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狐七七
只有在吃豬腦花這件事情,讓川渝人停下爭執,達成共識。
有人會專門為了一種食材特意為它譜寫一套秘笈或設立一個粉絲愛好群嗎?
當然是有的,在日本就有專門有炸雞塊愛好者的粉絲君,2008年日本一群炸雞狂粉成立了一個炸雞協會,名字叫作「日本唐揚協會」。帶著讓日式炸雞走向全世界的目標,協會還有一個正經英文名,叫做Japan"KARAAGE" Association(簡稱JKA)。
人類為吃而瘋狂的事情何止只有炸雞塊這樣一個單選項。
在知乎上有一個很好玩的問題:有關於成都的冷知識有什麼?有人回答:成都的市花不是芙蓉,而是腦花。 腦花也不是只有成都人將它奉為食物鏈上的神物,對於重慶人來說,腦花也是他們舌尖上的奇妙之花,只在在吃腦花這件事上,川渝兩地從不不起紛爭。甚至,也有腦花愛好者也為「腦花」這朵奇妙的花做了一套《腦花吃法三十六式》。
第一次成都或重慶旅遊,如果有當地好友接待,火鍋是免不了要吃一頓,為盡地主之宜,他們一定會向你推薦他們最愛的腦花,熱情將那一盤裝著顫顫巍巍腦花推至你面前,這是他們心頭至愛之物,對於腦花,他們的評價是像豆腐花一樣的滑嫩,甚至超越了豆腐花。當然,大部分外地人是不敢吃的,據說一個外地人來到成都,敢拿起筷子夾起腦花送入嘴中的話也差不多是半個成都人了。
腦花到底有什麼好吃?
在川渝兩地,火鍋已經容不一個腦花的存在了,油煎、香炸、紅鍋烹煮、燒烤、油滷、冒腦花,以重口加修飾一朵腦花之味,這才能讓腦花更貼近川渝人的口味。
最常見的腦花吃就是在出入於火鍋中的腦花了,為了防止腦花落入火鍋中以筷子挑起時會有損落,燙腦花是一定要用到漏勺的,不像其它食材在氽燙時要講究几上幾下,或者最多不過十五秒這樣的掐著時間來計算,少一秒不熟,多一秒則老,這也是一種食材過火鍋一鍋底湯老油洗禮的微妙,比如鴨腸這類就要掐著時間點來氽燙。
而腦花則有「海納百川」那樣的氣勢,將一隻帶著漏勺的腦花投入火鍋,略候片刻的,待到撈起它,從中間挑開後沒有發現血絲,這時你就可以將腦花裝入盤中,用勺子舀出送入嘴中,經歷過用各種香料熬製的火鍋底油浸潤,這一口腦花瞬間會用它的無以比擬的入口即化的綿軟細嫩做到令人神魂顛倒。
腦花在另一種火鍋——冒菜中也有著出位的表現,如果一個冒菜店如果沒有腦花的底氣,它是虛的。 冒菜和火鍋的區別在於冒菜是一個人的火鍋,火鍋要自己煮自己燙食材,冒菜是別人煮好碼好菜碼,區別就是這個。
冒菜的湯底是早備好的,味厚而濃香,這時放入豬腦花,有些會額外再加入些加上豆豉、辣椒、香菜、香芹等,也有的冒菜店會將滷好的豬腦放到冒菜湯中,出鍋前再撒青椒醬,巴適得很。
夏天的時候一部以燒烤為題材的紀錄片《人生一串》很火,隨著它的熱播,為人們打開了一個燒烤世界的新大門,原來燒烤可以玩到這麼魔幻,就連腦花這樣的奇妙的東西在四川或是重慶,它也成了夜晚燒烤架前讓人逗留下來的理由。
腦花的燒烤一種是以四川宜賓為代表的,稱為宜賓派,宜賓派重料重味重火候,把腦花攤開,像燒烤一樣,烤得幹香,撒上辣椒麵、蔥花和折耳根,另一種是以重慶為代表的錫紙烤,重慶派的烤腦花就走著重油這條路,兩派各有千秋。
重慶派的腦花一分為二,攤在用錫紙包著的小盒裡,紅油做底,爐火加持火力,使腦花得到鹹和辣味加入,待烤出鍋前撒香菜末和小米椒,這樣的烤出的腦花怎麼不叫人喜歡呢。
對於成都人來說,腦花是個最神奇的催化劑,它還有滷腦花,甚至還會將腦花放入到一碗在面中,令稱為腦花面,任何食物,只要一加上腦花,立刻就變得檔次不一樣了,就連一碗普通不過麵條加入腦花之花,檔次立馬就會提升,令人食指大動。
而川渝以外的人,如果真的不排斥腦花,而且有一顆吃貨的心的吧,那還是走到川渝地去,嘗一次腦花吃法三十六式。
若人以類分,在吃腦花這件事情上,那只有吃腦花和不吃腦花之類了,你站哪一隊呢?
註: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