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道出了鄰居和親戚之間如何相處的關係,如果做到這幾點,親戚和鄰居之間就會和睦相處,其樂融融。
有句話叫做「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講明鄰裡的關係,有時候比親戚關係還重要。
比如你家出了什麼急事,親戚住的比較遠,要想幫你一時半會兒趕不到。
鄰居則不同了,鄰居能在第一時間伸出援手。
所以農村又有了「寧腦遠親,不腦近鄰」一說,也就是寧可得罪遠親,也不得罪鄰居,畢竟出頭碰面雙方都很尷尬。
如要處理好和鄰居之間的關係,那麼有三樣事你不要比,即「鄰有三不比」。
第一鄰裡之間不要比財富,古語云「金錢是惹禍的根苗」,但是沒有金錢卻萬萬不能。鄰居家有錢沒錢,其實和自己沒有多大的關係。
人家有錢也到不了你的兜裡,相反你有錢也不會到了人家的兜裡。況且人一旦有錢會遭到別人的嫉妒,大概「仇富心理」就是從這裡衍生出來的。
既然鄰裡有錢沒錢都不會影響彼此的生活,你過你的日子,他過他的日子,比誰更富有沒意義,只會增添無盡的煩惱,只會增加嫉妒心。
鄰裡之間低頭不見抬頭見,你搬不走,他又挪不去,比誰更有錢就會日久積怨,產生矛盾是早晚的事。
第二鄰居之間不要比媳婦,有句話叫做「媳婦看著別人家的好,孩子看著自己的親」,其實這是「左手摸右手」形成的一種習慣,夫妻之間通常會日久生厭。
這時候你的目光不由自主聚焦在鄰居家的媳婦身上,就會拿鄰居家的媳婦和自己的媳婦比,越比越覺得鄰居家的媳婦好,日久生情就會衝破道德的束縛,一旦姦情敗露,鄰裡之間就會反目成仇,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
第三鄰居之間不比兒子,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如果總是誇獎鄰居家的孩子如何好,那麼就會使自己的孩子產生自卑心理;如果總是說自己的孩子如何好,看不起鄰家的孩子,這樣就會助長自家孩子驕傲自滿的情緒,大人之間的攀比,勢必給孩子增加壓力,為孩子的成長不利,因此鄰裡之間不要比孩子。
「親有三不走」的意思是,1.不要和嫌貧愛富的親戚走動,這樣的親戚只會給你增加煩惱,有困難他不會伸出援手,反而會譏笑你,甚至落井下石,當你發達了,他又會像狗一樣圍著你轉,想得到你的施捨。這種親情就像唱戲裡的「三花臉」,人前人後兩副嘴臉。
2.不要和愛顯擺的親戚走動。這樣的親戚處處高人一頭,其實是打腫臉充胖子,整天虛偽的表演,無形之中會對人形成一種壓力,你也不知道他哪句話是真哪句是假?真需要他幫助他又辦不到,「豬八戒掀門帘——全靠一張嘴。」這樣的親戚不要也罷。
3.不要和無情無義的親戚走動。常言道「受人涓滴水,當報湧泉還」,當你落難的時候,別人伸出了援手,當你發達後,把幫助你的人棄之敝履。這種親戚薄情寡義,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別指望他會幫助你。
我相信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這三種親戚,一定要避而遠之。「鄰有三不比,親有三不走」這句俗語,至今有其一定的教育意義。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