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近,有多遠

2020-12-03 音樂源匯

前段時間總是刷到一部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的影片消息,底下帶有的諸多與「人性」、「善惡」等詞眼相關的評論異常惹人注目。

該影片只有十集,根據臺灣的真實事件改編,講述的是一個由無差別殺人案件引發的施害者家庭、受害者家庭、施害者辯護律師以及社會輿論之間的故事。

「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20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加害者李曉明在影院執搶殺死9人,在被逮捕後拒絕說出犯罪原因,也拒接接受精神治療,只想用沉默換來死刑。而他的家人(父母和妹妹),則飽受社會輿論的攻擊和自我良心的折磨。

「如果加害者還有他們的家人都不用付任何責任,那我們家天彥算什麼」

李曉明出事後,他的家人躲到了郊區的老房子。父親每天喝酒睡覺,妹妹休學在家,只有靠母親每天帶著口罩賣粽子謀生。這樣的日子過了兩年,母親終於無法忍受。她逼著女兒去改名字找工作開始新的生活,她說「這個家死三個人就夠了」。

可就是這麼巧,妹妹工作的上司恰好是其中的一位受害者家屬。

一方是加害者的妹妹,一方是受害者的母親。

——我哥是殺了很多人,但我跟我家人連活下去的權利都沒有嗎?

——那我兒子呢,我兒子有活下去的權利嗎?

被原諒還是被懲罰,真的很難有標準去評判。

「他前面還有52個死刑犯,這好像要告訴社會大眾一樣,我們國家可以合法殺人」

就在律師終於說服李曉明打開心扉的時候,李曉明突然被執行槍決。這個消息,所方沒有提前通知李曉明的家人和律師,但卻通知了記者媒體去拍。

這一幕我認為是全劇最觸動人心的地方。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為什麼要這麼迫不及待地選擇靠殺人來撫慰人心、平復輿論呢?李曉明是被繩之以法了,他也的確該受懲罰,但問題真的解決了嗎?

還是說重生皆有罪,我們本來就生活在一個畸形的社會?

「神經病就是要關起來,他們這樣四處亂跑,我們日子還要不要過。」

劇中還穿插講述了另外一個故事。一個年輕有才華的導演思聰,不被父親理解、不被同行看好、女友不幸死亡,重重壓力之下他患上視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

患上這個病,他這一輩子就完了。思聰的父親這樣說。

父親告訴女兒,她有個患精神病的小姨,一輩子都被關在家裡的後院,但這是他在結婚後才知道的。父親讓女兒一定不要告訴未婚夫家裡的事,並坦言如果當初知道妻子的妹妹患病,自己也不會娶她。

人性——永遠不要試圖去挑戰。哪怕對方是你的愛人、親人,如果他/她患上了精神疾病,有多少人能夠堅持陪伴下去呢?

如果做不到善待他們,也請不要去傷害

從受害者家屬的角度看,失去兒子的痛導致他們把怨恨施加在加害者家屬身上,這在情理之中。

從精神疾病患者的角度看,雖然他們生病了,但他們也努力想要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他們需要周圍人的溫暖來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可幾乎沒有人願意和「精神病」一起。

從辯護律師的角度看,他的目的不是要幫助加害者洗脫罪名,而是為了尋找犯罪的真正原因,以避免再次發生類似的案件,讓更多的人受到傷害。

但社會大眾並不理解這種做法。

普通百姓想不了這麼多,他們在看到這一類消息時只有憤怒、膽怯和害怕,他們只會在故事發生的時候「爭趕著」發表內心所謂的正義感,卻從未想過他們的言語和行為會給當事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反而認為這是作為加害者家屬所必須承受的。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

影片的結局是美好的,加害者家屬和受害者家屬都擺脫了標籤開始新的生活。

但這種觀眾最希望看到的結局在現實生活中應該很難實現吧,就像那句話說的,道理在別人身上都懂,可在自己身上就是行不通。

如果今天,我也是一個受害者家屬,我不知道我是否還能保持理性。但有一點可以確信,誰都沒有資格打著正義的旗號去惡意攻擊別人,哪怕是加害者家屬。既然在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會有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結論,那麼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讓自己不要成為壞人,或者罪人。而其他的,就交給時間去完成。

如果累了,請一定要向前看,希望總會在雲端之後的:)

相關焦點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
    1劇情介紹《我們與惡的距離》講述了發生一起「無差別殺人案」後不同人的反應,因為兒子遇難而支離破碎的受害者家庭,逃避大眾的犯罪者親人,不被理解的律師……每個人的行為都值得深思我們與惡的距離究竟是多遠?故事從李曉明在劇院隨機殺人開始,他的父母因為難以面對公眾的譴責等原因躲藏起來,他的妹妹李曉文改名為李大芝,試圖開啟新生活,她開始了在品味新聞臺的工作,但是上司卻是兒子被李曉明殺死並且難以擺脫痛苦的宋喬安,在發現李大芝身份之後,宋喬安選擇派人跟蹤拍攝,打破了李家人平靜的生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去年,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還意猶未盡,即便高開低走,軟硬傷皆有,但在華人圈中能有這麼一部所謂披著科幻外衣卻鞭辟入裡探討華人家庭教育的作品出現,聊勝於無。今年,早早地又橫空出世這樣一部現在可能還鮮為人知但目測厚積薄發的類型作品,實屬難得。
  • 《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我們甚至可以講,《我們與惡的距離》並未預設明顯的立場,它只是單純呈現這種衝突和撕裂,至於是非對錯則留給觀眾自己去分辨。作為《我們與惡的距離》的三位主角,他們串聯起來無數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呈現了案件發生後,一個錯綜複雜的群體所表現出來的全貌。(3)我們並不關心兇手有什麼值得同情的地方,我們只想知道他什麼時候死。
  •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
    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時間:2019-04-20 14:29   來源:愛福清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結局劇透來了 我們與惡的距離李曉明殺人事件原型介紹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在網上熱播中,這部戲獲得了許多網友們的好評,該劇揭露了存在於我們身邊的諸多矛盾話題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評分高達9.5分,善惡之間到底相距多遠?
    沒錯,就是最近刷屏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小編抱著好奇的態度,認真地看完了整部劇,看完後只想說四個字:實至名歸。《我們與惡的距離》由一個揪心的「無差別殺人案」開始,激烈的矛盾從這個案件展開。
  • 從心到口的距離,有多遠
    從心到口的距離,有多遠呢?上初中時,和朋友產生了點小摩擦,兩人冷戰著。見了面不打招呼,回家時,寧願繞遠些,也不肯走同一條街道。難過麼?肯定是難過的,習慣和情感都在叫囂著不適,可就是不肯開口,服個軟認個錯。明明只是嘴巴一開,唇齒一碰的功夫,卻在走到朋友面前時就犯了難。直接說「對不起」麼?總覺得有些尷尬。不說的話,自己確實存在錯誤。
  • 豆瓣得分9.4分,如何達到《我們與惡的距離》令人驚嘆
    什麼是善與惡?好和壞不就是區別嗎?我們和邪惡的距離有多遠?這個話題值得深思,他在電視劇中啟發我們。本來應該是好的,但現在已經是壞的了。對好人或壞人沒有標準答案。在臺灣中有10集《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齣戲的主題也很吸引人,根據臺灣的社會事件,我們可以從電視劇中了解到道德是什麼人性,什麼是道德,什麼是新聞理想的偏離,什麼是道德法律拉力。這樣一來,深度的電視劇自然也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豆瓣上得了9.4分,好評率達到95%,作為一部華語電視劇,很難有這麼高的聲譽。
  • 《我們與惡的距離》豆瓣9.3分,賈靜雯的這部新劇你不看看?
    這部劇集呢開播以後,也是徹底火了,我們可以看到截止到現在,豆瓣的評分是9.3分,非常的高了。這部劇看簡介,我們就知道,會引發我們的思考: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有標準答案嗎?這是一個,可能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邊的故事。當事件發生,我們會選擇如何面對?
  • 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語錄有哪些 精彩臺詞語句匯總盤點
    講到近期最火的劇一定非《我們與惡的距離》莫屬了,除了有大咖演員賈靜雯出演,最吸引人的莫過於挑戰現實題材,當中有很多經典的臺詞值得深思。  我們與惡的距離經典語錄  《我們與惡的距離》是由一場無差別殺人事件,延伸出的幾個家庭間,不同立場、不同參與者的故事,而這些都是很有可能發生在你我身旁的故事,在《與惡》裡也有許多名言佳句值得我們細細思量,一起來看看你記得哪些吧!  #1 「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 劇評:《我們與惡的距離》觀後感
    去年有一部炙手可熱的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當時看到好多閨蜜、同學們紛紛在朋友圈吹爆這部劇,網上也是好評如潮,我就挺想抽時間觀瞻一下。但是,去年由於一些原因,還是將這部劇擱置了:一方面,我當時沉迷於《明朝那些事兒》,另一方面,去年經歷了好多波折,擔心這部劇太過壓抑和黑暗,也就沒有勇氣去觀看了。
  • 「鍵盤俠」與你的距離——來看看《我們與惡的距離》
    在文章開始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土豆老阿姨一、《我們與惡的距離》《我們與惡的距離》劇照最近看了一部臺灣的電視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劇一改臺灣娛樂至上的電視劇風格,深層次的探討「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這一問題,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劇。
  • 皇后鎮到奧馬魯距離有多遠
    皇后鎮到奧馬魯的距離有多遠?從皇后鎮自駕有兩條線路可以到達奧馬魯,兩條線路到達奧馬魯的時間差別不大,但是距離還是有一定差別的。所以皇后鎮到奧馬魯的距離要看自駕走那條線路。皇后鎮到奧馬魯距離有多遠1、 皇后鎮、奧特瑪塔塔、奧馬魯(如下圖的藍色線路)從皇后鎮出發經過奧特瑪塔塔再到達奧馬魯的距離是287公裡,自駕耗時三個半小時。2、 皇后鎮、蘭弗利、奧馬魯(如下圖灰色線路)從皇后鎮出發經過蘭弗利再到達奧馬魯的距離是306公裡,自駕耗時的時間是4個小時左右。
  • 好人真好,壞人真壞,《我們與惡的距離》刺入善惡混沌的灰色地帶
    這部劇有HBO的加持,有寶島精英團隊的創作,播出之後倍受好評,目前該劇在國內視頻網站也可以看到。相對於國內動輒四五十集的注水篇幅,《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十集的體量,可謂是足夠緊湊精緻,又非常良心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一起隨機殺人案件展開,從加害者、加害者家屬、被害人、被害人家屬、媒體、律師的角度講述了有關精神患者引發的具有爭端性社會話題的電視劇。
  •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有哪些演技炸裂的片段?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該局圍繞一個患有精神病的少年連殺9人的主事件,偶爾穿插一些小新聞,不緊不慢的進行人性、法治、媒體、精神病、教育、社會之間權衡 較量的講述。中間很多地方實在看得有些壓抑,好在結局美好。
  • 我們與惡的距離,答案是什麼?
    這部名叫《我們與惡的距離》電視劇,時至今日,應該大部分人都已經看過了,說實話,剛開始,我並不看好,因為這類型的劇很難拍好:一是很容易流於表面,著重放大所某一涉及群體的行為苦衷,失去社會觀看意義。片中開頭都有這樣的畫面:劇中畫面以社交媒體或者視頻網站評論作為開場,直接點明了在公共話語空間中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受害者也是施害者
    在《我們與惡的距離》中,無論是死刑犯、受害者還是病人,真正承受壓力和痛苦的或許未必是他們,而是他們的家屬們。於是編劇呂時媛進行長達一年多的田野調查,共訪問了包括法官、律師、媒體從業人員、社工、精神科醫生等40多位相關人士,以假新聞、死刑犯、更生人、言論自由、強制就醫、合法殺人等問題為核心,寫下了《我們與惡的距離》,自開播以來一直以各種話題在引發網友的觀眾的思考。
  • 當代媒體的困境,都在《我們與惡的距離》裡
    注意:本文有劇透近期熱播的臺灣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讓大家好好領教了一把什麼是「口碑炸裂」。從劇名就不難看出主創的野心——探討大眾的平庸之惡,其主題深度是不言而喻的。兇手罪大惡極,他還應該享有人權嗎,他的親人是否應該「陪葬」?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當代法治社會真的能化解兩者的矛盾嗎?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有一點點!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多遠?我們是在伸張正義還是在施加暴力?我們真的對了嗎?我們與殺人犯的區別其實一點也不大。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可以說是2019年,刷新我對電視劇認知的一部口碑神作。但是《我們與惡的距離》卻是這兩年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部電視劇,它的題材,它的反射的社會問題,都引發了強烈的共鳴與反思。
  • 我們與惡的距離:有些角色原來是同一種人
    以前看書看電影經常看到這樣的字眼「世人皆……」、「世人眼中……」、「世人遵循……」之類,可是終有一天我們都會突然領悟,所謂世人,所謂眾生,就是自己,就是你,就是我。弄清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說說「世人(我們)與惡的距離」,這部9.5分的臺灣劇,被賦予善惡價值取向的影視作品裡哪些其實是同一種人。
  • 豆瓣9.4,我們與惡的距離
    這齣戲涉及到足夠多的社會現象。讓我們從我所關心的三個部分開始:夫妻關係、精神導師和分享我對這個劇本的理解。我們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且我們在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關係:夫妻、同事、領導、合租者、路人,但是我們的所有的行為都在影響或改變周圍的人我們和廣義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