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態環境部、中科院開展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
為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有關要求,生態環境部、中科院決定聯合開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 據介紹,4月15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中科院辦公廳聯合印發《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實施方案》,正式啟動調查評估工作。兩部門將深入合作開展全國和省域生態狀況變化調查評估,分析生態系統狀況,總結我國生態保護取得的進展,識別存在的主要生態問題,提出生態保護對策建議。調查評估工作預計於2021年10月結束。
-
生態環境部聯合中科院啟動2015-2020年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
人民網北京5月15日電(趙春曉) 1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4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由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國家大氣汙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賀克斌介紹藍天保衛戰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
中國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中新網北京11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本世紀以來,南極冰蓋表面融化顯著」「從作物產量來看,2019-2020年大宗糧油作物生產總體形勢良好」「近20年全球城市土地擴展面積為28.08萬平方公裡」……中國科學技術部國家遙感中心27日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聚焦「南極冰蓋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與糧食安全形勢
-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 2020-11-27 19: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武漢大學鍾燕飛教授團隊走進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致力自然...
2020年12月29日,寧波市測繪和遙感技術研究院舉辦專家講座與交流活動。本次活動邀請到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遙感信息處理研究室主任,湖北省自然資源遙感監測工程技術中心主任鍾燕飛教授進行講座與交流。
-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正式發布
人民網北京11月27日電(趙竹青)「在生態環境監測中,衛星遙感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27日,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正式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0年度報告》。南極冰蓋正在發生哪些變化?新冠肺炎疫情對糧食生產有何影響?
-
...適時開展海洋汙染基線與生態本底調查評估|生態環境部印發...
全國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每五年開展一次;選擇的每個重點區域流域生態狀況調查評估完成時限原則上為一年;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狀況遙感調查評估每年開展一次;國家級自然公園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每年開展一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每半年完成一次,地方可根據實際開展地方級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監測評估;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評估每年完成一次。
-
遙感技術的發展史,中國衛星遙感技術的發展現狀
以1:10萬土地利用數據為核心的國家資源環境資料庫包括30多種主要資源環境要素,且具有統計的數據標準、參數、數據格式與數據精度。 兩個部級服務系統是面向農業部和國家林業局開發的。其中農業部以上述本底資料庫為基礎,針對華北地區有關缺少耕地的農情進行分析,直接支持了農業部的決策工作。國家林業局的系統在本底資料庫基礎上,直接支持了國家生態環境的建設工作。
-
生態環境部:到2025年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
中新網1月4日電 據生態環境部網站消息,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關於加強生態保護監管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了總體目標,到2025年,初步形成生態保護監管法規標準體系,初步建立全國生態監測網絡,提高自然保護地、
-
遙感應用中的本徵光譜感知簡介
高光譜遙感是一種光學成像手段,本質上是模擬人和動物的眼睛。人的眼睛能夠感知物體的顏色、紋理,從而辨識物體的材質;響尾蛇的熱眼能夠感知高溫物體向外釋放的紅外線,從而快速定位獵物。而高光譜成像則是一套光譜維度的電磁波顯微鏡,它用納米級的解析度覆蓋了從可見光到紅外光範圍內物體反射或者輻射的電磁波。
-
蕪湖市灣沚區2019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資料庫建設項目...
一、項目概述 為掌握全國土地利用變化情況,按照《土地調查條例》、《土地調查條例實施辦法》和《土地變更調查技術規程》,由自然資源部統一組織、統籌安排每年集中開展一次土地變更調查工作,根據相關要求,我縣開展 2019 年度土地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工作,內容如下:2019 年度土地利用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項目是在省三調辦統一下發的疑似變化圖斑數據成果及
-
「創新達人」馬磊:衛星遙感技術讓生產生活更智慧
從人們每天使用的手機地圖,到國家生態環境政策的制訂,從農林牧漁的協調發展,到關鍵時刻的抗震救災,都離不開一項基礎技術——遙感。那遙感技術究竟有哪些特點?能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做些什麼呢?遙感,顧名思義,「遙遠的感知」。
-
深圳交出城市陸域生態調查評估報告
「這一項目於2017年啟動,由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委託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和深圳市環境科學研究院開展。」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張亞立在會上表示,該項目既為我市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保障,又為探索實施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制度奠定堅實基礎,並有利於促進深圳城市生態領域科技創新發展。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志雲研究員代表項目組介紹,該項目開展共六大子項目22個專題研究。組織國家與地方近20家科研單位,超過1000名科研人員參與其中。
-
生態環境部:全國生態狀況總體呈改善趨勢
新華社北京9月29日電(高敬、王榕)生態環境部29日發布的全國生態狀況變化遙感調查評估顯示,全國生態系統格局整體穩定、局部變化劇烈,自然生態系統質量持續改善,生態退化範圍減小、程度降低,生態服務功能有所提升,生態保護和恢復成效明顯,生態狀況總體呈改善趨勢。
-
攀石山,涉泥潭,生態調查水陸並發
項目組成立了5支外業調查隊,採用無人機、衛星遙感、調查船和現場測量等多種方式,分別對江門市的紅樹林、砂質海岸和河口生態系統等開展了為期1個多月的現場調查。在執行江門市河口生態系統調查任務時,剛好處於今年第17號颱風「沙德爾」登陸前期,隊員們爭分奪秒與颱風賽跑,在10月16日至18日低潮期連續3天完成了潮間帶生物量及生物多樣性樣品採集;19至20日連續26小時通宵完成水動力觀測;21日至22日繼續開展完成了生態環境調查樣品採集。
-
國之實力的遙感技術
在應用方面, 3S技術已在國家的經濟建設中,尤其在重大自然災害監測與評估和資源調查等方面, 提供了大量科學的宏觀輔助決策信息,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 在技術應用逐步由國家行為向產業行業的轉化過程中,有力地推動了國土、農業、林業等部門對這些新技術的認同和採用,成為主管部門執法或制定產業政策、規範及行業技術改造的重要依據之一。
-
廣州採取書面檢查、遙感調查、「網際網路+」及現場檢查等方式進行...
廣州市採取書面檢查、遙感調查、「網際網路+」及現場檢查等方式,實現在建生產建設項目監督檢查全覆蓋,及時反饋監督檢查意見,對存在問題的項目發放整改意見。在推動整改落實的基礎上,認真梳理研究共性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各單位對照自查、未查先改。力求做到「檢查一批、帶動一片」。
-
盧奕麗、任圖生研究成果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發表
本網訊 日前,資環學院博士後盧奕麗博士和合作導師任圖生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Accounting for soil porosity improves a thermal inertia model for estimating surface soil water content 發表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環境遙感》(Remote Sensing
-
環境現狀調查的主要方法
環境現狀調查與評價的常見方法主要有三種,即收集資料法、現場調查法、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分析方法。 ①收集資料法:應用範圍廣、收效大,比較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環境現狀調查時,應首先通過此方法獲得現有的各種有關資料,但此方法只能獲得第二手資料,而且往往不全面,不能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其他方法補充。
-
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調查報告(2019年)
2018年6月5日,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等五部門聯合發布《公民生態環境行為規範(試行)》,對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踐行生態環保提出了具體要求。為了解我國公眾生態環境行為基本狀況,引導和鼓勵公眾積極踐行生態環境行為和主動參與生態環保工作,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組織開展了本次公民生態環境行為問卷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