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更大的蛙壽命更長 西華師大最新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2021-01-08 紅星新聞

對於鄉下農田司空見慣的的青蛙,你可能會覺得不足為奇,你甚至不會去想這樣一個問題:青蛙的腦大小,是否與它的壽命長短有關係。

不過,這個看似無釐頭的問題,卻被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兩棲動物生態適應研究團隊認了真,他們試圖通過實驗數據來尋求二者之間的關係。本月初,國際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Evolution》(《進化》)發表了該研究團隊5名成員與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Kotrschal Alexander博士共同完成的論文「Large-brained frogs mature later and live longer」(腦更大的蛙類活得更久),經研究表明:腦更大的蛙類,活得會更長久。

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博導,也是兩棲動物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帶頭人的廖文波覺得,這個研究發現其實是一條關於蛙類很有意思的「八卦新聞」,讓人們多掌握一個常識,更好地去研究和了解蛙類動物。

▲▲▲研究團隊在野外採集蛙類樣本數據

新的發現

蛙類腦大小與壽命長短成正比

這個研究想法的產生,純屬意外。

「其實就是坐在辦公室裡,突然想起來研究這個問題的。」去年下半年的一天,廖文波坐在辦公室指導團隊成員寫論文,期間,他在網上瀏覽到這樣一篇文章,靈長類動物的壽命與腦大小存在關係。

「我們研究的蛙類,會不會也存在這樣的關係?」廖文波一拍手,對這個蛙類界的「八卦新聞」來了興趣,他讓團隊成員餘鑫在網上搜羅相關資料。

「網上有人提到蛙類的腦大小與壽命長短可能有關係,但沒有做系統研究。」餘鑫在網上搜索後,又和研究團隊的成員對實驗室過去8年內採集到的蛙類樣本數據進行系統梳理。

團隊成員通過對採集到的上千條樣本數據進行梳理研究後,很快得出結論:蛙類的腦大小,確實與壽命長短成正比關係,腦越大的蛙類,性成熟更早,壽命會更長,比如說青蛙的繁殖壽命(性成熟後的壽命)跟腦的嗅球、腦腹側相對大小呈正相關關係,與嗅神經、視頂蓋、中腦、小腦區域沒有關係。

▲▲廖文波在電腦上指出《進化》期刊的封面

樣本數據

40個種類的蛙分別來自10餘省市

為這項研究結論提供數據支撐的蛙類樣本,是廖文波所帶領的兩棲動物生態適應研究團隊在過去8年內所採集整理的,分別來自四川、雲南、貴州、湖南、廣東等10餘個省市,每一個蛙類樣本,都註明了採集地的經緯度,除了常見的青蛙外,還包括牛蛙、樹蛙、澤蛙等等40種蛙類。

研究團隊是如何判斷一隻蛙的年齡呢?

廖文波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團隊採用的是骨齡學切片法來判斷一隻蛙的年齡。在採集樣本的時候,樣本採集者會將蛙的右後肢最長的一根腳趾第二節趾骨切斷,然後通過蘇木精染色法看年輪線來確定青蛙的年齡,「就像樹木一樣,要判斷一顆樹的年齡,也是以數年輪為準」,一般來說,蛙的最長壽命是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湍蛙,壽命10多年,我們通常見到的青蛙,一般年齡在五六歲左右。

「蛙都是晚上去捕捉,然後解剖研究。」研究團隊成員金龍說,捕蛙是一項辛苦的工作,也暗藏危險,研究團隊的成員都是晚上打著手電筒去鄉間農田捕捉,有天晚上,他和同伴打著手電筒捕蛙,光線在水面上一晃,一個「青蛙腦袋」探出布滿浮萍的水面,他原本打算用手去捉,但距離太遠便改用網,「一網住才發現它根本不是青蛙,而是一條蛇」。

金龍全程參與了蛙類腦大小與壽命長短之間關係的研究,也是後來發表在《進化》期刊上的論文作者之一,他從2009年進入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開始,便加入兩棲動物生態適應研究團隊,直至去年碩士畢業留校,仍待在團隊工作,這對於他來說,是一種興趣使然。

▲《「Large-brained frogs mature later and live longer」(腦更大的蛙類活得更久)》論文列印頁

▲研究團隊成員餘鑫

權威期刊

論文在國際進化生物學期刊上發表

4月3日晚上,當得知自己署名為第一作者的論文「Large-brained frogs mature later and live longer」(腦更大的蛙類活得更久)在國際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Evolution》(《進化》)上發表時,團隊成員餘鑫激動好了一陣,「熬過了最黑暗的兩個月,終於有了個結果」。

餘鑫是這篇論文的主要起草者,因為這是一篇要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論文內容必須全部用英文來寫。「因為她(餘鑫)的英語成績很好,所以我就讓她來寫論文初稿。」廖文波說。「當時每天上了課,就去實驗室,查文獻資料,搜集實驗數據,花了兩個月才把論文初稿寫好交給廖老師。」高考英語成績146分的餘鑫坦言,「寫論文是自己人生中度過的最黑暗的兩個月,有時候做夢都在寫論文」。

廖文波說,在研究後期,他將整個研究過程和結論還發給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的Kotrschal Alexander博士進行探討和交流意見,後者主要是開展對動物腦袋領域方向的研究,這剛好與自己團隊所研究的蛙類腦與壽命長短這個選題有交叉點。成都商報記者看到,這篇刊發在《進化》期刊上的論文,有Kotrschal Alexander博士的署名。

對於這項研究發現的應用價值,作為論文通訊作者的廖文波說:「要說(研究成果)有什麼應用價值,其實就相當於1+1=2,談不上應用價值,但可以讓人們多掌握一個常識,更好地去研究和了解蛙類動物」。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王超 攝影報導(部分受訪者供圖)

編輯 敬玲燕

相關焦點

  • 南充大熊貓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南充新聞網訊 (康迪 記者 羅虹)7月17日,記者從西華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獲悉,日前,該校大熊貓研究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Proceedings B上,該研究結果不僅揭示了氣候變化對大熊貓分布的影響,也間接證明了大熊貓棲息地範圍內我國重大生態建設工程的顯著成效,對正在展開的大熊貓國家公園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西華師大赴喜德中學幫扶指導國旗班建設
    到達喜德中學當天,西華師大第26屆國旗班隊員進行了升旗示範,鏗鏘有力的步伐,整齊劃一的動作,引得在場師生嘖嘖讚嘆。隨後,隊員們為喜德中學國旗護衛隊學生耐心細緻地講解國旗升降動作要領和訓練心得。訓練間隙,國旗班隊員們利用晚自習時間向喜德中學學子作愛國主義宣講。
  • 張灼華團隊發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紅網時刻6月4日訊(記者 鄭濤)近日,寄生蟲病領域權威國際期刊《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在線發表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精準分子醫學研究所、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醫學遺傳學研究中心張灼華教授團隊在包蟲病無創分子診斷研究中的最新成果。
  • 心理諮詢師流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資深催眠師流靜於2021年1月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SCI期刊,影響因子4.7)上發表心理學方面學術論文《Ten days of complete fasting affected subjective sensations
  • 盧奕麗、任圖生研究成果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發表
    本網訊   日前,資環學院博士後盧奕麗博士和合作導師任圖生教授最新研究成果 Accounting for soil porosity improves a thermal inertia model for estimating surface soil water content 發表在遙感領域頂級期刊《環境遙感》(Remote Sensing
  • 西華師大這位老師又雙叒叕上央視啦
    沒錯這位就是西華師大地貌學專家羅培教授羅培教授   羅培教授(右1)參與柳州狼口泉節目拍攝  羅培教授在校內主講本科課程《地貌學》,主要研究旅遊地學,講授課程與研究方向均與《地理·中國》欄目宗旨相符。
  • 克隆猴及腦認知和腦疾病機理研究丨「率先行動」第一階段成果進展
    今天為大家介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克隆猴及腦認知和腦疾病機理研究」。在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研究上取得了開創性成果:構建了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和節律紊亂克隆猴,創製了轉基因自閉症獼猴模型,建立了獼猴加速傳代技術,開啟了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新時代。
  • 西華師大榮獲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
    南充新聞網訊(南充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伍羅文博)1月3日,記者從西華師範大學獲悉,省林草局、省人社廳日前公布「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 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對象名單, 西華師範大學野生大熊貓生態與保護研究團隊榮獲「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稱號,胡錦矗教授、秦自生教授、韋偉副教授榮獲
  • 為什麼「大腦袋」的鳥兒往往壽命更長?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你不被其他的捕食者吃掉,你也有能力保證自己不被餓死,那麼進化過程就可以開始作用於其他機制,致力讓你擁有更長的壽命。「大腦袋」與複雜行為的「認知緩衝」已經解釋了為什麼腦容量更大的動物也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成熟。
  • 研究揭示:為什麼小型犬比大型犬壽命更長?
    您不一定需要了解進化論的知識,就可以知道在動物界中,大型野獸的壽命往往比小型野獸的壽命更長。大象的壽命比老鼠的壽命長。貓比金魚壽命更長。即使是在小動物中(例如鳥類),這種觀察也是如此。大鳥的壽命往往比小鳥更長。
  • 研究人員首次發現生活在大象糞便裡的蛙種(圖)
    【搜狐科學訊】據國外媒體報導,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日前首次發現,亞洲象的糞便裡竟然生活著三種青蛙,大象糞便簡直就是一個良好的生態系統,而大象就是一種優秀的「生態系統工程師」。新加坡國立大學的研究人員Ahimsa Campos-Arceiz是在研究亞洲象的生態系統跡象時發現這些蛙的,他還把研究成果刊登在國際熱帶生物學權威期刊《Biotropica》上。  Campos-Arceiz表示,大象就是一種優秀的「生態系統工程師」,可以通過自身的活動極大地改造周圍的物理環境,控制其他生物可利用的資源,對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重慶大學最新研究成果登上《Nature》,10 納米純金屬強化現象迎來...
    雷鋒網消息,近日,重慶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上了《nature》期刊。2 月 24 日,重慶大學材料學院黃曉旭教授團隊與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陳斌研究院團隊等聯合在《nature》上發表了題為 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metals(超細晶金屬的高壓強化)的論文,該研究結果是材料科學領域的一大重要進展。
  • 西華師大今日管緊校門!人臉識別系統嚴控學生出入,請假出校不得...
    封面新聞記者蘇定偉12月8日上午,西華師範大學發出緊急通知,從今天下午起,所有學生原則上不出校。如果確需出校的,需通過今日校園的請假系統向班主任報備,外出時間不超過4小時,必須全程佩戴口罩。在西華師大各班級QQ群裡,班主任按要求下發該通知提醒學生。自西華師大的人臉識別系統正式投入使用以來,學生進出校門必須進行人臉識別方可進出校門,進出時間有數據備份。在校門口還有熱成像體溫監測點,對學生進行體溫自動檢測。
  • 編程貓亮相國際頂級計算機會議ACM,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第28屆ACM國際多媒體會議在線舉行,編程貓核心技術中心聯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科學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亮相ACM會議,並表了《關於如何在細粒度上刻畫跨模態語義鴻溝》的論文,希望在視覺與文本中搭建有效橋梁,為將來提升教學效率做好技術儲備。
  • 專訪科技期刊《國際口腔科學雜誌(英文版)》主編周學東:入選領軍...
    您認為,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的實施對中國科技期刊意義在於?入選領軍期刊,對本刊的意義在哪裡?        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實施將加速提升中國科技期刊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明確中國創辦世界科技期刊的目標,搭建中國與世界學術交流的窗口和平臺。入選領軍期刊將進一步提升本刊在科學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 臺師大科研團隊發現樹蛙新種「太田樹蛙」
    9月19日,臺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成果發表記者會在臺北舉行。會上介紹,經過臺師大生命科學系師生林思民、王盈涵、蕭鬱薇等人近5年跟蹤研究,臺灣一種樹蛙從過去學界熟知的「日本樹蛙」中獨立出來,成為新種,命名為「太田樹蛙」。這一新研究結果已於近日發表於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英文名為PLOS ONE)。圖為「太田樹蛙」。
  • 中國飛鶴髮布母乳研究重大成果
    1月13日,在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搭載夥伴揭秘暨中國飛鶴科研成果發布會上,飛鶴髮布了中國母乳研究三項成果。這也是目前公開的學術文獻中,對中國母乳成分樣本量最大的總結之一。據飛鶴首席科學家、研發負責人蔣士龍介紹,通過對中國母乳的持續研究,2020年1月,飛鶴在國際兒科權威雜誌JPGN上發表了針對中國母乳蛋白質和胺基酸的系統綜述,揭示了18種胺基酸在9個母乳階段的動態變化。
  • 齊魯理工學院教師張德亮在國際頂級期刊發表學術論文
    大眾網教育·海報新聞訊 近期,齊魯理工學院化學與生物工程學院教師張德亮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期刊《Small》上發表題為 《Polymeric Carbon Nitride-Derived Photocatalysts for Water Splitting and Nitrogen Fixation
  • 「熊貓教父」領銜,西華師大榮獲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
    封面新聞 記者 蘇定偉 實習生 陳恩鳳12月29日,四川省林業與草原局、四川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公布「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對象名單,西華師範大學野生大熊貓生態與保護研究團隊榮獲「四川省大熊貓保護突出貢獻獎先進集體」稱號,胡錦矗教授、秦自生教授、韋偉副教授榮獲
  • 西華師範大學:卓越教師,這樣煉成
    近日,西華師範大學在「課堂教學質量月」活動中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教學比賽。  本次比賽的選手均通過計算機隨機抽取,既有從教近30年的老教師,也有剛入職不久的青年教師。學校舉辦此次競教的目的,是加強不同教學單位之間和不同年齡階段教師之間教學技能、教學藝術的交流切磋,以便他們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只有先打造出教學名師,他們才能將學生鍛造成未來的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