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惡鄰」:最反感鄰居的喧鬧

2021-01-08 每日甘肅網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  2009-04-28 15:05  編輯:牛歡

  魯迅的左鄰右舍

  陳漱渝

  鄰居是每個人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居必擇地,行必依賢」。《左傳·昭公三年》中有一名言:「非宅是卜,惟鄰是卜。」「卜」在此處,是選擇之意,說的是不必選擇好的住處,而要選擇好的鄰居。所以又有「千金買鄰,八百置舍」的古訓,強調擇鄰重於買宅。但在實際生活當中,人往往沒有擇鄰的主動權,有時會遇上善鄰,有時又會遇上惡鄰,從而引發出各不相同的人生故事。魯迅的經歷就是如此。

  作為一位「俯首甘為孺子牛」的作家,魯迅有潛心工作——特別是夜間寫作的習慣,他最為反感的是來自鄰居的喧鬧。不巧的是,他碰上的這類鄰居偏偏不少。比如1906年魯迅留日期間,曾一度住在東京本鄉區湯島二丁目的伏見館。這是一家日本人開設的公寓,同寓有不少中國房客,素質不高,常白痴似地大聲談笑,迫使魯迅移居別處。魯迅1912年5月初來北京時,居住在北京宣武門外南半截胡同紹興會館內的藤花館。這裡的居住環境十分惡劣:床板縫裡臭蟲成群,鄰居經常半夜喧譁,有時甚至聚眾賭博。魯迅當年9月18日日記寫道:「夜鄰室有閩客大譁。」20日日記寫道:「鄰室又來閩客,至夜半猶大嗥如野犬,出而叱之,少戢。」1914年1月31日日記又寫道:「夜鄰室王某處忽來一人,高談大呼,至雞鳴不止,為之輾轉不得眠,眠亦屢醒……人類差等之異,蓋亦甚矣。」他對喧鬧擾鄰的切齒痛恨之情真是溢於言表,力透紙背。

  1926年9月,魯迅隻身去廈門大學任教,先暫住在國學院三樓,同樓還住了一些未帶家眷的教員。他們不但淺薄,言語無味,而且「夜間還唱留聲機,什麼梅蘭芳之類」(1926年9月20日致許廣平),更引起魯迅對他們的反感。1927年1月,魯迅任教於廣州中山大學,先被校方「優待」住在「大鐘樓」——該校最中央而最高的處所,據說非主任級別的人不能入住。但夜間與幾十隻大而聰明的老鼠為鄰,清晨又被工友所唱的聽不懂的歌聲吵醒,魯迅覺得這種「優待室」其實並非宜居處所,因為它根本不能讓人安睡。同年3月29日移居廣州白雲路白雲樓26號二樓,這裡雖然遠望青山,前臨小港,較為清幽,但魯迅另有一個突出感受,就是鄰裡之間精神不能相通。《而已集·小雜感》中有一段凝練而深刻的描寫:「樓下一個男人病得要死,那隔壁的一家唱著留聲機:對面是弄孩子。樓上有兩人狂笑;還有打牌聲。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著她死去的母親。人類的悲觀並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

  1927年10月,魯迅跟許廣平到上海定居,先住在景雲裡。這裡既有茅盾、葉聖陶這樣的芳鄰——尤其是茅盾,他家後門緊對魯迅家的前門;也有惡鄰,真可謂魚龍混雜。許廣平回憶說:「隔鄰大興坊,北面直通寶山路,竟夜行人,有唱京戲的,有吵架的,聲喧嘈鬧,頗以為苦。加之隔鄰住戶,平時搓麻將的聲音,每每於興發時,把牌重重敲在紅木桌面上。靜夜深思,被這意外的驚堂木似的敲擊聲和高聲狂笑所紛擾,輒使魯迅擲筆長嘆,無可奈何。尤其可厭是在夏天,這些高鄰要乘涼,而牌興又大發,於是徑直把桌子搬到石庫門內,迫使魯迅竟夜聽他們的拍拍之聲,真是苦不堪言的了。」(《景雲深處是吾家》,1962年11月21日《文匯報》)尤其可怕的是,此處還有綁匪出沒。有一次,綁匪將一「肉票」關在弄堂內,警察前來營救,雙方發生槍戰,有一顆子彈竟然打穿了魯迅寓所的一扇玻璃窗,演出了驚心動魄的一幕。

  1933年4月11日至魯迅去世,他一直住在上海山陰路(原名施高塔路)大陸新村9號。魯迅臨終之前,確曾急於遷往法租界。前些時候流傳一種說法,似乎魯迅想搬遷是為了逃避日本人的謀害。這種推測顯然證據不足。1936年10月6日,魯迅在致曹靖華的信中談到他在上海擇居的三個條件:「一要租界(按:為了安全),二要廉價,三要清靜。」但他也知道,「如此天堂,恐怕不容易找到」。他當時因疾病纏身,行走不便,故託三弟周建人代為租房。歸納起來,想搬家有三個原因。一,他在大陸新村住了三年半,「實在是住厭了」。二,大陸新村位於上海日本人聚集的北四川路底,鄰居有不少日本人。有一天不知怎的,他的兒子海嬰跟間壁一個年紀較大的日本小孩發生衝突,那小孩便手持日本國旗雄赳赳罵上門來,久久不肯罷休。魯迅最後只好叫鐵匠來,把前門的一扇鐵柵門用鐵皮完全釘起來,外面看不見裡面,才總算平息了這場糾紛。三,從1936年5月間起,前面的鄰居經常排放煤煙,而患有肺病的魯迅需要呼吸新鮮空氣,聞到煤煙「真氣煞他了」。魯迅常說:「頂討厭的是說謊的人和煤煙,頂喜歡的是正直的人和月夜。」(須藤五百三:《醫學者所見的魯迅先生》,《作家》月刊1936年2卷2期)

  以上三個想搬家的原因,後兩個都跟鄰居有關。這跟魯迅的自述完全可以印證。魯迅1936年10月12日致宋琳信中說:「滬寓左近,日前大有搬家,謠傳將有戰事,而中國無兵在此,與誰戰乎,故現已安靜,舍間未動,均平安。惟常有小糾葛,亦殊討厭,頗擬搬往法租界,擇僻靜處養病,而屋尚未覓定。」「小糾葛」顯然是指鄰裡之間的矛盾。同年10月17日致曹靖華信中又說:「我本想搬一空氣較好之地,冀於病體有益,而近來離閘北稍遠之處,房價皆大漲,倒反而只好停止了。」「想搬一空氣較好之地」,顯然是指大陸新村有空氣汙染。魯迅臨終前夕的這些親筆書信,可以排除種種訛傳臆測。

  與惡鄰相處雖然是一件痛苦而無奈的事情,但對於作家而言,惡鄰的惡言惡狀也是一種很好的寫作素材。1934年12月21日,魯迅寫了一篇著名雜文《阿金》。阿金是替外國人幫傭的女僕。她的主人家的後門正對著魯迅家的前門,所以也可謂是鄰居。這位上海娘姨雖然貌不出眾,才不驚人,卻會講一連串的洋話,軋一連串的姘頭,罵人吵架更是她的特長,不到一個月就把魯迅家附近的「四分之一裡」攪得天翻地覆,致使魯迅「文章做不下去了」,有時竟會下意識地在稿紙上寫出一個莫名其妙的「金」字。魯迅甚至想到像這種女人如果「是一個女王,或者是皇后,或者是皇太后,那麼,其影響也就可以推見了:是夠鬧出大大的亂子來」。後來,讀者從阿金聯想到「十年動亂」期間的江青,絕不是偶然的。

  當然,魯迅一生中也有幸接觸到善鄰,對他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並留下了許多佳話。比如,魯迅的啟蒙老師壽鏡吾先生也可以視為他的鄰居。因為壽家的三味書屋跟魯迅所住的新臺門望衡對宇,止隔一河;周家在河北,壽家在河南。如果沒有這種地址位置上的方便,少年魯迅就很可能到其他地方去接受啟蒙教育,跟這位「極方正、質樸、博學」的塾師就會擦肩而過。

  1923年周氏兄弟失和之後,魯迅被逐出八道灣,遷居磚塔胡同61號。鄰居是俞英崖先生的三個女兒:俞芬,當時24歲;俞芳,12歲;俞藻,10歲。在這裡近十個月的居住情況,俞芳撰寫了一本生動有趣的回憶錄:《我記憶中的魯迅先生》,1981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為展現魯迅的血肉之軀提供了真實而豐富的史料。囿於篇幅,本文不擬複述此書的內容。

  瞿秋白在上海養病並從事革命文化活動期間,也曾是魯迅的近鄰。據許廣平回憶,1933年3月,魯迅通過內山完造的夫人在北四川路底的東照裡替瞿秋白夫婦租了一處房子,跟他當時居住的北川公寓相隔不遠,日常生活之需均由許廣平代勞。同年4月11日,魯迅遷居大陸新村之後,兩家過往更其頻繁。就是在此期間,魯迅跟瞿秋白合寫了十篇文章:先由秋白講述腹稿,而後兩人討論,秋白執筆成文之後,再由魯迅審讀。魯迅有午休的習慣,而秋白犧牲午休寫文章。待魯迅午休之後開門出來,秋白往往笑吟吟地拿著文稿迎上去,兩人再切磋定稿。有一天,兩人竟合寫了四篇文章。

  魯迅的善鄰中,不僅有中國人,而且有日本人,其中就包括長尾景和跟原勝這兩位。他們都撰寫了回憶錄,留下了跟魯迅交往的重要史料。1931年1月20日至2月28日,魯迅因柔石等左翼作家被捕,避居於上海黃陸路30號花園莊旅店。在副樓樓底下一間原來工友居住的小屋度過了緊張的39天。正是在這家由日本基督教會長老與田豐蕃經營的旅店,他結識了同住在此的長尾景和(當時在日本關西大學就讀,主要研究中日貿易)。因為魯迅一家的住房特別狹窄,他經常在房門口樓梯旁的椅子上跟長尾景和圍爐聊天:談醫學,談美術,談日本文化,談中國政治。長尾景和回憶道:「先生談起了剋扣囚糧的中國監獄,談起受金錢左右的審判。對當時中國政治的腐敗,先生非常憤慨。當時他肯定地說,中國一定要走向共產主義,通過社會主義來拯救中國,此外沒有別的道路可走。」

  原勝,原名淺野要,上世紀30年代任日本改造社中國特派員,當時住在大陸新村,跟住在9號的魯迅僅一壁之隔,堪稱近鄰。魯迅1936年1月9日、4月7日、10月12日的日記中都有關於他的記載。1月9日日記是:「下午淺野君來,為之寫字一幅。」魯迅所書是唐代杜牧的七絕《江南春》:「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另兩則日記記載的是原勝寄書和前來探望的情況。需要說明的是,魯迅日記的記載並不完整,原勝撰寫的《緊鄰魯迅先生》一文中,就收錄了他跟魯迅的6次談話記錄。這些談話涉獵的範圍相當廣泛,有些內容有利于澄清當前一些存在爭議的問題。比如,有人說國民黨當局有暗殺魯迅的圖謀,而魯迅對原勝說:「我在和國民黨周旋,但結果還是我勝利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國民黨現在要對我施加壓力,所以謠傳我被車撞死了。可是一般的人都認為我是被國民黨殺害的,這是有損於國民黨的聲譽的,因為國民黨儘管要對我施加壓力,但是還不打算殺掉我。」國民黨當局並不打算殺掉他,這就是魯迅本人所作的判斷。

  有人又說,魯迅臨終前「斷然拒絕」去日本療養,似乎是因為日本當局也有謀害他的企圖。魯迅對原勝的解釋是:如果到了日本,應該去訪問什麼人,是件麻煩的事。有的人他不想去拜訪,而另一些人又不能去訪問,如此的旅行沒有趣味也沒有意義。於是,剛剛萌發的旅日之情又被理智壓抑住了。魯迅告訴原勝,他最想拜訪的日本作家是秋田雨雀,因為他們之間有很多共同語言,而秋田先生因為對蘇聯友好,當時正受到日本警視廳的監視。

  關於中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魯迅早就給予了充分的關注。魯迅對原勝說:「在遙遠的將來,中國如果還是現在這個樣子,那麼戈壁的沙漠肯定會南移,中國的全土將會被沙石埋沒。」70多年的事實證明,中國領土荒漠化的趨勢至今沒有完全得到遏制。魯迅關於人類跟自然和諧發展的思想,具有不容低估的現實意義。

  本文客觀介紹魯迅跟惡鄰、善鄰發生的種種關係,是為了展示魯迅生平的一個側面。古語云:「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惡友,惟善自持者而得之。」看來,在不能完全掌握擇鄰主動權的情況下,「善自持」是一個重要的人生經驗。

本篇新聞熱門關鍵詞:   

相關焦點

  • 我用十年家裝經歷告訴你裝修時遇到惡鄰怎麼辦?
    我用十年家裝經歷,告訴你裝修時遇到惡鄰怎麼辦?這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一方面,我們希望都是合理的鄰裡關係,細心的維護著鄰裡之間的和諧,但是,從郭工的十多年的裝修經驗,如果遇到的是正常的鄰居,我們正常的設計和裝修是沒有任何問題,大家協調好很容易。但是如果遇到的是惡鄰,估計是先禮後兵的解決方案,沒有例外。
  • 兩起惡鄰殺害小女孩案令人深思:如何更好地保護家人呢?
    德不孤,必有鄰。善良的人,可以跟左鄰右舍相處融洽。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大家都希望鄰裡之間和睦共處。不過,大多數人無法選擇自己的鄰居,遇到好鄰居或者惡鄰居,要看自己的造化。如果明知是惡鄰,自然可以小心防範,不給對方以可乘之機。
  • 被訴擾民反上門砸罵:「惡鄰」是弱法釀出的惡果
    而不少被投訴者與這夥男子有著相同特徵——不但不認為自己做錯了事兒,但凡有點性別或人數優勢,或發現對方並不那麼強硬,往往還會反咬一口、倒打一耙,從言語甚至暴力上威脅受擾的鄰居。類似的「惡鄰」時常出沒,當然與個體的性格修養有關,但更多的恐怕是因為,現行法律的牙齒還不夠尖。依據我國《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純居民區的環境噪聲標準值為晝間50分貝、夜間40分貝。
  • 大衣哥的「惡鄰」是如何煉成的?
    那麼這些惡鄰是如何煉成的呢?首先理解一下,成名意味著什麼?據報導說2012年,成名前的大衣哥,這位普通的農民,以種地、打零工為生,照顧兩個年幼的孩子,全家年收入僅5000元左右。然而成名後的這九年,前些年為村子捐獻157萬元,前幾年他還借出去一百多萬……可以說名利雙收。然而大衣哥仍然不忘農民本色,仍然自己種地種菜。
  • 惡鄰血案:55歲女子遭鄰居夫妻趁夜襲擊,用秤砣打傷扔下懸崖
    10多天前,11月12日晚7時許,下班獨自回家的嚴增芳走到距離自家房子100米左右的羊腸小道「大石盤」時,遭遇鄰居王某書、李某涵夫妻倆突然襲擊,用秤砣將其打傷扔下懸崖。幸運的是,她被家人及時找到並送醫。對於鄰居夫妻倆為何對自己突然行兇,嚴增芳懷疑是10多年前的一件小事招致對方怨恨。而其他鄰居表示不解,「其實都是鄰居,哪有什麼深仇大恨嘛?」目前,犯罪嫌疑人已被敘州警方抓獲,案件正在辦理中。
  • 鄰居狗吠3死1傷 噪音擾鄰不能沒法治
    據新京報報導,因鄰居家狗吠影響睡眠,多次交涉無果後,10月10日,嫌疑人王某某取刀進入鄰居陳某家中(門未關),捅向陳某一家人,致3死1傷,嫌犯已被控制。但是鄰裡之間的糾紛問題該如何解決,卻值得人們思考。
  • 美國變成「惡鄰」後,加拿大出手了
    加拿大人對這些「惡鄰」十分抗拒,甚至「恨屋及烏」,將目標對準掛有美國車牌的汽車,通過破壞汽車的形式回擊美國人。如今,加拿大民眾對美國人偷入加拿大的行為十分鄙視,甚至有加拿大民眾因掛有美國牌照,在加拿大本國被騷擾數次。美國疫情不容樂觀加拿大之所以不接受美國遊客,是由於兩國疫情防控工作存在較大差距。
  • 吳綺莉遭惡鄰居滋擾恐嚇 請香港傳媒幫忙(圖)
    吳綺莉遭惡鄰居滋擾恐嚇 請香港傳媒幫忙(圖) 吳綺莉和「小龍女」  吳綺莉(Elaine)與媽媽、女兒小卓林早前移居上海,本想過寧靜、低調生活,誰知卻在其豪宅屋苑被噪音滋擾,令她感到人身安全受威脅,
  • 她重生到六十年代的農村,修理惡鄰收拾小人,帶著空間發家致富
    她重生到六十年代的農村,修理惡鄰收拾小人,帶著空間發家致富大家好,小編相信對於電子書大家應該都是不陌生了。那麼大家比較喜歡的是什麼類型的電子書籍呢?還是大家處於 書荒的狀態,都找不到自己想看的書籍呢?沒有關係,有小編在萬事莫愁,小編就是來給大家解決書荒煩惱的,所以小編給大家推薦她重生到六十年代的農村,修理惡鄰收拾小人,帶著空間發家致富。
  • 張蘊嶺談多視角下的中日關係:破解所謂「惡鄰」詛咒
    基於認知的視角: 讓理性回歸 破解所謂「惡鄰」詛咒 就國家關係而言,認知是對對方的一種基本定位。在中日關係中,起至關重要作用的,一是中國的自我定位,二是日本對中國定位的認同,在二者同向而行的情況下,關係就容易理順,而在錯位的情況下,關係就變得複雜,處理起來就很有難度。
  • 流浪貓芽醜給人類惡鄰居的一封信
    信作者芽醜母親人類鄰居賴賴先生:你好!我是你的鄰居流浪貓芽醜。沒想到,卻處上了你這個惡鄰居——賴賴先生。那天深夜10點多,你們人類不出沒了,我這才叼著寶寶從深坑裡跳到樓門臺上,在夜晚裡讓寶寶透透氣,玩一玩,這時常餵我們的你樓上四層的鄰居楊叔叔照例下來給投糧吃。這次楊叔叔還給我們帶來了好吃的雙匯香腸。我趕快招呼寶寶吃,上面的兩個寶寶小橘和小白吃得高興得吱吱叫,引得坑下的另兩個寶寶也跟著叫。
  • 讀懂魯迅:以「貓頭鷹」自喻,一位無聲中國的孤獨「吶喊者」
    民國時期是近代中國史上最不幸的風雨飄搖之際,同樣湧現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洋溢的人,其中魯迅先生可謂是其中之最。偉人曾這樣評價魯迅先生:「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時魯迅也被喻為「中國人的脊梁」,作為那個時代的先行者、時代的清醒之人,魯迅曾說:「我姑且舉起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而魯迅不僅在筆下道出自己的內心,他也用筆直指人心。
  • 居民與狗為鄰很鬧心 社區與派出所介入處理
    紅網長沙7月18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陳斌 實習生 李昊朗)與狗為鄰,特別是與一大群狗為鄰,你是什麼感受?長沙伍家嶺國慶新村多位居民最近很鬧心:只要周圍有點響動,狗就會狂叫,晚上吵得人睡不著覺。天氣越來越熱,狗舍裡傳出的味道更是令人作嘔。
  • 損壞了鄰居家的車該賠嗎
    能有個好鄰居真是一輩子的幸事,並不是每一個鄰居都是好鄰居,他們無視自己鄰居的利益,只想自己利益,於是矛盾出現了,糾紛出來了。誰對誰錯。各說各的理。有時候可能是無意一個動作給鄰居帶來經濟上的損失甚至是要了鄰居的小命。這些惡鄰還會裝無辜,拒絕賠償損失。
  • 鄉村紀事:「惡鄰」,帶給我一生的傷害
    說起老家的這位鄰居,我們還是很親的關係,可能還沒有出五服的本家。在我們這個家族中是最親的關係了。可是恰恰就是這最親的關係,給我的童年蒙上了厚厚的陰影,讓我至今想起來心中仍充滿怨恨。 很小的時候,兩家關係還算不錯,後來因為什麼鬧起來的,年幼的我是不知道的,隱隱約約從奶奶那裡,大體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我的這位鄰居西邊就是他的親兄弟,他們之間不知道什麼原因產生了矛盾,兩家之間經常又吵、又鬧、又打。他們之間勢均力敵,難分伯仲。
  • 鄰居傳出惡臭味,破門發現一堆狗在屎堆裡,27隻已經死掉
    之前,英國倫敦Hampstead區有居民舉報,表示鄰居家冒出非常恐怖的惡臭味。經過調查後,發現可能是虐待動物案件。當地警長聯合消防隊,直接強行破門。裡面的場景,讓人明白了惡臭味的來源。狹窄的棚子裡擠著幾十隻狗狗,地上堆積近10釐米的糞便、各種垃圾和汙泥!活著的狗狗和死去的狗狗呆在一起,有些狗已經腐敗。
  • 農村俗語「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是啥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道出了鄰居和親戚之間如何相處的關係,如果做到這幾點,親戚和鄰居之間就會和睦相處,其樂融融。有句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講明鄰裡的關係,有時候比親戚關係還重要。
  • 老太收養30隻流浪貓惹鄰反感 貓叫春打擾睡覺(圖)
    收養30隻流浪貓 惹來鄰居們反感  愛心與居民生活發生衝突,到底該怎麼辦?   「乖,一個個來,都有份喲。」昨日早上7點半,張金媛輕聲一喚,30隻野貓排著隊向她走來,望著她,等著分發食物。張金媛養野貓3年多,苦和累沒有難倒她,反而是鄰居的反感讓她苦惱不已。
  • 寵物店犬吠擾鄰 老闆考慮將狗兒集體割聲帶
    寵物店犬吠擾鄰 老闆考慮將狗兒集體割聲帶 2008年10月14日 10: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10月14日電 臺灣一寵物店,因狗口眾多,吵到鄰居的機會大增,為免鄰居抗議,考慮將狗兒集體割聲帶。
  • 樓上阿姨愛製造噪音屢勸不聽 網推一神器:專制惡鄰居
    住在公寓大廈的民眾有時會有被樓上鄰居噪音幹擾的經驗,一般在經過勸說之後,彼此都會各退一步,希望以和為貴,畢竟可能要一起當鄰居好幾年。有位女網友近期上網發文分享,她說自家樓上的鄰居住著一位阿姨習慣穿鞋大聲走路,又愛移動家具,加上她2個女兒時常在樓上奔跑、打籃球,噪音吵得她受不了,而在樓主老公勸導3次後,對方竟主動加Line,結果每次吵鬧後對方還是裝死不認,令樓主感到崩潰,而貼文一出後,網友們紛紛推薦她使用一款神器,表示這是專門用來對付惡鄰居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