲得相應退款——擅自變更會員服務內容;終止營業;搬遷且補償方案未與消費者達成一致或未履行補償方案;暫停營業且未履行補償方案。
針對消費者因懷孕、重大疾病、傷殘等不適合繼續體育健身的特殊情況,《會員服務合同》也有相應的條款規定。其中,消費者若因懷孕等情況在一定期限內不適合進行體育健身的,可出具醫院證明免費辦理中止,免費中止期可享受連續不多於12個月。若因病(重大疾病)、因傷殘等,在會員卡有效會籍時長內都不適合繼續進行體育健身,可出具醫院證明或傷殘鑑定報告,申請解除合同,健身機構需根據會員卡實際使用情況,按照餘額計算公式,退還所對應的預付費餘額。
「在健身領域,消費者投訴最多的是『正常經營不能退卡,或能退卡但手續和費用不滿意』,佔比高達60.75%,『關店不能兌付或退卡』為其次,佔比34.38%。」上海市體育局規劃產業處(法規處)處長餘詩平表示,《會員服務合同》在起草過程中充分考慮了消費者投訴的常見情況,同時又反覆調研聽取企業代表的實際情況,對餘額計算、退費期限作出明確設定,規範引導健身服務經營者,也使消費者的會員卡退費有章可循。
選門店、籤合同需理性謹慎
同時,市體育局也再三提醒有購買健身卡需求的消費者,選擇辦卡門店、籤訂會員服務合同時,仍應保持理性和謹慎。
在門店選擇方面,不建議選擇尚未正式營業就在銷售健身卡的健身房。對於正常營業的健身房,建議辦卡前核實健身機構的資質和經營狀態,選擇規模較大、設備齊全、信譽良好、存續時間較長的品牌企業,最好以體驗消費的形式先實地考察對比。目前,首批已有15家健身品牌企業的400餘家門店率先承諾履行和使用《會員服務合同》。
而在與健身機構籤訂合同時,不論是否使用《會員服務合同》,均須仔細閱讀正文和補充協議相關條款,如有不合理條款,應及時提出質疑。對銷售人員的口頭承諾,應要求及時寫入合同並蓋章。保留好發票、合同及相關證據,以便發生糾紛時有效維權。同時切記不要在沒有看到合同具體條款內容的情況下,在空白處籤字,不可相信籤字只是為了通過徵信調查,便於辦理多年分期等。
「健身領域的期限卡不同於傳統商業預付卡,在有效期限屆滿後,會員卡內不存在剩餘消費額度,也無法延期、激活。經營者贈送的會籍期限,不包含在合同會員卡會籍時長或次數內。」餘詩平提醒消費者,「為避免經營者通過『賣少贈多』的方式來逃避責任,《會員服務合同》第一條就提出,經營者贈送的會籍期限不超過購買產品的25%。」
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寧海發出呼籲:「消費者理性評估購買行為是否符合消費需求,支付之前仔細看清合同條款;經營者理性設定規範、誠信的經營模式,避免用一些營銷手段造成消費矛盾。雙方都多一些理性回歸,健身行業的未來值得期待。」
作者:穀苗
編輯:範菁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