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到喜歡的魚會讓人產生成就感。它會一點點長大,慢慢發色,長成你喜歡的樣子。當然也可能在入缸後生病甚至暴斃。
攝影丨喵子牛小花
最近一個朋友遇到了麻煩。他從魚店裡選了幾條招財魚,入缸後毫無徵兆的先後暴斃。而之前養過的幾條魚依然在缸裡健康遊動。這麼大的反差讓他有點難以理解,是買到不好的魚了嗎?
很多人認為「新魚入缸」是比較初級的常識,其實是不對的。新魚入缸後能不能活下來,受很多因素影響。
攝影丨鬍渣怪人
網上的很多文章會教我們怎麼選健康的魚,但很少人願意告訴我們商家是怎麼養魚的。
為了培育出好看的魚,有些商家會通過人工手段刺激觀賞魚發色。發色好看的魚被擺在店裡顯眼的位置供大家選購。如果有的魚體質脆弱,魚缸裡的藥物會抑制它們發病。當你看好一條魚,當然可以甄別出哪些是雷射打色,哪些是烤色,繼而避免買到這些魚。但我們很難辨別這些魚是不是體質較弱難飼養。
攝影丨喵m
前段時間有個老魚友向我抱怨:當地的魚商根本不懂魚,一遇到問題就讓對方加鹽。這種情況在我所在的城市也存在,現在從商的門檻比較低,並不是所有人因為愛好某件事才去做,很多人是為了生存,也就不能避免商人對養魚的理解良莠不齊。不懂魚的魚商想培養出好品相的觀賞魚,可不就是要不斷用藥,掩蓋觀賞魚身上的缺陷嘛。
同樣是商業目的,規模大的養殖場有一套科學的養殖方案,養出的魚大多皮實健康,總體狀態比小魚店的好,建議大家優先考慮從養殖場買魚。
攝影丨瑞妮兒
即使買到健康的魚,也不能保證入缸不會暴斃。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七彩神仙魚的一系列入缸操作,它幾乎包涵了一切觀賞魚的入缸細節。
野生七彩神仙魚入缸前一定要放在備用缸裡檢疫。當然現在人工養殖品種基本適應了魚缸環境,可以不用做檢疫,但最好先放在備用缸裡養幾天,適應一下環境還是有必要的。
如果買到的魚比較皮實,也可以跳過備用缸直接過溫過水。過溫過水是連續的操作,作用是通過緩慢的改變溫度與水質,給觀賞魚足夠調整空間,以免入缸後不適應環境暴斃。
攝影丨松
我們買到觀賞魚後,可以把袋子放在魚缸水面,用魚缸的溫度慢慢同化魚袋裡的溫度,然後舀點水倒進魚袋裡,加入量大概是魚袋容積的1/10,同時倒掉相應的魚袋水,觀察新魚的狀態。如果在半分鐘內沒有發現觀賞魚異常,可以繼續上一步操作。換10個周期後,可以把觀賞魚放進魚缸裡觀察狀態。
攝影丨烏弟
新魚入缸可以加點鹽。鹽度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滲透壓,提高滲透壓的好處是抑制細菌,緩解觀賞魚緊張情緒,這在入缸初期很重要。
入缸前幾天可以考慮關燈,作用同樣是緩解緊張情緒;停食幾天,以免在適應環境階段消化不良。大概過五天到七天左右,即可正常餵食。
攝影丨五七土星
雖然新魚入缸步驟看著有點多,但對一些特別皮實的小魚來說,並不需要嚴格按照這些程序入缸。像是斑馬魚、月光魚、曼龍、迷你鸚鵡這些對環境的要求比較寬鬆的小魚來說,只要水質合適,存活下來的機率特別大。而像七彩神仙、龍魚這類相對高端的魚最好過溫過水,甚至是檢疫。