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奕麗、任圖生研究成果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發表

2021-01-16 中國農業大學新聞網

本網訊   日前,資環學院博士後盧奕麗博士和合作導師任圖生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Accounting for soil porosity improves a thermal inertia model for estimating surface soil water content 發表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環境遙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RSE)。

土壤含水量是農田水資源管理、水熱過程模型以及土壤侵蝕等領域的重要變量。利用遙感監測地表熱慣量並估算大尺度土壤含水量具有低成本、高頻率和高解析度等優點。土壤孔隙度影響熱慣量模型反演含水量的準確性,但目前缺乏獲取大尺度表層土壤孔隙度的可靠技術。

該論文提出了利用遙感熱慣量獲取土壤孔隙度並進一步估算表層含水量的理論與方法。研究結果指出,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土壤蒸發後期幹土層的熱慣量與孔隙度呈良好的線性關係,可以用來反推土壤孔隙度。在北京小尺度蒸發實驗以及美國亞利桑那州中尺度mesonet定位實驗和大尺度MODIS遙感實驗的驗證表明,採用新的土壤孔隙度估計方法,熱慣量法能夠提供可靠的不同尺度和下墊麵條件下表層土壤含水量信息。

《環境遙感》(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RSE)是遙感與地理信息方面著名期刊,在全球28種同類SCI期刊中排名首位,2016年影響因子為6.265,五年影響因子為7.653。

我校客座教授、愛荷華州立大學傑出教授Robert Horton博士和我校校友、中國林科院張曉博士參加了本研究的部分工作。

 

責任編輯:陳衛國

相關焦點

  • 中國水科院在國際分子進化領域頂級期刊發表雅羅魚適應極端鹼性...
    中國水科院在國際分子進化領域頂級期刊發表雅羅魚適應極端鹼性環境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2016-10-25 08:4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        瀏覽量: 3342 次 我要評論
  • 齊魯理工學院教師張德亮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 近期,齊魯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張德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Small》上發表題為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Derived Phot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Nitrogen Fixation
  • 編程貓亮相國際頂級計算機會議ACM,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編程貓核心技術中心基於人工智慧與教育研究院,致力於研究核心的編程工具與AI技術,以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團隊成員畢業於北京大學、北京郵電大學、華中科大、康奈爾大學、墨爾本大學、布裡斯託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領域涵蓋對話系統、機器視覺與多媒體交互等研究方向。據悉,僅2020年,編程貓核心技術中心聯合各大科研院所在頂級學術期刊發表的人工智慧方向研究論文已達5篇。
  • 「創新達人」馬磊:衛星遙感技術讓生產生活更智慧
    遙感技術從地面到高空的不同高度對地球進行大範圍探測與觀測,獲取有價值的數據。由於遙感技術獲取數據的速度快、周期短,從而能及時獲取所經地區的各種自然現象的最新資料,以便更新原有資料,或根據新舊資料變化進行動態監測。正是由於這樣的特點,遙感的應用從軍事和科研領域逐步推廣,應用到社會和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例如軍事、農業監測與估產、地質礦產勘探、自然資源調查、地圖測繪、環境監測以及城市建設和管理等。
  • 山東理工大學一項科學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針對這一難題,山東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清潔化工技術研究院副教授黃昊飛和特聘教授王鳴帶領團隊與國內外多所高校合作,在新型手性萃取劑及萃取方法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工作,並在JACS、Chem.Eur.J.等高水平期刊發表多篇研究成果。2017年,該團隊創造性地開發了一種全新的含叔丁基酮結構的手性萃取劑分子,實現了對手型胺基酸99%以上對映體選擇性。
  • 南充大熊貓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南充新聞網訊 (康迪 記者 羅虹)7月17日,記者從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悉,日前,該校大熊貓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eedings B上,該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氣候變化對大熊貓分布的影響,也間接證明了大熊貓棲息地範圍內我國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的顯著成效,對正在展開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張灼華團隊發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紅網時刻6月4日訊(記者 鄭濤)近日,寄生蟲病領域權威國際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教授團隊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 近期基因療法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谷 君 說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科學家們在基因療法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果,分享給大家!這些結果還提示著這種治療可能延長患者的生存期,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上。 研究者Frederick Lang表示,所有近期的證據都提示著如果你能真正讓免疫系統攻擊腫瘤,那麼你就有增加治癒腫瘤的潛力,而且這項[研究]正朝著這個方向發展。我認為這是令人興奮的。
  • 高光譜遙感技術在土壤重金屬含量測定領域的應用與發展
    本文旨在針對已有的土壤重金屬含量測定領域高光譜遙感技術應用的相關研究進行綜述,闡述高光譜遙感的技術原理及高光譜遙感技術在土壤重金屬測定領域的應用與發展,宏觀層面把握該領域的研究動向與熱點。通過對之前相關研究的總結分析,高光譜遙感技術用於測定土壤重金屬含量的相關技術研究主要有以下發展方向:(1)高光譜遙感技術的基礎理論研究。包括土壤中各類重金屬元素對高光譜遙感的響應機制、重金屬元素與土壤其餘組分之間的關係、重金屬與研究區域內其餘因子(如植被生長狀況)之間的關係等。當前研究主要著眼於模型方面,忽略了高光譜遙感技術相關的基礎理論研究。
  • 腦更大的蛙壽命更長 西華師大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本月初,國際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Evolution》(《進化》)發表了該研究團隊5名成員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Kotrschal Alexander博士共同完成的論文「Large-brained frogs mature later and live longer」(腦更大的蛙類活得更久),經研究表明:腦更大的蛙類,活得會更長久。
  • 附屬仁濟醫院團隊發表金黃色葡萄球菌研究成果
    2018年1月29日,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檢驗科研究團隊在《Genome Medicine》(SCI IF=7.071)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methicillin-resistant human-adapted sequence type 398 allows insight
  • 一文解讀再生醫學領域的最新重大研究成果!
    2019年6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本文為大家帶來再生醫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幫助大家了解再生醫學領域近期的重大研究成果,希望大家喜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在動物模型中,來自胎盤的稱為Cdx2細胞的幹細胞能夠在心臟病發作後再生健康的心臟細胞。這些研究結果可能代表了一種再生心臟和其他器官的新療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PNAS期刊上。
  • 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團隊疥瘡研究成果在《柳葉刀》發表
    近日,一例看似尋常的甲病登上了國際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皮膚科主任潘萌教授率領的研究團隊。2017年2月,55歲的淋巴瘤患者老劉,手指甲、腳趾甲開始變黃,不斷增厚的甲面,使手指和腳趾看起來變了形。老劉用手輕摳指甲,粉末狀的碎屑便掉了下來。
  • 中國學者在頂級期刊1天發表13項生命科學的成果
    在2021年1月4日,中國學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13項生命科學相關的研究成果;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陸軍軍醫大學,復旦大學,南方科技大學等單位發表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 省原醫所腫瘤蛋白酶靶點PET顯像藥物研究再獲新成果
    >begin-->近期,省原醫所一項以天冬醯胺內肽酶為靶向的放射性氟標記探針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用自主研製出的兩種探針18F-2和18F-3對腫瘤中的天冬醯胺內肽酶活性進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成像(PET),證實其所具有的良好的特異性識別能力與檢測信號增強效果
  • 齊魯工業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國際化學類頂級期刊《JACS》上發文
    近日,齊魯工業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王耀光博士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化學類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發表題為「Self-Luminescent Lanthanide Metal-Organic Frameworks as Signal
  • 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房然然在《Nature》子刊上發表封面文章
    《Nature》子刊封面 重慶郵電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4月13日17時55分訊(李婷婷 通訊員 敖永春)日前,國際頂級光學期刊《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了重慶郵電大學理學院房然然副教授作為第一作者與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光學中心合作研究的最新成果
  • 中國科學家在CNS上發表的重要研究成果解讀!(2020年8-10月)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8-10月份中國科學家們在CNS三大雜誌及其重要子刊上發表的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中國四川大學、澳門科技大學和北京協和醫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構建出由S蛋白的受體結合結構域(RBD)胺基酸殘基319-545組成的重組疫苗(S-RBD疫苗),並發現在小鼠、兔子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恆河猴體內進行這種重組疫苗單劑注射後7或14天內就誘導出有效的功能性抗體反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期刊上。
  • 學術惡作劇成功發表:人文社科領域被後現代話語敗壞了嗎?
    二十篇學術偽文七篇得到發表的結果,直接證明了人文社科部分領域的一些期刊在質量管控和學術審查水平上參差不齊。然而從這一點到證明「整個伸冤型研究領域的知識生產方式都有致命缺陷」之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解讀這一學術惡作劇的結果時,一個顯然的批判對象應該是同行評審的質量缺陷。在索卡爾事件中,《社會文本》並不是一個實施匿名評審和外部評審的期刊,因此這一問題並不突出。
  • 科技期刊,離世界第一方陣有多遠
    科技投入的加大,全國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發表論文的數量隨之不斷增加,然而科技期刊在國際上的地位卻與之不相匹配。  「以化學科學為例,我國化學研究者發表的論文數量已多年穩居世界第一。在數量增加的同時,論文的質量也在不斷地提高,這反映在高被引論文的佔比持續地提升,目前我們發表的高被引論文佔世界的1/5。一些實驗室的基礎研究成果得以轉移轉化,推動了經濟社會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