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有句俗語「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過去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五十望人三不爭,六十望棺三不有」,下面我給大家逐一解釋一下:
「五十望人三不爭」意思是:「五十」指的是50歲,有句話叫做「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耳順」,這裡的「望」指看見,接近的意思。
連起來的意思是說「到了50歲的人,看到兒孫滿堂,含飴弄孫人丁興旺的時候,有些事兒你要做到三不爭,要聽進一些逆耳的話,只有這樣才能家庭和睦。
這裡的「三」只是一種泛指,不只代表就三件事兒,意思是說有些事你該放棄就放棄。
比如不要和孩子們爭權,到了50歲身體不行了,掙錢少了,孩子們也大了,結婚生子,這時候你就該放權,把家庭裡的財產分割一下,該是誰的歸誰的名下,不替子女保管這些財產。
留下自己養老錢,夠吃夠喝就行了,孩子們也不容易,能幫孩子就幫一把,不能幫就到公園裡,把自己的身體鍛鍊好,少生病不拖累孩子們。
家裡孩子們娶妻生子,過去老話說一個家庭超過三姓事兒就多,難免飯勺不碰鍋沿,拌嘴爭執是常事兒。這時候你要學會裝聾作啞,不要搶著說話。
話說多了,一不小心惹兒媳婦不高興,現在的年輕人都沒有修養,被兒媳婦罵的事兒也不鮮見。
古語云「不聾不啞不做家翁」,在家裡聽到兒媳婦罵自己的兒子,你也不要吭聲,到了50歲,為了家庭和睦裝聾作啞又有何妨?
到了50歲不和兒孫們爭好吃的,大魚大肉讓給孩子們吃,自己吃點粗茶淡飯,一來養生,二來減肥,幹在前,吃在後,不擺老資格,不吃老本兒,能自己幹的不麻煩兒子們,只要做到這些家庭就會和睦。
到了50歲自己不能幹了,主動讓賢,有什麼事讓兒孫們去辦,歲月不饒人,從思想和體力上跟不上時代節拍了,放手讓兒子們去拼搏吧,不要擋在他們的前路成為攔路虎。
「六十望棺三不有」,是說到了60歲也就土埋多半截了,看到了棺材聽到了上帝的召喚。
在古代「有60不死就活埋」之說,到了60歲也就成了家庭的累贅,身體有病不能幹活還要吃累兒孫,這時候你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了。
比如到了60歲,即便想枯木逢春也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人老不以筋骨為能,保養好自己的身體,老夫老妻相攜相助度過最後的時光,不給孩子臉上抹黑。
到了60歲不要有脾氣,年輕時能幹能掙錢,自然脾氣大。
到老要改一下這種暴脾氣,人老難事多,之前那篇《老來難》寫得很全面(相傳為唐朝杜牧所寫):
年輕人,笑話咱,說我糊塗又裝蒜,親友老幼人人惱,兒孫媳婦個個嫌……
兒女們,都嫌咱,說我邋遢不如前,老的這樣還不死,你還想活多少年……
看到了吧?兒女們都想你早死,這時候更不應該發脾氣了,低聲下氣小心做事為妙。
到了60歲不要和兒女們住在一起,有孝心的,住的再遠也是管,沒孝心的,和兒媳婦沆瀣一氣的兒子們,在他們眼前摔倒也不會扶你一把,我相信後者只是極少一部分。
當然了,我國有悠久的敬老孝老傳統,兒孫們大多還是孝順的,但是做父母的也要為兒女們多考慮。
現在生活節奏很快,年輕人生活壓力很大,當老人的要體諒兒孫們,能不給他們添麻煩就不添麻煩,國家的政策這麼好,「老有所依少有所養」,只要老有慈心少有孝心,這樣的家庭才能和睦相處。
(作者:西方遊龍,本文由「我掌管著我的青春」創作)閱後如果喜歡,不妨關注、點讚和評論,謝謝!本文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